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馥郁芬芳的白玉兰

——深切怀念王义润先生

张问礼

王义润教授,江苏省苏州市人。1917年出生于北京,是名门望族,世代书香。祖辈王鳌(明朝)曾官至丞相,至今在苏州市仍保留着她家巷口高大的石碑楼,以及室内石壁上身着官服、头戴官帽的刻像。王先生22岁时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31岁赴美国留学,34岁获旧金山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1951年她和丈夫李鹤鼎教授,怀着满腔爱国热情,冲破层层阻扰,穿越太平洋辗转回国,就职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1953年调入中央体育学院(即现在的北京体育大学)。从此,开始踏上了他们对中国体育教育事业忠诚奉献的道路。在学校里,我们都尊称她为“王先生”,在这个称呼里包含着我们发自内心的尊敬、信任和情义,这么一叫就是58年。2011年7月王先生安详地离开了我们,享年94岁。有的人和事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但和我们朝夕相处了58年的王先生,她没有走,她的音容笑貌仍时时浮现。在这建校60周年之际,更是思绪联翩……在这里,我分享几件印象深刻的往事,以表示对王先生最深切的怀念。

新中国运动生理学的开拓者、运动科学健身的积极传播者

凡是聆听过王先生讲课的人,都会高度赞扬,终身难忘,这主要是由于她勤奋致学,对于运动生理学内容的掌握已达到融会贯通的境地。她讲课时,很少看讲稿,而把注意力集中在提高教学方法和效果上。她那风趣生动的语言、高昂悦耳的声调对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对教学环境的气氛具有极强的控制力。

王先生思维敏捷、文笔流畅、专业知识渊博,又是国内体育教育界运动生理学的知名教授。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各大体育报刊、杂志纷纷约稿,那时在《体育报》、《体育文丛》、《新体育〉上经常可以阅读到王先生撰写的有关科学锻炼的文章。她为我国“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强国方针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她还兼任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会员、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中国体育文史资料编审委员会委员、中国生理学会委员,以及1961年和1978年全国体育院系通用教材《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的主编等工作。

我校运动生理学科水平提升的领导者和策划者

当年我校各个学制和专业都规定开设运动生理学课程,面对校内日益繁重的教学任务。身为教研室主任的王先生,慎重考虑后开会提出——我们的专业知识不仅仅要有广度,还必须有深度才能符合目前形势的要求,所以规定每个教师必须认领运动生理学的某方面内容,并规定每学期做所选内容的文献综述和报告,要求掌握这个专题的国内外的研究动态和进展。这一措施使教研室整体水平得到飞跃,使我们有条件开设校内运动生理本科生、研究生的专题讲座,并在1980年中期有条件接受国家体委科教司授任我教研室为全国各体育院系文革后所招收的第一届研究生,开设运动生理学专业讲座课。这一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我校运动生理教研室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且几十年来始终保持着全国领先的地位。

王义润教授与杨锡让和我探讨学术难题

晚年生活的光和热

除去精湛的专业知识,王先生还赋有文艺才华。抗日战争时期,王义润教授正值青春年华,她曾满怀着一腔热血投身到唤起民众积极抗日的热潮中,曾多次担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中的女主角。50年代后期,我国反浪费运动时她也曾担任活报剧的女主角,声情并茂的表演曾闻名全校。

晚年的王先生,虽然离开了教学的讲坛,但是依然心系学校的发展,心系离退休的老朋友。她经常给学校提各种合理化建议,并且于24年前还创建了“同心合唱团”,曾担任团长多年。这是离退休老年人群中,一支活跃而生气勃勃的队伍,他们欢乐嘹亮的歌声、优美的音符经常回荡在北京体育大学的校园里!王先生还建议大家要学唱世界经典名曲,以提升合唱团的水平。她还从台湾的书店里找到了早已绝版的101首著名的英文歌本《The One Hundred and One Best Songs》,这个歌本我们珍藏并延用至今。

王义润教授走了,但是她用青春和激情浇灌的运动生理科学在延续,知识在延续,歌声在延续……还在延续的还有王义润教授爽朗的笑声和给予后辈们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时光荏苒,教学实验楼前的玉兰花谢了又开,一批批年轻人走出校园又走进社会。在我眼前始终浮现着的依然是旖旎焕发的王义润教授耐心地指导我们的科研和教学。在这里我深深地感谢,感谢她在人生道路上对我的教诲和关怀,感谢她一生孜孜不倦勤奋地为体育大学培养出了无数优秀人才……在我心里,王先生是我国运动生物科学领域里一棵永远盛开的白玉兰!

(作者1953年到中央体育学院工作,原运动生理教研室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