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陆游与浙江诗路文化研究
- 中国陆游研究会 绍兴市陆游研究会 绍兴市宋韵文化研究中心主编
- 20693字
- 2025-04-29 18:38:09
从枕藉乐天诗到意摩香山体:论陆游对白居易的接受与超越
陈才智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
摘要:陆游和白居易,分辉唐宋两朝,存诗数量各冠其代,所处时间都在各自王朝的中期,诗歌风格均以平易流畅著称,放翁气象与醉吟诗风之间亦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故前人常白陆并称同尊。陆游不仅枕藉乐天诗,而且意摹香山体,放翁气象取法醉吟诗风,早年偏于对现实生活的投入与关注,中年尤其是晚年,则偏于闲适诗风,尤其是淡泊虚静的神情气味,贯以始终的则是在在逼真的描写笔法、平易明白的语言风格。
关键词:陆游;白居易;放翁气象;醉吟诗风
作为“六十年间万首诗”(《小饮梅花下作》)的多产诗人,陆游在宋代诗歌史上的地位,不亚于白居易在唐诗史上的地位,而且巧合的是,其存诗数量各冠其代,所处时间都在各自王朝的中期。虽然陆游与范成大、杨万里、尤袤并称“中兴四大诗人”,但杨、范二人在题材方面各有侧重,风格各有所长,尤袤则量少质平,可略而不论,唯陆游才是足以影响一代文坛空间和规模的旷世大才。[1]放翁气象俯瞰川山,超拔群雄,特具宋诗本色。尤其是诗中激烈深沉的民族情感,反映着山河破碎、民族危亡年代的社会历史,在当时及后世都赢得广泛尊重。“唐宋以来,诗之多者,首推白、陆。”[2]作为整个宋代留存作品最多的诗人,陆游对前代留存作品最多的白居易亦情有独钟,其年寿之长,更较唐人年寿佼佼者白乐天有过之而无不及。[3]
乐天晚年退居洛阳十八年,放翁晚年退居山阴二十年(加上早年退居则前后三十年),都充分实践了远离官场、退归而隐的人生理想。陈才智编《白居易资料新编》收录陆游《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入蜀记》直接涉及白居易者50余处,数量之夥蔚为大观,地点主要在家乡山阴,时间则贯穿青年至暮年。可见,在放翁气象与醉吟诗风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值得留意和深究。
一 放翁枕藉乐天诗
陆游《自咏》云:
朋旧凋零尽,乾坤偶脱遗。食新心窃喜,话旧语多悲。泥醉醒常少,贪眠起独迟。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4]
这是庆元五年(1199)冬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所咏,时年陆游七十有四。同年夏撰有《白乐天诗云:倦倚绣床愁不动,缓垂绿带髻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好事者画之为倦绣图,此花以五六月开,山中多于茨棘,人殊不贵之,为赋小诗,以寄感叹》:“王室东迁岁月赊,两京漠漠暗胡沙。绣床倦倚人何在?风雨漫山夜合花!”[5]同年冬又接连撰有《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古风》十首[6],这些皆可为“枕藉乐天诗”之旁证。所谓“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其自注云:“王元之自言,在商州读老庄外,枕藉白乐天诗。”王元之,即北宋白体诗代表人物王禹偁(954—1001),其《得昭文李学士书报以二绝》题注:“来书云:‘看书除庄老外,乐天诗最宜枕藉。’”可见,“王元之自言”,实为转述昭文李学士来书之语。诗云:“谪居不敢咏江蓠,日永门闲何所为?多谢昭文李学士,劝教枕藉乐天诗。”其二云:“左宦寂寥推上洛,穷愁依约似长沙。乐天诗什虽堪读,奈有春深迁客家。”[7]枕藉,亦作枕籍,本意是枕头与垫席,引申为沉溺,埋头。[8]枕藉乐天诗,无疑就是将乐天诗集作为枕边书。劝教王禹偁枕藉乐天诗、以纾谪居寂寥的这位昭文李学士,即李宗谔,白体诗另一位代表人物李昉(925—996)之子,真宗景德二年(1005)为翰林学士。李昉缘情遣兴之作,刻意效白仿白,因此王禹偁《司空相公挽歌》其二评道:“须知文集里,全似白公诗”[9],这是对李昉及其意趣取向的盖棺之论。
王禹偁自称“本与乐天为后进”[10],稍晚于他的北宋诗人林逋(968—1028)《读王黄州集》赞曰:“放达有唐唯白傅,纵横吾宋是黄州。”[11]“放达”一词,也是李宗谔对白居易的评价。[12]此前,《旧唐书·司空图传》云:“(图)晚年为文,尤事放达,尝拟白居易《醉吟传》为《休休亭记》。”[13]此后,张耒《题吴德仁诗卷》云:“奉养略如白,至其放达,则并有之。”[14]陈造(1133—1203)《题长庆集》云:“乐天人中龙,其学诣粹,其操守卓伟,尽爱君忧人之心,而不害为放达超胜。”[15]可见,“放达”是唐宋文人理解和评价白居易的关键词之一,后来陆游自号放翁,与此可谓一脉相承,而从李昉到其子李宗谔,至王禹偁,再到陆游,也贯穿着枕藉、学习和效仿乐天诗的线索,由北宋至南宋一脉相承。
今存时间最早且最完整保存的白集刊刻本,是南宋绍兴间(1131—1162)杭州地区刻本,陆游所枕藉之白居易诗,当包括此绍兴本。陆游“枕藉乐天诗”,在清代为康熙重臣张英(1638—1708)所留意并承传。张英《中年》诗咏道:“中年万事不相关,惟见林峦一破颜。出处规模钱若水,诗篇枕藉白香山。”并自注:“放翁诗:‘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16]北宋钱若水(960—1003)美风神,有器识,能断大事,事继母以孝闻;雅善谈论,尤轻财好施。所至推诚待物,委任僚佐,总其纲领,无不称治;汲引后进,推贤重士,襟度豁如;可惜年寿不永。这里盖取其名字中的“水”字,以与白香山之“山”为对,重点是在白香山,引申而至自己偏嗜的陆放翁。张英格外偏嗜放翁,诗文与陆游直接相关者多达百余处。[17]他对陆游的推崇和接受,时间长,程度深,方式多样,当时罕有其匹,而情调偏于闲适,风格偏于流畅,这与白香山密切相关。偏嗜放翁的张英,屡屡并举白、陆或陶、白、苏、陆,如《小庭》:“数声渌水情偏适,万事浮云梦久恬。白陆诗篇随意读,素心于汝独无嫌。”《两轩成以诗落之二十韵》:“稻畦接前村,十里散遥瞩。入室延四友,陶白与苏陆。”《对菊四首》其三:“我意营杰阁,尸祝有四公。陶白与苏陆,淡荡高人踪。乐天雅天趣,水竹洛城东。世路困子瞻,皎皎若孤鸿。赋诗多逸响,万首龟堂翁。近道贵自然,洒然尘滓空。俯首柴桑老,真味独醇浓。”《董华亭书清福吟因其意而广之得三百字》:“我有一顷田,乃在北山麓。……祠古四先生,陶白与苏陆。松籁杂琴声,花飞乱枰局。……耳不闻喧嚣,心不惊宠辱。乐且不自知,忧从何处触。”或撰于返里期间,或撰于在京之际,但皆流露出对白、陆二人悠闲散淡诗境的歆慕,因此才从超脱功利、闲适逍遥的共通诗旨,将白陆并称同尊而联系起来。张英《聪训斋语》又曰:“白香山之无嗣,陆放翁之忍饥,皆载在书卷。予于白、陆诗,皆细注其年月,知彼于何年引退,其衰健之迹,皆可指斯不梦梦耳。”[18]在诗学内外,皆将白陆同论并称。
并称意味着存在共性。同代诗人并称,可因齐名而成为共同的创作集团,跨代并称则形成接受与影响的流脉。众所熟知的白苏并称,即是先例。至于白、苏、陆三者并论,张英之前,其实明人已开先声,王世贞(1526—1590)《艺苑卮言》卷四即云:“诗自正宗之外,如昔人所称广大教化主者,于长庆得一人曰白乐天,于元丰得一人曰苏子瞻,于南渡后得一人曰陆务观,为其情事景物之悉备也。”[19]于是冯梦祯(1548—1606)就此论曰:“唐之白乐天,宋之苏子瞻、陆务观,本朝之王元美先生,俱登此境,然俱以晚年得之。”[20]李宜显(1669—1745)《云阳漫录》亦云:“放翁如唐之乐天、明之元美,真空门所谓‘广大教化主’,非学富,不可能也。”[21]虽时序颠倒,谓宋人似明人,而大意未偏。
