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凡事对着干,自我意识的塑造期 (1)

家里有个“小魔头”

儿童出生时,儿童的意识是混沌的、万物浑然一体的,要从这样一个汪洋大海中脱离出来,是自我分离和发现自我的过程。分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孙瑞雪《捕捉儿童敏感期》

我们常听到年轻的妈妈抱怨,孩子到了两岁多,越来越不好带了。自家的孩子就像是“大闹天宫”的“小魔头”,孩子只要不睡觉,就会天上地下的又跳又蹦。不是骑个小板凳当火车开,就是爬到沙发底下去找不知什么时候丢进去的玩具,要不就爬到爷爷或爸爸的背上,把他们当马骑;再有可能就是用彩笔把雪白的墙涂花,拿着CD盘反复地插进CD机里,直到把盘划花;家里的水池子是他们的最爱,经常弄得满地是水,浑身透湿;阳台上爷爷种的花可遭了殃,经常被小家伙揪片叶子、掐朵花,爷爷奶奶一批评,他们还不服气,反而偷偷地掐得更多。给孩子洗手、洗脸,如果他不想洗,就给他洗不成,如果硬要给洗,他就咬他自己的手;自己做了“坏”事,还不让别人说,一说要么哇哇大哭,躺在地上打滚,要么就大声说“不”来反抗。

我们经常纳闷,孩子到底是怎么啦?

◎是什么让孩子成了“小魔头”

孩子从两岁左右开始,就会发现自己同周围的世界是分离的,他们的自我意识就会悄无声息地萌发,他们开始脱离父母的掌控,变得以自我为中心。

随着孩子的自主运用能力越来越强,活动的范围也越来越大,他们身心发展的趋势迅速上升。当他们具备独立行走的能力后,他们就开始挣脱父母的怀抱,憧憬着独“闯”天下。他们的好奇心也越随之越发的强烈,他们会根据自己的偏爱和喜好来决定自己的行动,不愿受父母的约束和控制。随之而来的,他们的反抗行为也日益增多,他们一刻不停地形成自己,排除他物,大声地说出“不”,告诉别人“这是我的”,他们坚定不移地坚持着自己的看法。

在这个时期,孩子的想法非常多,他们想尝试很多东西,他们反抗着父母和大人的看管,独立地去“探索”他未知的、大人认为“幼儿不宜”的角落。在我们大人看来他们就是在搞“破坏”。

◎用爱和宽容对待孩子的“破坏”行为

孩子满屋乱跑,到处“探索”,我们很多年轻的父母本能的反应就是要保护孩子,限制他们的行为,用好话或好东西诱惑孩子,企图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有的甚至大声地训斥或用武力“征服”孩子。父母可能不清楚,这样的做法只会伤害孩子敏感的心灵。我们强行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想法去做事,其实这是在“奴役”孩子。孩子可能变乖了、安静了,但是,我们却可能亲手“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或牛顿。

如果我们能尊重孩子,在保护孩子的前提下,给予充分的自由,或许孩子在我们的爱和包容之下,就能培养出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探索精神。

爱孩子,就是给他们“当家做主”的机会,认同他们的行为,宽容他们的探索活动。比如,孩子要把新买的玩具跑车拆掉,我们一般会疼惜玩具,把玩具放到孩子够不到的地方。当你看了这本书后,就应该明白,和孩子的探索精神比起来,一个玩具汽车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

◎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如果我们家的“小魔头”的做法是合理的,比如孩子在墙上画画,可能孩子的绘画敏感期到了,我们就有必要给孩子准备好画纸和画笔,或者把画纸贴到墙上,鼓励孩子在纸上画。

如果“小魔头”的行为预示着他们可能有危险,我们也应该避免当面斥责,因为孩子听不进反面的话,他们会用反抗或者报复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孩子喜欢摆弄刀具一类的东西,我们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可以打开电视看他喜欢的节目,也可以带他出去玩儿,给他一个喜欢的玩具,等等。如果孩子非要去摸暖水壶,或者燃气灶的火,我们可以拿着他的手靠近,当他感到烫时,就会停止这些行为了。

