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凡事对着干,自我意识的塑造期 (2)

在湘湘的哭闹下,妈妈最后只好把湘湘挑的所有蛋糕买回家。

很多父母和湘湘的妈妈一样无助,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声哭闹,吸引了周围人目光的时候,更让我们感到尴尬。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妥协,我们似乎找不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了解孩子哭闹的原因

我们很自信地以为,我们很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其实,孩子才是最善于观察的,他们熟知大人的心理,在第一次哭闹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之后,孩子便懂得,原来用这个办法就可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时间长了,哭闹就成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是他们平时运用自如的能够如愿以偿的法宝,不论在家里还是跟着爸爸妈妈外出,他们都能通过哭闹使自己得逞。

还有的孩子通过不停的哭闹来控制父母,他们学会了哼哼唧唧、低声抽泣,依赖别人,做家中永远的“宝宝”,他们通过控制父母找到自己在家中的位置。哭闹能帮助孩子要到他们想要的,因为他们一哭闹,大人就要哄他们、安慰他们,并要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这让他们觉得自己很强大。对孩子来说,能激怒大人,让他们烦躁并最终屈服是一件很有趣味,也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我们还天真地以为,孩子哭闹就是要点儿东西,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要小看孩子的哭闹,这只是孩子施展计谋的第一步,它很可能会升级为顶嘴、争吵和大发脾气,甚至离家出走。

当把哭闹当成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不要说是孩子,就是大人也会持续不断地采用它。当孩子哭闹时,我们必须狠下心来,让他意识到:无论怎么哭闹,都不能左右任何事,都是彻底无效的。

我们以为电视、广告给了孩子很大的诱惑,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有难度。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和教育是无可替代的,完全可以打败媒体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当孩子因为要一件东西而哭闹时,我们要果断地告诉他:“当你哭闹着要这要那时,即使是合理的,我也不会买给你。”当我们持续不断地对孩子灌输这样的教育并付诸实践后,孩子就会慢慢改掉哭闹的习惯。

当孩子在公共场合哭闹时,我们要勇敢地面对周围人的目光,克服气氛的尴尬,不去制止和说教,不要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和教育,也不要表现得很愤怒,只要坚定地把孩子带回家就可以了。回到家,也不说教,只管去做自己的事,做自己的事,也就是不需要孩子参与进来的事。孩子受到了冷落,就会知道哭闹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只能被排除在外。

孩子在家里哭闹,我们应该让他们感觉自己被忽略,不要和他们说话,不仅如此,也不要用眼光和表情等肢体语言和孩子交流。如果我们不和孩子说话,但瞥孩子一眼或者皱一下眉等都会让孩子感觉到我们在关注他,他会因此哭闹得更厉害,以此来加重我们的心理负担,他会凭着我们一点点的表情来判断自己哭闹的表演是否成功。这样下去,哭闹会更加难以纠正。因此,我们必须要一言不发,并且毫无表情地做自己的事情。

特别提醒:

3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认为哭闹可以左右一些事情并按自己的意愿去做,这是孩子实现自我的手段。我们一方面要肯定孩子的自我要求,另一方面要采取方法纠正孩子哭闹的毛病,让他们用正常的方式去找到自我。

让“不要”远离你

2~4岁的儿童,和过去处于依赖状态的儿童不同,由于行走和语言的出现,开始探索世界,要求独立性,要求“我自己来”。如果此时处处束缚他的手脚,横加限制,就会形成羞怯、疑虑,甚至孤独感和反抗。

——朱智贤《儿童心理学》

在超市里,3岁的朵朵在里面跑东跑西,闹得妈妈很是心烦,妈妈大声地训斥她:“不要乱跑!”

饭桌上,3岁半的皮皮总是不好好吃饭,吃几口就去玩他的玩具,无论妈妈怎么说他都不听,爸爸冲皮皮吼道:“不要玩了!”

