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茅盾小说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
- 连正
- 2662字
- 2025-04-27 17:17:53
二 《大过渡期》:茅盾作品日译单行本的先河
1936年8月,小田岳夫翻译完成了《动摇》和《追求》,将其命名为《忧愁的中国:大过渡期》[11](以下简称《大过渡期》),由东京第一书房出版发行。《大过渡期》是首部茅盾作品的日译单行本。笔者有幸得到了这部译作的原文本。该书版权页标示:1936年8月20日首次印刷,出版发行2500册;1939年5月20日第二次印刷,发行1000册。作为外国翻译作品,在当时总共发行3500册,这个发行量是比较大的,可见《蚀》三部曲当时在日本非常有市场。与之形成对照,被专家认为水平超过《蚀》的《子夜》,在普通读者中的接受却不及《蚀》:增田涉得到茅盾授权翻译的《子夜》在《大陆》1938年创刊号、7月、8月号连载,但登到第三次就停止连载;抗战前《子夜》也不曾出版日译单行本。这虽然未必说明《子夜》不及《蚀》受普通读者欢迎(停止连载也有可能是因战争或中日关系),起码说明客观上《蚀》的接受面超过了《子夜》;抗战前日本出版的日译单行本《虹》版权页未标注印数,很可能也不及《蚀》。说《蚀》是战前最为日本读者所熟悉的茅盾小说,当非妄言。

笔者所藏《忧愁的中国:大过渡期》单行本封面

书末尾加注了发行数量以及译者本人的印章
小田岳夫在译本序言开头讲到了他翻译此书的目的;
1926年至1927年席卷于中国武汉地区的革命浪潮我想给各位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吧。
恰好当时我正在中国的某地,似如决堤洪流一般的国民革命浪潮以破竹之势北伐,此情形让我愕然并瞠目而视。我所在的地方在面对此浪潮袭来时,有的阶层战战兢兢,有的阶层望眼欲穿、蠢蠢欲动、极其不安与动摇。
共产主义政治组织终于呈现出扎根于东方之势头。
《大过渡期》将要把处在革命漩涡中心的中国之现状展现于读者眼前。[12]
小田岳夫在序言中所说的“中国某地”就是杭州,因为1924年至1928年他就职于日本驻杭州领事馆,目睹了处于大革命高潮中中国各阶层的生存状态。《蚀》对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形象的刻画及社会现实的描写引发小田岳夫的共鸣,他通过译介《蚀》把中国大革命的状况介绍到日本。在序言中小田岳夫这样评价茅盾:
如果说鲁迅先生是东亚风格的作家,那茅盾无疑是一位西欧风格的作家。另外,如果把鲁迅视作主观性的、抒情式的作家,那么茅盾就是一位客观性的、叙事型的作家。
鲁迅作为“文学研究会”成员之一[13]在停止创作之后不久,曾是文学评论家的茅盾以作家身份却开始陆续创作发表长篇巨作。我深切地感到,这种因果是时代与作家性格之关系而造成的。
始终保持冷峻并带有纯粹品格的鲁迅不会用缓和的表现手法去描写充满愤懑的现实。随着现实社会越发混乱复杂,对于持有冷眼、强大的内心和充满丰富表现力的茅盾来说,这恰好给他提供了文学创作环境。
因此,从1927年起茅盾以《蚀》为开端,之后《虹》《路》《三人行》《子夜》等数篇长篇和多篇短篇如天马行空般陆续问世,一跃成为了中国文坛的首要作家。
茅盾被称为最擅长描写现实的作家。在此意义上,《大过渡期》更是最具有时代性的作品之一。
