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新疆文化地理的特征[28]

新疆,位于亚洲大陆地理中心,是中国最西部的省份,韩子勇在《文明地理》中写道:“被大漠、关山所重重遮挡的新疆,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感性的。”“对新疆的了解,需要像玄奘西行那样,穿越西域的深处。”[29]所以,要了解新疆的文化地理,必须从新疆文化地理的历史及文化层面来认识。可以说,从来没有一个地方像新疆这样有着如此广博的地域,它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6,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这片土地曾是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古代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处,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碰撞、交融,使它拥有独特的文化形态。季羡林认为:“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辽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30]新疆是一个历史久远、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异常丰富的地方,其文化地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形成了新疆的独特风貌,无论是新疆的历史文化脉络,还是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都有着鲜明的区域特征。

一 历史文化脉络

地处欧亚大陆腹地的新疆,古称西域,位居丝绸之路的要冲,与周边八个国家接壤。“欧亚大陆是个多高山、荒漠和寒冷森林的地方,能够相互沟通的三条丝绸之路都经过新疆:第一条沿着天山北麓;第二条沿着天山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麓;第三条沿昆仑山北麓。丝绸之路是文化传播和交流的大动脉。中国古代经济、宗教、音乐、艺术的重要传播,都离不开这3条通道。”[31]19世纪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中国古代的文化、经济、宗教、艺术的传播都曾由丝绸之路而走向世界。在“很长的时间内,新疆是东西各国文化交流的物质与文化交流中的枢纽,许多国家的文化,包括世界上几个文化发源地的文化,都在这里汇流,尽管有许多古代民族今天已不再存在,然而他们留下的文化痕迹一直到今天还到处可见”。[32]这里曾有过众多不同民族的汇合,他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都在新疆有过印迹。因此,“新疆”不仅是地理方位的意义,更是蕴含了多种文化的意味,而且,自古以来,“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组成的部分”。[33]

《史记》卷111在《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骠骑将军去病率师攻匈奴西域王浑邪”,这是我国史籍中首次出现“西域”名称;班固的《汉书·西域传》中首次在官方正史中给予立传。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历史上有许多部落、民族在这里聚居,《汉书》称其为“西域三十六国”,自汉代开始,新疆就是中国版图上的一部分。清光绪十年(1884)设立新疆省,取“故土新归”之意。“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地区。最早开发新疆地区的是先秦至秦汉时期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塞人、月氏人、乌孙人、羌人、龟兹人、焉耆人、于阗人、疏勒人、莎车人、楼兰人、车师人,以及匈奴人、汉人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高车、嚈哒、吐谷浑,隋唐时期的突厥、吐蕃、回纥,宋辽金时期的契丹,元明清时期的蒙古、女真、党项、哈萨克、柯尔克孜、满、锡伯、达斡尔、回、乌孜别克、塔塔尔族等,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包括汉族在内的不同民族的大量人口进出新疆地区,带来了不同的生产技术、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在交流融合中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他们是新疆地区的共同开拓者。至19世纪末,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等13个主要民族定居新疆,形成了维吾尔族人口居多、多民族聚居分布的格局。各民族在新疆地区经过诞育、分化、交融,形成了血浓于水、休戚与共的关系,各民族都为开发、建设、保卫新疆作出了重要贡献,都是新疆的主人。目前,新疆共生活着56个民族,是中国民族成分最全的省级行政区之一。”[34]在长期的共同劳动、生活和斗争中,各族人民之间不可避免地发生接触、混杂、同化、融合,形成了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格局,而各族人民之间又存在密切的血肉联系,形成了多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新疆各族人民为拓展和巩固中国西部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新疆地区既是新疆各民族的家园,也是中华民族共同家园的组成部分”,[35]所以,新疆历来是多民族聚居、多种文化并存的地区,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

作为多民族的聚集区,新疆同时是多种宗教并存的地方,在丝绸之路繁盛之时,佛教、摩尼教、景教沿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和新疆本土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当地流传,“新疆历来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宗教文化丰富多样,是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36]

基于此,“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迁徙聚居生活的地方,也是多种文化交流交融的舞台。在历史长河中,新疆各民族文化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既推动了各民族文化发展,也丰富了中华文化内涵”[37]。新疆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大融合也造就了新疆文化的大融合,新疆各民族的文化是多元的,又是一体的,这里说的“多元”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的文化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色和风格,形式丰富多彩,同时,各民族的文化又是一体的,各族人民都积极参与和促进了中华民族整体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过程,并为此做出重要贡献。

