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研究综述

1.3.1 我国体育社会团体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1我国体育社团发展历史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后我国社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第三部门研究的兴起为我国“社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我国大大小小的社团如雨后春笋般地萌发,体育社团也随之发展起来,这个时期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在得到物质满足的同时开始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人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这一点恰为体育社团的发展提供了有机的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人民不仅摆脱了传统社会关系状态与观念舆论的束缚,而且激发与强化了社会成员的主体意识、权利意识等,社团由此成为公民社会精神与公民身份意识萌发的沃土,成为构筑中国公民社会的全新的平台和组织载体,当代中国社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9】进入21世纪,我国体育社团渐渐成熟起来,已经有了独特的发展模式。2005年时全国性体育社团已经发展到2500个,这个时期体育社团在发展数量上和组织形式上均得到了飞速的发展,表现出鲜明的体育社团发展特点:①由原有单项运动协会的实体化转变;②全国性群众体育的社会团体自上而下的建立,如大、中体协的建立;③各行业体协的建立;四是,民间体育组织自发性的建立。【10】

1.3.1.2关于我国社团、体育社团概念及性质研究综述

社团是“社会团体”的简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团数量迅速增加,社团的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但是,由于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中政府行政机构对社团的覆盖,社团究竟是一种什么性质的组织,其内涵和外延一直模糊不清。

在现有的文献资料中,对社团的定义及性质阐释有多种,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4种。

①以共同特征定义社团,主要突出社团的民间性、非营利性和自愿性等共同特征;②强调社团互益性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为王颖(1993年),认为“社团就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相聚而成的互益组织,具有非营利和民间化两种基本的组织特征”;③强调社团公益性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是岳颂东(1999年),认为“社团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为宗旨,按照一定的章程,经过法定程序组织起来,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社会组织”;④由于公益性和互益性有明显的冲突,因而有的学者笼统地强调社团的特殊目的性,具有代表性的是王名,认为“社团是指人们为了追求某种或多种目的而组织成的一个团体,譬如工会、商会、社会学会之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条例》中“体育协会从属于社团管理范畴”的规定,体育社团也应具有民间性,它是民间自治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是群众自愿组织的业余群众体育团体,这是体育社团的基本社会定位。【11】此外,我国宪法规定:任何社团不得从事以任何营利为目的经营性活动。因此,体育社团是非政府性组织和非营利性组织的社团机构,强调的是互益性和公益性。

1.3.1.3我国体育社团的功能研究综述

鉴于中外对体育社团的定位有所不同,因此关于体育社团的功能认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卢元镇认为体育社团具有如下功能:“代表群体参与政治活动;协助政府体育部门完成某些政府职能,如办学习班和体育竞赛活动的组织工作等,一些体育协会还承担了体育市场的管理工作;发展成员在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等方面的素质,表达成员的情感、能力,为成员寻求体育机会,以获得社会承认,实现自我,这是社团的主要功能之一,也是社团能够吸引成员的基本原因;维护成员的个别权益和群体权益,群体利益的表达是社团成熟程度的重要表征,它表明成员缘共同利益而凝聚的程度,也表明社团组织在社会关系中的独立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12】

美国的柯亨和阿拉托在研究中得出,非营利组织的功能是填补政府功能的空白,而那些“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就属于政府功能的空白。现代社会是多元化社会,人们的兴趣、价值观念、经济利益都高度多样化,社会分化为众多阶级、阶层以及各种利益群体。只有非营利组织才能有效地满足社会的多元化要求,支持社会的多元格局,而作为唯一的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政府则无法满足这些数目巨大、种类繁多、彼此冲突的局部性需要。非营利组织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积极参与公共服务,提高社会福利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

1.3.1.4我国体育社团管理研究综述

任峰在《高校体育社团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以宁波市高校为例》中指出:目前,我国学校体育社团管理出现极“严”和极“松”的两极分化现象:管理过严主要是指我国学校体育社团主管部门对学校体育社团审批手段繁琐;管理太松是指我国学校体育社团主管部门对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和组织管理不闻不问,放任自流。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校体育社团主管部门与社团组织之间工作协调严重不足,我国关于学校体育社团管理体制不健全,尤其是在我国法律条款中对学校社团管理的界定比较模糊等。【13】体育社会团体同学校体育社团一样,在管理模式中同样也要接受国家行政主管部门的严格管理,尤其是体育社团的注册一定要提交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文件,业务主管部门是指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授权的组织,所有的体育社团全是以国家名义建立的,如:奥委会、中国篮协、中国足协、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等。【14】

