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病

胃脘痛,是以慢性周期发作并有节律的上腹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定穴】大椎、中府、膻中、屋翳、辄筋、中脘、梁门、下脘、神阙、关元、身柱、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命门、肾俞、内关、手三里、足三里。

【取穴】颈部的大椎,背腰部的身柱、肺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命门、肾俞,胸腹部的中府、膻中、屋翳、辄筋、中脘、梁门、下脘、神阙、关元,上肢部的内关、手三里,下肢部的足三里。

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身柱在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肺俞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膈俞在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肝俞在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胆俞在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俞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命门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中府在胸前壁的外上方,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膻中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屋翳在胸部,当第2肋间隙,距前正中线4寸;辄筋在侧胸部,渊腋前1寸,平乳头,第4肋间隙中;中脘在前中线上,脐上4寸;梁门在脐中上4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下脘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2寸;神阙在腹中部,脐中央;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内关在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手三里在前臂背面桡侧,当阳溪(在腕背横纹桡侧,手拇指向上翘起时,当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与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连线上,肘横纹下2寸;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简易取穴】大椎,取坐位,低头时,在项部可见明显的突起,突起下方的凹陷,即为大椎;身柱在大椎下第3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肺俞,在大椎下面的第3块椎骨旁开大约两横指的距离处,左右各一;膈俞,在大椎下面的第7块椎骨旁开大约两横指的距离处,左右各一;肝俞在大椎下第9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旁开约两横指;胆俞在大椎下第10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旁开约两横指;脾俞在大椎下第11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旁开约两横指;胃俞在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在髂骨水平上2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旁开约两横指;命门在髂骨水平上2个骨性突起下方的凹陷处;中脘,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梁门,在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神阙,位于人体中腹部,肚脐正中。关元在肚脐正下方,约四横指处;内关,位于人体的前臂掌侧,从近手腕之横皱纹的中央,往上约三指宽的中央;足三里,找穴时左腿用右手、右腿用左手,以示指第2关节沿胫骨上移,至有突出的斜面骨头阻挡为止,示指指尖处。

【敷贴手法】熨法。

方1

【组成】千金子2~3粒。

【用法】

1.千金子(去壳)2~3粒研碎放在胶布上。

2.直接贴在患者大椎、中脘、足三里(双侧)穴。

3.每2日更换1次,6次为1个疗程。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5年第1期。

方2

【组成】白芥子20克,芦荟、杏仁、桃仁、白芷、甘遂、川乌、草乌、使君子、草决明、皂角、红花各10克,细辛5克,山栀子20克,白胡椒5克,冰片2克。

【用法】

1.上药共为细末,密封干燥处保存。

2.用时取适量,用鲜姜汁调成膏状,摊于方形硬纸上,每块小儿3~5克,成人5~8克,贴于穴位,胶布固定。

3.48~72小时换穴换药,每次选6~10个穴位。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5年第4期。

方3

【组成】党参、枳壳、薏米各30克,白术、茯苓、川厚朴、神曲、白及、鸡内金、佛手、半夏各20克。

【用法】

1.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将药粉内兑麻油少许,75%酒精少许,共调成黏膏状。

2.晚上临睡前敷在神阙穴和中脘穴处,严重时可加敷梁门穴和下脘穴处。

3.每日1剂,外用伤湿止痛膏或白胶布固定,每次24小时,3次为1个疗程。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4年第4期。

方4

【组成】黄芪24克,升麻18克,附子20克,五倍子18克,蓖麻子30克。

【用法】

1.前四味药共捣烂,过120目筛,以蓖麻子仁捣烂和之,另加少量芝麻油和匀备用。

2.取百会、鸠尾、胃俞、脾俞等穴外敷,每24小时换药1次,10次为1个疗程。

3.伴恶心呕吐加内关穴,上腹痛甚加中脘穴,下腹痛甚加三阴交穴,便秘加支沟穴。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2001年第5期。

