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 选题的理由与意义

宁夏回族自治区是我国五个民族自治区之一,地处祖国的西北内陆,位居黄河流域上游和黄土高原、蒙古高原的交汇地带,是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与毛乌素沙漠三大沙漠包围中的一片绿洲。北部有贺兰山屏障,南部有六盘山雄峙,黄河穿流中北部。历史上,宁夏以其独特的地缘优势、丰富的文化遗存和多民族人民和谐相处共同繁荣,谱写过辉煌的篇章,宁夏不仅是黄河文化和华夏根文化——龙文化的源头之一,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1958年10月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宁夏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宁夏大地6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过着日新月异的幸福生活。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宁夏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迈着矫健的步伐,砥砺前行,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宁夏的文学也在新的历史时期走上了不断繁荣昌盛的道路。20世纪80年代初,“宁夏出了个张贤亮”,由于其作品对政治历史反思的深度被外界称为“中国的米兰·昆德拉”,其时脱毛之隼搏击天空,成为享誉中国和世界文坛的著名作家。20世纪80年代以张贤亮为代表的一批作家(两张一戈),用自己的成就和影响力有力地带动和促进了宁夏文学的创作。90年代中后期开始,另一个创作群体“宁夏青年作家群”逐渐形成,他们凭借着不懈的努力和良好的创作口碑,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实现了宁夏当代文学的跨越式发展。文学创作的繁荣离不开文学批评的阐释与评介,宁夏文学批评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文学征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直以来默默地为文学创作这艘大船保驾护航。回看宁夏文学40多年的风雨历程,文学批评理应受到重视。

本书关注的是新时期以来1978—2018年宁夏文学批评的整体发展面貌。之所以选择这个课题,第一个缘由是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对宁夏的文学创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文学批评从来都是面对跃动的文学,以文学创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发现优秀的创作、寻找作品之不足、促进文学的发展是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使命。从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宁夏虽有文学创作,但创作水准一直未达到一种理想状态,同时,宁夏的文学批评也拘囿于特殊时代的语境,处于艰难的行进之中,始终未能体现文学批评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与价值。新时期以来,百废待兴,随着思想解放运动的展开,宁夏的文学创作也开始进入一个活跃期。曾经因《大风歌》被打成右派的张贤亮,复出之后以其深邃而带有历史沧桑感的文学创作迅速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一道重要的景观,从1980年到1984年,三次获得国家级小说大奖[1],在20世纪80年代引起了高度的关注。几乎同时期,宁夏本土评论家高嵩先生敏锐地意识到张贤亮小说创作的时代价值,将张贤亮的小说创作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中,并进行跟踪与阐释,出版了国内第一部研究张贤亮小说的专著《张贤亮小说论》[2],该书以敏锐的学术眼光判断张贤亮的小说颇有艺术价值,已经进入“质量级”的行列,为张贤亮之后走向全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20世纪80年代,以张贤亮为代表的一批宁夏作家在新时期文学的舞台上讴歌现实与反思历史,他们用自己真诚的创作,共同推动着宁夏小说的繁荣与发展。而对于20世纪80年代宁夏文学的总结与评价,文学批评都给予了及时的跟进与观照,不仅对张贤亮、张武、戈悟觉、南台、张冀雪、马知遥、郑柯、查舜、马治中、郑正、肖川、刘国尧、秦中吟等作家进行了个案解读,还对整个80年代这十年间的各类文体和文学现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评论、女性文学、煤炭文学)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都予以评述。[3]也正是在对这些文学批评文本的阅读中,我们见证了80年代宁夏文学创作的第一个高潮。

