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 连正
- 836字
- 2025-04-27 17:17:52
第一章 茅盾小说日译单行本的滥觞之作——《蚀》在日本的翻译与研究
关于茅盾作品在日本的接受与研究情况,虽然目前中国国内已有一些论著涉及,但介绍与研究尚不充分,有进一步拓展之必要。关于茅盾作品的日译,学界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子夜》上,其研究成果数量也非常有限,而对于茅盾另一重要作品《蚀》在日本接受与研究的详细情况,国内相关研究则寥寥无几。国内所见最早提到《蚀》在日本翻译的文献是1983年日本学者相浦杲在《茅盾研究》创刊号上发表的《日本研究茅盾文学的概况》一文。在该文中,相浦杲对1930至1980年代茅盾在日本的研究情况作了宏观概说,其中,对小田岳夫翻译《蚀》的情况一笔带过:“一九三九年,作家小田岳夫已经对《蚀》三部曲发生了很大的兴趣,他把三部之中的《动摇》《追求》两部译成日文,题做《大过渡期》而出版了。”[1]1984年顾忠国翻译了下村作次郎与古谷久美子合编的《日本茅盾研究参考资料目录》[2]。目录分“论文及一般资料文章”和“翻译及译注”两部分,罗列了关于《蚀》的译介及相关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作者和刊载期刊名称。李岫《半个世纪以来国外茅盾研究概述》[3]、顾忠国《茅盾研究在日本》[4]、钟桂松《二十世纪茅盾研究史》[5]、钱振纲《茅盾评说八十年》[6]等茅盾研究史著作中均未提及《蚀》在日本的接受研究情况。
茅盾《蚀》发表之后较早在日本学界引起关注。1935年10月小田岳夫摘译了《幻灭》,1936年8月翻译完成《动摇》《追求》后,以《大过渡期》为书名发行了单行本,随之日本学界对之进行了解读和评论。战后《蚀》在日本的研究被逐步推进,1975年古谷久美子完成了《幻灭》的翻译又更进一步推动了其研究进程。日本学者通过“文本论说”和“史料掌故”的研究方法对《蚀》三部曲中所体现出的特殊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展开了解读评析,与同时期国内研究相比,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则表现出了特殊与不同之处。笔者在本章中将通过所掌握一手日文资料的基础上对《蚀》在日本的翻译与研究史展开详细地梳理与评述,阐释《蚀》在日本特殊历史文化语境中体现出的特殊文学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