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恩威并施:施恩取其善,施威避其恶(3)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虽有拔山之力、盖世之气,但在和刘邦的较量过程中,却输在鸡肠鼠肚的心胸狭隘上——一个连张良这样旷世奇才的人都无法容纳的人,是无法成为一代伟人的;相比之下,刘邦虽是一介地痞无赖,却有着一颗包容天地的胸怀,刘邦之所以能够在力量悬殊的背景下打败项羽而成为汉代的开国皇帝,就是因为他容纳了像范增和韩信这样的杰出人才,因此才有了鸿门宴和十面埋伏。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太阳和北风打赌,看谁能先让行人把大衣脱去。太阳用它温暖的光轻而易举地让人脱下大衣;北风使劲地吹,反而让行人把大衣裹得更紧。太阳与北风的故事展示了一个道理:对部属要像太阳那样,用温暖去感化他们,让他们体验到领导者的博爱与宽容精神;相反,如果一味通过行政命令去压制部下,则会让部下因心情郁闷而丧失活力,这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在人们的印象中,一说到“管人”二字,就会联想到上下级之间的隶属关系,即命令与服从的关系,其思想核心是:管理者有权对部下发号施令,部下只能被动地接受命令,即使领导错了,也不敢轻易提意见,更不敢直言不讳地提出批评,因为这事关领导的面子——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管理者都自认为他们永远是正确的,他们的命令就是圣旨,部下只能服从而绝无质疑的资格,由此导致了部下与上司之间的心灵隔膜,甚至扼杀了一个企业的活力。

由此可见,在如何管人和管好人的问题上,一个领导者胸怀的大小不仅事关领导者自身的素质,更事关一个企业的未来和命运——一个蒸蒸日上的企业,其背后一定站着一个具有海纳百川的人,我们可以通过无数个中外事例来验证宽容与事业之间的关系。

春秋时代,齐桓公完全是依赖于宰相管仲的辅佐才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管仲曾因王位继承问题与他发生冲突,并刺杀齐桓公未成。因此齐桓公即位后,想惩罚管仲,但鲍叔牙却劝说,大王如果想称霸天下,那就继续让管仲做宰相。齐桓公答应了。管仲为报齐桓公的知遇之恩,在政治上大展才华,不但使齐国兵强国盛,更使齐桓公得以称霸天下。试想一下,如果齐桓公对曾经和自己作对的人缺乏包容之心,又不肯接受鲍叔牙的劝说,那么,他也许根本就成就不了日后的大业。

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管理者都有一意孤行的癖好,除了自己的意见,根本就听不进别人任何有益的进言。因为,让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或公司老板去听从部下的建议,会让领导者本人觉得他好像是一个白痴;相反,许多自我感觉一向偏好的领导者,都把自己视为一个完人,而完人是不能容忍别人对自己说三道四的,结果怎么样?

读过《三国演义》的读者都熟悉关羽败走麦城的故事。当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之际,关羽决定放弃麦城突围去西川。去西川本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大路,一条是偏僻小路,关羽打算从小路去西川,关羽手下的谋士王甫认为魏国肯定在小路上设下了埋伏,他建议部队沿大路前进,关羽却一意孤行,固执地不肯听王甫的劝告,甚至扬言说,就算他们有埋伏又有什么可怕的。王甫料定关羽此去凶多吉少,虽百般劝阻仍无济于事,结果关羽父子双双遭擒身死。一代英雄豪杰因不能兼听不同意见而酿成重大的历史悲剧。

唐太宗曾这样询问他的重臣魏征,说历史上的国君,为什么有的明智,有的昏庸?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他还举例说明:秦二世只听赵高的,隋炀帝偏信虞世基,结果耳目闭塞,导致了这两个国家的短命。一国之君如果能够懂得倾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能够广泛采纳下面的正确主张,他就会成为一个明智的君主;如果只听单方面的话,就会被蒙蔽,那么他就变成了昏庸的国君。太宗听了,连连点头称是,并说了这样一句名言:“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其意思是,一个聪明的君主因为经常反省自己的短处,就会推动国家的进步;一个君主如果老是以为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那么他就是一个愚昧而昏庸的人。