二 乐天、务观相并称
白陆并称同尊,并非张英一人之创见或独见。在张英之前,已有人留意到陆游诗中屡屡可见的香山情调。如胡应麟(1551—1602)《诗薮》云:“学白乐天者,王元之、陆放翁。”[22]白苏斋主人袁宗道(1560—1600)《偶得放翁集快读数日志喜因效其语》评以“模写事情俱透脱……尽同元白诸人趣”[23],而此前,明初台阁重臣、茶陵派领袖李东阳(1447—1516)《怀麓堂诗话》论曰:“杨廷秀学李义山,更觉细碎;陆务观学白乐天,更觉直率。概之唐调,皆有所未闻也。”[24]清代山左诗学之代表人物田同之(1677—1756)《西圃诗说》径袭之,唯“细碎”改为“鄙碎”,“未闻”改为“未协”。[25]宋人生唐后,学之而有所未协无足为怪,学然后知不足也。八代三唐两宋间,但有正变无门户。
田同之接受的是祖父田雯(1635—1704)的教诲,而田雯是胡应麟、李东阳之后最早将白陆并称同尊的诗评家。其所著《山姜诗话》于宋人往往略而不论,独青睐于陆游,摘其七绝佳句尤夥,盖其瓣香所在,独有会心。其《论诗绝句》其十一谓:“拣取前人篇什读,老来白陆最相宜。”[26]白陆并称,莫此为先。其《丛碧堂诗序》复云:
余少时,爱读白、陆之诗。嵫景蓦昳,益癖嗜痂。每当侘傺忳郁、胸舂莫解之际,一摊卷,心目旷怡,无异尘疴之去体。余斋仅三间,日眠食其中,栏荣下置栅以卫,馀地二三笏,种菊数本,室以内无长物,鬓丝禅榻,风雨萧然。几上,白、陆集在焉。此外,《南华》《楞严》二者而已,他书皆束庋高阁。即陶渊明诗,亦不一寓眉睫也。渊明之诗,要当与一丘一壑者共之,若夫白、陆之作,掉臂游行,脱手皆有生趣,多至数千百首。随时即事,无非快境,殆所谓近于道者与。杜少陵诗,非不多且深,其大致悲天悯人,雉噫凤叹……势必苦吟髭断,不免于耒阳之一夕。虽崛奇之气,不以千载让人,而饭颗之诮亦随之。说者谓,天宝之季遭遇使然。王右丞生亦同时,仅“伤心”“野烟”一篇耳。诗之得于性情者各异,遭遇非所论也。余之所以嗜白、陆,盖于诗外求之矣。
雪崕之诗,其权舆未尝不自少陵入,力厚而思沉,久之渐造平淡,无镂金错采之痕,而饶初日芙蓉之致。诗之多,胜于白、陆。兹以第四集示余,吹气若兰,弄骊取珠,斫轮匠心,出之以自然。风花落,水散茿疏,不以当其快境。雪崕臞羸喜病,病则焚香扫地而坐,旬日不饭。病良已,人强之饮,不过蕉叶三合,啜荈汤则十倍玉川。间与至枣花寺僧房对奕,日舂忘归,恢谐啁笑,似东方曼倩、郭舍人之流。再与之扬扢今古,纵悬河之辨,听者豁然自是。君身有异骨,世人那得知其故。雪崕之谓也。余斋中,白、陆而外,又安置雪崕此卷。白、陆篇章,实与余衰暮相宜,是以笃嗜之。雪崕兼香山、剑南之长,得之参悟,而近于道。如伯牙学琴于成连,刺船至海上,波声汩没,山林杳冥,作《水仙操》也。余将以蔷薇露浣手,并《南华》《楞严》,日披读一过矣。[27]
前半自述,后半扣题。所扣被序之《丛碧堂诗》,为庞垲的别集,庞垲(1639—1707),号雪崕,著有《诗义固说》。《四库提要》谓:“田雯为作《户部稿序》,以白居易、陆游比之,垲意颇愠,然实箴规之言也。”[28]此论未公亦不确,《丛碧堂诗序》前半已参照陶杜,坦言自己对白陆之尊之爱,复称雪崕诗之多,胜于白、陆,以之作比相拟,亦无贬意,雪崕诗自少陵入,“雅而醇,奇而不肆,合乎唐开元天宝之风格”(朱彝尊《丛碧山房诗序》),田雯岂有不知;他只是借作序之机,表达并尊白陆之意而已。庞垲果真“意颇愠”,又岂能留存田雯之序哉?纪昀(1724—1805)《镂冰诗钞序》云:“顾山姜作《丛碧山房集序》,仅许为香山、剑南之遗,殊不甚推重。雪厓刊以弁首,亦不以为嫌。贤者之所见,至今又莫能测也。尝窃论之:山姜以雄杰之才上规八代,而学问奥博又足以副之,故其诗沈博绝丽,纵横一时,其视雪厓,固犹齐晋之霸视秉礼之弱鲁也,故不肯折服,亦不敢凌铄,姑取其近似者称之云尔。雪厓诗平易近人,而法律谨严,情景融洽,故优柔蕴藉,往往一唱三叹,有余不尽,得风人言外之旨,譬以白陆,白陆未始非正声也。受而不辞,殆以是矣。”纪昀此处品议前辈乡贤,虽亦有畿辅地域之立场,但较《四库提要》则相对平达一些、公允一些。
田雯并称同尊白陆,还见于其《奉政大夫陶庵李公墓志铭》:“李公讳浃,字孔皆,号霖瞻,先世江西宁都卫人。……卒年八十,著有《陶庵集》四卷,年谱一卷,年谱中自述生平事迹,详而有体,复文辞可观,余故为序之,今复志其墓。……既堕包胥之泪,覆楚复全,遂作彭泽之吟,挂冠竟去,于是相羊泉石,殆五十年,纵横典坟,几数千卷,虽无辟疆之名园,羊昙之别墅,而一丘一壑,一觞一咏,自谓过之,晩号陶庵,明志也,雅善作诗,格如白陆,体涵韦柳,渔洋评之,海内才士诵之。”[29]其《古欢堂集·杂著》卷二又云:“放翁意摹香山,取材甚广,作态更妍,读去历历落落,如数家珍,而苦心覃思,体纯格正。”[30]放翁意摹香山,正是白陆可以并称的理由。
田雯之后,随着陆游诗歌在明末清初的流行[31],白陆并称逐渐成为清人之共识。值得一提的是,康熙四十年前后,杨大鹤(?—1715)先后编有《香山诗钞》和《剑南诗钞》,对此风大有推动。焦袁熹(1661—1736)极推放翁,所作《阅宋人诗集十七首》其十三云:“弹丸脱手如儿戏,射的当心是老成。寄语香山教化主,君家恰有好门生。”自注:“亦谓放翁也。前诗以陆配杜,此更为白之门生。或颇怪之。不知李杜元白,如齐晋秦楚四大国,未可轻议优劣也。白有将相门生语,聊借言之耳。”[32]沈德潜(1673—1769)《答某太史书》论云:“务观诗,七言律病在太熟太多,每至蹊径复沓,又先丽句后足成之,未免有有句无章之诮。然使事稳切,对仗工整,非经史烂熟、胸有炉冶者,不能于白傅之外,并称大家。”[33]屈復(1688—1745)《石门涧》诗云:“白陆游吟此涯垠。”[34]这些出自名家的白陆并称之论,都颇有影响。
更有影响的推动,来自清代最高统治者。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鉴始斋题句识语》云:“古之诗人,年高而诗多者,在唐为白居易,在宋为陆游。”[35]乾隆署名之《唐宋诗醇》云:“务观包含宏大,亦犹唐有乐天。”“六家诗集中,白、陆最大。”“惟白、陆,于古今体间,庶无偏向耳。”董沛(1828—1895)《整饬文风示》曰:“恭读《御选唐宋诗醇》,如杜之激昂,韩之倔奇,李苏之纵肆,咸登于集,为天下之式,并非专取白陆两家平易近人之作,盖其大旨,深合诗教,固无取于貌似为也。诸生果明此义,则必探语录之精蕴而后能清,穷史鉴之事变而后能真,究力于先秦两汉之书而后能雅,取法于先正名家之格而后能正,其或随手挦扯,不切题旨,掉弄虚字,沿袭肤词,均无取焉。”[36]白陆因平易近人且深合诗教而并尊,一旦为官方和官学所认可,乃至写入整饬文风之公文,影响自然不亚于文坛宗匠的推崇。
白陆风格声调之同与通,浙西词人吴陈琰(?—1721)剖析较详,其《葛庄诗钞序》云:“摹画情景,在在逼真者,唐则有白乐天,宋则有陆务观。两公而外,或风格声调高出其上者尚夥,而论自然之境,必以两公称最。……昔乐天诗成,必令老妪解而后存,故其诗切近人情,确不可易。或尝疑其率易,后人见其原稿,窜改涂乙,有不存一字者,其矜贵可知。务观诗自巨至细,无不曲写入微,几于捻断吟髭,而不屑为人所爱,然使人不能不爱,不啻亲履其境,目睹其事,皆人所难也。乃后人犹议乐天失之俗,务观失之纤,论亦刻矣。今公之诗,虽极自然,未尝不镂心刻画,兼有两公之长,而去其短。鸢飞鱼跃,触处皆是,直如化工之肖物,微会心其孰能与于斯?而况政绩表表,尤驾乎两公之上者哉!”[37]《葛庄分体诗钞》的作者刘廷玑(1653—1716),撰有《悲歌用白香山原韵》,自记有人评其诗“出入于香山、剑南之间而未纯者”,自以为允。[38]当即指吴陈琰所评,吴评《葛庄诗钞》与上云田雯评《丛碧堂诗》,皆由白陆落脚,但吴重诗外之趣,田重诗内之意。所谓“摹画情景,在在逼真”,正道出白陆笔意之同调。