方5

【组成】附桂理中丸适量。

【用法】

1.先将附桂理中丸稍烘使其变软,再将其捏成5厘米×5厘米×0.5厘米大小的薄饼。

2.于中脘、关元穴各置药饼1个,外用10厘米×10厘米大小的胶布或关节止痛膏固定。

3.每日1换,10天为1个疗程。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6年第4期。

方6

【组成】川椒、小茴香、吴茱萸、川乌、草乌、香附各10克,公丁香、川楝子、延胡索、川芎各15克。

【用法】

1.上药共研成粗末备用。

2.用时将白酒拌药末,共入瓦锅炒至微黄。

3.用布包好,趁温热外敷胃脘疼痛处,敷至药凉后再放回锅内加少许白酒拌热,重复外敷患处,以不灼伤皮肤为度。

4.如此反复应用,每日3~4次,每包药末可连用2日。

【来源】《中医外治杂志》,1996年第6期。

注意事项

1.请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本疗法,皮肤过敏者慎用本疗法。

2.要专心致志,耐心坚持。

3.若敷后出现药疹、水疱等,则应洗去药物,暂停外敷,或用芒硝30克,白矾30克溶化,纱布浸湿后敷上。

4.过饥、过饱、极度疲劳、情绪不稳,或妇女经期及孕妇慎用,身体发炎部位慎用。

5.使用上述方中需要热用的药包时,注意不要烫伤。

6.敷贴治疗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忌生气恼怒。

7.少吃油腻、多脂食品,清淡饮食,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不饮酒。

8.戒烟。

9.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病例

王某,女,33岁,2008年7月16日初诊,主诉:胃脘隐痛6个月有余。自服止痛药效果不明显,为求中医治疗而来诊。现胃脘隐痛,偶尔隐隐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咽干唇燥,大便干结,排便不爽。查:

舌体瘦,质嫩红,少苔;脉细而数。药物:党参、枳壳、薏米各30克,白术、茯苓、川厚朴、神曲、白及、鸡内金、佛手、半夏各20克。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过筛备用,用时将药粉内兑麻油少许,75%酒精少许,共调成黏膏状,每至晚间临睡前敷在神阙穴和中脘穴处,可加敷梁门等和下脘穴处,每日1剂,外用伤湿止痛膏或白胶布固定,每次24小时,3次为1个疗程。治疗3日后胃脘症状明显减轻。10天后全身症状全部消失。

疗程

本病3日为1个疗程,对于轻症患者3个疗程即可痊愈,较重者及缠绵不愈者,一直敷贴至症状全部消失。

还可以这样做

[家用食疗方]

鲜包心菜500克、白砂糖15克。将包菜洗净,再用冷开水冲洗,捣烂,用纱布绞取汁1茶杯约100克,加温,调入砂糖溶化,1次饮完。本方清热止痛,适用于热性胃痛,对早期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效果较好,能促进溃疡面的愈合。

[家用小偏方]

木香、陈皮、藿香、香附、枳壳、泽泻、山药、厚朴、苍术、炒麦芽各10克。每日1剂水煎服。此方化湿理气。

[运动健胃]

跪姿前倾:双膝跪地,从膝盖到脚趾都要接触到地面,上半身保持直立,双手自然下垂。缓慢坐下,直到体重完全压在脚踝上,双手自然放在膝上,保持正常呼吸。保持该姿势约30秒,放松后再将上半身向前倾。重复做3~5次。该动作有助于消除胀气,治疗胃肠综合征(如胃肠痉挛、腹泻等),还可预防胃部不适。

医嘱

1.胃痛的临床表现有时可与肝胆病及胰腺炎表现相似,须注意鉴别。

2.若出现胃溃疡出血或穿孔等重症时,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

3.平时应注意饮食规律,宜清淡、半流质、宜消化、不凉不热的食物,忌食刺激食物。

4.保持情绪乐观和稳定,注意劳逸结合,避免过劳过逸。

5.注意气候变化,尤其突然转寒时,注意增添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