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希腊艺术
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精神家园”,古希腊在民主性与全民性的制度下,崇尚人本主义精神,艺术在崇尚写实原则的同时又带有一定的理想之美。因此,在这些历史时期和文化中心地区,艺术呈现出了灿烂、光辉的景象。例如:古希腊人在庙宇建筑里把柱梁体系发展到了完美的程度;对人体表现的雕刻艺术线条流畅生动;大规模的壁画、瓶饰绘画艺术为后世开阔了视野。
从时间和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上看,古希腊艺术又可具体分为五个时期:爱琴文化时期(前25世纪—前12世纪),几何风格时期(前12世纪—前8世纪),古风时期(前7世纪—前6世纪),古典时期(前5世纪—前4世纪),希腊化时期(前3世纪—前2世纪)。其中,古典时期是古希腊全面繁荣昌盛的时期,也是古希腊美术的黄金时代。
一 建筑
公元前7世纪初叶,古希腊建筑的基座、柱子、檐部等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了定型的做法,这种梁柱结构体系就叫作柱式。古希腊的建筑以神庙为主,古风时期的重要成就是围柱式的神庙建筑,主要为敬神祭祀所用。神庙建筑不仅是信仰者的集合地,也是人类智慧的象征,同时也是古希腊各地生活风貌、奴隶制城邦国家以自由民主为主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追求的体现。

古希腊神庙建筑具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平面构成为1∶1.618或1∶2的矩形;第二,庙中央是厅堂、大殿,周围是柱子,四周以开敞的柱廊环绕。
这是古希腊神庙最重要也是最有影响力的特点。古希腊人在围柱上下足了功夫,一排排围柱使神庙的外观庄严美丽。在阳光的照耀下,神庙建筑产生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和虚实变化,与其他封闭的建筑相比,阳光的照耀消除了封闭墙面的沉闷之感,加强了古希腊建筑的雕刻艺术特色。此外,因为古希腊人的神庙更多的是为人服务,人们聚会活动通常在神庙的外部进行,因此建筑师对内部空间仅进行了简单处理,只设置了安放神像的位置。
古希腊各历史时期的神庙以围柱柱头样式的不同而分为三种类型: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贯穿这几种柱式的原则是永远不变的美与数的和谐。柱式的发展对古希腊建筑的结构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对后来的古罗马、欧洲的建筑风格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希腊柱式比较:从左至右分别为多利克式、爱奥尼亚式和科林斯式,均由柱座、柱基、柱干、柱头和柱上楣构组成
(一)多利克柱式
古风时期最流行的样式为多利克柱式(Doric),这是一种最基本最古老的柱式,公元前7世纪初由多利安人创造,因而得名。其特点是柱头没有装饰,柱身高度是柱头直径的8倍。其风格坚固严谨、朴素凝重。多利克柱式的神庙通常建在三级台阶之上,本没有柱基。柱身上细下粗,中部略微鼓起,柱身有凹槽,整个柱子显得粗壮朴实。柱头很简洁,基本为一圆盘。帕台农神庙为多利克柱式的典范建筑。
帕台农神庙
帕台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8年,至公元前432年才竣工,是雅典卫城最庞大的建筑物之一,也是最重要的建筑。因其为雅典的保护神雅典娜所建而得名,“帕台农”意思是“女神之殿”。庙中曾树有高达12米的雅典娜巨像,由当时最伟大的雕刻家菲迪亚斯所作,神像由木头雕成,外面镶上象牙片和金片,光彩夺目,甚为壮观,遗憾的是今天已不复存在,只能从文字记载和罗马时期留下的一件复制品中了解一些它当时的风貌。
帕台农神庙为长方形围柱式的建筑型制,以多利克柱式为主,外廊列柱全都是刚健有力的多利克柱式,内殿四根立柱则为爱奥尼亚式。长排的多利克柱式使整个结构显得简洁、坚固、典雅,与作品的纪念碑式的意义十分相衬,两种柱式结合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多利克柱式的单调,使整个建筑风格更加丰富多元。另外,风格的和谐还与多利克柱式庙宇的长宽之比有关,希腊人认为和谐的比例应为1∶2,即建筑物前方的柱子若有四根,旁边的就应有八根,或大致如此。总之,帕台农神庙标志着伯里克利时代的简洁典雅的理想美。
(二)爱奥尼亚柱式
爱奥尼亚柱式(Ionic)是公元前5世纪最先流行于小亚细亚西海岸爱奥尼亚地区的一种建筑样式,又被称为女性柱。其特点是柱头有涡旋花饰,包括前后左右四个涡卷纹;柱身较为细长,柱身高度是柱头直径的9倍,上面的凹槽较深,一般为24条;底部有柱基等。爱奥尼亚柱式轻盈优美,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认为,多利克柱式的比例取自刚强的男性人体,爱奥尼亚柱式取自柔和的女性人体,后者的确具有女性的纤细秀美。爱奥尼亚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与厄瑞克特翁神庙。

