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神秘的苏美尔文明

两河流域的文化遗存相当丰富。乌鲁克古城不仅出土了大量文化遗存,还贡献了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到目前为止多达6000块。考古学家认为,这些文字和遗存是公元前3200年左右,一个叫苏美尔人(Sumerian)的族群留下的。

苏美尔人定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南端,自称“黑头人”(Sag-gi-ga),苏美尔是西邻阿卡德人(Akkadians)对他们的称呼。后来,苏美尔人被西邻阿卡德人征服,而阿卡德文化又长久地主导两河流域,所以后来人也就跟着叫他们苏美尔人。

苏美尔语既不属于闪米特语系,也不属于印欧语系,与任何已经“死了的语言”或“活着的语言”都没有直接关系。考古学家找不到外来证据,倾向于认为苏美尔是当地土著,长期在两河流域生活,也可能就是欧贝德人(Ubaidians)后裔。语言学家则认为,苏美尔人不属于闪米特语系,外来可能性更大,有人推测来自南方海上,有人推测来自印度,有人推测来自高加索或中亚,还有人推测来自幼发拉底河中上游,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

图1-4 苏美尔人地理位置

更绝的是,很多历史爱好者看到苏美尔雕像脑袋小、眼睛大、脖子粗、胡须长、头发短、光着脚,奇形怪状,颇有点像传说中的外星人,干脆就说他们来自外星球。这些历史爱好者又根据苏美尔神话想象出一个尼比鲁星球,声称苏美尔就是尼比鲁人,苏美尔文明是从尼比鲁星球带来的。这样的猜测纯属臆想,只能当作科幻小说一笑了之。

抛开来源不说,有一点可以肯定,即公元前4500年以前,苏美尔人已经生活在两河流域南端。当时,欧贝德人尚处于鼎盛时期,垄断了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长途贸易,苏美尔人杂处其中,并不显眼。

没想到,接下来几百年,苏美尔人异军突起,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至少公元前3500年左右,他们取代欧贝德人,成为南部平原主导者。更重要的是,苏美尔人驯服了泛滥的河水,习惯了干燥的盛夏,能够种植大麦、圈养牛羊、酿制啤酒,修建大型建筑、制作大型艺术品和撰写成熟的文字,成了最早叩开文明大门的人类族群。

闭上眼睛想一想,5000多年前,苏美尔人就能吃着牛羊肉、喝啤酒,实在让人不可思议。

苏美尔文明的独特性在于,它不是一种传说,而是完全由考古学家“挖”出来的,而且主要是欧美考古学家挖出来的。在他们发掘苏美尔文明遗址以前,连伊拉克人都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地方,5000多年前就诞生了人类最早文明。考古发掘以前,伊拉克人甚至和我们一样,根本没听说过苏美尔人。

事实上,早在公元前3500年左右,由苏美尔人形成的乌鲁克城邦(Uruk),就出现了城市、神庙、宗教、灌溉系统、社会分工、冶金技术、远距离贸易等,三百年后又形成了成熟的文字。埃及象形文字有可能是受乌鲁克楔形文字启发而出现的。

在出土的苏美尔遗存中,有很多刻有楔形文字的泥板文书。美索不达米亚缺少石头和木材,只有黄土用之不竭,所以苏美尔人往往就地取材,用泥土制作陶器、陶筹(计算器)、印章、房子、泥板等。总之,苏美尔文明的很多东西都是用黄色泥土制作的,属于彻彻底底的“黄土文明”。

苏美尔人先将泥土制作成长方形的泥板,再用削尖的芦苇秆记录天文、农业、医疗、账目、史诗、王表、外交等信息。泥板经过晾晒和焙烧,会变得像砖块一样坚硬,只要不沾水,可以保存几千年。

苏美尔人不仅记录日常事务,还将传说、想象与现实相融合,制作了历代王权目录,刻在石板或者泥板上,史称“苏美尔王表”。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发现了27个版本。最早的苏美尔王表制作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些版本表述不尽相同,但记载的信息大同小异。

王表记录了从远古到苏美尔结束的八个王权。他们的王,叫作“卢伽尔”(Lugal),下辖各个城市长官叫恩希(Ensi)。以一场大洪水为界限,苏美尔八个王权可分为两个阶段,三个王权在大洪水前,五个王权在大洪水后。大洪水前的三个王权,统治时间动辄几万年,明显是传说加演绎,不足为据;大洪水后的王权记载,时间越来越符合历史现实,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它记载的第一个王,是埃利都的阿鲁利姆(Alulim),统治2.88万年,第二个王是阿拉尔加(Alalngar),统治3.6万年;此后,神明不再青睐埃利都,王权转入巴提比拉(Badtibira)城邦,他们的三个王先后统治10.8万年。再后来,王权先后转入拉尔萨(Larsa)、辛比尔(Zimbir)和舒鲁帕克(Shuruppak)三个城邦,他们的王又先后统治了6.84万年。

这样的记载半人半神,不能当真。苏美尔人将其先王动辄说成几百岁、几万岁,比孙悟空还长寿,怎么可能?