进入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化的原因,宁夏文学创作经历了一个短暂的低谷,但从90年代中后期开始,宁夏文学经过90年代初的沉潜再次迎来了一个创作的黄金阶段。这一阶段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学现象是“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崛起。宁夏青年作家以出色的创作业绩,迅速引起了当代中国文坛的瞩目。宁夏青年作家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八次获得“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对于一个人口仅688万(2018年统计数字)的小省份来说,应该算是一个相当不错的成绩。而“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崛起同样离不开评论家们的积极介入与评介。从这个群体的籍籍无名,到现在的享誉文坛,宁夏本土评论家郎伟、白草、牛学智、赵炳鑫等十多年来一直在为这个创作群体“摇旗呐喊”,作为宁夏“三棵树”之一的著名作家陈继明深有体会,他说:“郎伟是最早关注宁夏青年作家的评论家,而且始终保持着跟踪观察、向外推介、深度研究的热情,宁夏文学现在的成就,如果肯定承认有评介之功,那么,郎伟确实功不可没。……对提升宁夏文学在中国文坛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4]从著作《负重的文学》《写作是为时代作证》到新近出版的《孤独的写作与丰满的文学——宁夏当代文学创作论》《守护风沙中的一盏灯》《巨大的翅膀和可能的高度》,郎伟几乎把自己的学术研究重心全部放在对宁夏文学的研究上,不遗余力地为宁夏青年作家撰写评论文章,积极向外界推介这股正处于成长期的文学力量,并认定“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是中国当代文学版图中的重要版块。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张贤亮与“宁夏青年作家群”的创作之所以在中国文坛产生影响,都离不开文学批评给予的帮助,此其一。其二,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不仅对新时期宁夏文学的繁荣起到了催生作用,还因为它在具体的实践中,集中探讨了许多有争议和有意义的文学话题。比如“歌颂与暴露”“《灵与肉》的争议”“西海固文学”“宁夏青年作家群”等,对这些话题的探讨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但学术界没有对这些有价值的探讨形成学术规范性的自觉反思。其三,进入21世纪之后,宁夏文学批评所面临的创作问题更为复杂化。作为西部文学的一个重镇,宁夏文学批评所面对的创作问题,既有共同性的问题(时代与生活,歌颂与暴露,创作主体的“大我”与“小我”),同时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比如宁夏小说创作中呈现的“苦难的诗意化”“对城市的深深疑惧”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则是宁夏文学批评所要积极面对的难题。总之,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以其与时俱进的自觉,高度重视文学现代性的精神建设,在不断的探索中,深化文学与社会、现实、文化等多方面的联系。尤其是针对社会与文化转型时期的文学创作特征和发展态势,对宁夏文学发展中的各种现象,从社会、历史、文化、美学等层面展开多角度的深入研究,对新时期文学进行了全方位的宏观考量与微观探究,其中既有平静、沉潜之中富有创新性的建构,也有纷纭论争之中的大胆解构,多元化的批评声音并存,多样化的理论与实践共生。

第二个缘由是宁夏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离不开那些在文学批评领域默默耕耘的文学批评工作者。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坛涌现了以高嵩、刘绍智、荆竹、吴淮生、李镜如、田美琳、崔宝国、赵慧、丁朝君、杨继国、哈若蕙、潘自强、郎伟、牛学智、赵炳鑫、钟正平、魏兰、白草、王锋、李生滨等为代表的批评者群体。推出了高嵩的《张贤亮小说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田美琳的《张贤亮小说创作》(宁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郎伟的《负重的文学》(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写作是为时代作证》(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孤独的写作与丰满的文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哈若蕙的《一片冰心》(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丁朝君的《当代宁夏作家论》(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牛学智的《世纪之交的文学思考》(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文化现代性批评视野》(阳光出版社2015年版),赵炳鑫的《批评的现代性视野》(中央文史出版社2016年版),马汉文主编的《宁夏长篇小说评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王邦秀主编的《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等众多优质批评文本,这些批评文本极大地推进了宁夏文学创作的繁荣,形成了与新时期宁夏文学创作相对应的引人注目的“另一种写作”,充分展示出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的实绩与良好的发展前景。

