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观众的评选和TDK杯的比赛

毕熙东

毕熙东,1980年底,中国青年报复刊后首次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应试考中。1981年3月正式成为中国青年报体育记者。1985年任中国青年报体育组组长并任中国体育记协常务理事。1987年任中国青年报体育部主任。2000年1月任中国青年报报刊发展中心主任,创刊《青年体育报》并任总编辑,同年任中国体育记协副主席。采访过包括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等几乎所有国内外重大体育比赛,资深足球评论员。

2009年荣获中国体育新闻工作者协会成就奖、银奖和荣誉奖。

1985年5月19日,中国足球队在世界杯预选赛小组赛中,主场败给了香港队,早早就失去了争夺世界杯入场券的资格。媒体大跌眼镜,球迷心理失衡,工人体育场愤怒了,观众闹事了。一些人甚至上街做了打、砸、抢的行为,以发泄心中的不满。一时间,在国内外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因为那时在中国球迷闹事是极其罕见的。

恰逢其时,国际足联首届柯达杯(17岁以下)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将于1985年5月底在中国举行。如何扭转“5.19”事件的不利影响,如何保证赛场秩序,使首届柯达杯比赛顺利进行,圆满结束,便成了摆在中国足协、柯达杯组委会和北京、天津、上海、大连四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难题。

为此,当时的中国足协负责人陈家亮找到了团中央,请共青团组织帮忙解决这一燃眉之急。当时的团中央书记处书记李源潮同志打电话到《中国青年报》叫我立即赶到团中央开会,与足协的同志们商讨此事。李源潮同志希望《中国青年报》能利用在全国青年中的极大影响,想出好办法,发挥好作用,配合足协及相关方面,宣传好、组织好、保证柯达杯比赛的顺利进行。

领受了任务后,我仔细研究了各国球迷闹事的案例及当地的处理、预防办法,没有太多的可取之处。但却从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记者给球队、赛场打分的报道中,想出了一个办法。在柯达杯比赛期间,设立一座新的奖杯——文明观众流动奖杯。在北京、天津、上海、大连四个赛区进行评比,每轮比赛评比一次,制定出明确的标准和分数计量办法,请在场的媒体记者为赛场秩序、球迷表现打分。内容包括:上座率、热情程度、言行举止,对参赛队员及裁判员的尊重程度等等。得高分者阶段性保存流动奖杯,比赛全部结束后,四赛区得分最高者,永久获得文明观众流动奖杯。当然,为了顺利实施上述设想,请求京、津、沪、连四地方共青团组织全力组织配合,并希望得到柯达杯新闻委员会的支持与配合。

《中国青年报》社领导同意了之后,将方案上报团中央和国家体委。第二次联席会议时,李源潮同志听取了全部方案和实施细节后,立即批示:“文明观众评比是个好办法,这是个创举,请相关地方团组织积极参与这一活动。”

中国足协负责人、首届柯达杯赛事组委会副主任陈家亮同志表示:这一方案上报国际足联后,阿维兰热主席也很高兴,决定将“文明观众流动奖杯”作为首届柯达杯比赛的正式奖杯。陈家亮还代表组委会,希望团中央和《中国青年报》社领导同意我参加首届柯达杯新闻委员会副主任。

方案通过了,接下来就是奖杯的问题。柯达杯比赛的冠军奖杯,最佳球员、最佳射手等各种奖杯都已定型,公布了文明观众流动奖杯也得赶快露面才好。我和体育组的同事直接去了北京景泰蓝工艺美术厂,见到厂长说明来意后,厂长大力支持,说:“找我们你们算是找对了,一座新的奖杯又是在中国,当然要有中国特色,景泰蓝就是中国特色。”于是打开仓库大门,让我们挑,人家免费提供,并依照我们的要求刻上“文明观众奖杯”字样。我们挑选了一座西式巴洛克风格的奖杯,杯高65公分,工艺精湛,式样新颖。经各方同意,奖杯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带着奖杯到长城饭店去拜见了阿维兰热先生,他见了这座景泰蓝奖杯非常高兴,连说漂亮。听过我们的策划创意之后,阿维兰热先生说:“文明观众评比,这是个创举,我将亲手把这座奖杯颁发给获奖城市的市长。”

