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辙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学业渐有所成,以其资质,以后也必将走上仕途。而回顾其父亲苏洵返乡教子、蜀中闭门苦读,以及考究日后父子三人赴京求仕的前因后果,则还要回溯至北宋庆历年间。
自大宋开国以来到庆历三年(1043年)之前,朝廷在外交、文治、军事方面已经积蓄了很多弊病。长期以来外部战乱不断,内部腐败严重,国家隐隐有积重难返之势。就朝廷的一系列问题,当时新上任的宰相范仲淹在庆历三年大胆提出了“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长官、均公田、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重命令、推恩信”十项全新政治主张,史称“庆历新政”。他希望利用这些政策改革,缓和当时的社会问题,整顿官僚政治,帮助朝廷度过积弊已深的政治危机。这一系列政策在当时获得朝野内外诸多革新之士的推崇,苏洵就是支持庆历新政的在野士子之一。但可惜的是,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以范仲淹为首的新政党人即纷纷失势,庆历新政的推行也宣告破产。朝廷政治改革上的变故不禁让苏洵陷入失意、悲观之中,心灰意冷,返回蜀中,闭门苦读,精心教子,只等再寻出仕时机。
国家多变化,蜀中岁月长。自从庆历七年苏洵为苏序奔丧返蜀,已经过去将近十年。这十年间,苏洵虽不再向往科举仕途,但也没忘记报效国家的理想。他始终相信,无论是自己,还是两个儿子,终究会有受国家重用的一天,而不会埋没于蜀中山野。
至和元年(1054年),朝廷政治局势开始有了新变化。庆历新政支持者及骨干再度得到重用,欧阳修担任翰林学士兼史馆编修,文彦博、富弼、韩琦等人也在至和元年后的两三年间接连复出,担任宰相、枢密使等职。这些革新派人物重掌朝堂,让八方士子参与政治的意愿再度变得强烈。于蜀中闭门读书近十年的苏洵,心中也因朝堂政治风向的变化,重新燃起报效国家的宏愿。然而在朝堂中的那些朝政魁相与辟居蜀中乡野的苏洵之间的距离还很远,纵使苏洵一腔热血,想于朝堂论道,也找不到进身的机会。但广西地区发生的一次叛乱,给三苏父子送去了张方平这位贵人,也给了他们出蜀入京的契机。
谈及张方平,还要从皇祐元年(1049年)说起。当年广西地区曾发生侬智高起兵反宋、自立为王的起义,后于皇祐四年(1052年)被宋军剿灭,余部逃窜到南诏国。本来广西那边的叛乱和蜀地也扯不上关系,没想到这场叛乱被平息后不久,蜀地却开始流言四起,说侬智高及其余党会再率兵攻打蜀地,一时间闹得人心惶惶,蜀地百姓举家迁居避祸者多,就连地方官员都信以为真,写信请求朝廷派兵支援。面对这样的乱象,朝廷当然不能坐视不理,便派了张方平到益州,平息流言、安抚百姓。
张方平移官益州后,很快解决了蜀地这边的问题。世道太平下来,张方平为国选才之心就更为迫切了。依他来看,蜀地人杰地灵,不乏贤能奇才,眼下正是需要人才的时候,何不在蜀地挖掘呢?