第三个缘由是相对于新时期宁夏文学创作与批评的活跃与卓有成就,对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的系统、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整体性的学理研究还显得十分薄弱与滞后,至今仍未出现一部论证具体而材料又翔实的专著。据笔者统计,目前,从整体层面研究宁夏文学批评的二度批评的论文与专著仅有以下成果,吴淮生的论文《宁夏当代文学评论概况》(《宁夏创作通讯》1991年第1期)、高嵩的论文《论宁夏文学批评》(《高嵩文艺评论选》,宁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孙纪文等所著的《新时期宁夏小说评论史》(阳光出版社2015年版)、赵炳鑫的论文《宁夏文学批评的历时性观照》(《名作欣赏》2015年第10期),但从时间长度、体裁广度和研究深度上,上述理论成果存在明显不足,尤其是关于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之中许多重要的理论热点问题的分析都没有涉及。另外,关于文学批评研究的二度批评文章还有一部分集中在宁夏文学批评家的个案研究上,比如对郎伟、牛学智、赵炳鑫等评论家及其著作的分析。尽管评论家的成绩也是宁夏文学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他们的研究虽能够描画出批评家的研究个性,却不能代表宁夏文学批评的整体风貌。

正是鉴于前面论述的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的活跃与批评研究的二度批评相对薄弱、滞后的学术现状,所以笔者决定选取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作为一个整体现象加以研究,以此勾勒出新时期40年来宁夏文学批评的概貌。在“区域文学研究”被高度重视的情况下,“区域文学批评”作为近些年一个重要的学术概念与理论范畴,理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在“区域文学批评”还未被集中关注的时候,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的研究或许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另外,导师郎伟教授与笔者都是宁夏文学批评的直接参与者与亲历者,对宁夏文学创作及宁夏文学批评的历史及现状有比较清晰的脉络把握。因此,选择这样一个课题是笔者长期追踪与思索的结果,并在前期参与到新时期以来宁夏小说批评的研究中,有一定的资料储备和研究基础。笔者决定选取宁夏文学批评中的几个重要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展开以点带面的研究,重点是探究宁夏文学批评中反映的重要理论命题:宁夏文学批评是在怎样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生成与发展的?宁夏文学批评重点关注与思考的问题有哪些?批评话语中表现的批评立场、策略、言说方式等所凭借的依据是什么?宁夏文学批评中的关键词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生成并在具体的文学批评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宁夏文学批评所体现的文化心态有哪些?批评家队伍的建设和重要批评家的成就如何?如何去衡量宁夏文学批评的价值与意义?如何看待宁夏文学批评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前景?等等。这些问题之间存在广泛而深刻的联系,笔者就是希望通过本书的写作对一些重要问题进行提纲挈领的研究,以期勾勒出40年来宁夏文学批评的整体概貌,提交一份关于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论证具体而又材料翔实的研究成果,并留下一些关于批评的话题与引子,以期引发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更多的关注与思考。