二 自然地理特征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腹地,远离海洋,高山环抱,经过漫长历史演变和地质变迁,形成了“三山两盆地”的地貌格局。山系内部又镶嵌着若干大小不等、高低悬殊的山间盆地,构成了山系和山系相连,山地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景观。这种地貌格局自北而南依次是:阿尔泰山系及准噶尔东北部;准噶尔盆地、天山山系、塔里木盆地、帕米尔高原及昆仑山系、喀喇昆仑山系及阿尔金山等。横亘于新疆东北境的阿尔泰山,是中、蒙、俄三国的界山。准噶尔盆地东西长700千米,南北宽450千米,面积18万平方千米,盆地中心为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里木盆地为中国最大的内陆盆地,东西长1400千米,南北宽520千米,盆地中部为中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周围有许多发源于山地的河流,从山上挟带下来大量的风化物,在山前不断积聚,日久天长便形成许多冲积扇和三角洲,连成广阔的倾斜平原。在平原的中下部,分布着一块块水源丰沛、土壤肥沃的绿洲,千百年来,新疆各族人民在这些自然绿洲中,沿着河道垦荒造田,形成颇具特色的绿洲农牧经济。大大小小的绿洲,一般来说分布在两大盆地的边缘,如同镶嵌在沙漠戈壁的颗颗明珠,这里绿树成荫,阡陌纵横,瓜果飘香。“十里桃花万杨柳,中原无此好春风”就是古人对新疆绿洲形象的赞美,新疆天山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冰川,因其奇险而独特的冰川地貌,历来吸引着众多的关注,也成为新疆的代表性景观。帕米尔高原雄伟壮观,是天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的山结,其东部位于新疆西南端,最高处海拔为7700余米,它因虎踞地球之巅,而享有“万山之祖”的美誉。历史上,这里曾经是“丝绸之路”的要冲,唐代中央政府曾在此设驿站,以保护丝路畅通。著名旅行家东晋法显、唐代玄奘和元初旅居我国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都曾攀临其境,写下神奇惊世的游记。

新疆的河流大多是内流河,几个主要水系是:额尔齐斯河外流水系、伊犁河水系、塔里木河水系。此外还有赛里木湖、喀纳斯湖、博斯腾湖等湖泊。山脉积雪、冰川融水及自然降水是新疆河流水源的主要补给源,这些河流水系,是大小绿洲的命脉。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沙漠与戈壁密布,中国十大沙漠中,新疆独占三席。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七大沙漠之一,位于准噶尔盆地的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第二大沙漠,东部的库姆塔格沙漠向东延伸到敦煌市。新疆的戈壁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一部分属砾质荒漠,一部分属石质荒漠。高山与冰川,河流与湖泊、沙漠与戈壁汇聚在一起,构成了新疆自然地理独特的美学价值。

在新疆浩瀚无垠的沙漠与戈壁中蕴藏着丰富的土地、生物和矿藏资源,也有许多神奇的自然景观。奇异的海市蜃楼、神奇莫测的响沙、乌尔禾的魔鬼城、罗布洼地的雅丹群、幻如魔境的沙漠日出和晚霞等,常使人惊叹不已。在新疆自然条件恶劣的干旱荒漠生态环境中,仍有耐旱的荒漠植物,如红柳、胡杨、梭梭草等。塔克拉玛干沙漠有世界上最大的胡杨林,沙漠中生存的胡杨生命力顽强,历来有“一千年活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的说法。此外,白杨、柳树、榆树、白蜡、白桦、沙枣等都是新疆较为常见的植物。新疆的动物种类区系特征也极为明显,如马、牛、羊、骆驼、驴、鹰等。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之大,在新疆大地,有一种茫茫天宇之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视觉效果,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深刻影响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这方水土源远流长,深厚凝重,在历史的沧桑变幻中形成了新疆文化鲜明的品格。

三 人文地理特征

从新疆自然地理的表象进入这块土地,新疆自然与人文的分布是相吻合的,文化构成了地理环境发展的最后环境。同样,新疆人文地理是多元而丰富的。从民族的角度来看,自古以来,新疆就是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众多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相互交流,但具体到某个民族,其文化又是独特的;从新疆南北迥异的经济特点来看,沙漠绿洲、草原戈壁,不同的地区适宜不同经济形态的发展,这也从客观上促使新疆的人文地理呈现多元化的鲜明特征;此外,宗教信仰、语言文字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都影响着新疆人文地理环境的构成。多元共存、交融互补一直是新疆文化的显著特点,在每一种文化形态之下,又有着其独特的人文地理特征。

新疆地域以天山为界,天山以南地区称为南疆,这里呈现出绿洲农耕文化的特征,天山以北地区称为北疆,是游牧草原文化,这其中,又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疆兵团体制下形成的兵团屯垦文化,所以,新疆文化是汉文化、绿洲文化、游牧文化相融相汇的混合型文化,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多种信仰、奇特观念、丰富的生命追求混合的多元态混合文化”。[38]中原文化、绿洲文化、游牧文化、兵团屯垦文化等文化因子在新疆这片土地上长期共存,各种文化在碰撞中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形成了新疆各民族认同的新疆文化。