再来看梁同书(1723—1815)《一斋温君传》:“君姓温名纯……诗宗白陆,书法临摹晋唐诸家。”[39]《四库提要》卷六十四《东游纪略二卷》:“(国朝张体乾)其诗规仿白陆,时亦具体。”赵翼(1727—1814)《读白香山陆放翁二集戏作》:“老来无事度昏旦,爱寻古老人作伴。汾阳潞国勋位殊,讵敢与之较岁算。诗人寿者白居易,等而上之陆务观。一开八秩一九秩,我读其诗历可按。忽然贪痴不知足,几如得陇又望蜀。少时不想到白年,既到白年又慕陆。却顾孱羸蒲柳姿,又恐薄劣无此福。天公闻之笑齿冷,彼二人者才千顷。汝曾不及万分一,何须妄自作虚警。戴逵本非真隐士,毋怪少微星不准。且教安享樗栎年,莫便愁迫桑榆景。”[40]既然瓯北自比白陆,其同宗子侄兼忘年之交赵怀玉(1747—1823)《瓯北集序》于是就此评曰:“昔乐天扬声于唐室,务观奋迹于宋朝,先生揖让其间,殆堪鼎足乎!”[41]
又如汤大奎(1728—1787)《炙砚琐谈》:“余姚沈茂才望庵谦,诗才沈博绝丽,每遇快闻奇事,辄数千百言,令人惊叹欲绝,近体诗间喜作白、陆语,如云‘一春易做还家梦,二顷难谋负郭田’,觉醰醰有味也。”[42]朱珪(1731—1807)《除夕检点诗草》“香山剑南极烂漫,谁挽下濑滔滔波。”[43]单可惠(?—1821?)《题国朝六家诗钞后·查夏重》:“学参白陆未超然,簪笔西清入暮年。”[44]阮元(1764—1849)《诰封奉直大夫翰林院编修陈君墓志铭》:“君讳鹤书,字东麓……诗集数卷,古体冲淡,近陶、韦,今体绵婉,近白、陆。”[45]黄培芳(1778—1859)《香石诗话》:“洛川诗,初由白陆入手……终以白傅为归。”[46]张维屏(1780—1859)《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三十八:“(颜检)五言嗣陶韦之音,七字参白陆之席。”《国朝诗人征略》卷五十三《岭南群雅》:“(田上珍)其诗瓣香白陆,脱手如弹丸。”[47]上述被评论的诗人——沈谦、查慎行、杜游、颜检、田上珍等,在绝丽绵婉的格调或诗体诗风方面,都或多或少与白陆有着风貌相近相似之处。姚莹(1785—1853)《黄香石诗序》:“李杜、白陆,竟以诗人震耀今古,称名之伟,如日月江河者。”[48]更将白陆与李杜并称,为推尊黄培芳诗作之铺垫,气势渊然而有金石声,可惜今日看来,黄培芳的诗名早已烟消云散,唯有白陆与李杜这样的大家,地位和影响尚如江河行地,日月经天。
还有评者将白陆置于更为广阔的诗学背景上加以并论,如刘存仁(1802—1877)《屺云楼诗话》卷一:“陶诗真厚处更超浑,其神腴,其骨劲也。白、陆不能到,王、孟、韦、苏、柳,亦得其具体。”意在推尊陶诗,故于白、陆略含轩轾。后面的卷三又说:“真中有厚,余尝求之白、陆集中,至诚流露,性情发于忠孝。后人徒学其率易,则误矣。”[49]转又赞以真中有厚,至诚流露,推崇备至。再如吕光锡《桃花源诗话》:“先伯祖澄伯公名培栋……诗近白、陆,著有《梦香山馆集》。”“先生文宗桐城,诗则雅近白、陆。”[50]罗汝怀(1804—1880)《追和陈恪勤公重游虎丘诗次原韵》(戊午)(二首其二):“除将事业黄龚外,即论篇章白陆间。”[51]李慈铭(1830—1894)《越缦堂诗话》评张之洞赠诗《题湖塘村居图长歌》谓“情文宛转,音节晖舒,上可追香山、放翁,下不失梅村、初白”。[52]袁昶(1846—1900)《集中桃花源律诗三章制题既新造言尤妙予一再和终不能到》(四首其一):“同爱两诗人白陆,予尤思以陆名村。”[53]
以上白陆并称,多数是从正面加以认可,然亦有并非推尊者,如陈作霖(1837—1920)《焦耐庵先生》:“先生讳光俊,字章民……其诗凌汉跞唐,俯视宋元,无体不备,以予亦好吟咏,呼为小友,共相唱酬,每谓予曰:诗从白、陆入手,专讲性灵,未有不流入袁、赵之纤巧者,空疏人皆可言诗矣,必也以杜、韩为宗,则不敢轻易下笔,而诗体始尊。”[54]言外颇有褒贬之意。至于《寿金粟香同转七十诗》“白陆诗人皆老寿,挥来彩笔不曾停”,[55]则因时祝寿之作,故绝无贬义。
近代以来,樊增祥(1846—1931)推尊白陆最为突出,其《暖阁》云:“古人屈指谁相似,插架纵横白陆诗。”[56]此诗从体裁到风格,均来自陆游同题之作,而在《剑南诗稿》中《暖阁》恰在《自咏》,即结以“闭门谁共处,枕藉乐天诗”的这首诗之前,可见绝非偶然。樊增祥又有《五十自述》:“迩来诗揩稍颓放,白陆家风未可忘。”[57]竟然以白陆诗风为家风,这样推尊备至,可谓前所罕闻。其《与笏卿论诗》又有进一步分析:“取之杜苏根底坚,取之白陆户庭宽。取之温李藻思繁,取之黄陈奥窔穿。”[58]《淡香斋诗叙》:“钞本淡香斋诗,为王楷堂先生遗稿。鲁君泽生得之长安旧家,纸墨精好,盖写定而未刻者也……古诗修饰整洁,而气骨少弱,然如《牧马谣》《纳粮叹》诸诗,则香山之《新乐府》也。《太平仓》诸诗,抉发奸弊,搜求掌故,杜陵诗史又何加焉。近体兼有白、陆,宗尚极正。”[59]以白、陆近体为正宗,与上面焦光俊对陈作霖所言以杜、韩为宗,取径显然不同。
王揖唐(1877—1948)《今传是楼诗话》就此评论:“昔贤诗最多者,首推白、陆。朱竹垞摘放翁集中雷同句,多至四十馀联,洵属多之为累,然要无害其为大家也……樊山天假大年,耽吟尤力,他日或当突过白、陆矣。”[60]王揖唐的诗友傅岳棻(1878—1951)《和樊山少朴冬日杂咏诗八首》之一亦云:“城西别有楚人村,祭酒常推二老尊。剪水方瞳朝对雪,递诗长鬣夜敲门。名园每共深衣乐,好语多如挟纩温。晚岁词情终不退,香山务观漫同论。”[61]香山与务观并称,如前所引,并非漫论,其实已是共识。
影响更大的并尊白陆者,是同光体代表诗人陈衍(1856—1937),其《石遗室诗话》卷二十七云:“近人为诗,竞喜学北宋,学剑南者少。余旧曾提唱香山、剑南,《论诗送觐俞》有云‘乐天善闲适,柳子工嗟叹。……奇兵双井出,短剑渭南锻’者也。顾应之者少。”[62]其《放翁诗选叙》又云:“近人为诗,竞喜北宋,学剑南者绝少,余旧尝论诗送叶觐俞,提倡香山、放翁。顾久之无有应之者。沈乙庵闲徇余意,浏览香山,读余所作,亦谬赞以香山;然观其所自作,香山终非所嗜也。前年夏日在都,与掞东游社稷坛,夜倚石栏,谈放翁诗工妙闳肆,荟萃众长以为长。掞东言:近方肆力读剑南全诗,欲选录千百首,随意评点,自备翻阅。去冬以所选《剑南诗》十大册抵余,请为之叙。翻之,则首言放翁自壮至老服膺宛陵,诗题中屡自言之,人莫之省。余谓宛陵古体,用意用笔多本香山,香山多用偶,宛陵变化用奇;香山以五言,宛陵变化以七言。放翁、诚斋皆学香山,与宛陵同源。世于香山,第赏其讽谕诸作,未知其闲适者之尤工;于放翁、诚斋,第赏其七言近体之工似香山,未知其古体常合香山、宛陵以为工,而放翁才思较足耳。时贤之喜后山者极工用意,余尝病其不发舒,讽其有以自广。”[63]故钱仲联《梦苕庵诗话》云:“石遗喜香山、放翁二家。”[64]可见近人祧唐祖宋之际,并尊白陆者不绝于缕。
三 放翁意摹香山体
