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管理细节之三
- 贯通中国人性的36个管理细节
- 曾亚非
- 5219字
- 2014-01-13 14:33:40
洞烛情弊,防止内耗
管理背景之三:“红眼病”作怪,不要你过得比我好在中国患生理上红眼病的人远远不及患心理上“红眼病”的人多。
红眼病不分时代,古今皆有。早在春秋战国时代鬼谷子的两位徒弟庞涓与孙膑就因为“红眼病”而相互厮杀,庞涓挖掉了孙膑的膝盖骨,孙膑反过来又使庞涓拔剑自尽。
“红眼病”不分亲疏,亲如兄弟也会因嫉妒而反目为仇,不信且看曹氏兄弟。
本来曹丕、曹植兄弟与父亲曹操一起号称“三曹”,可见文才并不分上下,只是文风有所不同而已,但曹丕偏偏就觉得弟弟比自己强,当他成为皇帝之后,就处心积虑要杀死弟弟。
他要曹植在七步之内作出一首诗来,否则就要砍了他的头,殊不料“得天下十斗才气之八斗”的曹植还真的七步之内作出了一首诗来,诗中道尽了天下受“红眼病”迫害之苦的人心中的悲愤: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中国人解释嫉妒时说它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日本人解释道:“嫉妒是在看到他人的卓越之处以后所产生的羡慕、烦恼和痛苦。”
嫉妒是一种愤激之情,它来源于当事人的心理不平衡。
当一个人看到别人明显地在某个方面比自己厉害时,他的心中就难免会不平衡了。许多人容易在心理不平衡的时候产生激愤情绪,而这种激愤情绪反过来又会使他的不平衡心态变得更加不平衡。
如此恶性循环,一个人因为妒火中烧就会变成“红眼病”o“红眼病”来自于促狭,即人的心胸狭窄。有“红眼病”的人并不一定是处处不如人的人,他们在某些方面可能还十分成功,但他们总是以己之长比人之短,不愿意看到别人在哪方面比自己强。他们还把攻击别人作为战胜对手的方法。
长期的封建社会造成了许多人的促狭,这方面封建皇帝可算是一个模范。隋炀帝是个多才多艺的皇帝,自己能舞文弄墨。有一次,隋炀帝作了一首押“泥”字韵的诗命大臣唱和,别的大臣都文辞平平,唯有薛道衡的《昔之盐》卓尔不群,其中“空梁落燕泥”一句,道尽了人去室空的凄清,为人们所赞赏。隋炀帝因此对他十分嫉妒。后来薛道衡被诛时,隋炀帝还带着几分嘲弄问他:“你还能写‘空梁落燕泥’吗?”
在尝到甜头后,隋炀帝开始乐此不疲了,倒霉大臣王胄又以《燕歌行》中一句“庭草无人随意绿”遭到忌恨。隋炀帝又如法炮制诛了王胄,同样在他临终前问他:“你还能吟出‘庭草无人随意绿’那样的诗句吗?”
由于隋炀帝的“红眼病”,两个著名文士人头落地,这在红眼病的破坏史上,恐怕可以算规格最高的了。
嫉妒并不一定都会发展成红眼病,嫉妒者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竞争,超过对方,去达到自己的欲望和目标。他们应该抱着这样的信条:“我不如你,但这是暂时的,通过竞争,我一定能超过你。”这样就能把这种不如他人的感觉转化为自己向上的动机,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
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现实生活当中嫉妒者实现他的欲望和目的,不是凭借自己的努力,而是通过对被妒忌者直接或间接的攻击来达到的。通过这种攻击,或是把被嫉妒者搞下去,自己取而代之,或是“即便我自己上不去,也要把你搞下来;即使扳不倒你,也要把你搞臭”。
中国的“红眼病”有四大特征:
其一,攻击对象的集中性。
“红眼病”的斗争的矛头指向十分明确,一般是那些成绩突出的能人。他们嫉的是才,妒的是贤,集中攻击那些敢想敢于,开拓进取的能人和改革者。
其二,“红眼病”的表现有隐蔽性和曲折性。
嫉妒者自知动机不纯,自然不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现自己的激愤。攻击能人时,他们的行为显得十分虔诚,语言显得十分慷慨,似乎自己是真理的化身,是出于公心,为了大众的利益在和黑暗势力作斗争,其实他们的心理是灰暗的。
其三,“红眼病”往往能调动相当大的权力。
由于权力被看成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东西。“红眼病”眼红的主要是权力,而为了夺得权力,他们往往会调动各种权力来达到目的。
有些“红眼病”本身就是领导干部,自身就有一定权力,他们的嫉妒心理往往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有意无意地表现出来。
有的领导干部本身并不嫉妒当事人,但他们身边的“红眼病人”时刻进谗言,使得领导人不由得不信,从而在他们运用权力时总会对当事人有所歧视。
即使有些“红眼病”不是领导干部,也不在领导身边工作,但他们总是将“揭发材料”寄到实权部门去,试图通过调查权力来攻击当事人。
何以“红眼病”大行其道?