帕台农神庙,公元前5世纪,长7100厘米,宽3100厘米,希腊雅典
厄瑞克特翁神庙位于帕台农神庙的对面。这是一座爱奥尼亚柱式的神殿,建于公元前421—前405年,是伯里克利制订的重建卫城山计划中最后完成的重要建筑。厄瑞克特翁据说是雅典娜之子,被认为是希腊人的始祖并创建了雅典城,其神庙比母亲的神庙小些。
厄瑞克特翁神庙因其形体复杂和精致完美而著称。它的东立面由6根爱奥尼亚柱构成入口柱廊,西部地基低,西立面在4.8米高的墙上设置柱廊。西部的入口柱廊虚实相映。南立面的西端,突出一个小型柱廊,用女性雕像作为承重柱,她们身穿束胸长裙,轻盈飘逸,亭亭玉立,显得精致小巧。厄瑞克特翁神庙华美的柱式与错落有致的结构相配合,体现了一种精致巧妙、美丽多姿的阴柔之美。

厄瑞克特翁神庙,约前421—前405年,长1128厘米,宽2012厘米,希腊雅典
至希腊化时期,建筑不再以神庙为中心,改为以广场为中心的实用性公共建筑,例如运动场、学校、图书馆等。其建筑吸收东方传统,采用院落式布局,大多体积庞大,装饰华丽,很少再用平板朴素的多利克柱式,是为适应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并为其歌功颂德。
(三)科林斯柱式
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主要流行于希腊化时期,是三大古典柱式中流行最晚的一种。科林斯式是在爱奥尼亚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有柱基,柱身较细长,柱身上有凹槽,这些特点与爱奥尼亚式相仿。但科林斯式柱子较高,同爱奥尼亚柱式相比更像树的形象。科林斯柱式以其装饰华丽的柱头为特点,柱头上有双排叶板,叶板上蕨类植物叶状的纹饰伸向每一角落,末端形成小型盘涡饰。这种柱式相较于古希腊早期人们的一般审美趣味显得过于华丽,所以科林斯柱式只在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得到充分的发展,这一点显示在奥林匹亚风格的宙斯神庙的建筑中。

奥林匹亚宙斯神庙,前174—公元130年,高1722厘米,希腊雅典
二 雕刻
古希腊雕刻闻名于世,从公元前7世纪到希腊化这一漫长历史时期,雕刻艺术得以发展变化,结出丰硕果实。古希腊雕刻特点在于质朴又富于理想主义,注重共性、和谐雅致,因此在西方美术史上,古希腊雕刻艺术精神深深影响着西方美术的发展。
古希腊的建筑与古希腊的雕刻是紧密结合的。可以说,古希腊建筑就是用石材雕刻出来的艺术品。从爱奥尼亚柱式柱头上的旋涡、科林斯柱式柱头上的由忍冬草叶片组成的花篮,到女郎雕像柱式上神态自如的少女、各神庙山墙檐口上的浮雕,都是精美的雕刻艺术。由此可见,雕刻是古希腊建筑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雕刻成就了完美的古希腊建筑艺术,也正是因为雕刻,古希腊建筑显得更加神秘、高贵、完美、和谐。
到了希腊古典时期,艺术的创作进入到了黄金时期。古典中期,雕刻方面涌现出古希腊六大雕刻家中的“前三雕”——米隆、菲迪亚斯、波利克列特斯,他们为创造古希腊美术的黄金时代立下了不朽功勋。
古典后期,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一批伟大的哲学家在美学方面的思考更加深入丰富,强烈地冲击了原来庄严单一的古典的美学观和艺术观。表现在雕刻艺术方面:一是题材风格的多元化;二是不光注重外在的真实,也开始表现人物的个性和情感;三是出现了女性裸体雕像。这些特点标志着希腊雕刻的进一步成熟。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为三位著名的雕刻家:有风格优雅秀美的普拉克西特列斯,有作品充满动感和悲剧性风格的斯科帕斯,还有倾向于自然质朴风格的利西普斯,史称“后三雕”。他们为希腊化美术开辟了道路。
(一)工艺雕刻
最初的爱琴海艺术从地理环境上看似乎前承古埃及艺术,后接古希腊艺术,但它绝不是古埃及艺术和古希腊艺术的中间媒介。爱琴海地区的雕塑艺术具有民族的、地方的特征,这种个性特征既表现在艺术形式构成上,也表现在审美意识上。他们的艺术直接同人类自身与现实生活相联系,艺术形式比起古埃及来更为轻松自然,具有和谐的节奏感和波动律。
在公元前20世纪左右的爱琴文化辐射下的克里特岛,现代意义上的大型雕刻还未正式出现。这时主要是小型牙雕,严格说应归入工艺美术类。工艺品是克里特文明的主要遗存,种类繁杂,数量较多。除了小型雕刻,还包括各式金银质地的瓶、杯、罐、壶等。
持蛇女神
这是件小型的彩塑雕像,白皮肤的女神张开双手,各持一条长蛇,下身多节长裙色彩斑斓,紧身上衣拉开前口,露出一对圆润丰满的乳房。此雕塑体现出对女性美的塑造,但还未摆脱原始生殖崇拜观。
另如《纵身跳跃的小人》是件小型牙雕,《演说家》与《观望者》是两件青铜小雕像,它们都缺乏细节,但对于动态的把握极其生动。技法虽然粗鄙,但富于变化的动势之中已潜藏着未来希腊雕刻的基因。