有些“小魔头”很会搞恶作剧,他会一边做“坏”事,一边观察我们的反应,然后等着大人发作,他就会乐得边跑边逗大人。这时候,我们只要当做什么都没看见,他们就会觉得没趣,停止这些破坏行为。

当然,必要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说“不”。当孩子的行为确实存在很大的危险或者会影响孩子成长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说“不”,让孩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遵从权威。但说“不”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

特别提醒:

中国有句俗话叫“3岁看大”,两三岁的孩子正是自我意识形成的时期,也是今后形成健全人格的关键时期,我们一定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宽容地对待孩子的一些“过分”行为。尽量采用温和的方法,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发展的机会。一旦我们约束过多,就会限制孩子的正常发展,将来可能会使他形成自卑退缩的人格;如果放任不管,也会让孩子形成目中无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格。

保持理性的客观,让孩子自己去判断是非

让孩子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如任性、无理、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的活动都要受到严厉的禁止,逐渐加以根绝,必须耐心地辅导他们,这是维持纪律的基本原则。

——蒙台梭利

李女士的孩子3岁了,孩子的一些不良表现常气得她火气很旺。她的孩子琳琳解决问题的方式通常是多用手,少用嘴。如果在家里不如他的意,他就又哭又叫,在地上打滚。在幼儿园和小朋友抢玩具,抢不过就用牙咬、用手推、用脚踢。

王女士的孩子清清平时经常说“我讨厌你”“臭妈妈”之类的伤害妈妈的话,在幼儿园和小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他就说“我打死你”。

最让陈女士头疼的是,她的儿子昭昭学会了说谎,早餐的面包不想吃,就放到书包里,然后告诉妈妈“吃过了”;他不小心碰倒了茶几上的杯子,水洒了一地,他却说“不是我碰的”。

张女士发现,儿子田田刚上幼儿园没几天,回家见到爷爷奶奶就喊“笨蛋”,张女士说他他根本不听。

妈妈总是问,孩子这是怎么啦?

◎孩子为什么没有一点儿是非观念

孩子在自我意识萌发之前,有一个很重要的模仿时期,这是孩子领悟掌握了某种行为,通过不断重复,将其内化成自己的一种能力的时期。但是,周围环境里好的和坏的他们都一起学来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小,接触的人除了父母就是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他们的一些言谈举止、对事物的认识等就是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表现。如果我们没有良好的是非观念,没有良好的行为举止,孩子就会从我们身上学到不良的行为。当然,动画片上的一些行为也是儿童模仿的对象,比如男孩子喜欢模仿“奥特曼打怪兽”,他们会把见到的很多人都看做是“怪兽”去打。

两三岁的孩子因为年龄小,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差,很难分辨事情的好坏,再加上这个时期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相应的活动能力也很强,他们会用很多精力努力维护着自我。他们不愿意把属于自己的东西与人分享,或者还不懂得与人分享的道理。他们也难以用恰当的语言和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时会为了保护自我不被大人批评而说谎,拒绝别人友好的接近,等等。

◎正确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

我们很多做父母的对待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时,一般的表现就是批评、打骂,我们想让孩子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可是,这样的做法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让孩子模仿我们的做法,甚至激起孩子的反抗。所以,要切忌打骂孩子。打骂不仅会伤害孩子的皮肉,重要的是会伤害孩子的心灵,甚至会造成一定的心理问题。

我们要明白孩子一些“不良”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懂得孩子此刻正处于哪种心理敏感期。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提到张女士的儿子田田从幼儿园回来喊爷爷奶奶“笨蛋”,这是孩子到了“诅咒敏感期”,他们会用一些“强有力”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他们可能不知道这些词的含义,但说出来,会让他们愉快。