首先,中国三千多年的小农经济所形成的狭隘的保守心理在作怪,封建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根深蒂固。
小农经济具有封闭性和保守性,生产者目光短浅,因循守旧,心胸狭隘,因此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于是,嫉妒就成了一种普遍的心理。
其次,旧体制束缚着人的才能的充分发挥。
在旧体制下,人们的一举一动都必须在“旧框框”、“老套套”之下办事,人们的言行都必须在现行的秩序之下进行,不容许有任何新思想、新观点、新路子的产生,谁要是有一点创新,马上就会被扣上“有野心”,“无组织,无纪律”的大帽子,会要被众人来“帮助帮助”。这种旧体制下形成的封闭,保守、刻板的病态心理即源于小市民的嫉妒心理。
最后,有些人素质低下也是“红眼病”泛滥的原因。
有些人本事不大,私欲极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自己每每把事办砸,但又不允许别人办成事。他们把嫉妒和攻击当作了最有力的武器,时不时于黑暗处向比自己强的人开上一记冷枪。
洞悉管理情境
国民素质的低下造成了许多人的促狭。在小农经济条件下,在旧体制下,这种促狭心理都得到了纵容和鼓励,他们也有便捷的发挥影响的渠道,所以在“红眼病”大行其道,许多能人没有败在事业上,而败在了同胞的冷枪之下。这些“能人狙击手”成为社会的一大毒瘤!
相应管理对策:引导部下有序竞争“红眼病”为害不浅,会给国家、集体和个人造成损失。
首先,它不利于一个组织内部的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它会扼杀人们的进取心,使组织失去活力。
“红眼病”眼红的是别人的长处,只有当这种长处消失,大家扯平了,这种病症才会消失。而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优势,就不能形成你追我赶的局面,就不能通过竞争来激励人才的产生。
“红眼病”是人才产生的绊脚石,是社会发展的障碍。在“红眼病”的冷嘲热讽,明枪暗箭之下,许多人夭折了光明的前途,许多人半途知难而退,还有些人从此磨灭了棱角,变得胸无大志,墨守成规,缺乏上进心,整个社会会出现“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
人才遭到了扼杀,整个组织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我们的事业就不能发展。
其次,“红眼病”会毒化正常的、健康的人际关系,它是组织内部团结的腐蚀剂。
“士有妒友,则贤交不亲;君有妒臣,则贤人不圣”。一个群体中一旦有了一个“红眼病”,大家就会被闹得人心惶惶,由于“红眼病”隐藏在暗处挑拨是非,冷箭伤人,所以人们不得不相互提防,相互戒备,以免自己成为牺牲品,这一来互信互睦的关系就无从建立。
嫉妒会使人与人之间不和,会使组织内部对立与分裂。大家同在一个单位,如果出于嫉妒之心,大家为防止某个人成绩突出而故意反对,故意不合作,故意出难题,故意拆台,那这个单位又怎么实现团结呢?没有凝聚力又怎么能办成事呢?
在一个“红眼病”发作厉害的单位里,人际关系十分紧张,大家互相猜疑,倾轧,其成员都是扎堆成伙的,形成一个一个的小圈子,在小圈子之间领导嫉妒部下,老的嫉妒小的,同行嫉妒同行,又要别人稍有成就,就对他讽刺、挖苦、打击、诽谤,极尽整人之能事。
在这种组织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大家感受不到集体的温暖,这种组织的凝聚力低下,人心涣散,组织的内耗极大,成员的大部分精力用于内斗,绝大部分工作能力被相互抵消,这一来正常的工作便没法发展的。
最后,“红眼病”对其患者的身心健康也有损害。
现代医学告诉我们:一旦长时间被“红眼病”折磨,那他会患上各种疾病,如胃病、高血压、头痛、十二指肠溃疡等。
周瑜21岁官拜大都督,并深得其上司孙策、孙权的信任:“外事不明,则问公瑾”,赤壁之战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何等的英豪!他家庭生活也十分美满,娶东吴绝代佳人小乔为妻,按理说他不应当再嫉妒别人才是。但他偏不,总是恨苍天无眼,“既生瑜,何生亮”,三度设计陷害诸葛亮不成,结果把自己给活活地气死了。“红眼病”害了一代英豪,让东吴痛失一名无帅。
由于“红眼病”的种种危害,领导必须特别注意保护人才,大胆起用人才,不要被谗言左右,要给予能人充分的支持。
培根曾谈到:“如果一个领导能利用自己的优越地位来保护自己下属们的利益,那么这也等于是建筑起了一座防止嫉妒的有效堤防。”
扶正必须祛邪,要防止组织中的“红眼病”,领导就必须下狠手打击陷害能人的小人,只有清除了这些害群之马,整个集体才能团结,能干的部下才能安心地放手工作。
领导对于毫无根据进行诬告、写黑信、编造黄色新闻和流言蜚语的人要进行严肃的处理,对于靠拆他人之台,靠玩弄手腕,靠中伤和诽谤他人,靠踩着别人往上爬之辈要严惩不贷。只有这样才能还组织一份安宁,才是给能人一份关爱!