北京、上海、天津、大连四城市团组织也积极行动起来,组织起了以大、中学生为主的文明拉拉队,每场比赛青年文明拉拉队都出现在球场最拢音、最敏感的看台上,几百人坐成方阵,口号响亮、手势统一,旗帜鲜明,再配以锣鼓、乐队,好不热闹。在文明拉拉队的引导下,全场观众也不自觉地跟着一起为球员加油鼓劲。人们都希望为自己城市的文明形象尽一份力量。最后,据首届柯达杯比赛组委会的官方统计,场均人数22970人。这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数字,因为当时除了北京工人体育场外,其它赛场的容量最多就是3万人。还有像北京的先农坛、上海的卢湾、天津的民园体育场也就2万个座位。

在热烈、文明的赛场气氛感染下,来自各国的年轻球员发挥的也极其出色,32场比赛共打入91粒进球,使首届柯达杯(17岁以下)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圆满落幕。在闭幕式上,阿维兰热先生亲手将文明观众流动奖杯颁发到给了北京市市长手中。文明观众评比活动圆满结束了,在京、津、沪、连的共青团组织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当时直接参与组织青年文明拉拉队的各地团委领导有强卫、姚望、铁国杰、薛潮、韩政等等。

国际足联对在中国举办的首届17岁以下世青赛的过程组织工作赛场秩序和结果相当满意。为此,阿维兰热先生在长城饭店接见了《中国青年报》的新老社长(当时中青报老社长佘世光离休,新社长李至伦上任,正在交接过程中)

当时我想,我的一个急就章式的策划,没想到能收到这么大的效果,看来,共青团组织是有号召力的,《中国青年报》是有感染力的。我何不再提出一个急就章式的策划案呢?于是,在接见过程中,我忽然向阿维兰热先生提出了由《中国青年报》出面与中国足协联合举办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的设想,这设想在柯达杯过程中,我和老社长佘世光汇报过,得到过他的支持。但和中国足协商量时他们却好像不屑一顾。我当时就想,你们认为媒体办不了比赛,我就去找能管你们的人。现在可逮着机会了。

出人意料的是,我一说出设想,阿维兰热先生立刻拿起纸笔,问我要办多大年龄段的比赛,想请什么队参加,需要国际足联什么帮助。而且边问边记录我们说的话。我说想在每届国际足联20岁世青杯比赛的当年、赛前两个月举办20岁年龄的国际青年足球邀请赛,为参加世青杯的队伍提供热身的机会,也为中国青年队有机会与高手过招,开扩眼界,寻找差距。

由于这一设想尚未形成策划案,当阿维兰热问我想请什么队参加、哪年搞比赛时,我试探性地回答:“明年,1986年5月,因为1986年正好是世青杯年。想请阿根廷、英国队、法国队、罗马尼亚队,中国队再出4个队。”听到这里,老爷子突然问:“为什么不请巴西青年队?他们可是连续两届世青杯冠军?”我们的老社长有经验,立即接过话茬说:“小毕说的只是个初步设想,原则是南美、西欧、东欧各请一支强队,既然主席推荐巴西队那就请巴西队。”

阿维兰热笑了,他就是巴西人,他高兴地在一张大白纸上挥笔写道:“为了这个卓越的比赛,我愿加入中国青年报的行列。——阿维兰热”写完他笑着对我们说:足球的发源地在中国,柯达杯办得很好,说明中国有着广泛的足球基础。国际足联今后工作的重点就是帮助亚洲和中国提高足球水平。要从青少年抓起,《中国青年报》组织这样高水平的青少年赛事很有意义,国际足联全力支持。最后,阿维兰热委托国际足联执委霍英东先生代表他宴请中国青年报人,以表示国际足联的谢意。

1986年“中国青年报TDK杯国际青年足球锦标赛”如期举行了,巴西、法国、英国和泰国青年队应邀参赛。中国足协负责人陈成达、陈家亮、年维泗都评价说:“这是建国以来水平最高的一次比赛。”当时的巴西青年队有后来叱咤风云的罗马里奥,法国青年队中就有1998年世界冠军法国队队长布兰柯。

1985年柯达杯的文明观众评比活动和1986年中青报TDK杯国际青年足球赛这两个赛事,在我30年体育记者生涯中是无法忘怀的两件事。它体现了中国青年报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体现了中国青年报人的胆略和责任感,更体会了上世纪80年代那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