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在先农坛时的一些事

张天祥

1952年,北师大体育系48级6人、49级9人毕业分配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我作为其中一员心情非常激动,因为她是从未有过的学院,所以大家兴高采烈地到设在“先农坛体育场”的“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报到,开始了我们在先农坛的生活和工作。虽然至今已有60年的时间了,在那里的一年多时间里,有一些事,仍历历在目。

先农坛体育场坐落在先农坛内,从天桥向南走约一站地,路西有个大门,走进大门是个空旷的大院子。它的西边,当时是一座高射炮的阵地。我们走进大门,靠东侧斜看到二大门,即体育场的大门,正对着这门的是一座很旧的围着水泥看台的体育场。在体育场的东门,大门洞内的两侧,各有一间大房子(看台下面),这就是“中央体育学院筹备处”的办公室。

我们就住在东门与南门之间的看台下的房子里。我们住在那里经历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室内放着6~8张旧的双层床,我们每人一张床,上铺放箱子、脸盆等杂物,下铺就是我们睡觉的地方。由于看台年久失修,有很多裂缝,下雨的时候,外面下大雨,房内下小雨,雨停了,房内还是滴水;冬天雪化了,水从裂缝中流下来就结成冰栓,即使在房中间生个大火炉,这些冰栓仍然挂在房顶上,闲遐时看起来非常美,像个“大溶洞”;在夏天则全然不同,被惨烈的阳光照射了一天的看台,热气向水泥里渗透,晚上一到屋里,真是个“大蒸笼”,而且室内蚊子还很多。虽然如此,忙碌了一天的我们仍然酣睡不误,当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

我们有个小食堂,每天的饭费大概五毛钱左右。我们的食堂有位水平较高的厨师,除做大锅菜之外,还单独做“小炒”,特别好吃,有时嘴馋了,也狠下心买一盘,这就要超过每天预计的开支。有时想吃饺子时,就到大门外的集市小馆去吃牛肉大葱馅饺子,一分钱一个,个儿很大,一般人吃20个就能吃饱。

我们周末都出来放松一下,参加一些活动。一个是在大门外可坐有轨电车到前门,然后沿西河沿走到师大,或坐车到虎坊桥沿新华街走到师大,参加师大组织的活动;另一个是坐车到天安门去中山公园或太庙(现在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去玩,偶尔也到珠市口去看戏,这就是奢侈了,要花去一天的饭费。

我们在筹备处干了大约三方面的工作。首先是干杂活,刚到筹备处,没有教学任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所以即使是通知等各种材料,都是自己刻蜡版、油印、装订……也算学了一项本事,享用了很多年;另外就是要当采购员,买桌、椅、床、马扎等,还要购买上课要用的体育器材,如单杠、双杠、垫子、标枪、起跑器,足、篮、排球等,以及办公用品,如纸、笔、油印机等。

另外还有两项外出任务,一项是派一位老师到现在的校址检查施工情况,常驻在这个一片稻田的空旷土地上;一项是派了四位老师到燕京大学(现北京大学)去,担任当时在那里集训的国家男、女篮球队和男、女排球队及足球队的身体训练工作。每周六下午要从燕京大学骑自行车先回先农坛,次日下午再骑车回家去。

这一阶段虽然干的活很多,也很辛苦,但大家的心情非常好,无忧无虑。

职工招聘的差不多了,各种行政事务性工作不需要我们干了,于是我们转入到了教学准备工作方面。

我们毕业后,没进行过正规的教学工作,一切从头做起。当时的方向是一边倒,向苏学习。所以先学习“访苏团”带回来的苏联体育学院的有关文件和资料,然后根据学院的情况和要求,制订我们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文件。开始理解不深,基本上是照葫芦画瓢。有些内容过去没见过,也没学过,只能看苏联的材料,有俄文的,不认识就查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查,把标题翻译过来,按照我们的理解编写出来,再按这样编写出来的大纲进行备课。同时,大家一起进行讨论研究,有时还会争论不休。在准备教学的同时,为结束筹备工作,向正式学院过渡。首先要进行招生工作,接着为开学做准备。

第一届53级,共招进了500多名学生,分5个班,每个班又分4个组,其中的第4组为女生。由于招收的这届学生,绝大多数是指导志愿入学的,专业思想极不稳定,所以由领导指派各班的班主任及各组的辅导员,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帮助解决他们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稳定他们的情绪,提升他们对体育专业的认识。

开学典礼是在一个大棚子里举行的,钟师统老院长的讲话,突出了艰苦奋斗,刻苦学习的精神,勉励大家端正思想,认真对待,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努力学习。同时确定了每年的11月1日为校庆日。1954年初,学校开始搬迁,来到现在的校址,结束了一年多在“先农坛”的时光。

60多年过去了,我亲历了我校从无到有、艰苦创业的过程,很多事仍记忆犹新。1952年从北师大和河北师院分配来的18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只有一位姑娘),现在只剩下了4位,都已经成为耄耋老人了。我们庆祝学校60年周年华诞,并期盼未来更加辉煌!

(作者1952年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原田径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