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管理细节之二

果敢决策,进退坚决

管理背景之二:纠缠枝节,议而不决

人们普遍怕担责任,所以在做决定时常常拖拖拉拉,“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

而某些公司的股东大会则更离谱,一般其地点都选在大家不容易找到,就算找到也很难停放车辆的地点;时间则定于大家最不可能前来的时刻,好不容易赶到了,也只能发现会议早已结束,只留下若干服务人员,分发给报到的,一人一份相当精美的纪念品。

之所以会而不议,定是有深层的原因不便明言,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个:

其一是害怕会议上引起争议,担心破坏和谐的气氛。

人们开会,若不是异口同声,便是吵吵闹闹,很少会平心静气地集思广益。具体倒向哪边,当视主持人而定。若会议主持德高望重,比较罩得住,大家察言观色,很快就会异口同声,“一致通过”。

主持人若是罩不住,大家就会七嘴八舌,说不定按捺不住,唾沫横飞之余,还有拳脚相交。

唯有当主持人功力高深之时,才有办法让大家心平气和地畅所欲言,并且归纳出若干具体可行的决议。

其二是害怕有人从中捣乱,使局势失去控制。

会议场中大庭广众,若是有人倚仗意见合理,当场与领导顶起来,众目睽睽之下领导就会下不了台,丢尽面子。

其三是防止意气用事,形成对立。

虽说“一山容不得二虎”,但哪个单位没有“二虎”,甚或“几虎”对峙。厂长和书记,若在大会上列阵对峙,就会僵在那里。

所以,会议规模越大,越容易流于形式。由于形势不好控制,宁愿在会外各个击破,也不要在会上拉起竿子,因而采取多开会而不议之法。

“议而不决”是硬顶,若是没有顶住,僵住之后,对方强行决了,那就换上软抗,即“决而不行”,把决定搁置起来不执行。

不但在会议时如此,在日常的决策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形。“公文旅行”

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现在每一件事都有许多人管着,但真正作决策的时候,却谁也不愿意出头拍板定案。于是甲部门推到乙部门,乙部门推丙部门……周游了一大圈之后,又回到了甲部门,文件上还是写着:“请甲部门斟情处置。”

某市的一个环卫所打算在一个广场上修建一个收费公厕,报告打上去之后,过了两个月也没有回音,等到半年之后,批文返回,上面居然盖了23个公章!

由于大家在主要问题上不敢做决断,于是就都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纠缠。一些本来并不重要的问题被当作了不得的大事议过来,议过去,而在本应当充分讨论的主要问题上大家却“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结果日子越拖越久,讨论却还没进行到主要问题上来。至于“有关方面”那就等着吧!

洞悉管理情境很多人喜欢“研究”问题,但不喜欢“决定”问题。一个“拖”字消磨多少英豪!于是乎,开会研究就“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公文请示就搞“公文旅行”,开“图章展示会”。形式走了,时间去了,问题却没有得到解决。

相应管理对策:适度咨议敢决断

很多人遇事喜欢推诿责任,不愿在自己的手中拍板定案,同时有许多人遇事又追求完美,总想等所有的事情都计划好了之后再作决断,这样就难免会造成久拖不决,难以决断的情况。

这种情况对于领导来说是不利的,一方面它会使上司对你产生了不好的印象,认为你优柔寡断,首鼠两端,没有干练的作风,不堪大用;另一方面它会让部下对你心生怨艾,认为你是个没有魄力的人,这会使你的权威下降。

因此,一个领导对于他职权范围的事情要在适度咨议的基础上敢于拍板。

“当断不断,必留后患”,不抓住机遇进行决策,决策就会失去时效性,这对各方面都不利。

有些领导最怕工作上碰到新情况,遇上新问题。一有情况,不论是否可以解决,他总是左顾右盼或眼睛朝上,看其他的人如何处理,或等待上级的指示。这样干往往会贻误时机,影响工作,造成互相推诿,办事效率低下。

一个领导在情况已经明晰的情况下之所以不敢决断,不外以下三种原因:

1.心理素质欠佳,办事优柔寡断,缺乏魄力和决断力;2.私心重,害怕负责任,担风险;3.依赖心理浓厚,缺乏工作主动性,遇事就等靠。

领导必须克服以上三种不良心态,首先要提高领导能力,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判断能力。其次要增强工作责任心,敢于负责任,克服自己的私心,敢作敢为。再次要明晓工作权限,不能胡乱越权。最后要搞好调查研究,运筹规划,通过缜密思考之后再作决断,不能胡乱拍板。

领导只能做到了既敢于拍板,又善于拍板,才能避免下属在具体问题上的纠缠,才能树立起自己的权威,加强自己在下属心中的地位!

锦囊妙计

许多领导由于害怕担责任而不愿拍板或由于下属意见相左而无法拍板,都会造成组织的效率低下,也会使上司和下级对他的能力产生怀疑,这对他的形象是不利的。领导只有在适度咨议的基础上果断决策,才能解决部属的纠纷,树立自己的威信。

经典管理实例赵武灵王断行“胡服骑射”

决策之前,听取多方意见,全面打算固然是好事,但此过程拖延过长,大家只议不决,则会贻误战机,影响士气。魄力不够,信心不足的领导往往容易犯此错误。

其实,领导者的决断力也是其个人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领导如能在广泛吸收意见的基础上看准时机,做出决断,往往能在部下中起到主心骨的作用,号召并引导着大家一起行动。在危急时刻更是如此,这种决断力往往是共渡难关的动力之源。

赵武灵王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封建君王,以推行“胡服骑射”而著称。但在当时,“胡服骑射”这一大胆主张的实施却是以相当大的勇气和决断力为前提的。,赵武灵王亲自执掌朝中大权时,赵国的实力并不强大,国内粮草不足,对外战争也负多胜少。如此下去,赵国必会为国力增强的其他各国所吞并。

国家形势危急,赵武灵王打算改革以强国,他决定号召全国改穿胡服,学习骑射。

他首先做朝中重臣的工作,征求他们的意见。他对大臣楼缓说:“先王因事之变,为赵国开疆辟土,败林胡、修长城、功业未遂。而今天的局势,中山国在我腹心,北有燕,东有胡,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属,而无强兵之救,是云社稷,奈何?”

他从国家的实际国情出发,以政治家的深谋远虑,预见到要使胡地、中山日后成为赵国疆土一部分,光大祖宗之功业,要劳民伤财,兴师打仗,显然得不到民众支持,胜利并不是把握中事,而教百姓学习骑射,穿着胡服则可迂回达到目的。

他认为这是最好的方法,但势必遭到一些保守大臣的反对,甚至是取笑。的确,这一消息一传出,众大臣都表示不愿执行。但赵武灵王拿出魄力,拍板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胡服骑射政策。

为保证政策的实施,减少阻碍,他先说服了大臣楼缓、肥义,又以同样的方式取得了贵戚、大臣王谍和公子成的支持。后来发布了《胡服令》,胡服骑射政策在全国广为实施。此政策使骑射之术在中原国广为流传,成为一种作战方式,使赵国的军事水平得以提高,赵国边疆得以巩固,更增进了中原同北方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民族融合。可见,赵武灵王断行胡服骑射政策对中华民族的统一及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高招解析

适度咨议敢决断还要注意:

一个领导者把一个政策拿来与众人讨论,然后决策,这固然有好处,但该决断的时刻则要当机立断。是否采用此政策的依据是当时的实际情况,而非众人带有主观偏向的意见;符合实情时尽管遭到众人非议,也不能犹豫,而要迅速决断。赵武灵王根据国情,决定实施胡服骑射政策,虽有大臣反对,仍不动摇,坚持实施,最后产生较好的效果,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林绍良敢拍板用人拥有近100亿美元资产的印尼华人林绍良号称“世界第六巨富”o据说,林绍良的财产已超过了地产大王李嘉诚和台湾的经营之神王永庆。

