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幼儿的情绪体验

婴儿长到1岁了,开始出现各种丰富的情绪体验和感受。新的情绪出现后,婴儿不仅能体验到婴儿期的初级情绪,他还可以体验到骄傲、内疚、害羞、嫉妒等。同时婴儿还有了一定的移情能力,开始同情他人。这个阶段的婴儿有了对情绪标准的感受,同时自我意识也在不断增强,知道什么是快乐的情绪,什么是不好的情绪。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他们也开始讨论、展示和反应情绪。

1~3岁婴幼儿情绪体验

婴儿1岁后,由于生活范围的扩大,生活内容的丰富,对接触的人和事的体验也越来越丰富,基本情绪开始由喜、怒、哀、乐、惧怕、痛苦、厌恶等逐渐发展起来。到3岁以后,开始出现比较多样复杂的情绪体验。对与亲近的人交往会产生愉快情绪;受到责备时会产生烦恼、羞愧、惧怕;看到别人受伤产生同情感;受人夸奖产生满意感。在不正确的教育影响下,也会产生嫉妒、怕生、怕黑、独霸、小气等不良情绪为主的情绪。

害怕

幼儿害怕的事物一般限于具体环境中的具体事物。1岁后,对突来的巨响、陌生的事物、母亲离开身边等产生害怕的感觉。2岁时,惧怕情绪增强,主要是听觉的,如车的声音、雷声、动物叫声。在视觉上的恐惧,是庞然大物的出现,卡车的靠近及黑暗。3岁时,视觉上恐惧的事物增加,怕肤色不同或面有皱纹的老人、怕假面具、怕黑暗、怕动物、怕母亲或是父亲外出。尤其是在夜晚,他们晚上会害怕自己一个人睡,会想床下有没有什么妖怪,因此会在睡觉前撒娇,要父母的陪伴。

嫉妒

嫉妒是针对人的情感。大约1.5岁的时候从苦恼中分化出来。往往是由于其他人的出现,而使自己失去了受宠的地位而发生的。在同伴交往中,师生交往中,在多子女家庭中,常因弟妹的出生或某人受表扬,而产生嫉妒情绪。表现为:好撒娇、好哭、不吃东西、破坏玩具、晚上尿床、精神恍惚、依赖性强、丧失玩耍的兴趣等。同时还会伴随着发怒,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有所变化。一般3~4岁之间和青年期是嫉妒情绪出现的高峰期。因为幼儿自我意识强,满足欲望的要求高,但是这时期,满足欲望遭到挫折的机率又比其他任何时候都多,因此嫉妒情绪的表现也较多。同时,孩子也知道评价自己表现的好坏,也会产生羞愧感。他们会为了吸引成人的注意而做一些捣蛋的事,做一些与平常不同的事。如:碰撞其他的孩子,抢夺玩具等。

巧妙应对幼儿的各种情绪

社会性需求的及时满足

在婴儿1岁后,除了生理满足外,还要满足幼儿的社会性需要。幼儿的活动能力和自我意识都增强了,希望得到更多的自主和证明自己行的机会。如:独立行走、自己吃饭、对某件事有自己的判断等,这时母亲要做的就是给予坚定的支持和鼓励,并且在这些事情上还要和幼儿多交流,告诉他(她)怎样做才能做好。同时对幼儿的无理要求和欲望,母亲应该坚定地加以拒绝,同时要解释清楚,必要时可以结合平时比较有效的惩罚措施。

爱心的教育

幼儿在这个阶段开始产生移情,对他人的情感有了一定的体验。开始学会同情和安慰别人,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母亲要抓住这个时机,让幼儿朝着友善的方向发展。母亲可以有选择地给幼儿讲些故事,并在生活中用自己的行为来说话,这些都是很好的方式。同时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纠正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做法和不良的嫉妒及暴躁的情绪。

对惧怕情绪的正确指导

各个年龄阶段惧怕的东西是不同的,在幼儿长大的同时还会惧怕更多的东西。有这样的情绪体验不是不好,关键是怎么去引导这样的情绪。幼儿害怕时,要先给予安抚,可以是身体上的接触和言语上的安慰。还可以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他害怕的东西其实并不可怕。然后可以给他一定的解释。最重要的是要让幼儿开阔眼界,多接触新环境,多和其他人交往,用丰富的环境和生活内容戒除他的惧怕情绪。随着幼儿的不断成长,母亲给予正确的指导,就可以避免幼儿承受不必要的惧怕了。

对待人和事的公平态度

幼儿嫉妒情绪的产生是很自然的,和他们要满足欲望有关系。特别是情感上的满足。父母要注意自己对待人和事的公平态度。如:家里来了其他“小客人”的时候,要保持对自己幼儿的关注,不能使幼儿产生自己被忽视的想法。因为幼儿还不能理解这是礼仪,他只会用自己简单的“好”和“坏”来判断。所以父母在幼儿比较敏感的时候特别不能表现出偏向来。

婴儿的心理需求

婴儿来到了人间,从落地的最初一刻就开始接受人类社会的教育,慢慢的,他将从一个“生物人”逐渐变为“社会人”,他会产生作为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活动。

0~3岁的婴儿除了在生理上满足吃好,睡好,生活有规律,环境清洁卫生以外,还要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那么,这些年幼的宝宝在想些什么?他们有哪些心理上的需求呢?

