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漫朝天路:明末朝鲜使臣海路使行研究(莱州卷)
- 王珂
- 1678字
- 2025-04-27 17:12:16
第二节 寒同山(神山)
莱州为府,东据罗山,西阻潍水,南距神山,北枕渤海。
——李民宬《癸亥朝天录》
(莱)州隶山东省,罗山亘其东,潍水阻其西,神山据其南,渤海枕其北。
——申悦道《朝天时闻见事件启》
莱州府……形胜:罗山亘其东,潍水阻其西,神山距其南,渤海枕其北,风土甲于青齐。
——郑斗源《朝天记地图》
寒同山,在(掖水桥)东,一名神山,掖水源此。
——金德承《天槎大观》
上述引文是使行文献中关于神山,即寒同山的记载。具体而言,李文、申文及郑文是朝鲜使臣在介绍莱州府的形胜时,提及寒同山位于莱州府之南。“寒同山,城南十五里,云峰山东”[27],“云峰高望”[28],又名九仙山,“有洞七,俱极幽胜”[29]。诸洞多为道教之人习道抑或修真之所。依内容和行文,李文、申文及郑文的记述恐参照了《大明一统志》的相关记载:
(莱州府)风土甲于青齐……罗山亘其东,潍水阻其西,神山距其南,渤海枕其北。
——《大明一统志》[30]
如上述《大明一统志》的记载,李民宬与申悦道的记述方式及内容与《大明一统志》中有关莱州府形胜的部分几乎一致,而郑斗源只是将形胜和风土结合记述。换言之,纂修于明天顺五年(1461)的《大明一统志》可能在成化年间,[31]甚至更早便已传入朝鲜,并在其后的近两百年内,被朝鲜士大夫阶层所熟知。金德承也应参考了《大明一统志》,即“寒同山在府城东三十五里,一名神山,掖水源发于此”[32]的记载,但仅使用方位,以“在东”的概述代替“府城东三十五里”的记载。[33]民国《山东通志》记载:“自《元和郡县志》误谓掖水出寒同山,后世志书皆沿其误,乾隆县志始订正之。”[34]自唐至清乾隆年间,诸方志中将掖水之源记为寒同山,故参考《大明一统志》的朝鲜使臣金德承亦记载了掖水发源于寒同山。
天启四年,谢恩兼奏请使臣团正使李德泂、副使吴、书状官洪翼汉一行于九月十四日清晨自黄县黄山馆驿出发,当日落日时分到达朱桥驿。[35]吴
途中留有《朱桥驿》一诗提及了寒同山,原诗如下:
朱桥驿
路出东牟县,秋残一夜间。
风沙行旅苦,场圃老农闲。
溪入平芜净,云随众鸟还。
谁知开眼处,一发露神山[36]。
——吴《燕行诗》

图1-9 《寒同山图》[37]
此诗描述了秋冬之际,吴一行自黄县至掖县途中所见之景。东牟县,即黄县。黄县在魏、元时期属东莱,故名。东出黄县时,吴
等朝鲜使臣已跋涉了三千九百四十里,包括海路三千七百六十里及陆路一百八十里。[38]天启三年,以李曙、李贵、金瑬等为首的西人[39]势力发动武装政变,废光海君,拥立绫阳君李倧为王,即仁祖,史称“仁祖反正”。废君光海君为明朝正式册封的朝鲜国王,新君仁祖为彰显其帝位的正统性,急需明朝册封。以李德泂、吴
、洪翼汉为首的天启四年谢恩兼奏请使臣团主要使行目的是感谢天启三年明朝下赐的册封诏书,恳请明朝尽快下赐诰命与冕服,以便完成册封。虽在天启三年奏闻兼辨诬使李庆全和冬至、圣节兼谢恩使赵濈两行使臣的共同努力下,明朝下赐了册封诏书,但因朝鲜与后金之间较为复杂的关系,明朝统治阶层对是否下赐诰命与冕服还存在较大的争议,李德泂、吴
、洪翼汉一行的任务较为艰巨。故吴
在感叹“风沙行旅”之苦的同时,羡慕“场圃老农”之闲。潺潺的溪流流淌在寂静且杂草丛生的旷野之中,白云之巅众鸟飞向温暖的南方。对“册封”的担忧和旅途的劳顿使吴
无暇之际,猛然抬头远眺,映入眼帘的正是莱州神山之微茫。
寒同山[40]
郁纡连嶂秀,万壑阴松风。
平望倚苍翠,县崖虎豹丛。
古洞流白云,迤逦挂长虹。
裴回惬幽兴,烟雨曳短笻。
虽朝鲜使臣对于寒同山的记载大多为概述性描述,但通过清代掖县文人刘在中[41]的《寒同山》一诗,可以还原朝鲜使臣彼时所见寒同山之美景。作为莱州府的地标,风景秀美的寒同山让朝鲜使臣在领略齐鲁优美风景的同时,亦激励其继续向京师前进。朝鲜使臣提及的寒同山或神山为今莱州市云峰山风景区内的寒同山。据相关方志记载,[42]寒同山海拔317米,位于莱州市城区东南8千米处。西依云峰山,东连大基山,南望大泽山,山峰呈凹型,静穆端庄。综前所述,寒同山具体的名称变化为:(唐)寒同山[43]→(明代)寒同山、神山[44]→(清至民国)寒同山、神山、九仙山、[45]九青山[46]→(今)寒同山、神山。

图1-10 自莱州市文峰路街道下王家村远眺寒同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