本书的意义体现如下三个方面。第一,具有建构当代宁夏文学批评史的意义。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的出现是西部文学与西部文学研究的重要标志之一。从理论层面讲,有文学创作必有文学评论,这样才有益于文学的发展和文学创作的进步。立足于西部文学的发展,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的研究将有助于把握西部文学批评史的全局。第二,具有文学批评学的探究意义。本书虽是对区域文学批评研究和断代文学批评研究的一个尝试,但终极目的是挖掘蕴含其中的文学批评规律和文学批评的艺术魅力,因而对当代文学批评学的建构而言颇有学理意义。第三,具有区域文化学的显现意义。本书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领域,深入研究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的脉络与内容,将全面揭示和解释宁夏当代文化的发展历程,从一个截面展示宁夏艺术文化可持续发展的独特魅力。基于此,本书的应用价值意义得以凸显。首先是批评话语的应用价值。此研究可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新的批评话语资源,为全面分析和解释西部文学批评面貌奠定一定的学术支撑力量。其次,是文献应用价值。本书的研究将提供诸多层面的批评文献,并注重对批评文献的整理与总结,同时将对批评文献进行审视、观照和诠释,因此,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的研究附着了精深的文献学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作为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分支,其研究成果多是侧重丰富多样的实际批评,所谓实际批评就是针对作家作品的具体论断。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的整体面貌及历史轨迹的梳理与研究还处在摸索阶段。目前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研究的成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新时期以来宁夏小说批评及重要小说家批评的研究。孙纪文、许峰、王佐红合著的《新时期宁夏小说评论史》(阳光出版社2015年版)是国内第一部研究新时期以来宁夏小说评论的专著,该书着重分析关于张贤亮、“三棵树”、“新三棵树”、郭文斌、西海固小说、宁夏女作家等的小说评论,以期反映宁夏文学发展的地域特色和当代小说批评方面的文学、美学价值。当然,该书的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首先是批评史的脉络不够清晰,没有对宁夏文学批评进行历时性梳理。其次,该著作涉及的是新时期的宁夏小说,对散文、诗歌的评论没有足够关注。最后,该书为集体写作的理论成果,尽管有着明确的目的和统一的写作要求,但写作者的知识结构和理论水平的差异,导致该书的观点也存在着前后不一致的状况。类似的论文还有马英的《八十年代以来张贤亮小说研究述评》(《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8期),将张贤亮的研究划分为三个时期,研究初期(1979—1983)、研究争鸣期(1984—1988)、研究多元期(1989年至今),对张贤亮重要作品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并指出研究中的不足。施维的《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研究述评》(《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一文主要对三篇小说中涉及的热点争鸣进行了梳理与研究,推动张贤亮研究的进一步深化。马占俊的《批评观念的嬗变:张贤亮小说批评之争》(《当代作家评论》2018年第3期)通过分析张贤亮小说批评中的争论来探析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观念与话语演变的轨迹。

第二,对宁夏文学批评现状问题的整体审视,在指出成绩的同时,揭示其中的不足。在20世纪80年代,王枝忠的《评论要跑步赶上创作的步伐》(《宁夏创作通讯》1984年第4期)是第一篇谈论宁夏文学批评现状的文章,该文指出宁夏文学批评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比较落后,评论队伍缺乏“种子选手”。吴淮生的《我区文艺理论工作的现状与展望》(《宁夏创作通讯》1985年第4期)谈及宁夏文艺理论取得的成绩,同时着重诊断了宁夏文学理论存在的五大问题,这五大问题今天看来依然存在。另外,他的《宁夏当代文学评论概况》(《宁夏创作通讯》1991年第1期)是迄今为止谈论宁夏文学批评最为详尽的一篇论文,该文从“文学评论机构”“发表评论的园地”“文学评论书籍”“文学作品研讨会”等与文学批评相关的因素入手,并着力分析从1960年到1990年三十年的批评文章。高嵩的《论宁夏文学批评》(《宁夏文学十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结合20世纪80年代宁夏文学批评的现状,从学科建设的问题入手,提出了文艺批评需要在五个方面“深潜”,具体是“向当代的社会人生深潜”“向当代文学创作与批评的典型作品深潜”“向创作论的深层潜沉”“向风格论的底层潜沉”“向批评论的深层潜沉”。这五个“深潜”对于宁夏文学批评具有指导性,意义深远。进入21世纪之后,赵炳鑫的《宁夏文学批评的历时性观照》(《名作欣赏》2015年第4期)、《跟踪 观照 引领 建构——浅谈宁夏文学批评》(《朔方》2016年第11期),这两篇论文粗略地论述了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的整体面貌,主要是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的实绩有着较为详细的概述,同时对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入的分析,并列出提高宁夏文学批评的具体建议。无论王枝忠、吴淮生还是高嵩,他们的研究对象还仅限于20世纪80年代的宁夏文学批评,90年代之后的宁夏文学批评还未得到言说。尽管赵炳鑫对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进行了整体性的梳理与观照,但是限于篇幅,梳理与研究都较为粗疏,只是粗线条地勾勒出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概况。