现有研究当中,学者们对目前我国体育社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认识较为趋同,主要问题集中表现为“政社不分”,“两块牌子、一个实体”,体育社团行政化倾向严重、自主性差、经费不足,社团运行困难,应变能力、组织社会团体活动能力欠缺,公共支持度不高,社会公信度较低,社团组织的公众社会基础相当薄弱等。【15】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归纳分析发现:目前,我国体育社团的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较薄弱,研究方法单一,实证研究、个案研究缺失的问题。因此,对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的科学研究应加强相关领域的理论综合研究和体育社团发展的基础理论研究,进而拓宽研究内容,不断强化操作层面的实践研究。

1.3.1.5 我国体育社团发展趋势研究综述

伴随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体育社团已成为21世纪中国体育多元化的一个活跃因素。目前,我国对体育社团的研究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从研究的视角和内容上分析,目前,对我国体育社团发展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以下两方面问题上:一方面是我国体育社团改革策略、方法研究,另一方面是体育社团改革目标及发展方向研究。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于善旭提出,应有计划地改变国家体育总局与中华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一个机构几块牌子的状况,实现中华体育总会与中国奥委会的独立运作(中华体育总会与中国奥委会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16】②黄亚玲提出:体育社团的组织重构,即将原来由国家体育总局承担的职能转移到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两大社会团体中的会员组织按照社团法人的权利和义务来规范管理运作,实现组织之间的重新整合。【17】③林显鹏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并就二者业务范围的划分提出初步意见:“中国奥委会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应当从国家体育总局以往的‘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状态下独立出来,成立实体化的体育社团组织”,“中国奥委会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应当采取‘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做法,竞技体育事务以中国奥委会为主来运作,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教育等项体育工作尤其是基层的体育事务,主要以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名义来运作。”【18】

以上专家对未来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趋势虽有不同的看法,但对我国体育社会团体变革的迫切性要求和科学化选择的主导思想是一致的,研究一致表明未来我国体育社团仍无法脱离我国体育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和指导。因此,我国体育社会团体的组织发展应当选择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与体育社团自主管理相结合的联合管理发展模式,这就是强调无论对体育社团如何进行改革,总体的经验要求是未来我国体育社团的发展必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经济体制,建立一个良性循环模式。这使我国各种体育社会团体的改革与发展明确了基本思路和改革方向。

1.3.2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综述

1.3.2.1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整理发现,目前现有的文献研究内容多是对中国大体协现状、未来发展趋势及改革策略的一般理论性研究,国内尚未有对中国大体协发展历史事实的研究,回顾中国大体协发展的历程,对促进我国体育强国战略目标实现,促进中国大学生与世界大学生的体育文化交流,促进我国大学教育事业发展,为我国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面人才有着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

中国大体协成立于1975年,同年加入了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成为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的会员国之一。中国大体协成立之初由当时的国家体育委员会管理,1986年掖县(莱州)会议后中国大体协国内事务转由当时的原国家教育委员会管理。1998年教育部设立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联合秘书处,秘书处的任务之一是负责中国大体协的日常工作,大体协秘书处的建立使中国大体协有了独立的办公机构、办公地点和办公条件,成了名副其实的社会团体组织。2003年,我国大学生运动员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单项体育比赛的组队、对外联络等各项工作由国家体育总局全面移交由国家教育部所领导的中国大体协,中国高校体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按照主管部门的更替和机构发展的重要事件,我们将中国大体协的发展划分为成立初期、初步发展期、稳步发展期、快速发展期、高速发展期五个阶段。

1.3.2.2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概念研究综述

中国大体协属于非营利性群众体育社团组织,是中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唯一全国性组织,是中华体育总会会员和亚洲及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员。【19】按照民政部《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及体育总局《全国性体育社会团体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是中国大体协的业务主管部门,进行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通过文献资料的检索发现,除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章程》中明确指出了中国大体协的性质是由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及体育工作者自愿结成的专业性、行业性、全国性、国际交往性的非营利性的体育社团组织之外,尚未有其他有关中国大体协的定义。本研究中采用的中国大体协的定义为《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章程》中的概念界定。