锦囊妙计“红眼病”绝不单是一个人的品质问题,它是一种组织的病态,且为害甚剧。领导对于“红眼病”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不能姑息,对于“红眼病”患者要严惩不贷,不可手软!
经典管理实例
滚滚红尘之中,由于各人机遇与境遇不同,难免就会分出个三六九等,或飞黄腾达,或意气风发,或穷困潦倒,或默默无闻。古往今来,在芸芸众生之中,总有那么一些人虽技不如人,却会对别人的成绩嗤之以鼻,正所谓妒人之能而又幸人之失,从而上演了一场场丑陋的嫉妒闹剧。
菲·贝利在其《浮士德》中写道:嫉妒是来自地狱的一块嘶嘶作响的灼煤。
简单的一句话却揭示了嫉妒的危害力与破坏力之强大。
古有战国时期的廉颇与蔺相如之将相和之喜剧,也有三国时期量窄嫉才的周瑜大将军之悲剧,两者相比较,孰高孰低,当可一目了然。廉颇虽老,早先由于嫉妒,处处与蔺相如为难,但最后总算识大体,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向蔺相如负荆请罪,演出了一出将相和。此等佳话,千古流传。
而《三国演义》中,有位英才盖世兼文武双全的大英雄周瑜,这是一位很了不起的风度翩翩的美男子,年纪轻轻就执掌东吴大都督要职,尤其他在赤壁大战中,更显出叱咤风云谋略高人指挥得当的政治军事奇才,居然以少量东吴与刘备之师,取得大破曹操80万大军的辉煌胜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千古绝唱的赫赫声名。据说,此人不仅披挂上马能征善战,还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文韬武略堪称上乘,是位难得的英俊奇才。据传,除此之外,周瑜还熟谙音律:在听音乐演奏之时,若谁奏错一个音符,他便即刻能耳闻明祥,还博得过“曲有误,周郎顾”的美名。
就是这样一位被当时的人们褒奖盛赞之人物,在后人评价之际,也看到了这位英才早逝者的致命缺陷,那就是他的量窄嫉才。也正是由于此,才会造成害人不成而最终害己的典型事例,以及惨痛的教训。
那么,周瑜为什么容不下诸葛亮呢?原来,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处处高周瑜一筹,尤其是在关键时刻,事事想在周瑜之前,且能将周瑜内心活动看得明明白白。
唯其如此,才使得量窄而又嫉才的周瑜妒忌得寝食难安,并时刻想除掉才智高于自己的诸葛亮,而孔明总先于周瑜密害前就有了防备,这更使量窄嫉才的周瑜一次次气憋于心。嫉才,欲加害孔明的结果,反而周瑜自己活活被气死。还很有趣的一点是:有道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可就是这个盖世的周瑜,在临死之前,非但未能领悟自己的致命弱点,反而含恨仰天长叹日:“既生瑜,何生亮?”,之后,连叫数声而亡。由此可见量窄嫉才之心,到死也不肯更改,而怨天尤人之气,奄奄一息之时仍然不肯丢弃。所以,后人都评说周瑜是因量窄害了他自己,拿今人的话,他是心胸狭窄,心理不健康,甚至属于是心理疾患所致。
周瑜、孔明原本都属于“盟军”,也同是人才,周瑜却因自己的心胸狭窄而死于“自己之手”,人们替周郎委屈,也替“盟军”损失了人才而叹惋。
作为“盟军首领”的孙刘二人若是能早早的发现情况,并且将不良心态进行引导,良将何至于英年早逝啊。对其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损失。
现代社会人才竞争激烈,每个企业都想将人才招致麾下。但人才间的攀比与竞争也会随之出现,有序合理的竞争必定使企业蒸蒸日上,而损兵折将甚至于两败俱伤的员工竞争会将企业带往何地,也是显而易见的。
高招解析
变嫉妒为激将,激发员工斗志而不是消磨其意志。
根据业务性质适当调整组织结构,避免j中突。
加强领导的权威性,做好对员工的控制,从整体把握。
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避免发生必要的伤害事件。
名人谈中国人性格:柏杨谈中国人的窝里斗[柏杨,1920年生,原名郭衣洞,笔名柏杨、邓克保,河南开封人,著名作家。]
中国人的窝里斗,可是天下闻名的中国人的重要特性。中国人在单独一个位置上,譬如在研究室里、在考场上、在不需要有人际关系的情况下,他可以有了不起的发展。但是三个中国人加在一起——三条龙加在一起,就成了一条虫,因为中国人最拿手的是内斗。
中国人不但不团结,反而有不团结的充分理由,每一个人都可以把这个理由写成一本书。
中国人不习惯认错,反而有一万个理由,掩盖自己的错误。
——摘自《中国民族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