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
中风,以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为临床特征,发病轻者,亦可无昏仆而仅见口眼斜,半身不遂,或兼言语不利。因其病起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风之善行而数变相类似,故名中风,亦称脑卒中。西医学中的脑溢血、脑血栓、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等,有与本病相同的临床表现,故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定穴】肝俞、肾俞、命门、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取穴】背腰部的肝俞、肾俞、命门,下肢部的血海、足三里、三阴交。
肝俞在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门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屈膝,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简易取穴】肝俞在大椎下第9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旁开约两横指;肾俞在髂骨水平上2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旁开约两横指;命门在髂骨水平上2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屈膝,血海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约两个半横指处;足三里,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示指第2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的示指指尖处;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约四横指处,胫骨内侧缘后方。
【敷贴手法】熨法。
方1
【组成】(1)(肾虚血瘀型):白芥子15份,艾叶5份,菟丝子15份,全蝎5份。
(2)(气滞血瘀型):白芥子15份,吴茱萸12份,艾叶5份,全蝎5份。
【用法】
1.将中药磨成粉末状,用鲜姜汁调成膏状,切成长度10毫米,宽度10毫米,厚度4毫米的正方形4块。
2.用胶布将小块的药膏敷贴于穴位处。
(1)肾虚血瘀组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命门穴。
(2)气滞血瘀组取肝俞、肾俞、血海、三阴交穴。
3.每日穴位敷贴1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
【来源】《针灸临床杂志》,2007年第7期。
方2
【组成】桃仁、栀仁各7枚,麝香0.3克。
【用法】
1.上药共研细末,白酒适量调膏。
2.男左女右涂于手心内劳宫穴,外用胶布固定。
3.每7天换药1次。
4.用药期间适当休息,减少谈话。
5.用药后掌心如起小疱,针刺消毒,忌食辛辣。
【来源】《穴位用药》,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
注意事项
1.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本疗法,皮肤过敏者慎用本疗法。
2.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3.若敷后出现药疹、水疱等,则洗去药物,暂停外敷,或用芒硝30克,白矾30克溶化,用纱布浸湿敷上。
4.过饥、过饱、极度疲劳、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及孕妇慎用,身体发炎部位慎用。
5.使用上述方中需要热用的药包时,注意不要烫伤。
6.敷贴治疗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7.少吃油腻、多脂食品,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8.戒烟。
9.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病例
李某,男,53岁,2009年4月26日初诊,主诉:半身不遂2月余。为求中医治疗而来诊。于2月前无明显诱因突发中风,神志不清,1日后恢复神志,去医院检查后,诊断为脑出血予以手术治疗,术后一直右半身不遂。既往高血压病史。查:CT片示:左脑内大片高密度影。右下肢肌力差,踝内翻,上肢肌力差,五指无明显肌张力。舌淡,苔白滑,脉浮滑,双尺脉沉实。药物:白芥子15份,艾叶5份,菟丝子15份,全蝎5份。用法:将中药磨成粉末状,用鲜姜汁调成膏状,切成长度10毫米,宽度10毫米,厚度4毫米的正方形4块,然后用胶布将小块的药膏敷贴于穴位处。取肝俞、肾俞、足三里、命门穴。每日穴位敷贴1次,14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治疗14日后全身症状明显减轻。60天后全身症状全部消失。
疗程
本病14日为1个疗程,对于轻症患者4个疗程即可痊愈,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一直敷贴至症状全部消失。
还可以这样做
[家用食疗方]
山药150克,葛根粉200克,小米100克,共熬粥服食。本方补益气血,适用于中风后遗症出现的头昏眩晕、神志恍惚、肢体麻木、运动不利、胸脘满闷、食少纳呆等。
[家用小偏方]
熟地12克,巴戟天、五味子各10克,肉桂6克,附子、菖蒲各9克,远志12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服。本方适用于中风后遗症以语言不利为主者。
[运动疗法]
中风后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者,应积极指导和辅助其进行功能锻炼,从简单的屈伸开始,要求活动充分,合理适度,避免损伤肌肉和关节,每日2~4次,每次5~30分钟。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以利功能恢复。
医嘱
1.治疗期间需配合针灸等其他疗法及功能锻炼。
2.中风急性期,出现高热、神昏、心衰、颅内压增高、上消化道出血等情况时,应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3.中风患者应注意防止褥疮,保持呼吸道通畅。
4.本病重在预防,如年逾四十,经常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偶有发作性语言不利、肢体萎软无力者,多为中风先兆,应加强防治。
5.平时应注意饮食规律,宜清淡、半流质、宜消化、不凉不热的食物,忌食刺激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