滔滔跟着妈妈出去,过马路的时候淘气的滔滔不好好走人行横道,挣开妈妈的手跑到马路中间去,妈妈急得大喊:“不要在马路中间走!”

妈妈在厨房里做饭,小米坐在沙发上边看动画片边吃饼干,爸爸回来看见了,对小米说:“不要吃那么多饼干!”

冬天的早晨,爱美的萱萱在衣服外面套上了一件蓬蓬纱的裙子,当她走出来的时候,妈妈大声告诉她:“不要这么穿!”

……

两三岁的孩子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他们喜欢按照自己的主张去做事,而不喜欢受大人的约束。孩子的“离经叛道”经常惹得大人对他们大吼:“不要……”孩子对我们的阻止又是什么态度呢?从父母反反复复说“不要”的情况来看,效果几乎等于零。

我们内心有很多不解:为什么越说“不要”,孩子往往偏“要”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听我们的话

3岁孩子的行动已经能够独立,他们凡事力求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解决,他们有强烈脱离父母的愿望,不管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尝试一下。听到大人说“不要”,就会激起他们的逆反心理和本能的反抗,他们反抗权威、反抗控制、反抗命令,以此来表明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人,或者通过反抗来引起父母的关注。

还有一个原因,请您现在按照我说的做:请闭上眼睛,听我说,不要想老虎,不要想东北虎,也不要想华南虎,不要想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当我跟你说“不要想老虎”的时候,你在想什么?是不是在想老虎?当初我在做这个游戏的时候,满脑子想的都是老虎。相信您也是的。这是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潜意识都不接受否定的词汇,越是“不要做”的事情,潜意识越会告诉你“要做”。成人都如此,何况孩子呢?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接受我们的指令,变得越来越不听话的。

◎让“不要”远离孩子,对孩子多说肯定句

每当我们想对孩子说“不要”时,我们先要提醒自己:我这样的说法会有意义和作用吗?然后,态度和蔼、语气坚定地告诉孩子“要……”比如:

我们对着在超市里乱跑的朵朵说:“跟在妈妈的手推车后面走。”

对不好好吃饭的皮皮说:“好好吃饭,一会儿妈妈收拾了就没饭吃了。”

对不好好走路的滔滔说:“跟在妈妈身边,要走人行横道。”

对饭前吃很多饼干的小米说:“先去洗洗手,等着妈妈做熟饭就可以吃饭了。”

我们可以多做几个练习,看看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如何说才会使孩子听进去。

“不要打小妹妹!”

“不要总是开关电灯!”

“不要爬到窗户上去!”

“不要动,你会把碗摔了!”

如果我们把这些否定句换成肯定句,可以这样说:

“你可以轻轻地摸摸小妹妹。”

“谢谢你帮我们打开电灯,这样我们就能看清了。”

“到这里来玩,这里宽敞多了。”

“小心拿着,轻轻地放到桌子上。”

当然,这些答案只是提供参考,可以根据自己和孩子的不同情况找出很多种不同的说法,让孩子能接受我们的建议。

如果用肯定的语气同孩子说话,就会得到不同于以往的回应,处于第一反抗期的孩子就不会处处和我们作对,他们似乎变得很顺从。这是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尊重,我们不是命令、限制他们的行动,而是让他们做他们愿意做的事情。家里也不会再“狼烟四起”,气氛会变得更加平静和谐。改变说话的方式,让“不要”远离我们,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特别提醒:

有自我意识的孩子,用“不要”制止他们是没有效果的。如果仅仅告诉孩子:“你不要做……”他就会感到迷惑和失望,会心生逆反。不如直接告诉他,你可以做什么事情,给他们指明做事的方向。所以,让3岁的孩子知道什么事情是该做的才是最重要的。