《持蛇女神》,约公元前1600年,石质,高29.5厘米,1904年克诺索斯出土,现藏于希腊克里特岛赫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
迈锡尼城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的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部。诞生于这个地区的文化因迈锡尼城而得名,史称“迈锡尼文化”,成为克里特文化之后的又一重要文化。
在荷马史诗中,荷马常用“多金的”这个词来形容迈锡尼。其实迈锡尼并不盛产黄金,但是金银工艺制品相当发达,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金面具、金酒器等。当今考古发现除狮门有装饰雕刻外,雕塑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金银工艺制品上。其中,狮头酒杯是用金箔敲打而成的,形象以写实为基调,着力于装饰雕琢,简练概括,呈现狮子的基本形象特征。
(二)人体雕塑
古希腊人崇尚人体美,无论是雕刻作品还是建筑,他们都认为人体的比例是最完美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带来的。由此,古希腊雕刻家刻画出了体魄健壮和精神饱满的人物形象,形式化的形象和具体的形象之间达成了绝妙的平衡。这些作品的造型可以说是人的风度、体态、容颜、举止美的艺术显现,而它们的比例与规范,则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通过这些作品,古希腊人表现出了人作为万物之灵的自豪与高贵,这些姿态生动、技法成熟的人体雕塑成为后世典范。
当时,古希腊人称女像为“科拉多”,意为“少女”,男像为“库罗斯”,意为“少男”。女性人物雕像具有更多的变异要素,尤其是其衣着比男性人物雕像更具变化。雕像初成时同所有的希腊雕刻原作一样,都饰有各种艳丽的颜色。经过岁月的冲刷,虽有些作品没有存留下来,有些作品残缺不全,但希腊人体雕塑依然呈现给世人古朴沉静的韵味。
1.男性人物雕像
库罗斯雕像
该雕像为希腊古风时期的雕刻史拉开了序幕。这种男子裸体像古代统称为库罗斯(kouros,意即小伙子)像。这种立像带有古埃及的遗风:一脚踏出半步,拇指伸直而四指紧握,形体结构处理得比较僵硬。膝关节刻画细致,一前一后的两脚的腿部,空间比较自如。这几乎完全照搬古埃及雕像的模式,脸部没有表情,显得十分呆板。

《库罗斯雕像》,约公元前600年,大理石,高约184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然而,希腊人活泼而敢于创新、理性而富有现实精神,他们企图摆脱程式的倾向。他们一旦掌握了基本的雕刻技艺,就开始用独到眼光观察世界和人本身,并大胆地将自己看到的表现出来。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即古风时期,希腊雕像逐渐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身体出现了些许起伏的曲线,面部有了淡淡的微笑,被称为“古风式的微笑”。
荷犊的男子
为一青年男子肩扛一小牛犊的雕像。虽然身体的站立姿势还带有古埃及雕像的僵硬,但他的两个嘴角上扬,露出一丝微笑,身材健壮,可看见腹肌的痕迹。这是一件富有生活情趣的作品,它表现的是人和动物亲昵的关系。