1.3.2.3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性质研究综述

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发现,多数学者的研究均是对社团及体育社团的基本性质进行了研究,针对中国大体协性质进行的研究较少。在该领域研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董众鸣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中的观点,基于社会团体的基本性质进行的中国大体协性质的界定,提出中国大体协应具备“非营利性、中介性、自愿性、唯一性、自治性”5种基本属性。该研究较为明确地概括了中国大体协作为我国群众性体育社团的性质特点,但未能对该社团的组成主体——高等院校及大学生成员体育运动的性质特点进行阐述,因而,该研究结论对中国大体协性质概括缺少了针对性和对本质问题的根本性探究,显得泛泛而浅显了些。

加强对中国大体协根本属性特征的分析,有利于明确协会发展的宗旨,确立协会发展的目标和发展方向,也有利于中国大体协在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以协会的根本属性为标准,检查和指导协会发展与改革工作,更有利于巩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大体协组织,科学管理和推动我国大学生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对中国大体协根本属性特征进行分析,必须立足于我国的法律条款,根据我国的社团管理体制,结合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和教育改革的现实需求,把握高等院校体育和大学生体育文化发展的本质特征进行根本属性的分析。

1.3.2.4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职能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章程》规定中国大体协的宗旨是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团结全体会员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育方针,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运动发展,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水平,努力为国家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20】协会致力于加强与世界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亚洲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及各国大学生体育组织间的联系,开展国际间的大学生体育交流与竞赛活动,以增进我国大学生与世界各国大学生之间的友谊,扩大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对外影响。从该规定中我们可以简要归纳中国大体协的主要功能:①推动学校体育工作,促进我国高等学校体育运动发展;②提高我国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和身心健康水平;③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④开展国际间的大学生体育交流与竞赛活动。

针对中国大体协的职能,多位学者进行了中外大学生体育社团组织的管理及运行机制的对比研究,全面审视和拓展了中国大体协的职能。史为临、毛丽娟在《体育发达国家学校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中指出,根据本国国情和文化根基,学校竞技体育管理模式由政府主导管理型向体育社会团体(全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和全国中学生体育协会等)为主导的管理型转变。【21】董众鸣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研究》中指出,中国大体协应“承接政府转移过来的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的中观和微观业务职能,成为高校竞技体育行业管理的主体”。要明确中国大体协的中介性职能、项目管理职能、分区管理职能。【22】对以上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学者们对中国大体协共同的认识是:中国大体协应该具有学校竞技体育的管理职能,尤其是大学竞技体育的管理职能。

学者们对中国大体协职能定位的研究过程也表明中国大体协作为非营利组织具有“填补”政府功能的“空白”的功能和“满足社会多元化需要”的功能。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国大体协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功能,将在政府与社会之间积极参与大学生体育事业的公共服务,提高大学生享受体育教育的权利水平,不断地发生功能性的改善和拓展。因此,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应重新进行中国大体协职能的定位和功能探寻。

1.3.2.5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改革与发展研究综述

关于中国大体协的改革与发展问题研究,学者们针对中国大体协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以及改革策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研究结果。王永盛和潘耀滨等在《美国大学竞技体育发展对我国高校的启示》中指出,中国大学竞技体育的发展缺乏制度保障,甚至有制度的障碍。代表全国大学的体育组织机构——中国大体协是全国最大的行业体育协会,没有被纳入国家体育竞赛的主渠道,至今没有得到单独组队参加全运会的资格,造成了高校系统内大量体育资源的浪费。【23】

张登峰在《影响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的因素及对策研究》中,董众鸣和朱桂林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中,均指出影响中国大学体育协会发展的因素既有外部制度环境的因素,又有协会内部自身能力建设的原因。具体表现为:法律制度供给不足;政府培育、扶持力度不够;社团化进程缓慢,缺乏社会公信力;协会组织机构与法规制度建设不完善;职能单一;行政化管理;经费来源单一,影响了大体协自身的发展速度与规模。【24】