曹操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在他的领导生涯中,处处透着宽厚之风。比如对前来投奔他的人,曹操都采取了比较宽容的态度,比如说,刘备曾先后两次投奔曹操,虽然都不过是“勉从虎穴暂栖身”的权宜之计,曹操也并非没有看出这一点,但他始终给予厚待,可以说是礼遇有加。他手下的谋士不止一次劝曹操趁机铲除刘备,以绝后患,都被曹操拒绝了。刘备的结拜兄弟关羽被曹操捉住后,曹操同样以礼相待,当他得知关羽肯定要离开自己的消息后,反而赠送他一大笔钱。关羽逃走后,曹操手下的将军们都要求前去追击,曹操没有同意。后来关羽带兵在华容道设下埋伏,正好堵住了曹操,原本可以生擒曹操,但关羽念当年曹操对他的礼遇之恩放了曹操一马,这段史话构成了三国争雄中最富有人情味的一笔。不难想象,如果不是当年曹操以其仁厚之心善待关羽,关羽又怎么肯放曹操一条生路呢!这段历史佳话告诉后人一个辩证法则:你只有宽容地对待他人,你才能得到别人的宽容回报。这一法则是现代社会管理者最为重要的一个领导技巧。

与曹操的宽容大度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张飞。张飞既是刘备的结拜兄弟,又是他手下的一员虎将,他在阆中镇守时,得知结义兄弟关羽败走麦城而被害的消息后,日夜痛哭。许多将领纷纷以酒劝解,他醉酒后,愈发怒火中烧,手下士兵稍有过失就拳打脚踢,士兵受伤者轻则残废,重则死亡。刘备知道后,劝他宽厚一些,否则会惹祸上身。张飞却充耳不闻。一天,张飞命令军中在三天内制办白旗白甲以便让全军将士披麻戴孝。第二天,末将范疆、张达二人进帐禀报,说因为三军将士人数太多,三天内难以置办这么多的白旗和白甲,请求宽限几天。张飞却大叫着说,我急着要为我的兄长报仇雪恨,恨不得明天就向东吴发起进攻,你们竟敢违抗我的命令,罪不可赦。当下就把他俩各打了50军棍。打完后,张飞指着他俩说,白旗白甲明天必须全部交齐,否则我就杀了你们。回营后,范疆说,张飞性情暴烈,如果我们明天不能如数交上白旗白甲,他非杀了我们不可。张达沉思片刻后说,与其让他来杀我们,不如我们先把他杀了。当天晚上,张飞又喝得酩酊大醉,躺在帐中呼呼大睡。三更时分,范疆、张达二人手执利刃潜入帐中,将张飞杀死——可怜的张飞,临死前都不知道自己死于何人之手。

我们旨在通过上述事例来说明这样一个道理,凡是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应该用宽容的胸怀去对待部下,应该用兼听则明的精神聆听部下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才会让部下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工作,而不必把心思都用在如何对付上司上——它体现了一个高明管理者的“管人”技巧:宽容地对待部下恰恰是为了树立管理者的权威并让部下心悦诚服地帮助管理者去实现他的宏伟蓝图。

管理者不要表现得太精明

聪明的管理者从不会让部下觉得他是一个滴水不漏、精明无比的人,相反,一个懂得调动员工积极性的管理者应该让自己看上去像个毫无心计的人,其目的是为了给员工们创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而不要让员工老觉得背后有一双警觉的眼睛在无时无刻地盯着他们。

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企业领导者总给员工一种“你们什么也别想蒙我,我什么都明白”的感觉,事事处处都要向别人证明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人,仿佛不这样做就会被部下所轻视、所嘲笑,甚至被他们所捉弄似的,却不知道,一个自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之中”的老板,对员工的心理构成了如芒在背的感觉,这会让员工有一种心理压抑感,其结果是影响了工作效率,窒息了员工的激情与活力。相反,一个真正聪明的管理者应该让自己看上去大大咧咧一些,甚至让自己看上去“傻”一些,这不但会让员工们感到身心放松,也会刺激员工的工作热情——每个人都愿意把他们最聪明的那一面呈献给别人,如果每个员工都能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智慧,那么领导者则成为最大的受益者。

先来讲一个因为自己绝顶聪明而导致失败的历史故事。

魏王的异母兄弟信陵君,是当时有名的“四大公子”之一,知名度极高,光他手下的门客就达3000多人。一天,信陵君正和魏王在宫中下棋,忽接报告,说是北方国境升起了狼烟,可能是敌人来袭的信号。魏王一听就放下棋子,打算召集众臣共商应敌事宜。坐在一旁的信陵君却不慌不忙地对魏王说,先别着急,或许是邻国国君外出狩猎,我们的边境哨兵一时看花了眼,误以为敌人来袭,所以升起烟火,以示警戒。

