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兰克尔博士说:“幸福是成就感。要享受幸福,就必须订定目标。”你如果仔细推敲,一定会赞同这种说法。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幸福绝不可能从天而降,幸福也不会因物质而产生。幸福的生活大都来源于成就感。因为只有实现了许多既定的目标,你才能感觉有成就感。放开去想,幸福就是正确目标引导下的追求过程。
其实,每一个人的幸福,就存在于追求实现正确目标的行动之中。有目标,就必然形成心理期望,有期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有行动,有行动就感到充实,不为人生虚度而烦恼,这就是幸福的真谛。当然,幸福感是与目标的实现值成正比的,要获得幸福,必须确立符合自己实际的目标。目标定位太高,就成了好高骛远,结果只能是期望值越高,失望感越大,幸福便不再与你同行。
幸福蕴藏在每天的工作、交往中,伴随着每项工作的完成而到来。它洋溢在我们每一天勤奋工作和获得收获的每一点喜悦中,体现在每一项身心投入的工作所带来的那种精神充实与成果创造中。美国著名的工业家、慈善家安德鲁·卡耐基说过:“如果一个人不能在他的工作中找出点‘罗曼蒂克’来,这不能怪罪于工作本身,而只能归咎于做这项工作的人。”
幸福哪里来,幸福价值来
人生的价值就在于工作,如果一个人对工作失去了兴趣,那么,他也会对自己的生命失去勇气。工作是人的天职,只要我们勤奋工作,并认识到工作就是在为自己奋斗,那么,我们就能感受到工作的伟大。
人人都有天赋的心智能力,区别在于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和发展。道格拉斯·斐杰斯说:“真正的幸福包含了一个人能力与天资的完全运用。”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积极实现,人感受到了生命的最高意义。如同纪伯伦所说:工作是看得见的爱,通过工作来爱生命,你就领悟了生命的最深刻秘密。
工作就是人生。没有了工作,生命就会腐蚀;但工作若失去了意义,生命就会窒息、停滞。因此,一个人需要寻找工作的意义,提升生活的意义。
如果工作为了生存,为什么有了存款还要工作?金钱似乎不是工作的意义。如果工作为了名声、为什么还会有很多默默无闻的工作者?如果工作为了快乐,为什么我们经常为工作苦恼,却还要工作?愉悦仍然不是工作的最终目的。
果戈理说:“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们的公共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罗曼?罗兰认为:“真正的幸福就是:成为完全客观,从而体现自己的抱负。”
一个人会被家人需要,不过大部分的人要的更多:还需要觉得自己对更广大的社会有所贡献。所以,工作不只是提供收入,它还增加了生活的意义。它让每个人都明白:一个人的存在价值在于他能够为别人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以此来换取别人对自己的服务。一个人坚信自己的工作于他人有益,对社会有贡献,使生命有价值,这就会成为一种精神鼓励和精神力量,这是人生最大的快乐,而这种工作中的快乐是在不断追求中获得的。
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早就揭示“人的自我实现”是人的本质需要。但所有与人的幸福相关的价值,并不仅仅只是一个“自我实现”或“自我满足”的问题,它更多取决于“他者”(或社会)的认可,或者说,这种“幸福感”取决于一个人“为获得认可”而进行的斗争。弗朗西斯·福山在《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的“代序”中说,获得认可的欲望(权利)只是一种“保护人们可以丰富自己并满足其灵魂中欲望部分的私人领域的手段”。福山的“历史的终结”的观点,是建立在自由和平等这两块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上的,他称“没有任何人类社会制度可以更好地满足这种渴望,因此历史不可能再进步了。”在福山看来,个人的幸福并不仅仅只关系到欲望的满足,它更多地应该被理解为人与人在相互交往中的一种精神上的感受性,而这种感受性之所以被认为是一种幸福,就在于它与普遍的相互认可有关。
幸福是在“提升自己的生存价值”与“实现自己的生存价值”的审美历程中得到实现的。
工作就是人生。工作真正意义在于它能实现人生的价值。幸福源于价值,价值承载于事业。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实践、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人,再轻松、再休闲也不一定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感。人生需要事业支撑,成就事业就是成就人生。没有价值的人生其所谓的幸福也终将虚无缥缈。
一份调查数据表明:55.06%的受访者表示工作收入只能解决温饱问题,17.26%的受访者表示通过工作收入能帮助实现自己的理想,17.96%的受访者认为工作给自己带来了充实感,让人生变得有意义,仅有9.71%的受访者从工作中获得了成就感,实现了自我价值。
所以,如果你的工作是你觉得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你就是快乐的,幸福的……
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设计师
很久以前,有一个年轻人,他总是感到自己的生活不尽人意,于是他便经常去“算命”。一天,他听说山上寺庙里有一位禅师很有道行,他就急忙去向禅师请教:“大师,请您告诉我,这个世界上真的有命运之说吗?”