董众鸣和朱桂林在《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发展研究》中还指出,中国大体协成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管理的主体具有必然性。同时指出,中国大学体育协会发展策略是加强中国大体协的组织机构与法规制度建设;设立专门委员会保证中国大体协开展业务活动的需要;增设相对独立的监督检察委员会。大力发展实体机构。【25】董众鸣提出,进行中国大体协的改革要理清大体协与教育部的关系,明确其职责定位,健全协会各级组织机构,完善协会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协会组织内部的职责分工,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树立“分权”的治理理念,采用“扁平化”治理模,明确各级组织的职能定位,统一“责、权、利”关系,坚定走政府与社会结合型管理体制发展道路,建立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政府与社会结合型“三级”管理体制。【26】

通过文献的归纳整理发现关于中国大体协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研究较少,研究者多是通过对中外学校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对比研究来说明中国大体协的性质、职能、组织机构、管理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而且多是在宏观理论层面的研究,或是通过对我国社团、体育社团发展研究成果来对中国大体协进行对照检视的一般理论研究,尚缺乏针对中国大体协进行的全面细致的研究成果。

1.3.3 国外体育社团发展研究综述

1.3.3.1体育社团在国外发展的直接原因

20世纪70年代末,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滞涨”,政府税收能力下降,政府压缩开支,精减包括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在内的政府机构。80年代中期,英国政府进行体育行政机构的精简,同时将原有的政府职能逐渐地转移给英国体育理事会。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将政府体育行政职能几乎全部转交给澳大利亚体育委员会。随后加拿大、比利时、西班牙等国家逐步将政府体育行政职能权转交到社会团体组织。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体育文化服务的多元化需求,体育文化事业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职业化、商业化的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体育社团的发展。

1.3.3.2国外竞技体育及大学生体育协会现状研究综述

一个国家的体育管理模式是由本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及历史传统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但就体育管理体制而言,世界上大体存在三种类型:国家管理型、社会管理型和结合型管理体制。

1.3.3.2.1国家管理型。也叫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是由国家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的体制,前苏联、东欧国家及我国早期,都是实行这种管理体制的。政府主导型,指由国家政府设置一个部门专门管理竞技体育,主要采用行政方法对竞技体育的投资、运动员选拔、各项赛事的比赛、审核运动员、公布运动员和教练员等级等一系列程序进行计划体制规划。政府主导型管理模式的最大优点是能在有限的资金和时间内实现预期的目标,缺点是限制社会对竞技体育的参与,影响竞技体育的发展。日本竞技体育管理模式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管理,日本政府不像西方国家那样在竞技体育这一方面投入大量资金,主要是靠社会投入的资金来运转竞技体育。此外,早在1990年日本建立了体育振兴基金,主要来自中央政府投资,其他不同渠道的捐赠和企业赞助也很多。目前每年的捐赠约2.1亿日元。基金发放对象是促进竞技体育发展的体育组织,主要用于优秀运动员赴国外比赛、训练等。从历届奥运会可以看出,日本可称是世界竞技体育强国,日本总人口数1.3亿,在2008年奥运会上夺得9块金牌,这优异成绩的取得主要靠的是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与政府的重大决策。日本政府从2001年起,筹备了10年的“日本国立体育中心”,承担着日本所有竞技体育项目的医学、科学、情报流通等多项科研服务任务,对日本竞技体育的崛起影响同样很大。

1.3.3.2.2社会管理型。即主要依靠社会组织对体育运动实施管理。美国是典型的社会管理型体育管理体制,美国政府中没有设立体育部门,政府一般不设立专门的体育管理机构,对于体育事务很少介入和干涉。因此,政府对竞技体育出现的问题(如兴奋剂等)不承担官方的责任。美国是通过法律的形式,将管理权交与社会组织,并对其独立性及权利给予保护。俞可平在《学习时报》发表的文章《推进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创新》中,将社会管理体制概括为“国家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用以规范和协调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生活的一系列制度和机制”,与此相对应的内容包括了社团管理体制、社会保障体制、社会治安体制、社会应急体制、社会服务体制、社区管理体制和社会工作体制。谢庆奎等在《北京行政学院学报》发表的文章《和谐社会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中指出:“社会管理体制就是指社会管理的组织结构、功能作用及其相互关系。”【27】从这些相关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出,组织结构、制度规则和运行机制是社会管理体制中不可缺少的三个方面。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竞技体育发展主要是靠这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机制的调节,所以市场机制才是推动竞技体育发展的真正动因,而这个时候政府的作用却被限定得特别小,在组织管理、经费投入、经营运转乃至整个训练体系的设置上,市场的功能都得到充分地展现和发挥;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该国家的现代职业竞技体育发展非常成熟,已经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28】

