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移动支付的技术背景

由新技术导致的信息革命,是移动支付诞生的技术背景,在这些新技术里面,尤其以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及物联网技术最重要。

1.2.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1.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是指最初的模拟、仅限语音的蜂窝电话标准,制订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的是模拟技术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由于受到传输带宽的限制,不能进行移动通信的长途漫游,只能做成一种区域性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容量有限、保密性差,而且不能提供数据业务和自动漫游,在许多地方已经被淘汰。

2.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全球移动通信),起源于欧洲的移动通信技术标准,是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其目的是让全球各地可以使用同一个移动电话网络标准,用户使用一部手机就能行遍全球。与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相比,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系统采用了数字化技术,具有保密性强、频谱利用率高,能提供丰富的业务、标准化程度高等特点,使得移动通信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过去的补充地位跃居通信的主导地位。

3.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三代移动通信(3G)技术是在第二代基础上进一步演进的,以宽带CDMA技术为主,能同时提供话音和数据业务的移动通信技术,是有能力彻底解决第一、二代主要弊端的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一个突出特色就是,在未来移动通信系统中实现个人终端用户在全球范围内的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与任何人,用任意方式、高质量地完成任何信息的移动通信与数据传输。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采用的宽带CDMA技术完全能够满足现代用户的多种需要,满足传输大容量多媒体信息的要求,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4.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

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可称为宽带接入和分布网络,具有非对称的超过2Mb/s的数据传输能力。它包括宽带无线固定接入、宽带无线局域网、移动宽带系统和交互式广播网络。第四代移动通信可以在不同的固定、无线平台和跨越不同频带的网络中提供无线服务,可以在任何地方用宽带接入互联网(包括卫星通信和平流层通信),提供定位定时、数据采集、远程控制等综合功能。此外,第四代移动通信系统是集成多种功能的宽带移动通信系统,是宽带接入IP系统。目前,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在中国尚未进行商用,但中国移动主导制订了世界上第一个4G标准TD-LTE,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也会由3G时代步入4G时代。那时,人们可以利用小小的手机享受如家庭宽带一样的网速,手机终端所能支持的服务种类也会变得更多。

1.2.2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随着万维网(WWW)技术的诞生,IP技术毫无争议地成为数据通信的核心技术。1994年,IP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社会化应用阶段。这一时期IP技术的应用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阶段性特点。

1.社会化应用的初期阶段(1994—2000)

1994年,互联网技术走出实验室,进入了面向社会的商用时期。互联网技术使得浩如烟海的各类信息可以组织在一起,通过浏览器的图形化界面呈现给用户,大大降低了信息交流和共享的技术门槛。这一阶段,互联网的发展表现为网络扩张、用户与网站数量增加,而其主要应用为浏览网页和收发电子邮件等。由于商用初期的互联网企业没能找到有效的盈利模式,以及过度的投机,最终导致了世纪之交全球性“网络泡沫”的出现与破灭。

2.社会化应用的发展阶段(2001—2008)

进入21世纪,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为互联网应用的丰富和拓展创造了条件。在网络规模和用户数量持续增长的同时,互联网开始向更深层次的应用领域扩张。以博客、播客等为代表的具有自组织、个性化特性的第二代互联网(Web 2.0)新技术、新应用使普通用户可以成为互联网内容的提供者,激发了公众参与的热情,网络内容日益繁荣,为互联网今后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人人参与互联网的创新和发展”是IP技术能够战胜其他所有网络技术的核心原因,这其中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智能终端傻网络”的先进技术理念;技术和标准的开放性,开源软件的大力支持;市场驱动下的应用创新;资本市场的追捧。

2009年后,互联网向“后IP”时代演进的方式大致有“改良”、“整合”和“革命”3种思路。“改良”思路认为,考虑到现有互联网的巨大存量,可以利用新技术对现有互联网进行修补,例如地址翻译、资源控制、安全监控和IPv6技术等可视为其代表性技术。“革命”思路认为,改良性的修补只会让互联网的发展负担更重,是短视的,因此需要确定一个长期的目标来设计全新的互联网,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FARA模型、加州大学的I3网络、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GENI计划等。

这两种思路的主要区别在于是否沿用现有互联网的体系结构。“整合”思路认为,对现有的互联网技术直接进行零敲碎打式的修补无法真正解决问题,但对互联网进行彻底革新又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因此,面对迫切需要解决的各种问题,应当寻求一个介于零星修补和彻底革新之间的折衷方案,即做系统性的、大范围的、整体性的修补。互联网采用“覆盖”的方法设计了路由器网络,覆盖在各种需要互联的异构网络之上,因此其本身也是一种重叠网。

互联网还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关于互联网技术的未来,未知远大于已知。

1.2.3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

物联网技术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技术,它是在互联网技术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一种网络技术;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物品——物品和物品之间可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因此,物联网技术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将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追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技术。

物联网用途广泛,涉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就物联网技术的部署现状而言,许多物联网技术是跨行业部署的,使得许多行业有了新的发展空间,连入物联网的设备数量以指数级增长,尤其在基础建设、能源、公用设施和零售业最为明显,其次是医疗、银行、保险和政府服务等行业。物联网的发展带来智能卡、嵌入式技术、无线POS、移动支付等相关技术和业务形态的发展。可以说移动支付是物联网时代的主要个人应用,已经成为物联网技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之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

物联网发展大事记

1.关于物联网的实践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施乐公司的网络可乐贩售机——Networked Coke Machine。

2.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这个词,国内外普遍公认是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1999年在研究RFID时最早提出来的。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国际会议提出了结合物品编码、RFID和互联网技术的解决方案,构造了一个实现全球物品信息实时共享的实物互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物联网”)。

3.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物联网技术将居于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4.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引用了“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其涵盖范围有了较大的拓展,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

5.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当年,美国将新能源和物联网列为振兴经济的两大重点。

6.2009年8月温家宝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物联网在中国受到了全社会极大的关注,其受关注程度是在美国、欧盟,以及其他各国不可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