白陆并称,源自陆游有意模仿香山,对此前贤多有议论。李重华(1682—1755)《贞一斋诗说·诗谈杂录》谓:“南宋陆放翁堪与香山踵武,益开浅直路径,其才气固自沛乎有余。”[65]翁方纲(1733—1818)《读剑南集四首》其二云:“杜老忧时白傅闲,谁云禹稷异于颜。一杯拟酹长吟处,千载兰亭曲水湾。”自注:“首七字实切放翁。”[66]刘熙载(1813—1881)《艺概》卷一:“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白香山、陆放翁擅场在此。”[67]丁仪《诗学渊源》卷八称陆游“平淡处又类白傅”[68],这都是恰切中肯的评价。不过,作为南宋大家,陆游意摹香山,已迥别于北宋白体诗人。陆游早年学诗于曾幾,曾深受江西诗派影响。中年以后,广泛学习前人之长,诗风有所变化,屈原、陶谢、李杜、高岑、韩孟、元白乃至宋代的梅苏,都是他借鉴和取法的榜样:屈原、杜甫、陶渊明诗的情感,李白、杜甫、白居易、梅尧臣的诗风,从不同角度给予他影响。在意摹香山、枕藉乐天诗之余,陆游也批评过乐天佞佛[69],表明自己“道似香山实不同”[70],同样是《读史》《读老子》诗,或“书怀”,香山与放翁的关注点也不尽相同。嘉定二年(1209)临终前的那年春天,撰有陆游《读乐天诗》,还就乐天晚年放姬鬻骆一事议论说:“放姬鬻骆初何有?常笑香山恨不摅。输与此翁容易死,一身之外更无余。”[71]不讳生死,勇于超越香山。[72]而这些,与其瓣香白诗、意摹香山并无矛盾,盖取径广博,转益多师,方可超越名家局限,成就大家的境界和气象。
正如赵翼《瓯北诗话》卷六所云:“放翁诗凡三变。宗派本出于杜,中年以后,则益自出机杼,尽其才而后止。观其《答宋都曹》诗云:‘古诗三千篇,删取才十一。《诗》降为《楚骚》,犹足中六律。天未丧斯文,杜老乃独出。陵迟至元白,固已可愤嫉。’《示子遹》诗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此可见其宗尚之正。故虽挫笼万有,穷极工巧,而仍归雅正,不落纤佻。此初境也。”[73]确实,在诗歌之初境,陆游往往并言元白,香山在他眼中尚属应超越和扬弃的低层诗境。除上云“元白才倚门”“陵迟至元白”之外,陆游还有《偶观旧诗书叹》:“可怜憨书生,尚学居易稹。我昔亦未免,吟哦琢肝肾。”[74]
经历从戎南郑以后,诗家三昧方历历在眼,放翁的境界和气象才开始走向宏肆,面目独特的放翁气象也随之逐渐成熟。而到了晚年,放翁气象趋于平淡,臻于大巧若拙的境地,白居易《闲乐》“更无忙苦吟闲乐,恐是人间自在天”这样知足保和的香山情调乃不期而至,化为“不饥不寒万事足,有山有水一生闲”(陆游《书怀》)的放翁气味,从前求工见好之意逐渐消除,张载《读诗》所谓“致心平易始知诗”,元好问《论诗绝句》所谓“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陆游自己所谓“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好诗如灵丹,不杂膻荤肠”“大巧谢雕琢,至刚反摧藏”(《夜坐示桑甥十韵》),“诗到无人爱处工”(《明日复理梦中作》),“俗人犹爱未为诗”(《朝饥示子聿》),“诗到令人不爱时”(《山房》),“工夫深处却平夷”(《追怀曾文清公呈赵教授赵近尝示诗》),绚烂之后乃归平淡,皮毛落尽而精神独存,正如诸锦《读剑南诗集》所咏:“乍阅颇易之,一日一寸并。如人饮甘酒,酒尽无醉醒。又如览平山,山尽无峥嵘。千万间广厦,七百里连营。渐老出锻炼,希声发韺。悠然正始馀,铁中见铮铮。”[75]至此,陆游诗在锤炼之后,仍显得温润圆熟,雅致简朴。这种境界往往平中蕴奇,浅中含韵,所追踪的对象,正是香山诗风的那种明白如话,然浅中有深、令人咀味之美。
放翁气象取法醉吟诗风,早年偏于对现实生活的投入与关注,中晚年(尤其是晚年)则偏于稍稍疏离现实的闲适诗风,尤其是淡泊虚静的神情气味,而贯以始终的则是在在逼真的描写笔法、平易明白的语言风格。试阅放翁庆元六年夏在山阴所撰《高卧》:“省户归来不计年,悠然高卧镜湖边。钩帘每对千峰雨,接竹新分一脉泉。学问诚身元有道,阨穷知我岂非天。虚名自古能为累,正恐人看直一钱。”[76]再返参香山《舟中晚起》:“日高犹掩水窗眠,枕簟清凉八月天。泊处或依酤酒店,宿时多伴钓鱼船。退身江海应无用,忧国朝廷自有贤。且向钱塘湖上去,冷吟闲醉二三年。”[77]这首七律作于长庆二年(822)长安至杭州途中,与陆诗虽有路途与家居之别,然取材均为退身归户,水边高卧,由即目之景触境生感,二诗皆写景逼真,细节生动,又寓于极自然、极不经意的组织结构,而风格归于平淡清远。“阨穷知我岂非天”,亦承乐天“乃知祸福非天为”[78]诗意而转。陆诗题为《高卧》,与白诗首句“日高犹眠”况味相似,抒写闲放之怨悒乃至牢愁,格调可谓如出一辙,“忧国朝廷自有贤”,既不获用,唯有冷吟闲醉,袖手乞身远出,悻悻然漫诿之他人,然终系心难忘,同病相怜之放翁当许为知音之言,从中不难品鉴陆游瓣香白诗之韵。
四 放翁出蓝而胜蓝
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放翁虽瓣香白诗,然亦多有出蓝之胜。在内容上,放翁一如乐天之半为闲适半讽谕,“一方面是悲愤激昂,要为国家报仇雪耻,恢复丧失的疆土,解放沦陷的人民;一方面是闲适细腻,咀嚼出日常生活的深永的滋味,熨贴出当前景物的曲折的情状。”[79]打动后世读者的,主要是数量占绝对优势的后一方面。在这后一方面,正如钱锺书所云,白居易对放翁有极大的启发。仅从陆游诗集里《一齿动摇已久然余皆坚甚戏作》《齿落》这样的题目,就知道与白居易有多么接近。至于过分贴近日常以至有“老清客”之诮,亦有脉可寻。不过也有开拓,如风俗民俗描写。陆游乞祠退居山阴时,所撰《夜坐忽闻村路铁牌》第二首:“秋气凄凉雾雨昏,书生老病卧孤村。五更不用元戎报,片铁铮铮自过门。”《不寐》:“熠熠萤穿幔,铮铮铁过门。”《冬夜不寐》:“铮铮闻叩铁,喔喔数鸣鸡。”描写每夜四、五更,行者、头陀打铁板木鱼,沿街循门报晓的宋代民俗,堪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所记打铁板报晓之俗互证,亦可见此俗不限于京师。
而描写铁马冰河生活的前一方面还可补充,亦如乐天始终未忘记农家民生苦乐,陆游诗中以农家农事为题者多达22首,加上其他涉及农事的诗作约500首。内容包括农家苦乐、租税赋税、乡邻关系、农技农谚,还有一些与田园诗融而为一。“贫民妻子半菽食,一饥转作沟中瘠”(《僧庐》),画面凄惨绝寰;“凄凉路傍曲,朱门人不知。秋街槐叶落,正是断肠时”(《路旁曲》);“北陌东阡有故墟,辛勤见汝昔营居。豪吞暗蚀皆逃去,窥户无人草满庐”(《太息》三首其二)。在南宋半壁山河中,贫富对比依然悬殊。“嘉穟连云无水旱,齐民转壑自酸辛。室庐封多逋户,市邑萧条少醉人。”(《过邻家》)一面是横征暴敛,一面是凄荒萧条,眼前的现实令人触目惊心。乾道八年(1172)春,自夔州往汉中,道经岳池时作《岳池农家》,写“春深农家耕未足,原头叱叱两黄犊”,感慨“农家农家乐复乐,不比市朝争夺恶”。庆元元年春,在山阴撰《农家叹》,由辛勤夜耕、县庭逼打和含悲还家三个画面组成,形象反映出农民的苦难与不幸。诗中农民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性格,写得生动感人。
在结构上,放翁歌行《对酒叹》结尾“曲终四座惨悲风,人人掩泪无人色”,显然是在学习白居易《琵琶行》的结尾“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在语言上,元和二年至元和六年(811),白居易在长安有《有木诗八首》,其七云:“有木名凌霄,擢秀非孤标。”陆游《陵霄花》诗:“庭中青松四无邻,陵霄百尺依松身。”大和六年(832),白居易在洛阳有《天宫阁早春》“墙柳谁家晒麹尘”,陆游《野饮》“绿岸波生染麹尘”,亦为咏柳,此或偶同欤?那么,再来看其他例证。白居易诗多说别花,如元和十年《戏题卢秘书新移蔷薇》“不别花人莫使看”,元和十一年《见紫薇花忆微之》“人间少有别花人”,宝历元年(825)《除苏州刺史别洛城东花》“别花何用伴”,所谓“别花”即辨别得花、识别得花之意。陆游《春兴》诗“虽非爱酒伴,论是别花人”。其意即承自白诗。又如,元和五年,白居易在长安有《见元九悼亡诗因以此寄》:“人间此病治无药,唯有《楞伽》四卷经。”陆游《茅亭》承之云:“读罢《楞伽》四卷经,其余终日在茅亭。”[80]宝历二年,白居易在苏州有《解苏州自喜》:“身兼妻子都三口,鹤与琴书共一船。”陆游《题庵壁》本之云:“身并猿鹤为三口,家托烟波作四邻。”大和八年至九年,白居易在洛阳有《感兴》,其二云:“樽前诱得猩猩血,幕上偷安燕燕窠。”陆游《小筑》本之云:“生来不啜猩猩酒,老去那营燕燕巢。”[81]陆诗仿白效白之迹,机杼莫二,在在可见。