不过,问题的关键在于,考古挖掘证实这五个城邦确实存在,紧随其后的大洪水也并非虚构。无论考古学、古气候研究,还是《吉尔伽美什史诗》和《圣经》研究,都显示公元前3000年左右,两河流域确实遭受过一次大洪水。学界据此推断,以上五个城邦的争霸时间,应该在公元前3200年至前3000年间。

图1-5 苏美尔早期城邦位置示意图

苏美尔王表显示,大洪水之后,王权转到了基什(Kish)。基什是一个真实存在的城邦,位于今天伊拉克中部乌哈亚米尔遗址附近,西距巴比伦遗址12公里,巴格达以南80公里。

很可能,洪水过后,基什这个地方出现了一位伟大领导人,带领当地民众治理洪水、恢复农耕、敬拜神明,率先实现了崛起,成为巴伦尼西亚平原的新一代城邦霸主。而且,基什位于咽喉要地,能够控制幼发拉底河下游水源。幼发拉底河又是下游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谁控制了基什,谁就能控制下游平原,因而成为四方辐辏的中心。

根据苏美尔王表,每个基什王动辄统治几百上千年,整个王权共计存续17980年。这明显也是演绎,其王权兴盛的实际时间,可能介于公元前2900年至公元前2800年之间,不过一百余年。

基什城邦在苏美尔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洪水前的城邦遗址,没出土过王宫。考古学家从基什遗址上,挖掘出了第一座王宫,存在时间约为公元前2800年左右。或许基什城邦主导周边时,力量远超以前的霸主,“基什王”逐渐变成霸主的代称。后来,连那些南方城邦,北上控制基什以后,也会以“基什王”名号自居。

公元前2800年以后,王权转到了乌鲁克城邦手中。乌鲁克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公元前4000年前。由于临近河道,便于灌溉和贸易,它逐渐成为苏美尔人聚集之地,是当时两河流域最大的城邦。整个苏美尔地区大约有76个城邦,其中乌鲁克占地400公顷,主城区5万—8万人,可能是最大城市。后世出土的苏美尔文字,就主要来自这里。

在公元前3200—前3100年乌鲁克遗址的泥板上,考古学家发现了类似雪橇的符号,雪橇下面有两个滚轮或四个盘轮,上面撑着篷盖,应该供神像或国王乘坐。用于牵引雪橇的不是马,而是西亚野驴,这是目前人类使用轮式车辆的最早记录。

从乌鲁克王权开始,苏美尔王表记载的时间趋于正常。除了前四个王在位时间仍然夸大,接下来的7个王在位多则30余年,少则八九年,基本符合生活常识。或许,乌鲁克王权比较接近制作王表的时代,苏美尔人知道了先王具体的统治年限。

乌鲁克王权存在的时间,可能有三百年左右,大约从公元前2800—前2600年。其中,两位国王载入史诗,名垂青史,至今为人吟诵。一位是第二任国王恩美尔卡(Enmerkar),公元前2700年左右在位;另一位是第五任国王吉尔伽美什(Gilgamesh),大约公元前2600年左右在位。

传世史诗《恩美尔卡与阿拉塔之王》,叙述了恩美尔卡与阿拉塔国王斗智斗勇获取木材、石材和珠宝的故事;《吉尔伽美什史诗》则被公认为人类最早的史诗,描述了吉尔伽美什与好友杀死妖怪,并在好友受惩罚而死后,远走他乡探求永生的故事。

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问世以前,《吉尔伽美什史诗》是两河流域乃至西亚和爱琴海岛屿流传最广的史诗。最早版本用楔形文字刻在泥板上,共计3000多行。诗中的很多场景和情节,比如伊甸园、传道书劝告、大洪水,都与《旧约圣经》类似。说不定,《旧约圣经》的某些内容,就是根据《吉尔伽美什史诗》改编的。

公元前2500年前后,随着河水改道,乌鲁克城邦优势不再,逐渐失去霸主地位。两河入海口的乌尔(Ur)乘势崛起,接掌了新一代王权。这个乌尔,就是传说中犹太人祖先亚伯拉罕的居住地。《圣经》所想象的伊甸园,原型可能就在这个地方。

乌尔城邦兴盛了近百年,风光渐失。两河流域城邦混战,争夺霸权。群雄逐鹿到最后,剩下拉伽什(Lagash)和乌玛(Umma)一决雌雄。拉伽什最初统一苏美尔,强迫西方的马瑞王国(Mari)进贡,占据明显优势,后来没想到被乌玛反超,拱手让出了霸权。乌玛城邦也没能笑到最后,公元前24世纪末,巴比伦尼亚北部的阿卡德人挥师南下,将整个苏美尔收入了囊中。

图1-6 苏美尔早期三大城邦示意图

值得一提的是,拉伽什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们的最后一个王,名为乌鲁卡基那(Urukagina),却在人类历史上涂下了靓丽一笔。在位仅七年的他,颁布了人类有史记载的第一部法典,启动了后世所知的最早的政治改革。他的城邦,也是苏美尔地区法官的主要来源地。

乌鲁卡基那改革的主要内容,是解除官员和祭司强加在普通民众身上的沉重负担。在他支持下,船夫、渔民、农民、牧民,都不必再遭受官僚体系的横征暴敛,也不必再承受祭司的强买强卖、粮食侵夺以及违规收取丧葬费;盲人得以享受粮食补贴,寡妇孤儿得以免除税负,离婚妇女能够再嫁他人。

《剑桥古代史》说,损失最严重的似乎只有统治者本人,即乌鲁卡基那。他归还神庙产业,免除民众税收,减少自己和祭司收入,处处都是与自己作对。这样的乌鲁卡基那,堪称两河版的“尧舜禹”。从时间来看,乌鲁卡基那公元前2378—前2371年在位,与中国传说中的尧舜禹亦相去不远。

图1-7 乌鲁卡基那时代的铭刻,藏于法国罗浮宫

可惜,历史没有给予乌鲁卡基那充分的改革时间。他仅仅上台八年,便被乌玛城邦给推翻了。乌玛又被萨尔贡领导的阿卡德人击溃。一度鹤立鸡群的苏美尔人,从此与阿卡德人互换身份,从主人沦为了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