《荷犊的男子》,约前560年,大理石,修复后高约165厘米,现藏于希腊雅典卫城博物馆

《波塞冬》,约前460—前450年,青铜,高208厘米,现藏于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波塞冬
这是一件比真人略大的青铜雕像。波塞冬面孔朝前,肩腹横侧,扭动着身躯,双臂前后展开,迈步向前,重心移向前方,将右手中的石子从后边投向前去。强健的裸体呈现出骨骼肌肉的结构,体现了一位勇武男子的活力。那雄视一切,正要发出雷电的高傲气势,表现出肌肉组织的巨大力量,体现出一种真正的魔力,因此,这件作品是希腊人理想中的英雄化身。有人认为是表现海神波塞冬,还有人认为是表现众神之王宙斯,故也有题为《宙斯神像》。
掷铁饼者
这座著名的青铜雕像是古希腊艺术家米隆(约前480—前440)的作品,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均有收藏,原作为青铜,作于约公元前450年。原作已佚,现为复制品。即便如此,它散发出的艺术魅力仍令人叹服不已。
米隆的作品体现了从古风时期的静立到古典时期的运动的华丽转身,尽管这个转变才发生不久,米隆却表现得如此完美无瑕。
雕像选取运动员投掷铁饼过程中的瞬间动作,这正是铁饼出手前一系列动作中的暂时恒定状态,运动员右手握铁饼摆到最高点,全身重心落在右脚上,左脚趾反贴地面,膝部弯曲呈钝角,整个形体有产生一种紧张的爆发力和弹力的感觉。形体造型是紧张的,然而在整体结构处理上,以及面部的表情上,却给人以沉着平稳的印象,与紧张富有动感的身体形成一种巨大的张力,将古风时期那种静态的、略显呆板的模式一扫而空。

《掷铁饼者》,米隆,原作于公元前5世纪,此为罗马时期的大理石摹制品,高155厘米,现藏于罗马国立博物馆、梵蒂冈博物馆、特尔梅博物馆
荷矛的人
此为波利克列特斯(约前5世纪下半叶)的代表作,他不仅是雕刻家,而且是艺术理论家。由于受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波利克列特斯以建立一种人体比例的“典范”(Canon)而闻名于古希腊。他在论文《论法则》中论述了这些艺术原则,但我们只能从后人的著作中略知其理论片断。如头与身高之比应为1∶7;身体重心若发生移动,双臂的姿势以及全身的各个部位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等。
波利克列特斯在自己的艺术创作中实践了自己的艺术法则,因此他的人体雕像具有合乎理想美的比例,显得粗壮结实,很有男子汉的雄健气魄。并且整个身体姿态十分真实自然。雕像的姿势是左手持矛,右腿站立,支撑点落在右腿上;右手下垂,左足则稍微向后弯曲点地,其动势显出一种轻松的情态。从左右两腿力度的对比来看,它表现了一种和谐的统一。《荷矛的人》作为一个美学常数,作为人类视觉语言的一个词语,反映了古代艺术家认识世界的一个侧面。这尊雕像所制定的比例数值,就成了当时人体美的一种理想的标准了。

《荷矛的人》,约前450—前440年,此为大理石摹制品,高198厘米,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
赫尔墨斯和年幼的狄奥尼索斯
普拉克西特列斯(约前375—前330)是希腊古典后期最著名的雕刻家。《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尼索斯》是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1877年在奥林匹亚赫拉神庙内殿旧址发掘出土,故又称为《奥林匹亚的赫尔墨斯》。它表现希腊神话中的传信使者赫尔墨斯抱着宙斯的私生子、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幼年的狄奥尼索斯去山中神女那里,在途中稍事休息的情景。现在,赫尔墨斯的右手已损坏,据考证,原来的右手是拿着一串葡萄在逗孩子。
这一雕像的主要特点在于赫尔墨斯的人体追求一种女性的美,即整个人体自上而下形成三个自然的转折(头、躯干和下肢),使整个身姿构成一个S形,接近于后来在女性人体上所追求的曲线美。同时,作者还充分发挥了大理石质地的特点,努力追求人体肌肉的细腻变化和美妙含蓄的线条,使整个人体更接近于女性肌肤的丰润。这与古典时期前期男性雕像所表现的刚劲有力的风格,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一般都将普拉克西特列斯看作开一代雕塑新风的雕塑家。
同时,普拉克西特列斯特别擅长表现女性之美,他也是最早雕刻女性裸体雕像的艺术家之一,使希腊雕刻突破了“男裸女衣”的定式,自他之后古希腊开始涌现大量的女性裸体雕像,男性和女性的裸体雕像是西方艺术区别于东方艺术的重要特征。这在女性雕像部分也会有介绍。
刮汗污的运动员
希腊古典时期雕塑的最后一位代表是利西普斯。他诞生在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虽然和他的前辈普拉克西特列斯、斯科帕斯一样,也处在一个城邦国家发生危机的年代,但他的大量青铜雕像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前人的传统,还创立了人体美的一种新标准。他的运动员雕像,身躯和四肢要比波利克列特斯的“荷矛的人”更修长,头占全身的八分之一。