开成元年(836),白居易在洛阳有《闲居春尽》:“闲泊池舟静掩扉,老身慵出客来稀。愁应暮雨留教住,春被残莺唤遣归。揭瓮偷尝新熟酒,开箱试着旧生衣。冬裘夏葛相催促,垂老光阴速似飞。”《唐宋诗醇》卷二十六评以“炼句炼字,后来陆游得法于此”。其实,陆游学白,不仅在于字句之锻炼。可以比较以下白、陆之作。白诗《夜归》云:
半醉闲行湖岸东,马鞭敲镫辔珑璁。万株松树青山上,十里沙堤明月中。楼角渐移当路影,潮头欲过满江风。归来未放笙歌散,画戟门开蜡烛红。[82]
陆诗《野步至村舍暮归》云:
草径盘纡入废园,涨余野水有残痕。新蒲漫漫藏孤艇,茂树阴阴失近村。拄杖敲门求小憩,老盆盛酒泻微浑。兴阑却觅桥边路,数点归鸦已带昏。[83]
二诗正前引吴陈琰所谓“摹画情景,在在逼真者”。陆诗为庆元六年夏在山阴所撰,白诗为长庆二年(822)在杭州所撰。毛奇龄(1623—1716)等《唐七律选》品评白诗“万株松树”四句谓:“景次之细,身历始解。”方东树(1772—1851)《昭昧詹言》卷十八品评白诗谓:“《夜归》起句平点,三四远景,五六警妙非常,以归后事收。只八句说去,往复一气中,层次情事,有如一幅画图,令人一一可按而见,固非小才能办。”[84]身历与如画之分析,亦可移用至陆诗。对仗工整,清新明快,二诗所共美,而构思立意与谋篇布局也极相似:首句均出场点题,陆诗“入废园”,白诗“行湖岸”。略有不同者,白诗将抒情主体的细节造形置于首联首句:“马鞭敲镫辔珑璁”,陆诗的自我形象特写却置于第三联首句:“拄杖敲门求小憩”,二者皆着一“敲”字,声随境出,情貌毕现。中间数句二诗俱写归途所见景:白诗写夜月下所见,气象阔大而浑融;陆诗写傍晚所见,由近及远,从细微而入迷蒙。尾联俱落在一“归”字,余韵袅袅,不绝如缕。一“红”一“昏”,着眼于视觉色调和光感,异曲同工,不谋而合,从中可见陆诗意摹香山,远非北宋白体一字一句之效似,更主要是在于学习香山体写景叙事之工细圆匀,追求神似的境界。
在风格上,放翁之作神似香山体者,如《闲思》:“睡美精神足,心空忿欲轻。读书无定课,饮酒不成酲。日日东轩坐,时时北渚行。最奇乌桕下,侧帽听秋莺。”对比白居易《闲居》:“肺病不饮酒,眼昏不读书。端然无所作,身意闲有馀。鸡栖篱落晚,雪映林木疏。幽独已云极,何必山中居。”对悠然自得的闲适情趣的描写,从题材、感情到风格、语言,无不毕肖。又如《东篱》:“东篱深僻懒衣裳,书卷纵横杂药囊。无吏征租终日睡,得钱沽酒一春狂。新营茅舍轩窗静,旋煮山蔬匕箸香。戏集句成图素壁,本来无事却成忙。”方回评云:“乐天体裁,但修饰光润耳。”《春夏之交风日清美欣然有感》:“天遣残年脱馽,功名不恨与心违。绿陂细雨移秧罢,朱舫斜阳擘纸归。花市丹青卖团扇,象牙刀尺制单衣。白头曳杖人争看,共叹浮生七十稀。”方回评云:“亦白体。”《晚春感事》:“少年骑马入咸阳,鹘似身轻蝶似狂。蹴踘场边万人看,秋千旗下一春忙。风光流转浑如昨,志气低摧只自伤。日永东斋淡无事,闭门扫地独焚香。”方回评云:“亦香山体,终嫌太易。”[85]
放翁气象取法醉吟诗风,其间杜诗乃津筏。高澍然(1774—1841)《种竹山房诗稿序》云:“昔张为作《诗主客图》,推白乐天为广大教化主。盖乐天,元和、长庆同一大宗也。顾后之学乐天者,或即于靡,或流于薄,岂其诗有以致之哉?……乐天取源之地何?杜子美是已。夫白之疏达,视杜之沉郁不类也,要其性厚而气舒,体博而完固,何一非出于杜?其视之甚易,得之甚逸,所谓不必似之,取其自然者耳。兹所以为唐一大宗欤?宋之欧阳永叔、陆务观皆祖杜而宗白,复为宋大宗,则白之武往尾来,其源流远矣,学之者乌可不审其自哉!”[86]乐天取源于杜,自是公论,唯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称乐天“强学少陵”,[87]而高澍然则谓乐天学杜“不必似之,取其自然”,得其性厚体博,自然疏达。那么陆游呢?放翁气象是否源于杜诗,意见不一,或谓放翁未必学杜。[88]然陆游同代诗人刘应时称“放翁前身少陵老”[89],五百多年后,清人沈德潜《说诗晬语》亦云:“剑南集原本老杜。”[90]大部分学者认同其说,认为陆游独得杜诗神髓,与杜甫武往尾来,一脉相承且后出转精。
笔者认为,放翁气象将祖杜与宗白完美融合,可谓其诗学集大成之关捩,与王禹偁本学乐天而敢期子美前后辉映,故徐乾学(1631—1694)《渔洋山人续集序》云:“合杜与白,而伸其辞者,务观也,初未尝离唐人而别有所师。”[91]由学杜而下延至香山、剑南,亦诗学通途,钱谦益走的就是这一路数,正如吴伟业(1609—1672)《龚芝麓诗序》所云:“牧斋深心学杜,晚更放而之于香山、剑南。”[92]汪琬(1624—1691)《剑南诗选序》亦云:“其人其诗,决当祔食于子美、乐天、子瞻三君子之间,未可以前后进置优劣也。”[93]
放翁中晚年诗,清逸淡泊,秀美韶丽,意摹香山而往往神似,这与溯源杜诗有密切关系。杜甫之外,陶渊明也是陆游学白的媒介和桥梁之一。陆游自云“我诗慕渊明,恨不造其微”(《读陶诗》),“曩岁读隐书,妄意慕陶葛”,“学诗当学陶”(《自勉》),“老始爱陶诗”(《书南堂壁》),又称“卧读陶诗未终卷,又乘微雨去锄瓜”(《小园》),“归来偶似老渊明”(《小雨初霁》),推崇与景仰陶渊明,学习陶诗并创作和陶诗,是陆游学白之路相辅相成的有机组成。此外,正如学者所论,陆游学白,也是自梅尧臣以来宋人学杜兼学白的嗣响。
在创作态度上,陆游与白居易一样,均以诗人身份自许自豪,在“此身合是诗人未”(《剑门道中遇微雨》)[94]的句子里,透露着自诩;“此身死去诗犹在,未必无人粗见知”(《记梦》)[95],则表明自信。与陆游同时的学坛巨擘朱熹亦对此颇为认可,“放翁之诗,读之爽然。近代唯见此人为有诗人风致”。[96]在其他方面,陆游甘以“放翁”自任,唯有写诗从未耽搁,“推枕悠然起,吾诗忽欲成……有得忌轻出,微瑕须细评”(《晨起偶得五字戏题稿后》),“转枕重思未稳诗”(《初夜暂就枕》),“锻诗未就且长吟”(《昼卧初起书事》),从昼至夜,不辍吟咏,锻诗长吟,效白犹恐不及,而且始终保持着对诗歌语言精细考究的习惯,以吟咏为日课,自觉自愿,即使背负“嘲吟风月”罪名,亦无怨无悔,反以风月名轩。
清人袁寿龄论诗绝句《白乐天》十首其八云:“一生劲敌惟元相,齿长七年名却低。毕竟千秋有定论,香山诗派放翁齐。”[97]陆游所齐之香山诗派,在多方面承传着醉吟诗风,其中较突出的,一是大量撰写“戏作”“戏题”“戏书”之作,二是大量创作自咏诗,《剑南诗稿》中触目可见所谓“自咏”“自警”“自诒”“自娱”“自嗟”“自箴”“自闵”“自规”“自咎”“自宽”“自励”“自诘”“自儆”等。而家居生活,山乡景况,更是事无巨细,无不入诗,虽有情事悉备之胜,但由于题材和主题多有重叠,过于频繁的写作和取材,常导致庸常和琐屑,其病亦可溯源自香山。“陆放翁诗,村居景况,一一写尽,可为山林史;但时有抑郁不平之气,及浮夸自侈之谈,去此便与陶渊明何殊”[98],“务观闲适,写村林茅舍、农田耕渔、花石琴酒事,每逐月日,记寒暑;读其诗,如读其年谱也”。[99]袁枚《人老莫作诗》云:“莺老莫调舌,人老莫作诗。往往精神衰,重复多繁词。香山与放翁,此病均不免。”[100]其意在矫之,亦为自勉。