1938年,年仅11岁的林绍良离开福建,背井离乡去印尼,靠在花生油店里打工为生。1954年,37岁的他才开始开设自己的工厂,但就在其后的20年中,他的事业迅猛发展,一跃成为印尼华人最雄厚的五大财团之一。

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国《投资家》杂志就把他列为世界12大银行家之一。

林绍良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他果断拍板,聘用了一个能干又忠实的伙伴——李文正。李文正原来是香港汪印银行的总裁,由于他才能出众,对于业务十分在行,尤其善于融资,所以获得了“医治银行能手”的称号,成为全香港家喻户晓的人物。

他的金融知识广博,实践经验丰富,在金融界的骄人业绩引起了林绍良的注意,但是李文正本人也办有银行,又享有盛誉,他会不会再加盟林氏集团?林绍良自己心里也没底。很长时间,他一直为此苦闷不已。

当林绍良征求部下的意见时,大家也是众说纷纭,各执一词,难有定论。

有人说李文正有家有业,正值事业高峰,怎么会轻易另谋高就?

有人说林氏集团初创不久,实力尚弱,还有待发展,李文正不一定愿来。

有人说林氏集团池塘小,不一定能养得起李文正这条大鱼,再说李文正来了,林氏集团的功臣们往哪里摆?

也有人说林氏集团虽然创业不久,但十几年的发展已奠下不浅的基础,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只要条件丰厚,也有来的可能。

还有人说,李文正是个人才,就算答应了我们,暂时留在这儿,肯定不能安心,干不了多久准得离开,到那时公司可又会有一番混乱了。

大家吵来吵去,没有个定论。林绍良也一下子难以定夺。这事暂时先搁了下来。

1972年的一天,林绍良出差去香港,在飞机上刚好遇到了刚辞去汪印银行总裁职务的李文正。

“怎么办?”林绍良心中暗想:“是请他还是不请?”

部下们的意见,林绍良都听到了,他们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实际上也都有一定的道理,世界上没有只有一面理由的事,关键是要对事物作个整体的综合评价,看他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而领导的责任就是在于综合权衡,果断拍板。

如果一个领导在关键时候不敢拍板定案,那事情就永远不能开始,就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使公司受害,也使员工对领导失去信心。

于是,林绍良决定当机立断,聘请李文正加盟林氏集团,发挥他的金融专长为公司发展作贡献。

主意已定,他就走过去与李文正热情地交谈,并邀请他到“中央亚细亚银行”

中来,并允诺给他17.5%的股份。

由于林绍良的条件优惠,再加上他把握了李文正新近辞职这一时机,因此尽管“中央亚细亚”比“汪印”要小得多,李文正还是接受了林绍良的邀请。

在两人的合作下,中亚银行飞速发展起来,十年后,其资产总额比原来增加了332倍,存款额增加了1253倍,在全印尼开设了32处分行,成为全印尼最大的私人银行。而且还在新加坡、台北、香港、澳门及美国等地设立了分支机构,成为东南亚数一数二的大银行。

在巨大的成绩面前,林氏集团的员工不得不佩服李文正的才能,更叹服林绍良的眼光,大家都称赞林绍良的果决,居然在飞机上拍板决定了一件大事,于是大家更加敬服林绍良,更听从林绍良的指挥。

高招解析

当机立断,敢于拍板要注意:

做事情要把握机遇,在机遇来临时要迅速拍板,将计划付诸实施,最后一举取得成功;如果一味犹豫不决,那就会错过大好时机,使本可以干成的事没有结果。这就会对领导的形象造成损害,使部下对领导产生轻慢。林绍良广泛听取了部下对聘用李文正的意见,但在机会来时就果断地拍案,引进了优秀人士,使自己的金融业在印尼居于前列。

名人谈中国人性格:张爱玲谈繁缛

[张爱玲:1921—1995,原名张(烘),笔名梁京,生于上海,现代著名女作家。]

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吧,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鞋的本身就很少有在人前露脸的机会,别说鞋底了,高底的边缘也充塞着密密的花纹。

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银盘的梅花、菊花。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

这里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唯有世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欣赏它,也同样地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