《赫尔墨斯与幼年的狄奥尼索斯》,约前340年,大理石,高216厘米,现藏于希腊奥林匹亚考古博物馆
《刮汗污的运动员》连同利西普斯创作的其他青铜雕像,都已不复存在,今天只能从一些大理石摹制品上看到他的雕塑风格。利西普斯崇尚自然,不拘泥于前人的规范,表现人物更加生活化。这件作品为罗马时期的大理石摹制品。雕像生动地表现了一位青年运动员正在刮去身上汗垢的形象。与古典初期的“掷铁饼者”相比,艺术家不再刻意选取经典的瞬间,运动员的形象和姿态也不再完美,而表现得随意而普通,反映出艺术生活化的进程。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希腊化时期的雕塑艺术题材丰富、风格多元,形成艺术发展的新趋向。
拉奥孔群像
拉奥孔是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祭司。作品取材于希腊神话中特洛伊战争的故事。战争已进行了10个年头,但希腊人仍然攻不下特洛伊城,最后得到神的启示准备用“木马计”进攻。特洛伊的老祭司拉奥孔识破了希腊人的诡计,警告特洛伊人,不要把这匹木马拉进城内。这触怒了站在希腊联军一边的雅典娜和众神。雅典娜便派遣两条巨蛇,把拉奥孔父子三人活活缠死。

《刮汗污的运动员》,约前330年,原作青铜,此为罗马时期的大理石摹制品,高205.8cm,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在《拉奥孔》雕像上所表现出来的是极度的肉体痛苦。不过,这种肉体痛楚多于内心的激动,也就是说,对三个被蛇缠身的形象的戏剧性呈现,超过了对他们心灵活动的揭示,使之缺少一种由于灵魂的挣扎而迸发出来的激情,作品不够深沉,欠含蓄,只具有表面的力度和造型上的结构美。
我们从这组群像的写实技巧上看,作者是深谙人体解剖知识的,他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做了精心的设计和美的构想。18世纪德国诗人兼美学家莱辛认为:“雕刻家要在既定的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表现出最高度的美。身体苦痛的情况之下的激烈的形体扭曲和最高度的美是不相容的。所以他不得不把身体的苦痛冲淡,把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并非因为哀号就会显示出心灵不高贵,而是因为哀号会使面孔扭曲,令人恶心。”(《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6页。)

《拉奥孔群像》,前1世纪中叶,大理石,高184厘米,现藏于梵蒂冈美术馆
2.女性人物雕像
帕台农神庙的雅典娜
雕塑家菲迪亚斯(? —前432)是古希腊全盛时期的代表人物。他是古希腊雕刻的一面旗帜,也是古希腊美术繁荣的象征。这位古希腊最杰出的驰名四方的雕刻家与建筑家,因与伯利克里私交颇深,被任命为建造雅典卫城的总设计师,这位大师亲自创作了帕台农神庙中巨大的雅典娜神像。雕像现已不存,据传高达12米,木料做胎,象牙皮肤,蓝宝石眼珠,黄金衣饰。女神身着戎装,左手执盾牌,右手拖着胜利女神小像。总之,集智慧和力量于一身,威严而不失女性之美,充分表现了这位雅典城的保护神的风采。遗憾的是如今我们只能从文字记载和罗马留下的一件大理石仿制品中领略它当初的风貌。