放翁之放,性情之外,与饮酒颇为相关。酒以火之内涵、水之外形,历来与文学和文学家有着不解之缘,吸引着陶渊明、白居易以降的文人墨客,白居易号醉吟居士,醉吟即韩愈《醉赠张秘书》所谓“文字饮”,活画出文人间把酒赋诗、品评文字的惬意之景。放翁爱酒若诗,嗜酒若痴,梦中亦不忘酌酒,或啜酒言志,或借酒浇愁,经常在雅饮品酒中吟啸风月,体味人生乐趣,诗酒人生方面,可谓得醉吟先生真传。其《一壶歌》云:“长安市上醉春风,乱插繁花满帽红。看尽人间兴废事,不曾富贵不曾穷。”[101]真可谓醉吟先生附体。据学者调查,陆游诗中出现“酒”字1800多次,“醉”字1200多次,陆游饮酒诗2940首。相比之下,醉吟先生白居易诗近3000首中,“酒”字出现700多次,“醉”字出现400多次,饮酒诗900多篇,放翁可谓后来居上。同样后来居上者,陆游还有咏茶诗320首,诗题含有“读书”者77首,以“读某书”为题者73首。饮酒、品茗、读书这三类题材,均祧白而超之。思亲、念旧、叹老、风俗等其他诗歌主题,观舞、听歌、鼓琴、弈棋、习书、赏画、临帖、品石,游览、垂钓、灌园、赏花、焚香、宴饮、清谈等其他人生乐趣,放翁也毫不逊色,且后出转胜。放翁于此,已在取法醉吟诗风、认同乐天闲适精神基础上,将醉吟先生的形象加以放大并重塑,从枕藉乐天诗到意摹香山体,纳之以更为广泛的题材,融之以更为多样化的风格,炼之以更为老练的技艺,加上其所独有的奔放磊落的胸次、绰约多姿的境界,酿为“亘古男儿一放翁”这样影响更为深远的放翁气象。
[1] 正如《唐宋诗醇》卷四十二所云:“宋自南渡以后,必以陆游为冠”(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 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第五一八则,《民国诗话丛编》第3册,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493页。
[3] 与乐天一样,陆游对养生之道非常投入,十分专业。参见沈钦荣等《浅谈陆游的养生诗》(收入《陆游论集》,杭州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欧明俊《陆游研究》第三章第二节“养生诗”(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09—125页),王兴铭等《陆游养生诗的题材风格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16年第6期)。
[4]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2588—2589页;《全宋诗》第四十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5050页。
[5]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三十九,第2505页;《全宋诗》第四十册,第25021页。笔者按,白居易《闺妇》:“斜凭绣床愁不动,红销带缓绿鬟低。辽阳春尽无消息,夜合花前日又西。”作于元和十一年(816)至长庆二年(822)。《才调集》卷二、《唐诗纪事》卷八十归为无名氏作。廖莹中(?—1275)《江行杂录》:“白乐天诗云:‘倦倚绣床愁不动,缓垂绿带髻鬟低。辽阳春尽无悄息,夜合花开日又西。’好事者画为《倦绣图》。”(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说郛》卷四十七上)
[6] 《剑南诗稿》卷四十一;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第2600—2604页;《全宋诗》第四十册,第25053—25054页。嘉泰二年(1202)陆游又有《杂兴十首以“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为韵》,《剑南诗稿校注》卷五十二,第3096—3100页;《全宋诗》第四十册,第25225—25226页。
[7]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小畜集》卷八;《全宋诗》第二册,第720页。
[8] 杜甫《八哀诗·故秘书少监武功苏公源明》:“前后百卷文,枕藉皆禁脔。”白居易《和新楼北园偶集从孙公度周巡官韩秀才卢秀才范处士小饮郑侍御判官周刘二从事皆先归》:“芳草供枕藉,乱莺助喧哗。”陆游《幽居戏赠邻曲》:“虽无壶酒助歌呼,幸有蠹书供枕藉。”
[9]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小畜集》卷十;《全宋诗》第二册,第758页。李昉淳化五年(994)以特进司空致仕。
[10]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小畜集》卷九;《全宋诗》第二册,第733页。
[11]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林和靖集》卷三;《全宋诗》第二册,第1230页。
[12] 李宗谔《大宋故左骁卫大将军使持节复州诸军事复州刺史巨鹿魏公(魏丕)墓志铭并序》:“宋景陵守、巨鹿魏公……歌无定体,句无定字,大约有白乐天之放达,陶靖节之风彩焉。”见赵振华《北宋(魏丕墓志)考释》,《史林》2002年第2期,又收入其《洛阳古代铭刻文献研究》,三秦出版社2009年版,第660—661页。
[13] 《旧唐书》卷一九○下,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5册,第5084页。
[14] 《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下册,第808页。
[15] 《江湖长翁文集》卷四十一,明仁和李之藻校,梅廷玉刊本。
[16]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端集》卷三十四。
[17] 参见何映涵《论清初重臣张英对陆游的接受》,《中国韵文学刊》2019年第1期。
[18]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文端集》卷四十五。
[19] 《历代诗话续编》,第1020页。又见明周子文《艺薮谈宗》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明万历间梁溪周氏刻本。引述王世贞此论者,还有吴景旭《历代诗话》卷六十一(陈卫平、徐杰点校本,第780页),及田同之《西圃诗说》(《清诗话续编》,第762页)。
[20] 冯梦祯:《费学卿集序》,《快雪堂集》卷一,《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64册。
[21] 《陶谷集》卷二十七,《韩国文集丛刊》本。
[22] 《诗薮》外编卷五《宋》,王国安校补本第215页。
[23] 《白苏斋类集》卷五,《续修四库全书》第1363册,第271页。
[24] 《历代诗话续编》,第1386页;李庆立:《怀麓堂诗话校释》,第215页。又见周子文《艺薮谈宗》卷一。
[25] 《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62页。
[26]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古欢堂集》卷十四。
[27]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古欢堂集》卷二十四。
[28]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八三,《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第2558页。