“有的。”禅师轻声回答。
“噢,那我是不是命中注定与幸福无缘呢?”禅师听罢此话,便示意这个年轻人伸出他的左手,大师的目光停留在年轻人的手掌之上,然后对他说:“请看,这条是爱情线,这条是事业线,另外一条就是生命线。”
之后,禅师让年轻人把手紧紧握起来。继而问道:“年轻人,你说现在这几根线在哪里?”
年轻人迷惑地说:“当然是在我的手里啊!”
“那么你说幸福在哪里呢?”
年轻人恍然大悟,原来幸福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大多数人每天都在期待幸福,人们对幸福的渴望的不言而喻的,可是,很多人并不能确信自己生活在幸福快乐之中。每个人所做的一切大都想归结到为幸福而努力,人们对于自己是否很幸福缺乏自信,很多人也都整日努力而期待享受幸福出现的一瞬间。幸福不仅变得奢侈,而且似乎永远是在明天,在生命的下一站,在自己拥有的范围之外。其实,幸福并不遥远,幸福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周国平认为:
幸福是一种能力,它属于那些有着智慧的头脑和丰富灵魂的优秀的人。
幸福是人性或者说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一种快乐的状态。它有三个层次:
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温饱之类的生理需要,满足则感到肉体的快乐。
二是社会性,如交往、被关爱、受尊敬的需要,满足则感到情感的快乐。
三是精神性,包括头脑和灵魂,头脑有进行智力活动的需要,灵魂有追求和体悟生活意义的需要,二者的满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的快乐。
精神性是人的最高属性,正是作为精神性的存在,人与动物有了本质的区别。
同样,精神的快乐是人所能获得的最高快乐,远比肉体的快乐更持久也更美好。对于那些禀赋优秀的人来说,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让他们像一个没有头脑和灵魂的东西那样活着,他们宁可不活。获得精神快乐的途径有两类:一类是接受的,如阅读、欣赏艺术品等;另一类是给予的,就是工作。
这里所说的工作不同于仅仅作为职业的工作,人们通常把它称作创造或自我实现。但是,就人性而言,这个意义上的工作是属于一切人的。人人都有天赋的心智能力,区别在于是否得到了充分运用和发展。而工作快乐与否的界限就在于:仅仅作为谋生手段的工作是不快乐的,作为人的心智能力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的工作是快乐的。用马克思的话说,前者是一个必然王国,后者是一个自由王国。
毫无疑问,在现实生活中,你都必须为谋生而工作。最理想的情况是谋生与自我实现达成一致,做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情,同时又能藉此养活自己。在开放的社会中,一个人只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终归是有许多机会向这个目标接近的。就个人而言,最重要的还是要有自己真正的志趣,机会只可能对这样的人开放。
每个人都是自己幸福的设计师,一个人首先必须具备幸福工作的愿望和能力,然后才能谈得上幸福工作。如果只把成功看作优秀的副产品,不求优秀,只求成功,求得的至多是谋生的成功罢了。
另外,一个人要具备培养幸福的能力和态度。如果把工作视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注入真实的情感,不过于在乎结果,注重享受过程,那么一切的辛劳、克己与奉献都不再那么痛苦和沉重,而成为一个人提升自己生命价值的台阶。只要拥有理解幸福的思维、感知幸福的境界、创造幸福的能力,一个人的幸福指数才会大大提高,从而迈上幸福的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