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法则一:我工作,我幸福(2)

若问沙拉菲娜生活中最大的乐趣是什么,她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帮母牛挤奶、牧牛、在果园剪枝、梳羊毛……事实上,她的乐趣完全在于她一辈子赖以谋生的工作。套用她自己的话:“这给我极大的满足,到户外去,跟人聊天,跟养的牲口在一起……我跟每个人说话——甚至是植物、鸟、花、动物,我觉得浑身舒畅、快乐;累了得回家真是一件不幸的事……即使工作很忙,一切仍是美好的。”

若问她,假如把全世界的时间和金钱都给她,她要做什么?沙拉菲娜笑了起来,把上面的话重述一遍:替母牛挤奶、赶牲口去草原、整理果园、梳羊毛。沙拉菲娜对都市生活并非一无所知,她偶尔也看电视、阅读新闻杂志。她有很多年轻的亲戚住在大城市里,生活很富裕,拥有汽车、各种家电,每年出国度假。但他们时髦而现代的生活方式,对沙拉菲娜毫无吸引力;她对自己扮演的角色,既满足又平静。

工作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人要追求幸福的生活,就必须工作。如果盼望不工作而幸福,那一定是空虚而没有希望的。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一个玩具士兵成天打瞌睡消磨时光,越过越烦。

“嘀嗒、嘀嗒……”闹钟每分每秒都欢快地歌唱,它对眼镜说:“我要把快乐之道告诉玩具士兵。”

“我觉得,切身体会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眼镜说。

于是,闹钟告诉玩具士兵:“邮局正招收邮递员,你去试试。到时,你会和快乐手拉手。”

玩具士兵欢快地吹着口哨,下班回来。“我知道了——无所事事难以快乐,能工作就是幸福!”

伏尔泰说:“工作可以撵跑三个魔鬼:无聊、 堕落和贫穷。”

无所事事难以快乐,无所事事的工作幸福感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这不免又让我想起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给儿子的信中的一个故事:

在古老的欧洲,有一个人在他死的时候,发现自己来到一个美妙而又能享受一切的地方。他刚踏进那片乐土,就有个看似侍者模样的人走过来问他:“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在这里您可以拥一切您想要的——所有的美味佳肴,所有可能的娱乐以及各式各样的消遗,其中不乏妙龄美女,都可以让您尽情享受。”

这个人听后,感到有些惊奇,但非常高兴,他暗自窃喜:这不正是我在人世间的梦想吗?于是一整天他都在品尝所有的佳肴美食,同时尽享美色的滋味。然而有一天,他却对这一切感到索然乏味了,于是他就对侍者说:“我对这一切感到很厌烦,我需要做一些事情。你可以给我一份工作做吗?”

侍者却摇头说:“很抱歉,先生,这是我们这里惟一不能为您做的。这里没有工作可以给您做。”

这个人非常沮丧。愤怒地挥动着手说:“这真是大糟糕了,还算是天堂呢!那我干脆就留在地狱好了!”

“您以为,您在什么地方呢?这里就是地狱。地狱与天堂的惟一区别就是没有工作!”那位侍者温和地说。

如此可见,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快乐。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些人却要在失业之后,才能体会到这一点。在这个金融风暴席卷全球的年代,企业随时倒闭,公司随时裁员,每一刻钟甚至到每—秒钟都有人沦落到浩浩荡荡的失业大军中。而你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和收入,这简直就是一种令人羡慕的幸福啊。

还有很多人都把工作看作是苦差事,尤其是干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更近乎是一种折磨。然而,你想过没有,一旦没有任何事情可做的时候,你不仅不能感受到愉悦,反而会感到更加痛苦。爱尔兰作家巴克莱说:“幸福有三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有事做不是造成不幸的因素,而是使你幸福的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

工作,支撑起一个人的生活,支撑起一个人的人生。无论你处于何种环境、从事何种工作,都可以使自己幸福或不幸福,关键是你工作着,是否快乐着!