[29]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古欢堂集》卷三十二。
[30]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古欢堂集》卷十七。
[31] 参见蒋寅《陆游诗歌在明末清初的流行》,《中国韵文学刊》2006年第1期。
[32] 《此木轩诗》卷十;《万首论诗绝句》第一册,第284页。
[33] 《沈归愚全集·归愚文集》卷十五。
[34] 《弱水集》卷五,清乾隆七年贺克章刻本。
[35] 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御制文集》馀集卷二;《御制诗馀集》卷十九。
[36] 《汝东判语》卷六,清光绪正谊堂全集本。
[37] 《葛庄分体诗钞》卷首,《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康熙本,集部第260册,第237—238页。
[38] 《四库提要》卷一八四,《钦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整理本,第2570页。
[39] 《频罗庵遗集》卷九,《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嘉庆二十二年陆贞一刻本。
[40] 李学颖、曹光甫标校:《瓯北集》卷四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025页。
[41] 《亦有生斋集》文卷三序,《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道光元年刻本,第1470册,第42页。
[42] 《炙砚琐谈》卷中,《四库未收书辑刊》影印清乾隆五十七年赵怀玉亦有生斋刻本。
[43] 《晚晴簃诗汇》卷八十。
[44]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十七,王镇远、林虞生标点本,第404页。查慎行(1650—1727),初名嗣琏,字夏重,号初白。赵翼《瓯北诗话》卷十评查初白诗云:“其功力之深,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又见邱炜萱《五百石洞天挥麈》卷五,《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二十五年丘氏粤垣刻本,第1708册,第150页)
[45] 《四部丛刊》本《揅经室集·二集》卷五,邓经元点校本:《揅经室集》,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501页。
[46] 引自《国朝诗人征略二编》卷六十二。杜游,字善辉,号洛川,广东番禺人,贡生,官儒学训导,有《洛川诗略》《南园别墅诗集》。
[47]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九引刘藻、林彬华《玉壶诗话》:“西畴人品高雅,不慕荣利,其诗瓣香白、陆,脱手如弹丸,僻涩诙诡之习,一扫而空之。”(王镇远、林虞生标点本,第215页)
[48] 王先谦辑《续古文辞类纂》卷五序跋类二。
[49] 《清诗话三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5686、5705页。
[50] 《桃花源诗话》不分卷,民国三十八年长沙大新印务馆铅印袖珍本,蔡镇楚编《中国诗话珍本丛书》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51] 《绿漪草堂集》诗集卷十五,清光绪九年罗式常刻本。
[52] 李慈铭《越缦堂诗文集》附录,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1页。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第八七则“张之洞题村居图诗”:“又广雅为越缦题《湖塘村居图》长歌一首,均见《越缦堂日记》,并称其‘情文宛转,音节啴舒。上可追香山、放翁,下不失梅村、初白’,乃遗集亦不之载。”(《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第283页;张金耀校点本,第53页)
[53] 《于湖小集》于湖小集诗五,《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袁氏水明楼刻本。
[54] 《可园诗存》卷十,清宣统元年刻增修本。
[55] 《可园诗存》卷二十八,清宣统元年刻增修本。
[56] 《樊山集》卷十九,《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十九年渭南县署刻本。
[57] 《樊山集》卷二十七,《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十九年渭南县署刻本。
[58] 引自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第二一九则,《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第345页。
[59] 《樊山集》卷二十三,《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光绪十九年渭南县署刻本。
[60] 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第一六一则,《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第317页。
[61] 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第二一八则,《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第344—345页。
[62] 郑朝宗、石文英校点本:《石遗室诗话》,第420页。
[63] 《石遗室文集三集》,郑朝宗、石文英校点本《石遗室诗话》,第420页。
[64] 《民国诗话丛编》第六册,第162页。
[65] 《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927页。
[66] 《复初斋诗集》卷四十九,《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刻本。参见王揖唐《今传是楼诗话》第五一六则,《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第491页。
[67] 王国安标点本:《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9页。
[68] 《民国诗话丛编》第三册,第220页。
[69] 陆游《秋怀十首末章稍自振起亦古义也》其九:“长衫挂数珠,亦入法华社。平生无拣择,生死均早夜。……常嫌乐天佞,却肯退之骂。君看佛骨表,自是无生话。”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四十,第2563页;《全宋诗》第四十册,第25041页。
