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研究
- 许衍琛
- 4251字
- 2025-04-28 18:52:02
第一节 研究缘起、意义
一 研究缘起
在充满复杂、激烈竞争的国际舞台上,经济和科技力量发挥关键作用。谁拥有了科学这一利器,谁就能够执世界发展之牛耳。科学与技术对于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为人所认识。从16世纪开始,科学的接力棒从意大利相继传到英国、法国、德国,如今则是美国。细读一部世界大学教育发展史,就会发现接力棒的传递跟近代大学发展中心的变更是惊人的吻合。近代大学诞生于意大利,11世纪的博洛尼亚和萨莱诺这两所分别以法律和医学见长的高等学府享誉全欧。继而,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异军突起,之后是法国首先整饬本国高等教育机构,位于首都巴黎的理工、高师等院校引人注目。19世纪以降,洪堡创建柏林大学,并且赋予大学科研职能,德国大学迅速发展,并且带动德国崛起,对于德国大学人们无不心向往之。20世纪初的美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继而引领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潮流。世界科技中心和大学发展中心转换的轨迹说明,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之大学发展的程度是相适应的。
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大学自身职责得到拓展。大学不仅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较为间接的方式促进社会的发展,实现自身的价值。而且,随着实践的发展,大学还直接参与到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将自身的人才、智力优势直接转化成社会生产力。大学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职能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内容不断得到拓展,经历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发展过程,这种拓展过程仍在继续。“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大学的重要意义也提高了,作用也增强了。在传统大学传授和保存已有文化的职责上,又增加了许多新的职能。”[5]大学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必须面对社会,不能自我封闭。大学社会服务正是在内、外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实现的。人们对大学的关注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对大学社会服务的研究也就引起学者的重视。然而,对我国大学这一职能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新中国成立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这一时期我国掀起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大潮,大学社会服务得到高度重视,大学甚至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工具。
从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在短短几十年时间内,近代中国大学经历了一个从初创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就大学职能方面来看,现在大家普遍认可的人才培养职能、知识创造职能和社会服务职能,西方近代大学用了几百年的时间才逐渐完成这个职能的扩展过程,而我国近代大学只用了很短的时间就基本上完成了这个过程。近代中国大学产生以来,在极端恶劣的社会环境中,为我国现代事业的发展助力甚多。政治上,近代中国大学造就大批政治人才,大学成为先进思想的诞生地和政治运动的重要参与者;经济上,大学为我国近代经济的转型和发展造就了大批实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很多大学还积极面向社会办学,加强学校同地方、国家等的合作,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文化方面,大学更是功勋卓著,它是新文化运动的滥觞。为转移社会风气、开发民众智力,近代中国大学大力普及教育……没有近代中国大学助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将不可想象。
正是因为近代中国大学在社会转型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对于它的研究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研究人员既有中国的也有外国的,研究内容覆盖的范围已经相当广泛,研究的视角逐渐走向多学科的融合……然而,仔细翻阅已有的针对近代中国大学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对于此时期它们的社会服务的关注并不多,成为大学社会服务这一研究热点中的薄弱环节。其原因主要是:
第一,“西方中心观”的影响。
由费正清大力提倡,以西方冲击、中国回应为基本分析框架的西方中心模式对于学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西方学者拥有极大的话语支配权,我国学者也竞相努力与西方学者“接轨”。我国高等教育研究也深受“西方中心”的影响。从大学职能发展史角度来看,教学、科研两大职能诞生于欧洲大学,美国大学确立和发展了社会服务职能,并且后来居上超越欧洲大学。欧美大学发展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世界大学发展史。欧美大学成为全世界大学发展的标杆,其他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状况以及针对高等教育的研究都要以欧美为标准。
在这里我们不免要问是否存在一条放之各国而皆准的大学之“轨”?一部世界大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无不是在本国实际情况基础上,广采他国长处而逐步实现超越的。学者阿什比说:“任何类型的大学都是遗传和环境的产物。”[6]威斯康星大学宣布州的边界就是大学的边界,主张大学应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为此,威斯康星大学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世人瞩目,为世界各国所效仿,也成为人们认识、理解大学社会服务的话语系统,致使关于自身特色的研究关注不够。
第二,救亡图存时代主题的限制。
自步入近代以来,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于痛苦中。在本研究时段内,中国政局更是风云变幻、民生凋敝。民国肇建、洪宪帝制、军阀纷争、列强虎视……救亡图存成为重要的任务。此时的我国高教界人士大多是教育救国、学术救国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即先要解决民族生存的问题,然后才是发展的问题。威斯康星理念在美国诞生之时,正值美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欣欣向荣的时期。为了加速美国的发展,美国人注重发挥大学的作用,要求大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威斯康星理念的酝酿与成长是旨在促发展的,而当时中国社会的现实要求却是求生存的。时代主题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关注。