我工作我幸福,工作着就是幸福的!理由很简单:一个找到自己工作的人等于找到了幸福的源泉。

幸福不是目标,而在于追求目标的过程

关于幸福,从前有一个青鸟的传说。在一片森林里隐藏着一只能为人带来幸福的青鸟,因此就有很多人倾其所有去寻找它。在风和日丽的季节或在凄风苦雨的日子里毫不气馁地去追寻它。而在那片密林里,青鸟总是时隐时现。后来有一天,一个筋疲力尽的男人终于在一条溪边捕获了它,然后心满意足地进入了梦乡,不想醒来后那只鸟居然变换了颜色,成了一只普通的鸟,那人因此便气绝而死。

可见,幸福不是目标,它对于那些刻意追求幸福的人而言往往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如同那只传说中的青鸟。但生活中很多人却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忽视了幸福本身的含义和工作的真正意义。

有一个喜欢安静的老人独自生活了很多年,他非常习惯于这种生活,可是有一天这种生活被一群孩子打乱了。社区的一群孩子放学后都到这位老人的房子周围玩耍。他们大声尖叫、嬉笑,老人被他们的吵闹声弄得寝食难安。不久,这位聪明的老人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对那些孩子说:“如果你们每天都到我这里玩,我每天给5元钱。”那天,每个孩子真的都得到了5元钱。在这以后,越来越多的孩子聚集到老人的房子周围玩耍。可是有一天老人没有出来,自然所有的孩子都没有得到钱。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有出来,心急的孩子们终于敲响了老人的家门对老人说:“既然你不再给我们钱,我们以后再也不到你这里玩了,并且告诉我们的朋友都不到你这里来玩了。”老人和孩子们都胜利地笑了。

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金钱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了满足自己得到5元钱的渴望,孩子们不断重复老人要求的行为,而当有一天没有得到钱,自己的需求没法得到满足时,人们自然就认为应该结束这些行为。

其实,从这个故事还能领悟到另外一个角度的寓意:玩耍嬉戏是孩子的天性,是孩子的最大乐趣,这是一种能够带给孩子愉悦感受的自发行为,但是经过老人的“5元钱”刺激物的诱惑,孩子们玩耍嬉戏的行为目标发生了改变,嬉戏玩耍从一开始的获得愉悦感受的自发行为,变成了获得5元钱而重复的行为,这也恰恰反映了金钱等外在物质刺激物的诱惑力——既能强化你的目标行为,也能改变你原有的行为目标。

从这个故事进一步引申,会发现其实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中也一样存在这种“目标异化”的现象:一个人工作的目标是为了获得幸福的生活,但是往往为工作所累,不仅无法从工作中发现乐趣,甚至还因为紧张忙碌的工作和追求事业的发展而放弃了生活中能够带来幸福感受的要素,如爱情,家庭,休闲娱乐等。结果为了幸福而工作而不懈努力,最终却离幸福渐行渐远。

奥尔德斯·赫胥黎说:“幸福不是通过有意识的追求获得的,它通常是其他活动的副产品。”工作与幸福紧密相连,工作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可以充分享受快乐的过程。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很是耐人寻味。一天,屡遭烦恼的几个年轻人请教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我们为什么寻找不到快乐呢?”苏格拉底没有回答年轻人的问题,而是对他们说:“你们先帮我造一条船吧。”几个年轻人只好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放在一边,边学习技术边造船。不久之后船造好了,就在大家乘船游湖欢歌时,苏格拉底问:“你们现在快乐吗?”几个年轻人异口同声地回答:“快乐极了!”苏格拉底告诉他们:“快乐就是这样。它往往在你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忙得无暇他顾的时候,突然到来。”

由此可见,快乐其实根本不用寻找。它就在我们的工作中,只是我们没有被单独地提问快乐与否,没有发觉其实自己此时此刻就在快乐之中而已。

奥理略说:“幸福存在于一个人真正的工作中。”早上上班,路上塞车,从车缝里左穿右行一路小跑赶到公司,终于没有迟到,感到幸福;工作中,解决大大小小的事情,一天下来没有出现差错,感到幸福;听到了领导的表扬或客户的赞许,感到幸福;同事之间产生了误会,赶紧解释,误会消除了,照样能感到幸福。虽然这些都平平淡淡,但只要你愿意,就能从中感受幸福。卢梭说:“真正的幸福不是一些事实的汇集,而是一种状态的持续。”以阳光的心态做好每件事,干好每一天,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这样尽管显得平凡,但这种平凡却是一种真实的幸福。幸福不是一件穿给别人看的外套,也不需要靠别人的眼睛来评判,只要自己觉着是,幸福就正伴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