果然,在张方平的多番打听之下,他了解到眉山有苏氏父子才华横溢,于政论、治国方面颇有见解,便欲拜访举荐苏家父子。而另一边,苏洵也听说益州新来的知州张方平为官清廉、为政为民,且人品学识极高,便心生佩服、敬仰之心,希望与之结交。
苏洵听闻张方平对自己的称赞,先是写了一封《上张益州书》,感谢张方平的欣赏举荐之恩,同时附上自己所写的《衡论》《几策》《权书》等文章,以供张方平评读。随后,在至和二年(1055年),苏洵带着苏辙两兄弟,亲赴益州拜见张方平。
此次赴益州,让张方平对苏家父子的印象极好。他读了苏轼平时课业所写文章并大为赞赏,赠缸砚给苏轼,苏轼又将所得缸砚赠予苏辙,苏辙遂写《缸砚赋》:
先蜀之老,有姓滕者,能以药煮瓦石使软,可割如土。尝以破酿酒缸为砚,极美。蜀人往往得之,以为异物。余兄子瞻尝游益州,有以其一遗之。子瞻以授余,因为之赋。
其文精彩,传于张方平,又得夸奖,张方平认为苏辙如渊潭深澈,更有一种秀雅之处。同时,他还认为苏洵学识渊博、博闻广记,并评价苏洵:“左丘明《国语》,司马迁善叙事,贾谊之明王道,君兼之矣!”并于家中设苏洵专座,以上宾之礼招待他们。
此时的苏洵因得张方平赏识,信心大增,觉得应该再努力为自己以及两个儿子的仕途争取一下,于是在张方平的推荐下,苏辙又得机会随父兄去拜见了雅州太守雷简夫,苏父希望能得到他的推荐。
雷简夫被张方平举荐做了雅州太守,是个清正廉洁、正直爱才之人。因为苏氏父子是张方平推荐的人,同时雷简夫也读了苏洵带来的《权书》等文章,也为得遇苏家父子这样的人才而开心,遂在致信张方平的同时,又写信到京中,向欧阳修、韩琦二人推荐了苏洵及苏轼和苏辙,并将三苏佳作上呈给欧阳修。因得张方平和雷简夫推荐,苏辙及父兄困学蜀中的人生开始看到光亮。此时正好距离朝廷礼部奉诏开科时间相近。
嘉祐元年初的一天,张方平写信给苏洵父子,极力建议他们入京参加科考。听闻朝廷开科和张方平修书向欧阳修举荐自己及两个儿子的消息后,苏洵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他准备带着二子进京参加科举考试,而这一决定也即将改变苏辙的一生。
至和二年(1055年),苏辙因父亲苏洵,年纪轻轻就得到张方平等人的赏识,开始有出蜀入京赴考的打算,还完成了一件人生大事——与眉山乡人史氏之女成婚。此时,苏辙年届十七岁,史氏刚满十五岁。史氏虽年少,但侍奉公婆异常孝顺,两人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感情甚是融洽。说起苏辙与夫人史氏的婚姻,在千古文坛中都算一桩美谈,两人伉俪情深,直到白首。晚年时候,六十五岁的苏辙还给史夫人写诗,追念新婚往事和平生夫妻之间的点滴记忆:
寄 内
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
上事姑章旁兄弟,君虽少年少过失。
……
从这些平淡字句中,可见苏辙对年少时光的追忆,以及对夫人史氏的称赞,可谓平淡中见真意。而这些夫妻甜蜜又是后话,只因成亲不满一年的苏辙,即将与父兄出蜀入京,应考求仕。
嘉祐元年(1056年)春,苏辙与父亲及兄长一起离开蜀中,向京城进发,准备参加来年礼部的考试。然而,父子三人此番出蜀入京,选择在这年春天,并非只有苏家二子成婚后要学士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一原因,主要还是由于经过父亲苏洵的不断努力,父子三人已经得到了张方平、雷简夫的举荐,而京中欧阳修那边也收到了关于父子三人的推荐信,并表赞赏,此时天时地利人和,正是入京赴考的好时机,少年苏辙一展才华的机会就在眼前。
此番出蜀入京,苏洵父子先路过益州,再次拜访了张方平。张方平得知父子三人即将向东入京,盛情款待了他们三人多日。对在张家的这段日子,苏辙曾写《送张公安道南都留台》诗记录:
……
少年喜文字,东行始观国。
成都多游士,投谒密如栉。
纷然众人中,顾我好颜色。
猖狂感一遇,邂逅登仕籍。
……
从诗的字里行间中,可以感受到苏辙对张方平给予自己及父兄恩顾与提携的感激。张方平后来对苏辙帮扶甚多。据苏辙说,自己与张方平的关系乃是“师友之交,亲戚之情”,事实上,二人亦师亦友,一生都保持着深厚情谊。很久之后,在元祐六年(1091年)张方平去世时,苏辙还曾上疏宋哲宗,动情讲述昔年张方平对自己的恩情,并亲笔题写《祭张宫保文》,以缅怀张方平,寄托自己的哀思。可见,苏辙是个重情重义、不忘恩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