过了一会儿,又有报告说,刚才升起狼烟报告敌人来袭是错误的,事实上是邻国国君正在打猎。魏王听了,很惊讶地问信陵君,你怎么知道这件事的?信陵王很得意地说,我在邻国布下了眼线,所以早就知道邻国国君今天外出打猎。

从此魏王疏远了信陵君。后来信陵君受到别人诬陷,失去了魏王信赖,晚年贫困潦倒,抑郁而死。

魏王之所以冷落了信陵君,乃是因为他觉得信陵君太聪明了,聪明到“智高震主”的地步,而作为一国老大的君主是不愿让别人的智力超过他的,因为,信陵君的聪明无比衬映出了魏王的平庸无能,这让魏王觉得很不舒服,所以就对信陵君产生了反感情绪,由此葬送了信陵君的前途。

再来讲一个相反的故事:齐国一位名叫隰斯弥的官员,他的住宅正巧与齐国权贵田常的官邸相邻。田常为人深具野心且比较多疑,后来欺君叛国,挟持君王,自任宰相执掌大权。隰斯弥虽怀疑田常居心叵测,不过依然保持常态,丝毫不露声色。

一天,隰斯弥前往田府进行礼节性拜访,田常破例带他到府邸的高楼上观赏风光。隰斯弥站在高楼上向四面张望,发现东、西、北三面的风景都一览无余,唯独南面的视线被隰斯弥院中的大树所阻隔,于是隰斯弥明白了田常带他上高楼观望风景的用意了。

回家后,隰斯弥马上命人砍掉那棵阻碍田常家视线的大树。当工人开始砍树时,隰斯弥又突然命令工人立刻停下,家里人觉得奇怪,问他为什么?隰斯弥回答道:“知渊中鱼者不祥”,意思是,看透别人心中的秘密并不是一件好事。现在田常正在图谋大事,就怕别人看穿他的意图,如果我按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大树,只会让田常觉得我智慧过人,这样他就对我怀有戒心,到头来会影响我自身的安危。不砍树的话,他顶多埋怨我不懂得善解人意,但不致招来杀身之祸。所以,我还是装着愚笨一些的好,以求保全性命。

这一反一正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辩证道理: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即使他智力超群,也不要让部下感觉到这一点,因为,谁都不愿让别人看透自己的心事,尤其是做部下的,他们都希望能在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中工作,如果做老板的在各方面都显得绝顶聪明,就会压抑员工的聪明才智,扼制他们的创造激情,其结果是影响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相反,真正聪明的老板应该扮演这样一个角色:即使具有超越常人的智力和洞穿一切的能力,也不要让自己的优点暴露无遗,相反,做老板的应该让自己变得“愚拙”一些,至少要让你的部下觉得你不是一个精明无比、能够洞穿一切的人,这就给部下留出了一个充分施展聪明才智的空间,也给他们保留了一点耍耍小聪明、玩玩小心计的机会。做老板的即使一目了然于部下的聪明游戏,也要“装痴卖傻”地不予揭穿,这样做不仅会完整地保留员工们的创造活力和工作热情,也会增进上下级之间的融洽关系,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企业氛围。

这就是苏轼所说的“大勇若怯,大智若愚”——大智若愚指的是,真正拥有大智慧的人,从外表上看上去却显得有点糊涂;拥有小智慧的人,看上去却显得聪明无比。但对一个领导者来说,难得糊涂恰恰构成了事业的保障,而精明无比的小聪明反而会得到聪明反被聪明的误的负面效果。

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企业领导者因唯恐部下不尊重自己而极力表现出一副绝顶聪明的样子,它主要体现在:他们的眼睛像探照灯似地追踪、窥视着部下的一言一行,甚至,每当部下通过一个微笑、眼神或举止来表达某种内在情绪时,老板们就用了调侃的语调,一针见血地揭示对方的心思或用意,弄得部下极为尴尬,而做老板的则洋洋得意地,甚至用了炫耀的口吻对部下说,我还不知道你肚子里的那点小九九!可这些聪明者不知道,这种咄咄逼人的、不给部下留有余地的“超级智力”只能让部下对他心生反感,其后果是窒息和扼杀了员工的创造力和活力,这对一个需要靠不断创新来确保竞争力的企业是极为不利的。

其实,大智若愚是一个管理者“管人”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