你建议,他(她)选择

让孩子作选择。不管是多么小的选择,都能给他一种参与感,让他知道大人尊重、考虑、重视他的需求。我们大人都愿意得到这样待遇,孩子也不例外。

——苏·比弗《3岁孩子总是对着干,妈妈怎么办》

一位心理学家去一所中学就中学生的自主性进行调查。被调查的有150名学生,心理学家问他们:“生活和学习上遇到了难题,一时又解决不了,你该怎么办?”令心理学家没有想到的是,这150名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有困难当然找父母解决了。”没有一名学生回答有困难自己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去求助于父母。当心理学家问他们将来有什么理想或打算从事什么职业时,大约有70%的学生回答:“要回家问了父母才能知道。”

作完调查,这位心理学家在总结他的调查结果时,非常忧虑地说,孩子缺乏自主性,对自我意识在选择中的重要性的麻木和轻视,已经是当代一些青少年综合素质中不容忽视的弱项。

我们来看一个事例:

有客人到家里做客,饭桌上,家中3岁的孩子不肯喝牛奶,闹着非要喝大人喝的碳酸饮料。相信大家都见过类似的场面。这个时候,如果是你,你该如何做呢?

你可能因为有客人在,怕难堪,图省事,为了息事宁人,而答应了孩子的要求;也可能哄骗孩子:“把牛奶喝了,明天妈妈带你去超市,给你买玩具。”你只是随口说说,并没有打算兑现;你还可能对客人苦笑一下,把孩子带走:“这孩子!真不懂事。走,妈妈带你出去玩一会儿。”然后把哭闹的孩子带出去;你还可能训斥孩子:“不许喝,小孩就得喝牛奶,别以为有客人在我就迁就你!住嘴!别哭了!再哭我……”你还可能对孩子讲很多道理,告诉孩子牛奶多么有营养,碳酸饮料会影响孩子长身体,等等。

最后,孩子从我们的反应中学到了什么?孩子知道:我没有选择权,大人才能控制我的一切。下面的事例很好地解答了上面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没有自主选择的能力,凡事都依靠父母去解决呢?

◎了解孩子为什么不能自主选择

在孩子两三岁的时候,他们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对于很多事情都希望自己做主,不管多么小的选择,都能给他们一种参与感,他们作出了选择,会感到自己受到重视,心理就会获得极大的满足。可是,我们很容易就剥夺了孩子选择的权利。我们给孩子准备好了一切,吃的、喝的、用的、玩的,包括上哪个幼儿园,报什么兴趣班,上哪个小学,上哪个中学,上哪个大学,甚至孩子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我们都要安排好,孩子只能被动地接受。很多做父母的要求孩子从小按照我们自己的人生理想成长,而不考虑孩子本身的兴趣、意愿和基本素质,更不懂得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不能进入孩子的内心世界,并用自己的决定代替孩子的决定。当孩子有不满情绪时,我们要么用权威,要么对孩子说:“我们都是为你好,我们是过来人,比你懂,听我们的,没错。”我们就这样打着“爱的旗号”,无情地把孩子的选择权剥夺了。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凡事依靠父母,或者变得非常叛逆。

另外,我们与孩子沟通不注意方式方法,要么迁就纵容孩子,要么训斥责骂孩子,要么哄骗孩子,要么回避问题,我们的目的就是要孩子“听话”,“听话”就是让孩子听从我们的安排和意愿,这样就导致孩子一次次失去了选择和为自己的选择负责的机会。

◎要明白为什么让孩子选择

在孩子还是婴儿时,他们完全依靠大人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当他们慢慢有了自我意识,说出“不”的时候,说明他们已经拥有了自我控制的能力。他们用“不”来脱离和父母的连接,表达自己的喜好。这时候,让孩子学会选择,可以让他们感觉到能掌控自己的事情,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让他们更快地学会自立,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自己承担选择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孩子能从选择中得到被尊重的心理满足,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利的。

◎我们提建议,孩子作选择

接着我们前面提到的事例,我们提到的那几种情况,是我们中国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方式,而这个事例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家庭,我们来看看美国父亲是如何做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