第三,我国教育实践中对于基层社会的关注不够。
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原因,美国教育发展的羁绊较少,其教育民主化、世俗化的进程是较快的。威斯康星理念产生的最初动机是促进美国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领域的发展,它是直接面向广大普通民众的。我国历代统治者虽然也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但是这种重视主要是在维护阶级统治的层面上进行的,是为“君民”而进行的“化民”。在此影响下,我国教育民主化、世俗化进程一直是比较缓慢的。在本研究时段内,虽然我国教育民主化、世俗化的水平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对于广大普通民众来说,大学教育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的,距离普通民众还有一段距离。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在研究时段内才会出现先进人士呼吁重视平民、实业等教育。滞后的教育民主化、世俗化进程使得人们对于教育的社会性重视不够,那么对于极富“社会性”的大学社会服务关注不多,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
二 研究意义
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今天如何完善大学的社会服务实践,历史可以提供一些借鉴。然而,学者们一直未对本研究主题给予足够关注。就笔者目前掌握的资料而言,对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研究还缺乏比较深入、系统的著述,主要是一些零散的文章。本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兼具重要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拓展和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范围及内容。我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端较迟。从1895年近代中国大学诞生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国的大学基本上建立起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体系。此时期的高等教育研究,学者关注最多的是近代中国大学的起源、理念、模式移植及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等内容。对近代中国大学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人们有关大学职能的知识体系,充实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研究内容,开拓中国高等教育史的研究领域。
其次,有助于更好地认识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外源”和“内生”的关系,为我国高等教育本土化和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在探讨近代中国大学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学者们普遍将外部刺激置于显著的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内部因素的作用。比如,人们在探讨近代中国大学制度诞生的时候,更多地注意对日本、法国、德国、美国等国大学制度的借鉴和模仿,忽视了近代中国大学发展中的传统因素。在有关近代大学社会服务为数不多的研究成果中,研究者普遍将“威斯康星理念”的刺激视为主要原因。诚然,外部刺激是近代中国大学产生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也不能忽略传统因素在近代中国大学产生中的作用。近代中国大学诞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并且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从其诞生之时就注定了它较之西方大学要承担更多的社会服务责任。正因如此,近代中国大学的社会服务理念和活动异于西方。本研究通过探讨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诞生的中国元素,对于我国大学本土化理论的完善、丰富我国高等教育的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一个人如果不理解过去不同时代和地点存在过的不同的大学概念,他就不能真正理解现代的大学。”[7]从这个意义上讲,对于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这一意义主要有如下几点:
首先,为建立大学和社会之间良性互动关系提供借鉴。在大学发展过程中,人们对它的质疑从未间断。人们要么批评大学高坐象牙之塔,要么批评大学太过世俗,没有起到引领社会的作用。大学和社会之间保持一种什么样的“黄金分割”关系,既能使大学有效地开展社会服务,同时又不泯灭大学自身的组织特性,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研究对于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内容、机制、问题等方面的论述,对于现今我国高校处理政府、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将提供良好的借鉴。
其次,解决困扰大学自身发展的一些现实问题。近代中国大学开展社会服务的原因固然很多,有政治的、文化的,等等。但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克服自身发展存在的困境,比如经费缺乏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分析,聚焦它们是如何利用自己的资源优势来谋取更多的社会财富,克服自身发展的困难。这对当今中国大学的持续、健康发展无疑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最后,提高学生的责任感,克服当前大学生就业功利现象。学生是近代中国大学社会服务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作为时代骄子的大学生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感召下,积极参与大学社会服务实践活动。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在民主、科学思想的激励之下,青年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民众的力量,纷纷深入平民百姓之中。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加深了对于国力国情的认识,更加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民族解放、国家复兴的重任。这种勇于献身和牺牲的精神是近代中国大学生留给当今大学生的宝贵精神财富。虽然生存的环境已经不同,但是这种精神将仍然对于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冲击,当今我国一些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不强,过分关注小我利益计算,追求物质享受,这特别表现于大学生择业的功利性上。通过对近代中国大学生轰轰烈烈地参与社会服务实践的介绍和学习,有助于克服当今我国大学生奉献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不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