第三,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批评家批评成果的研究与个案分析。如对评论家郎伟著作研究的成果有陈允锋的《学者之功力,诗家之情怀——郎伟文学评论集〈负重的文学〉漫评》(《朔方》2003年第1期),吕棣、许峰的《批评良知与人文关怀的坚守——读郎伟评论集〈写作是为时代作证〉》(《编辑学刊》2012年第1期),武淑莲的《优美而智性的文字——评郎伟〈孤独的写作与丰满的文学〉》(《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对评论家牛学智个人及成果研究的论文有王春林《边缘、“现实”与文学中心——关于牛学智的文学批评》(《南方文坛》2008年第2期),耿占春的《对观念、问题与社会语境错位的“审视”——评牛学智的〈当代批评本土话语的审视〉》(《中国艺术报》2015年1月21日),石舒清的《牛学智印象》(《南方文坛》2008年第2期),赵炳鑫的《批评的微观研究》(《文学报》2012年10月11日)。另外宁夏大学已故的魏兰教授在《回族文学概观》(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一书中对杨继国、何克俭、赵慧、王锋、郎伟等宁夏评论家进行了个案研究。《中国回族文学通史·当代卷》(阳光出版社2015年版)中也有关于杨继国、哈若蕙、丁朝君、赵慧、郎伟、王锋、白草等评论家的个案研究的章节。对评论家的个案研究有助于我们从微观层面理解宁夏文学批评的特征。

尽管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涉及的是区域文学批评,但它仍隶属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范畴,与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脉动与潮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行进轨迹的关注便成为本研究的重要参照,对新时期以来中国文学批评研究成果的认真阅读也成为题中应有之义。国内研究者们的梳理与深度思索都给予本书丰富的启示。[5]

总之,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研究尽管视角多样,但仍然存在四个明显的缺失。其一,文学批评资料的整理与收集工作相对滞后。从目前新时期宁夏文学评论的资料整理来看,除了本土评论家个人的理论评论著作外,仅有《宁夏文学作品精选·评论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宁夏长篇小说评论集》(宁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六盘山文化丛书·文学评论卷》(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三本,与相对丰富的文学创作相比,众多批评资料的未能搜集整理出版,表明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批评成果数量少,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向前推进。其二,对宁夏文学批评的整体性考察还十分欠缺,研究宁夏文学批评的宏观性文章还不多见。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中的理论热点问题的阐释与反思还未进入学术研究的视野。其三,文学史中有关宁夏文学评述的研究亦是学术盲区,各种版本的文学史著作对宁夏作家的评价研究还未得到及时的总结与关注。其四,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所形成的话语模式还未做出学理性的归纳,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频繁出现的批评关键词缺乏一种知识谱系的考察,以至于有些关键词的使用出现不必要的纰漏。

三 研究范围、内容及方法

本书所论述研究的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是指1978—2018年40年间的文学批评,为了论述方便,简称“宁夏文学批评”。对于文学批评的概念,学术界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文学批评是针对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等具体的文学作品进行分析、评价的一门学科。韦勒克指出:“最好还是将‘文学理论’看成是对文学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类问题的研究,并且将研究具体的文学艺术作品看成‘文学批评’(其批评方法基本上是静态的)或看成‘文学史’。”[6]在韦勒克看来,文学批评应该是针对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从广义上理解,文学批评不仅包括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还包括对文学理论的探讨,简言之,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理论问题所做的理性思考。对于文学批评的概念,韦勒克对自己在《文学理论》中狭义的界定进行修正,在《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中,韦勒克采用了广义的批评概念:“‘批评’这一术语我将广泛地用来解释以下几个方面:它指的不仅是对个别作品和作者的评价,‘明断’的批评,实用批评,文学趣味的征象,而且主要是指迄今为止有关文学的原理和理论,文学的本质、创作、功能、影响,文学与人类其他活动的关系,文学的种类、手段、技巧,文学的起源和历史这些方面的思想。”[7]因此,本书在对“文学批评”概念的选择上倾向于广义层面的定义。文学批评不仅仅是对文学作品的研究与评价,还是对文学理论问题所做的理性思考。