另外,我们要向孩子说明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是错的,并说明可能造成的后果,并指出防止再犯类似错误的可行性办法。对孩子一些行为要具体分析,哪些行为属于孩子的淘气,哪些属于坏毛病。比如孩子拿着父母的鞋油在自己的布鞋上擦,我们就不能以为是孩子故意捣乱,而是认为他在模仿父母的行为,是自我成长的一个过程。这时候,我们就要告诉孩子鞋油应该用在哪儿,怎么用。

◎保持理性客观,让孩子自己去判断是非

我们首先要自己保持理性,不要以为批评孩子就是教育孩子。其实,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在为孩子做榜样,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要想对孩子进行教育,首先要理性地看看自己身上是否有类似的问题。比如,孩子在幼儿园经常推人、踢人,我们就要反思一下,我们在解决家庭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也有类似的表现。孩子做了错事说谎、不承认,我们也要反思一下,自己在家是不是也喜欢推卸责任,抱怨指责,时常抱怨工作不好,抱怨同事和领导不近人情等。如果我们做父母的洁身自好,理性客观,孩子自己就会学会判断是非。

其实,我们要讲究说话的技巧和艺术。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对批评和强硬有明显的抗拒,所以,我们要讲究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例如,毛毛家的小客人要玩他的玩具汽车,他们抢的时候把玩具拆散了。毛毛大哭不止,还用手打小客人。毛毛妈妈及时制止了毛毛的攻击行为,把他抱在怀里,对他说:

“玩具弄坏了,毛毛很难过,是吗?”

“玩具坏掉了,我难过,我难过!”毛毛在妈妈怀里哭声小了些。

“妈妈知道毛毛难过,毛毛难过……”妈妈嘴里一直说。

毛毛渐渐不哭了,从妈妈怀里起来,开始自己动手装玩具。妈妈也一起帮忙,终于把玩具装好了。

等客人走后,妈妈在和毛毛一起收拾玩具的时候,轻轻地对他说:“人不是用来打的。”毛毛说:“打人是不对的。”

此时孩子已经明白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特别提醒:

两三岁的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虽然差,但只要我们理性客观地对待孩子,理解孩子,就一定能让孩子自己去判断是非。父母要记住:情绪处理好了,再指导孩子的行为,让孩子自己学会辨别是非。

让孩子知道哭闹不能左右任何事

对待孩子哭闹的做法,我的建议是首先弄懂孩子为什么哭闹。在孩子看似无理取闹的眼泪背后,事实上显露出孩子心中的不安。他们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这是父母淡忘了孩子内心需求的一个警示。这本是父母的过错,孩子的哭闹正是对大人的提醒和惩罚。这个时候,如果父母冷漠地对待他们,将会刺伤他们稚嫩的心灵,让他们不安的情绪更加恶化。

——宋柘斌《3岁决定孩子的一生》

孩子经常性地大哭大闹是不是经常让您烦躁不已?尤其是在公共场合的哭闹,会让你内心紧张或是内心产生很大的挫败感?

当孩子哭闹时,我们所能做的,大多是生气、斥责、惩罚,但是,孩子会用更强烈的哭闹来回应我们,他们随时会用哭闹来挑战我们的极限,并努力地争取在和我们的拉锯战中占据上风。孩子每天都会使用大声的喊叫、刺耳的尖叫、撒泼打滚、低声的啜泣等这种强有力的“武器”来对付我们。我们会觉得孩子一哭闹简直就是一场噩梦,经常被孩子哭闹弄得甘拜下风,缴械投降。

周末的晚上,妈妈带着3岁的湘湘去蛋糕店,准备购买第二天的早餐。出发前,妈妈明确地告诉湘湘不可以要这要那。可一进蛋糕店,湘湘就在盛蛋糕的盒子里挑来挑去,找自己喜欢的口味的蛋糕。最后,湘湘挑了一大包放到妈妈的篮子里。妈妈不同意,要求他放回去,湘湘很坚决地说“不”。这令妈妈很恼火,把篮子里的蛋糕一股脑儿地放回盒子里。湘湘大声地哭起来。妈妈一见,赶紧拉湘湘回家。湘湘一屁股坐在地上,继续更大声地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