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海之东,有陆称‘琼土’,共存四国,其一为位处东南、土地肥沃之雾烈国;其二为位处西南、民勤地丰之苍隐国;其三为东北部褚旭国;其四为西北部墨绚国。
四国前身乃明珠王朝下属诸候国,经长期混战后分裂自治,以苍隐南端边城——漕州为接壤地,和平共存近150年,且语言共通,通商频繁,呈祥和之势。
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四国155年秋,雾烈国玉霞边关驻军将领木建因捉拿逃犯,未经漕州通判许可,带百余士兵擅自撞入漕州市集,虽捉得逃犯,却惊动漕州参军统领相宁,产生纠纷,兵刃相见。木建势单力薄,非相宁对手,冲突中死伤数十人,不得已退回营地,由此怀恨在心。
是夜,趁月黑风高,雾烈国驻边军队倾巢而出,由骁卫将军姚志亲自指挥,三万铁骑一举渡过漕江,挺进漕州城。相宁率万余军士殊死抵抗,无奈双方实力悬殊,恶战三日后不敌落败。雾烈军占领漕州,摧城毁楼,抢掠一气。一时间,四国通商之都烽火四起,漫天血色。战争突如其来,漕州百姓死伤无数、惶恐不安,纷纷逃散。
领土被占,人神共愤。苍隐国少年太子奚桓挥师五万紧急救援。双方大战数日,姚志败北,令军撤退。奚桓因伤退守,由中路将军蒙姜带兵追击,斩获姚志首级,并攻破玉霞关,呈挺进之姿。
雾烈国不甘示弱,以七皇子燕陌为帅,调平城驻军四万以援抗,誓夺回玉霞关。双方冲突又起。燕陌骁勇善战,谋略过人,又及军民同心,占尽上风。蒙姜只得撤出玉霞关,退守漕州。
此战,双方各死伤万余人,未有胜负。两国之兵分驻漕江两岸,虎视眈眈,陷入僵局。褚旭、墨绚两国纷纷遣使劝和,历时两月,僵势方解,暂平战火,各自安抚百姓重建家园。
据《四国志》记载,‘漕州之战,乃四国战乱之源。’
四国159年,苍隐文帝甍逝,奚桓即位,年仅21岁,史称‘桓帝’,其勤政爱民,内修富国之论,外坚强兵之策,民丰物阜,国力强盛,渐超他国。三年后,桓帝以漕州曾被侵为号,集结十万精兵,举国入侵雾烈,攻城掠池,迅疾如电。至此,四国战乱拉开帷幕。
雾烈国因帝失政,国力匮乏,面对如此声势浩大的突袭,各城守军不堪一击,节节败退,月余即连失城池十二座。眼见苍隐大军势如破竹,直逼赤奴城,仅五日路程之外的雾都暴露无遗,烈皇燕寒这才慌神,连下三道圣旨,命赤奴守军固守阵地,并召群臣共议。左将军席舒、丞相郑硕上书死谏,逼燕寒亲征助威以定军心。燕寒被迫率军五万,由席舒开路,奔赴赤奴城。
此战,燕寒刚愎自用,拒纳席舒计谋,兵败惨死,其躯被悬于赤奴城门示众数日。丞相郑硕自杀殉国,席舒带残部退至雾都。苍隐大获全胜。
燕寒死后,其十二位皇子中,长子燕棣继位,得左右二将辅助,集合兵力于雾都死守,暂遏苍隐大军攻势。谁料四国163年春,燕棣离奇遇刺身亡,雾都沦陷,右将军战死。其后两年间,除离都出走的七皇子燕陌,九位皇子陆续继位,像受到诅咒般,均遭刺杀而亡,举国上下一片哀肃,士气低靡,各地驻兵听闻苍隐大军已至,便丢盔弃甲,落荒而逃。
四国165年冬,十二皇子燕康继位,史称‘康皇’。雾烈国只余廊、沧两座城池,由左将军席舒与侍卫长乐延共同率残部两万余人固守,继续抵抗苍隐国来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