[70] 陆游:《怀旧》,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卷六十四,第3621页;《全宋诗》第四十册,第25404页。
[71] 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第4398页;《全宋诗》第四十一册,卷八十二,第25673页。
[72] 刘克庄曾评论:“白公云:‘病与乐天相伴住,春同樊素一时归’;放翁云:‘九十老农缘底健,一生强半是单栖’;自爱之言也。”(《后村大全集》卷一七四)放翁诗出自其《次韵李季章参政哭其夫人》之二,“老农”原作“老翁”。钱锺书《管锥编》驳云:“夫朋友作诗悼亡,即使原唱为文造情,赓和似须借面吊丧,与之委蛇;不然,勿和可耳。陆诗却几隐斥友妻为伐性之斧,自幸‘单栖’以示伊人之死可为厥夫代幸;戆不解事,更甚于柳宗元之贺王参元进士失火矣!刘氏称为‘自爱之言’,非健忘诗题,即曲笔回护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417页)足堪一噱。
[73] 《瓯北诗话》,霍松林、胡主佑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78页;《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220页。
[74] 《剑南诗稿》卷七十一;《全宋诗》第四十一册,第25520页。
[75] 诸锦:《绛跗阁诗稿》卷五,《清代诗文集汇编》影印清乾隆二十七年刻本,第313册。
[76] 《剑南诗稿》卷四十三;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第2677页;《全宋诗》第四十册,第25079页。
[77] 《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1329页。
[78] 白居易:《咏史(九年十一月作)》,《白居易集笺校》,第2333页。又白居易《唐故通议大夫和州刺史吴郡张公神道碑铭并序》:“厄穷不振,以至没齿。呜呼!其命也夫!”阨穷寿夭、贫富贵贱,虽曰莫非天命,而亦非尽为造物者所能制之,陶渊明《神释》所谓“大钧无私力”也。
[79] 钱锺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0页。至于梁启超《读陆放翁集》所云“集中什九从军乐”,则诗歌语言也。
[80] 参见钱锺书《管锥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941—942页。
[81] 参见钱锺书《谈艺录》,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20页。
[82] 《白居易集笺校》,第1340页。
[83] 《剑南诗稿》卷四十三;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第2679页;《全宋诗》第四十册,第25080页。
[84]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八,汪绍楹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432页。
[85] 《瀛奎律髓》卷十“春日类”,李庆甲《瀛奎律髓汇评》,第381、382、383页。
[86] 《抑快轩文集》,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福建丛书影印本,第三册,第1325页。
[87] (清)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358页。
[88] 许世荣《放翁未必学杜》(《杜甫研究学刊》2000年第4期)谓潜咏放翁之诗,觉非近杜,而更似岑参、李白。徐丹丽《论“放翁前身少陵老”的真正内涵》(《杜甫研究学刊》2005年第1期)亦云:“陆诗在主题、内容、感情等方面呈现出与杜诗的雷同现象,并不是主观学杜得来的,而是由陆游本人的学力、经历和忠义爱国的感情决定的。”
[89] 刘应时:《读放翁剑南集》,《颐庵居士集》卷一;《全宋诗》第38册,第24226页。
[90] 《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544页。
[91] 《憺园文集》卷二十一,《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康熙刻冠山堂印本;《渔洋山人全集·渔洋诗集续集》卷首。
[92] 《吴梅村全集》卷二八《龚芝麓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中册,第664页。
[93] 孔凡礼、齐治平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陆游卷》,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152页。
[94] 《剑南诗稿》卷三;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第269页;《全宋诗》第三十九册,第24314页。
[95] 《剑南诗稿》卷六十九;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第3846页;《全宋诗》第四十册,第25483页。
[96] 朱熹:《答徐载叔赓书》,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晦庵集》卷五六;《朱熹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825页。罗大经《鹤林玉露》甲编卷之四载:“寿皇(孝宗赵昚)尝谓周益公曰:‘今世诗人亦有如李太白者乎?’益公因荐务观,由是擢用,赐出身为南宫舍人。”可见当时陆游的诗人身份被上下一致认可。刘熙载《艺概》卷二云:“放翁是有意要做诗人。”至于杨大鹤《剑南诗钞序》所谓“然而放翁非诗人也……知放翁之不为诗人,乃可以论放翁之诗”,只是意在说明陆游成就不止于诗而已,与陆游《读杜诗》“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意趣相同,与其诗人身份其实并无矛盾。
[97] 《万首论诗绝句》第二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82页。
[98] 梁清远:《雕丘杂录》卷二《藤亭漫抄》,清康熙二十一年梁允桓刻本。
[99] 王士禛:《韩白苏陆四家诗选序》,《带经堂集》卷六十五蚕尾文一,《续修四库全书》影印清康熙五十年程哲七略书堂刻本。又见《带经堂诗话》卷一《品藻》,戴鸿森校点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43页。
[100] 《小仓山房诗集》卷二十五,周本淳标校本《小仓山房诗文集》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591页;《袁枚全集》第一册《小仓山房诗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509页。
[101] 《剑南诗稿》卷三十四;钱仲联:《剑南诗稿校注》,第222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