《帕台农神庙的雅典娜》,约前5世纪中叶,罗马时代大理石摹品,高104厘米,现藏于希腊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
命运三女神
《命运三女神》是表现希腊神话中阿特洛波斯、克罗索和拉克西斯的雕塑,原位于帕台农神庙的东山墙,虽然头部都已受到了损坏,但仍然生动地展示了希腊古典时期雕刻艺术所达到的高超的艺术水准,令人叹为观止。
三位女神坐着的姿势,是随着墙的三角形趋势而变化的,尤其是三位女神的衣服的处理,希腊式薄衫穿在三位女神的身上,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使人切实地感受到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那似乎正在随着呼吸而微微起伏的、富有弹性的身体,使得这些雕像不像是由冰冷的大理石雕凿而成的,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希腊艺术家们重视人体的比例结构,即便穿着衣服,衣纹也似流水般流布全身,显示出健美的身躯。
古希腊雕刻十分重视形象的整体不可分割性,人体各部分都充分发挥出造型特性,力求表现形象的内在生命。雕像的残片也是有生命的活物,观赏者可以通过可视部分的动作姿态联想残缺的部分,从而获得完美的审美感受。

《命运三女神》,公元前4世纪,大理石,宽315厘米,高148厘米,现藏于英国伦敦大英博物馆
克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
这一希腊古典时期的女性雕塑,据说以普拉克西特列斯的妻子黛利纳为模特儿。作品表现女神脱下衣服正准备下海沐浴的情景。雕像亭亭玉立,一手向前,一手轻拎衣服,左脚稍稍抬起,重心落在右脚上,整个身体形成优美的曲线。体现了普拉克西特列斯作品一贯的体态柔美、神情安详的特点,美神手里的浴衣也显得格外柔软。
罗马作家称赞道:“双目温柔的凝视中,洋溢着清澈而欢乐的神情。”具有革新意义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没有延续前一个世纪的模式,即女神雕像须有衣饰,而是大胆地塑造了裸体的女神像,为后世的艺术创造了优美典雅的女性美的典范。该雕像表现的女性人体美成为古希腊的时尚。

《克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前350—前340年,罗马时代大理石复制品,高203厘米,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
“阿芙洛狄忒”是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雕塑家们为其塑造了许多美丽的形象,其中以1820年在希腊米洛斯岛出土的一件雕塑最出色,被称为《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又名“维纳斯”。关于它的制作年代曾有不同的见解:其庄重典雅、威仪凛然的风格,似接近古典盛期的作品;而从残留的台座铭文推断,则属于公元前2世纪晚期所作。
这件雕塑高2米,出土时两臂已残缺,但仍不失美感的完整性。像为大理石雕制,头部、身躯均完整,但左臂从肩下已失,右膀只剩下半截上臂。雕像的上半身为裸体,下半身围着宽松的包裙;女神左腿微微提起,重心落在右腿上,头部和上身略右侧,而面部则转向左前方,全身形成自然的S形曲线;颀长的身材、端庄秀丽的仪容、饱满结实的体形构成一个优美、高雅、成熟的女性形象。
从整体上看,这件雕塑首先赋予女性人体以一种崇高而圣洁的美感,这是通过雕塑下部稳重而又富有动感的衣纹,与人体上部宁静而又充实的躯干相对比而产生的感觉。似乎表明人体之美的崇高性,是在脱却凡俗中升华的一种圣洁之灵。雕塑是以典型而优美的体态来体现这种内蕴的,当我们在柔和的光线下,凝视美神那丰腴饱满、劲健柔润的肌肤时,似乎感到,在坚硬的大理石里面,正涌动着一股旺盛而成熟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青春和理想的永恒魅力。
从这些雕像可知制作裸体的美神像在那一时期已成为一种风尚。人们要求这种艺术品不是作为崇拜的偶像,而是为了得到美的享受;雕刻家们也顺应这种潮流,在表现女性肉体美方面做出了富有成果的努力。
萨莫色雷的尼凯
这是希腊化时期留存下来的著名杰作的原作,被奉为稀世珍宝。作者已无从考证。又名为《胜利女神像》。现在保存在法国国家艺术宝库——卢浮宫,是三件镇宫之宝之一。
尼凯即胜利女神,因1863年在爱琴海萨莫色雷岛发现而得名。雕像现存部分高2.45米,头及双臂已失,躯体基本完好,是为纪念希腊人战胜埃及托勒密舰队而作。这座雕像整个动势结构十分完美生动,雕刻技巧高超,雕像在形式上已转向世俗化、戏剧化和形象的人格化,并以传达人类心理和激情力量为其特征。雕像屹立海边山崖之巅,迎着海风,那前倾展翅欲飞之态,被海风吹拂的衣裙贴着身体,可隐见女性人体的完美,衣裙褶纹构成疏密有致、生动流畅的运动感,呈现出生命的飞跃。