汉族是新疆世居民族之一,自两汉至清代,汉族人民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及其他各种经济活动。新疆汉族的服饰、饮食、民间文艺、民俗风情等与中原汉族大体一致,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也产生了一些变化,如饮食方面也喜食牛羊肉、喝奶茶等。所以新疆的汉文化杂糅了绿洲文化、游牧文化的成分,这是一种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共生互化的文化形态。

绿洲是沙漠地区特殊的地理景观,是维吾尔文化的自然环境基础。亦称“沃洲”,指荒漠中水草丰美、树木滋生、宜于人居住的地方。一般见于河流两岸,泉、井附近以及受高山冰雪水注的山麓地带。“绿洲是一种生态地理景观,一般指的是在浩茫无垠的沙漠戈壁中水草繁盛的绿色地带。人们普遍认为荒漠中水源常流、土壤肥沃、灌溉便利、农牧业发达、有人类定居的地方就是绿洲。”[39]绿洲在维吾尔语中指有草、树木的绿色地带,其英文为oasis,来源于拉丁语,也指沙漠中有草、树木的肥沃地方。新疆的绿洲多处于河流两岸及沙漠边缘,气候干燥、烈日炎炎、水源匮乏、风沙狂暴、冷暖多变、生态脆弱,人们必须开渠引水、储水借用,才能进行农耕和畜牧,保证生存繁衍。水不仅是旱涝与否的根源,也是绿洲形成和扩展的关键。在沙漠边缘的绿洲主要依靠的是河流水源,凡是河流经过的地方,基本上是绿洲所在。就绿洲文化所形成的文化生态环境而言,绿洲就像沙漠、戈壁中的一片片绿色小岛,与绿洲农耕生产生存方式相适应而产生了绿洲文化,其音乐、服饰、建筑、饮食等都有着独自的特点。在沙漠中,绿洲形成孤岛状,自然环境的严酷,使绿洲人形成了苦中作乐、豁达坚韧的性格,他们与音乐有着不解之缘,往往是能歌善舞;在服饰色彩方面喜爱浓烈的红、绿、蓝,所以维吾尔族女性对色彩艳丽的艾德来斯绸情有独钟。因南疆气候温和,少雨雪,所以居民建筑屋顶平坦,四壁多用土坯砌成。绿洲文化下的饮食方面有四大特色:馕、羊、茶、果,这些皆是新疆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下所形成的。

新疆天山山脉以北的北疆是以哈萨克族的游牧文化为主体,属于“草原文化圈”,哈萨克人因常年迁徙,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牧区房屋以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为主,饮食以牛、羊肉为主食,喜爱奶制品,在牧区,哈萨克族服饰及生活用品都表现出便于骑乘游牧的特征,富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体现了哈萨克人特有的粗犷、豪放气概,男女老少喜穿皮裤和皮靴以抵御高寒;妇女们穿着色调浓艳明丽的服饰以适应草原地区辽阔的空间和强烈的光照,他们善于用木材制作各种木碗、木勺、木盘、木盆等生活用具以及冬不拉、库布孜等乐器,其中冬不拉是哈萨克人最喜爱的乐器,哈萨克族崇尚白色,其先民曾以白天鹅为图腾。

在新疆,人文地理环境的独特性还反映于当地的兵团屯垦文化。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屯垦史上,规模最大、成就最为辉煌的屯垦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在新疆成立的生产建设兵团。在新疆长期的屯垦建设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形成了与其相适应的新疆屯垦文化,也称为兵团文化。这是来自中国大地四面八方的新疆建设者们以汉文化为母体,融合了新疆地域文化而形成的独特文化形态。与屯垦文化伴随着的是开发边疆、保卫边疆的劳动者们以实践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不断吸收新疆各民族文化成分的基础上而逐步塑造出的兵团文化精神,所谓“戈壁沙漠变良田,积雪溶化灌农庄”就是兵团建设者们最好的写照。新疆独有的兵团屯垦文化“不仅是新疆多民族文化并存格局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跨民族存在的文化,而且屯垦文化对推进新疆历史发展,促进新疆社会进步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特别在增进新疆各民族文化的互补性认同上,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并由此在新疆文化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40]

新疆文化地理是建立在新疆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上,更与新疆地域的历史变迁、文化脉络相承一脉,如作家红柯所言:“新疆对我的改变不仅仅是鬈曲的头发和沙哑的嗓音,而是有别于中原地区的大漠雄风,马背民族神奇的文化和英雄史诗,我总算是知道了在老子、孔子、庄子以及汉文明之外,还有《福乐智慧》,还有《突厥语大词典》。”[41]新疆的文化脉络以迥异于其他地域的因素而散发出独特的光彩,它所包蕴的人文地理方面的要素与内涵,如政治、经济、文化、风俗、语言等,构成了新疆文化地理的主体,形成了“新疆文化景观始终是多种文化并存,多元文化交流”[42]的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