1.3.3.2.3结合型。是指社会管理型与政府主导型中间形态的结合型,即采用政府部门与社会组织相结合的方式管理体育运动,政府负责制定体育方针、政策等,而体育组织则负责具体的日常事务,其唯一的官方体育管理部门——青年与体育部直属总理领导,部长由总理任命。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都采用这种管理模式,如:俄罗斯、韩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一系列国家。这些国家主要以俄罗斯为代表,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体育管理体制几经周折,先后由全俄罗斯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运动委员会、体育青年旅游委员会、体育运动与旅游委员会、俄罗斯体育运动协会代理部管理,其体育管理机构一直处在不断地变动之中【29】。俄罗斯政府经过十几年的竞技体育体制改革摸索,最后终于形成了结合举国体制优势,并加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和现代化的管理模式。

1.3.3.3美国大学生体育社团简介

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成立35年来,经历了从创立、普及、提高到全面参与国际交往的发展历程,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的成立与发展不仅丰富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资源,拓展了大学生体育的发展空间,而且明确了我国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目标,形成了稳定的运行机制,为国内大学生体育竞赛的积极开展搭建了宽阔的平台。

美国大学开展体育比赛已经超过百年的历史,它经历了由校际间自发的竞赛活动到目前非常完备的竞赛组织体系的演变。美国大学体育之所以得以发展和完善,大学体育组织的作用不可忽视。虽然美国的高教体制有较大的松散性,但大学生竞技体育的管理相当系统,通过健全的组织管理机构,逐渐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可持续的科学管理体系。

美国大学生体育的管理机构在社会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属于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主要有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美国大学校际体育联合会(NAIA)、美国大专体育联合会(NJCAA)、美国教会高校体育联合会(NCCAA)、全美高校体育联合会(USCAA)等管理机构。其中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是美国规模最大、职能最全、会员最多、管理最为先进的体育管理机构,在美国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NCAA)的管理结构和战略来透视中国大体协的发展状况。

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The National Collegiate Athletic Association,简称NCAA)是美国负责管理大学体育运动的最高机构,是由全美国千百所大专院校所参与结盟的一个协会,是招收管理大学生运动员,对校外资助、奖学金、电视转播、学术资格等一系列涉及大学生运动员事务进行管理的非营利性实体。它拥有大学体育规则的制定权、解释权和仲裁权,确保大学体育比赛在公平、安全、平等及友好的气氛中进行,将体育比赛和高等教育相结合,为运动员提供终身受益的高等教育机会。凡是加入NCAA的会员学校,都必须遵守会员规则,服从联合会的决定。

1.3.3.4 日本体育协会简介

日本体育协会于1911年创立,是获日本政府资助的民间机构,与日本奥委会及各单项体育协会机构平行,均属独立财团法人,侧重于协调和管理社会体育事务。该协会以提倡健康为宗旨,鼓励全民参加体育活动。其最高领导机构是理事会,下辖事务局及负责青少年事务、咨询业务、专项事务、特殊业务等4个专门委员会。事务局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下设9个部室,编制80人。教练员(在日本称为体育指导者)培训业务由体育指导者育成部育成课(课长1人,课长助理1人,职员5人)负责。

1.3.3.5 俄罗斯体育协会简介

前苏联旧体育管理体制的最高管理组织机构是国家体育运动委员会,旧体育管理体制的核心内容是将体育事业纳入到国家的计划经济之内,体育管理权利高度集中在政府机关,并以计划和行政手段直接控制与领导体育事业的发展,体育事业经费高度依赖于国家的财政拨款,这种高度集中的体育管理体制是前苏联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也是有别于西方发达国家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俄罗斯新体育管理体制基本特征是体育政策决定与实施的民营化。国家体育事业多数由民间体育管理组织和体育关联企业以承包的形式实施完成,改变了原国家体育组织上情下达型的旧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发挥民间体育组织和关联企业的积极性并予以更多的权限,是在国家体育组织的宏观指导下,向民间体育行政组织下放权限的过程。这样更有利于将国民和体育界的意愿汇总,并由俄罗斯奥委会、竞技团体、体育企业、国立体育研究所、体育俱乐部以阶段性的提议向俄议会提出,因此这些组织机构作为利益团体具有更高的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