《米洛斯的阿芙洛狄忒》,约公前2世纪后半期,大理石,高约200厘米,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艺术家在作品中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力,他仿佛赋予了冰冷的石头以生机勃勃的活力,令后人在面对这部高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的杰作时不禁发出由衷的慨叹。

《萨莫色雷的尼凯》,前190年,大理石,高约245厘米,现藏于法国巴黎卢浮宫
三 瓶饰绘画
希腊最早的陶器产生于几何风时期,因上面描绘的图案主要是三角形、菱形、同心圆、鸟兽纹等几何纹样而得名,此时的陶器造型简朴,是给神的献祭品或陪葬品。雅典的底比隆墓地发掘出的一组陶器,是几何风艺术的代表。
双耳喷口杯
可能是贵族的陪葬品,相当巨大。瓶身上主要描绘了送葬的队列,队列中死去的人被横抬着,两旁是哀悼的人群,他们将横举的手臂放在头上,在队列的下方还绘有马车和步行的武士组成的丧礼队列。一切均由几何形的图案绘成,装饰效果很强。

《双耳喷口杯》,雅典底比隆出土,约前750年,陶器,高102.8厘米,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随后瓶画的表现内容和技艺手法逐渐丰富。公元前8世纪末,希腊瓶画中开始出现狮身人面像、鹰头狮身像等动物图案以及旋涡形、手掌形、玫瑰花形等植物纹样;公元前7世纪末,在摆脱了东方风格后,黑绘式风格的陶器出现,这是一种在红色的陶器底子上画上黑色釉料的人物和图形,然后用尖利的工具在上面刻出内外轮廓线的方法。
掷骰子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
这是黑绘式瓶画的经典代表作。画面表现的是希腊战争中的两位英雄在战争间隙玩骰子的情形,戴着头盔的是阿喀琉斯。两人虽还手握武器,但神情和整个身体姿态都显得十分投入。瓶画线条简洁精致,而且显示出当时希腊人已能正确把握人体比例并已初步了解透视学的原理。

《掷骰子的阿喀琉斯和埃阿斯》(安法拉罐细部),前540—前530年,黑像式陶器,罐高约61厘米,现藏于梵蒂冈博物馆
到了古典时期虽然仍然流行黑绘风格,但又出现了两种新风格样式:红绘和白绘。大约于公元前6世纪末出现的红绘式风格的陶器,其工艺方法与黑绘式恰好相反。红绘是用黑色做底子,不过在有图案的部位留出赭红本色,然后再用深棕色线勾画出轮廓线。因为是用笔描画,不像黑绘式那样用锐器刻画,因此线条更加自由流畅,人物形象更有生机,衣褶也显得柔软而更接近真实。
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
这幅红绘式瓶画表现了一个动人的场景:离家19年的大英雄尤利西斯,为试探妻子是否还在等着他,化装成乞丐,拿着拐杖、包袱和饭碗来到家中。曾侍奉过他的老乳母在给他洗脚时,因发现脚上的伤疤而认出了尤利西斯。瓶画正表现了这个瞬间,虽然相距两千多年,我们仍能感受到老乳母与尤利西斯对视的眼神。

《老乳母认出尤利西斯》,公元前5世纪,红像式花瓶,瓶高20.5厘米,现藏于意大利丘西国家考古博物馆
四 绘画和马赛克
由于希腊化时期各地大兴土木,建造宫殿神庙及各式公共建筑,伴有不少装饰浮雕,因而室内绘画也有着相应数量及同等水平。但保留至今的希腊化时期建筑的室内壁画已无踪迹可寻,仅发现少量墓室壁画。
受到西亚传统的影响,希腊化时期的建筑也广泛流行以镶嵌画做室内装饰。早期使用卵石组成黑白图案,作为地面装饰。后加入贝壳、彩石、玻璃、陶片等有色嵌片,开始镶嵌墙面。这种质料颗粒的加细和原料色泽的丰富,画面越加细腻如同直接描绘一般,又因镶嵌画经久耐用,颜色更鲜艳夺目,十分华丽美观。这就是马赛克艺术最早的表现形式。
伊苏斯之战
其中,《伊苏斯之战》是存留于今日最著名的希腊化时期的镶嵌马赛克摹制品。这是在庞贝古城发现的罗马人的镶嵌画,也是希腊壁画原作的复制品。这件作品内容为希腊历史上的一次著名战役:伊苏斯战役。在图中,众多武士厮杀冲刺,立于战车上的大流士三世(最高且醒目的位置)因大军即将溃败而招手回师。左边画面夹隙内露出骑马者亚历山大大帝,他正驱马挺进。作为镶嵌画,《伊苏斯之战》十分细腻,在暖色调画面中有敏感立体表现,有动势气氛创造,有表情心理刻画,几乎已涵盖近现代绘画各种技法。此画作可谓西方绘画最早的典范之一。

