1.2 财务管理目标

财务管理目标是企业在特定的财务环境中,通过组织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所达到的目的。根本而言,财务管理目标取决于企业生存目的或企业目标。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具有体制性特征,整个社会经济体制、经济模式和企业所采用的组织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选取。根据现代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具有代表性的财务管理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润最大化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里所说的“利”,如果用财务语言来解释,那么最接近的应当是“利润”。

如果在企业投资预期收益确定的情况下设定利润最大化目标,财务管理行为将朝着有利于企业利润最大化的方向发展。企业在经营期间,不仅要求获取利润,而且要求获取最大利润。这里的利润指的是,企业收入减去总成本之后的剩余利润。当企业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企业的利润达到最大化。从传统观点来看,作为经营机构的企业以利润作为衡量其工作效率的公认指标,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在实践中,利润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目标,难以解决以下问题。

(1)它不是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利润有很多不同角度的指向,如短期利润或者长期利润、税前利润或者税后利润、经营总利润或者支付给股东的利润。

(2)没有考虑利润形成的时间,没有体现货币时间价值。利润最大化通常是指当期或最近几期的利润总额最大,对于企业较长的经营时期,并不适用。也就是说,利润最大化只适合作为企业的短期或单期目标,而不适合作为企业的长期或多期目标。

(3)没有有效考虑风险问题。高额利润往往导致更大风险,可能导致管理人员盲目追求利润,忽视风险。由于过高的风险会抵消利润的绝对值优势,所以较高利润额和较低利润额之间不一定具有可比性。

(4)没有考虑所获利润与资本额的关系,有可能会使财务决策优先选择高投入而低效率的项目。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比较时,利润总额有时是毫无意义的。

(5)容易导致企业行为短期化,只考虑眼前利益,忽略暂时降低利润的企业长远发展投入。

2.股东财富最大化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是使股东利益最大化[4]。股东财富最大化是指股东持有股份的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将利润动机明确集中于企业所有者。企业通过股东财富最大化,可以直接阐明利润最大化的问题:首先,股东财富非常明确,它是基于期望流向股东的未来现金流,而不是会计上的利润或收入,克服了企业在追求利润上的短期行为。其次,考虑了风险与收益之间的联系,能有效克服企业管理人员不顾风险大小,盲目追求利润的倾向。最后,股东财富的计量考虑了风险与收益的时间因素,实现科学地计量。

股东在实现自身价值的同时,可能会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由于委托代理问题存在,股东相比于债权人更能影响企业决策,股东可能会通过操纵利润来影响股票价格,可能为了自身利益而损害债权人的利益,从而不利于整个企业价值的增长。

3.企业价值最大化:适宜的选择

企业价值最大化是指通过企业的合理经营,采用最优的财务决策,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和风险的情况下,使企业的总价值达到最高,进而使股东价值和债权人价值达到最大。这是现代财务管理公认的目标,是企业衡量财务行为和财务决策的合理标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财务管理应以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企业价值最大化在股份制企业里体现为股东财富最大化,在非股份制企业里体现为企业投资者财富最大化。同时,企业价值最大化包含债权人价值最大化,当企业不断降低财务风险,提高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并增强资产流动性后,债权人的价值会得到提高。

企业价值最大化需要持续的价值增长来实现,而持续的价值增长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投资来保证。有效的投资又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企业通过股权融资和债务融资来获取资金。在融资时企业要考虑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实现最佳资本结构。这样,从资金筹集到企业价值最大化,形成了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