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人,本姓丘目陵氏,代为部落大人,为北人八族之首,孝文迁洛阳改为穆氏。”所谓“北人八族之首”的代族,实际上就是北魏的前身,也属于鲜卑族。唐代的肃宗时期,“杨、穆、许、李”被目为四个大的世家,其中穆家最为光辉。
太宗一统天下以后,因为有个“杯酒释兵权”的枷锁,所以对武士十分提防,大设“禁军”,推行“文教”,但是与辽军战争不断,为了夺取“燕云十六州”,又有西夏时常“烦扰”,于是战争不断……重修汴京城,皇帝阙府被重重围住,易守难攻。
为了加强统治,军前授策,皇帝亲自研究“阵法”,用于上战杀敌。
中和元年(881年),拓跋思恭占据夏州(今陕北地区的横山县),封定难节度使、夏国公,世代割据相袭。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党项族首领李元昊在西北称帝,建立大夏,由于处于宋朝西边,所以又称“西夏”。
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阵,立下了累累战功。又称为“面涅将军”,他,就是狄青。
十六岁那年,他因其兄与乡人斗殴,代兄受过,被“逮罪人京,窜名赤籍”,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节读书,精通兵法。
早在北宋建国的第二年(961),太祖为了防卫地方拥兵自重,危及皇权。接受了赵普的“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建议,后四年,令天下长吏选择骁勇善战的人,“籍其名送郡下”补充禁军。收集重兵在京师,以防备消灭四方,实际为了守卫皇权。加上前面提到过“将不识兵,兵不识将”。
后十八年以及二十五年以后,分别两次攻打辽国,都以失败告终,从此锐气耗尽,不敢北上。重要的是,没有地方养马……对于辽,采取了防守的方式。
为增强宋军的战斗力以抵御夏兵的攻势,宋仁宗下诏令从守卫宫廷的京师禁军中挑选勇猛之士赴边御敌,狄青被选中来到延州(今延安)。
而早在楚汉相争的时候,有一个人名叫张良。秦始皇暴政。张良想要除之以后快,得知秦始皇的巡游车队即将到达阳武县(现在原阳县的东半部),张良指挥大力士埋伏在到阳武县的必经之地——古博浪沙。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被刺杀惯了,早有防备,所以当然没有能够成功。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直到有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捡起鞋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张良忍了。替他取了鞋子。
随后,老人又命张良给他穿上。张良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仰面长笑而去。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五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
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五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
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十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十三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同样,狄青也获得了这样的奇书,《左氏春秋》可能是其中的一本。
庆历年间(1041-),对付西夏的兵马达到了八十二万六千人。足以看出来多么重视。
不过狄青的治军十分严厉,他在南寨整理队伍、宣布纪律、申明赏罚,并设立了刑部,对扰民违纪、临阵退逃者一律处于“断手”、“斩首”等极刑。因此遭到排挤、贬职。狄青复职后,仍坚持从严治军政策,曾一次对三十二人处以极刑,对十名将士判以断手,断手前,他命人用泥成坯捺下左手印,烧制成砖立于刑帐内,做到警钟长鸣,以示军规。他的这一做法令三军将士触目惊心、不寒而栗,诸将见狄青执法如山,在此之后,人人安分守纪,再也没有人敢违令犯纪,全军上下令行禁止。
而这种手段会有两个效果,一个是孙子献策书的时候,对吴王的妻子“杀鸡儆猴”并说,用我兵法者赢,不用者输了我也管不着。另一个下场就是张飞对手下打骂,最后睡觉被手下杀了。
在对付金兵攻入汴京的时候,穆瞻他们商量,多少也参照了狄青的手段,比如“使骁勇善战”的人手执长枪在前面,羸弱的在后面”。然而对于狄青的学习,还是在于“出奇制胜”,兵法有云“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死在阵法上的吴戈虽然败了,但是还能够重新变化,不再退缩,才真正的胜利。
穆瞻喜欢和杨先生讨论阵法上的得失,而从阵法上孙子说:“凡阵有十:有方阵,有圆阵,有疏阵,有数阵,有锥行之阵,有雁行之阵,有钩行之阵,有玄襄之阵,有火阵,有水阵。”
那次天花事件以后,穆瞻也为自己准备了一个面具。遮住半个脸庞。来感受那个女孩的心情。不过一直没有用。直到与蒋琳他们分开,他一个人四处游走的时候,他才拿出来用。
“面涅将军”一直存在,不过不是那个杀退西夏的狄青,而是和撤退辽军“天门阵”的穆桂英一个姓氏的穆瞻。
他的剑,很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