《伊苏斯之战》(镶嵌画),约前1世纪,此为摹制品,现藏于意大利那不勒斯国家博物馆
五 古希腊艺术的特点
(一)人本主义的思潮
虽然古希腊有各种早期宗教性的神灵崇拜,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希腊人越来越相信人的智慧和力量,对神的态度只是尊敬而已,从来不是顶礼膜拜,“神”也没有真正主宰和统治古希腊社会,因此人本主义的思想深入人心。艺术上尤其体现在雕刻方面,阿波罗、雅典娜等众神都是以理想的男性与女性的形象出现,人体雕刻注重各部分比例和处于不同姿态肌肉的特征。建筑方面古希腊神庙具有简朴明晰的风格,而且规模不像埃及金字塔或后来罗马帝国的那样庞大,这一方面体现了希腊人想把无限的空间规范于人类有限的把握之中,另一方面更体现出建筑为人服务的思想。经过不断改进、丰富和发展,古希腊艺术最终形成了歌颂人、赞美人、服务人,以观察现实为出发点的写实艺术。
(二)理性主义的倾向
古希腊的艺术家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表现时,以理性手段解决建筑中的问题,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高峰。其建筑中严格规范但又灵活地运用各种垂直、水平关系,结构原则与装饰、实体与空间,上述种种因素赋予建筑物连续性与稳固性。而在具体的一件雕刻艺术品中部分与整体间的比例关系可用数学公式予以表达,例如他们创造出了“黄金比”和1∶7、1∶8的人体比例,从而在形式方面确立了美的规范。
同时,他们在艺术中又总是强调共性,寓多样性于统一之中,寓变化于单纯之中,从而确立了建筑的柱式和以优美典雅为模式的人体雕刻艺术。
(三)在现实主义指导下的理想主义追求
不论是在受到古埃及文化影响的早期,还是已经形成自己风格的古典主义时期,理想主义始终伴随着创作的过程。古希腊神庙是为众神设计和建造的理想居住之地,因而追求永恒性与坚固性。为追求超越瞬间的情感,去捕捉永恒与完整,古希腊雕刻家不会表现婴儿、老年两个时期的人类形象,而是将艺术表现范围集中于青年体育健儿到成熟早期的人的形象,赫尔墨斯、雅典娜直至全盛期的宙斯,都拥有着超然的美的形体。古希腊人表现的并不是现实中的东西,而是一种理想的东西,在某种意义上,这与古希腊民族是一个海上民族有莫大的关系。当古希腊文明的火种从克诺索斯燃烧到迈锡尼的时候,浪漫性体现在克里特王宫那精美繁复的壁画上,可是随着多利亚人的入侵,一个真正的希腊语民族即将形成的时候,浪漫性已经没有了生存的土壤,取而代之的是英雄气概,这是古希腊人的一种诗性状态。
在希腊化时期现实主义思想指导下,具体的经验领域比遥远的理想更加真实可靠,艺术家们更去追求表现他们所看到的自然,描绘出微小的细节和微妙的差异。因此,在建筑群中,每一处都依赖其他建筑物存在,与环境融为一体。当时还大量运用光线明暗效果,追求动感以及雕刻绘画化的倾向,因而需要艺术家去雕琢作品中诸如皮肤皱纹、面部表情等细微的个人特征。
这些既源于自然生活,又高于自然生活的艺术,是希腊人摆脱了泛灵论思维方式,在思维中加入了哲性思考的体现。
总体来看,在人本主义、理性主义、理想主义以及现实主义等精神的共同影响下,古希腊艺术呈现和谐、典雅、优美、简朴的风格之美,奠定了西方古典艺术的基础。后来的文艺复兴及18世纪新古典主义艺术都将古希腊艺术奉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