清晨醒来想看见父母

2岁以后的幼儿可以和父母同桌进早餐,早晨这段时间虽然短暂,但幼儿却能在与父母短暂的相处中感受到亲切和欢快。

当父母离家去上班,要拥抱或亲吻幼儿的脸,和他皮肤接触,以满足他的情感需求;说上几句鼓励他的话,微笑着和幼儿说再见。清晨的这一段时间,父母的笑脸和关心会给幼儿的一天带来新的气息和良好的情绪。

可是,不少上班族的父母,往往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只顾自己赶时间,遇到自己起床晚了,上班时间快到了,更是心急、情绪不好,动作和语言难免粗鲁甚至暴躁。

这样的情景十分常见:父母慌慌张张地做事,嘴里急急忙忙地催促幼儿:“快!快点起床。”“怎么这么慢?快点吃饭。”要不就抱怨孩子:“你天天拖拖拉拉的,害得我上班总是迟到。”这样慌张糟糕的开始,使幼儿一清早感受到的不是亲切,而是烦躁;看到的不是笑脸,而是紧张厌烦的表情。幼儿接受了不良的刺激后,情绪消极,心理不安,这会影响他一天的正常生活。

想和父母说话玩耍

3岁前的幼儿特别依恋父母,常想和父母亲近,说说玩玩。因此,父母下班回家后,应该花一点时间听听幼儿的述说、提问,并为幼儿念儿歌,讲故事,唱唱歌或和他游戏。所花的时间并不多,父母自己也可以轻松一下,调剂在外工作一天的紧张情绪,又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安慰。幼儿的心理得到了满足,反而会很高兴地独自去玩或帮忙父母做一些小事情。

有的父母上班忙工作,下班忙家务,晚上还要读夜校,有的要看电视或打麻将,常只顾及幼儿的生活需求,而忽视幼儿的心理需求,不把幼儿的情感要求放在心上。当幼儿拿了玩具找父母玩或对父母说话时,听到的回答是:“别来打扰我,你自己去玩吧。”有的甚至嫌幼儿干扰了他而骂幼儿:“真讨厌,你没看见我正在忙吗?”一心想和父母亲近,结果却遭受到父母的冷淡和不欢迎,幼儿肯定会强烈感受到难过和沮丧,发脾气哭闹也是难免的。有的父母埋怨幼儿不乖,却没有想到原因其实就在父母自己的身上。

需要在和睦的家庭环境里生活

和睦的家庭是幼儿幸福的摇篮,幼儿需要在父母恩爱、家庭成员和睦、相互尊重的环境里生活,这是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父母不和,家庭成员之间经常发生矛盾,出言不逊、行为粗鲁,会让幼儿紧张、担忧;或者由于情绪不好,大人将怒气发泄在幼儿身上,把幼儿当成“出气筒”,更让幼儿委屈、不知所措。尤其是父母矛盾深化到闹离婚的时候,互相争夺幼儿,以幼儿喜欢的东西引诱他站在自己一方,反对对方,使幼儿不知道该怎么办,分不清是非。幼儿容易形成自私、虚伪、说谎及见风使舵的不良行为,严重的会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并使幼儿的心灵受到创伤。

期盼得到父母的尊重

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爱好,他们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幼儿从小受到尊重,才会产生自尊心,长大后也会尊重别人。因此,家庭中应该有民主的气氛,父母要求幼儿帮助做事时应该用请求或商量的语气,不可强迫命令。幼儿做完事后,父母也要对幼儿说“谢谢”。父母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也要承认错误,若错怪或冤枉了幼儿,事后应该向幼儿道歉。

幼儿难免会有错误和过失以及不能令人满意的行为习惯,父母应该循循善诱,帮助他改正缺点与错误。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议论、指责幼儿,如说幼儿很笨、不听话、喜欢咬人和打人等。这将会强化幼儿不好的行为,也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有的父母把幼儿当玩物,无意识地随便戏弄幼儿,如看幼儿长得白白胖胖很可爱,叫他小胖猪。幼儿长得瘦的叫“小猴子”。幼儿反应迟钝一点,父母一烦恼就骂他是“笨蛋”“混球”。这都是对幼儿人格的不尊重。

幼儿虽然小,但他们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一旦人格受到侮辱,心理就会产生不愉快的情绪。而且,万一幼儿丧失了人格尊严的心理要求,带来的后患更是无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