《大过渡期》(原题《蚀》)原本由《幻灭》《动摇》《追求》三部分组成,每个都是一部独立的作品。我把其中比较优秀的两部《动摇》和《追求》介绍给读者,把《动摇》作为本书的第一部,《追求》为第二部。[14]
关于为何没有翻译《幻灭》,可能因为此前已经介绍过,而且小田岳夫认为其艺术水准不及后两部。将《动摇》与《追求》放在一起翻译,或许还有让日本读者领略茅盾创作手法多样性的意图。他指出“《动摇》与《追求》之间存在着作者创作态度的极大反差”,并引用了茅盾本人的说法:“《幻灭》和《动摇》中完全没有我个人的思想,只是单纯的客观描写。但《追求》中夹杂了自己的思想感情。《追求》的基调是极度悲观的”,“因此,读完《动摇》的读者单纯地认为茅盾是一位风俗作家[15]的话,那么读完《追求》后你就会改变这种想法”[16]。在序言中小田岳夫谈到了《蚀》的创作方法和人物特点:
无论《动摇》还是《追求》都没有设定单一的主人公,同时配置数位重要人物,总之可以说就没有主人公。作品并不以讲述个人故事为目的,而是反映整个时代与社会的现实,对于茅盾来讲这是极为自然的,同时也是最为有效的唯一创作方法。茅盾能够在宏大的现实社会中把握众多人物,其创作技巧非常之娴熟。但同时存在人物变为木偶而导致类型化的缺陷。茅盾人物刻画单一,在人物性格把握方面与其说是巴尔扎克之流倒不如说更近似屠格涅夫的创作风格。
《动摇》中的孙舞阳,特别是《追求》中的章秋柳既美丽聪明、自我意识强烈,又放荡不羁、颓废堕落。这样的人物能否生存先不说,但在中国的近代历史中可能存在过吧。
我可以想象出这些人物就是茅盾本人的化身。
胆大而乖戾的章秋柳内心充满了异常的焦躁。茅盾在冷静而客观的观察现实中挥笔疾书,他的内心深处充满了摆脱不掉客观主义态度的苦闷,通过描写章秋柳的躁动来达到自我情绪的发泄。总之,章秋柳等人物的创作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血肉。[17]
小田岳夫翻译完成《动摇》与《追求》后,1937年在专著《中国人·文化·风景》的“茅盾”章节中收录了这篇序言,并再一次评价了《大过渡期》:
茅盾是现代中国最为活跃的作家,也是最为专业的作家。无论是长篇、短篇、文论还是杂文,其撰写内容丰富,让人叹为观止。
长篇小说《子夜》得到了高度评价,我虽然没有读过,但通过之前的长篇三部曲《大过渡期》(原题《蚀》)可以感到他的才华横溢、坚定不移和广阔视野。为我们展示了中国的革命场面。出场人物众多,有战争,有恋爱,有对革命的热情和革命中的丑恶。然而,即使这样,作品不知为何给人一种平面化的印象。
我对茅盾的经历几乎不了解,把他看作一位伟大的知识分子不知是否有所偏颇。他的笔触稳健而细腻,对人物的观察丰富而准确,对现象综合性的把握和判断恐怕是现代中国作家中屈指可数的存在。但,和鲁迅、郁达夫等比起来个性的发挥还稍有欠缺。[18]
总体来看,小田岳夫在序言中对于《蚀》特别是其中的《动摇》和《追求》态度是肯定的。《蚀》三部曲陆续发表之后,中国国内曾出现褒贬不一的评价。无论是文学研究会同仁的赞誉,还是创造社的批评,都是从政治立场出发,站在“革命文学”的角度予以评论。小田岳夫则不受政治观点囿限,而从文学艺术价值视角评价,在当时来说令人耳目一新。比起客观描写,他更看重茅盾本人的文学思想,试图通过小说中的人物窥视作者的内心世界。小田岳夫翻译《蚀》的动机,不仅要介绍中国大革命前后的社会现实和作品本身,还要让读者看到作家的内心实质,让人们真正地了解茅盾。小田岳夫以俄国作家为参照,用比较文学的方法评论《蚀》的创作方法,在茅盾研究史上显得比较新颖,在日本的茅盾接受史上则具有开创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