本书的写作,就是要将批评者的批评文本作为宁夏文学批评的主要研究范畴,而批评者的批评文本既包含对作家作品以及文学现象的文本评析,也包含对某些文学理论问题的分析。在具体的批评实践中,不仅要注重文学批评与文学理论之间的联系,融合文学理论的普遍规律和方法,还要与其他学科知识建立必要的联系,以求让文学批评走出学科的规定性,成为一种现实语境中的人文学科话语。

“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批评”为本书研究的核心内容,有鉴于宁夏文学创作的实际成就,主要将中心确立在小说批评这一领域,当然也会涉及一部分诗歌与散文批评,新时期以来的宁夏文学成就主要在于小说。就批评涉及的对象而言,就是针对新时期以来发生在宁夏境内的文学活动和事件。就批评家而言,主要是长期活跃在宁夏文坛的本土批评者。

本书拟从宁夏文学批评的历史演变、批评话语形态的考察、批评的文化心态、批评的典型现象、批评家的个案透视五个方面展开论述,各个方面自成一章。

本书的研究立足于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的发展历程和宁夏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而进行,运用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历史分析与比较分析相结合。通过对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史的分析,研究新时期宁夏文学批评的演变过程和批评特点,通过比较分析,可研究不同时期宁夏文学批评的价值及理论得失,并分析和论证其中的时代特征和审美意义等。在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结合中凸显宁夏文学批评的整体风貌。

2.审美批评法。通过审美判断分析和诠释新时期以来宁夏文学批评的自在价值和潜在价值,在审美层面上把握宁夏文学批评与时代风潮之间的关系。

3.文学、史学、文化学、民族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相结合。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有助于本书研究视野的开阔,也使本书的研究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

4.基于批评材料分析的实证研究法。所有的研究成果都是在大量阅读宁夏文学批评文本的基础上,提炼思路、形成见解并付诸笔端。研究者信奉“结论从材料中来”的研究原则,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宁夏文学批评进行具有说服力的理论概括和规律总结。另外,《朔方》《黄河文学》《六盘山》《宁夏社会科学》《宁夏大学学报》《宁夏师范学院学报》《宁夏日报》,以及早期的《宁夏创作通讯》都是本书研究宁夏文学批评的重要依托和基本资料。


[1] 张贤亮的短篇小说《灵与肉》与《肖尔布拉克》分获1980年度与1983年度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中篇小说《绿化树》获第三届(1983—1984)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2] 高嵩:《张贤亮小说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

[3] 王枝忠、吴淮生主编:《宁夏文学十年》,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 陈继明:《郎伟和他的评论》,参见郎伟《写作是为时代作证·序言》,宁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 这些理论成果有:王彬彬《却顾所来径:80年代文学批评思考之一》,博士学位论文,复旦大学,1992年;程文超《意义的诱惑:中国文学批评话语的当代转型》,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贺桂梅《批评的增长与危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夏中义《新潮学案》,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版;屈雅君主编《新时期文学批评模式研究》,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黄曼君主编《中国近百年文学理论批评史(1895—1990)》,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姚鹤鸣《理性的追踪——新时期文学批评论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张景超《滞重的跋涉——新时期文学批评透视》,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黄曼君主编《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古远清《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山东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蓝爱国《游牧与栖居:当代文学批评的文化身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赵黎波《新时期文学批评的启蒙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盖生《价值焦虑:新时期以来文学理论热点反思》,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伍世昭《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价值取向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另外,李春燕的《新时期30年陕西文学批评研究——以小说批评为中心》(博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对新时期以来陕西文学批评的研究成为本课题重要的参考成果。

[6] [美]雷内·韦勒克、奥斯丁·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7] [美]雷内·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第1卷,杨岂深、杨自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