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工政十六直隸河工(3)

永定河要工疏乾隆三年

吏部尚書顧琮

竊查治濁流之法。以不治而治為上策。如漳河滹沱等河之無隄束水是也。此外惟勻沙之法次之。如黃河之遙隄。一水一麥是也。查永定河既然有隄。難言不治而治。惟用此勻沙之法。以圖徐成。前議于北岸之張客。南岸之寺臺金門閘郭家務。各建滾水壩。開挑引河。以資分洩。今郭家務草壩業已完竣。金閘石壩石工已完。現築小夯灰土。伏思原議金閘建壩。以渾河故道接牛者為引河。開寬濬深。至牛坨南。接挑黃家河。達于勝芳河。開至河頭之北。與新河下游合流。其引河所挖之土。俱於兩岸照洩潮式。作拉沙壩等語。現今估挑引河。即將土方堆築拉沙壩。使之出渾入清。但恐水大之時。泛溢過多。仍不免于淤淀之患。臣再四思維。惟有引河之南岸拉沙以外遠築遙隄。頂寬二丈。底寬十四丈。高一丈五尺。使泛溢極大之水亦有捍禦可保。無南注淤淀之患。又原議北岸之張客建壩一處。即以所衝水道為引河。東會于鳳河。借其潠刷等語。但思建造石壩。工帑浩繁。更非旦夕可能完竣。臣愚請照郭家務改建草壩。于引河之北拉沙外。大營龐村東安之南。建築遙隄。頂寬二丈。底寬十丈。高一丈。使保護京畿。而無北溢之虞。設遇水大。出槽散漫。拉沙外。沙沉于田。清水仍歸引河。被淹之地。一水一麥。尚不為苦。其引河原係分洩漲發之水。即長易消。不致衝淹廬舍。至于引河太近之處。酌量環築護村月隄。再固安永清二縣。有關邑治倉庫。亦應建設護城月隄。此即永定用勻沙之法。以圖徐治之大端也。

永定河工疏乾隆六年

直隸總督高斌

竊臣於十一月自保定起程赴永定河。同方觀承將所有隄埽壩座工程。及上下游各情形。通行查勘。熟籌全河機宜。惟在使尾閭通暢。下不壅則上不溢。自然安流循軌。而下口之路。必令通達大清河。順溜急趨。始可收通暢之效。從前大清河縈迴諸淀之中。永定下口。不能避淀趨河。而兩隄日益增高。夾束泥沙。擁入止水。故勝芳辛張策城三角諸淀。屢改屢淤。皆成原陸。清淀渾流。交受其患。尾閭既塞。腹亦病。用是三角淀自下而上。逐漸壅高。水無去路。遂由鄭家樓北折而東。此處地面寬闊。派散支分。雖皆以大清河為歸宿。但歷安光鳳西迂南轉。紆迴於葉淀沙淀之中。勢既不順。而河流亦緩。仍恐將來不免淤墊之患。臣又勘有七工之南。由冰窖至洞子門一路。地勢窪下。改通水道下口。亦可逕達大清河。但有應遷應護莊。且隔淀坦坡。亦須倍加高厚。殊費周章。臣詳加相度。似應仍以三角淀至老頭河之舊路為尾閭正道。向日三角淀之淤梗。由于止水不能轉舒。今舊跡已成平陸。正可改挖成河。藉天然堅實積淤之隄岸。挽鄭家樓北折之水。乘建瓴之勢。直注大清河。水無緩散。沙無停滯。即漲發出漕。而正流仍行地中。庶于補偏救弊之中。有因勢利導之益。且可免透淀穿運之虞。今酌議於三角淀舊淤。傍南稍淺處所。開挑引河。下接大清河之老頭河。上接鄭家樓水口。共長八十里。挑去積土。務令一律深通。所挑之土。即於北岸廢之南。圈築坡。以防北軼。南岸之尾。亦量為接築土。以遏南流。所有挑河築。并堵築鄭樓水口各工。共約估價銀三萬餘兩。其下口河唇。每年值清水盛旺之時。潮汐迴流。不免浮沙停滯。應令隨時疏通。不過河唇數里之內。為力甚易。下口既通。上游應籌分洩之道。使汛漲盛漲。皆有所疏消。湍激始至。其氣已洩。自無餘患。且使在槽之水。汛流東注。非特不憂潰漫。而下流河身。俱可日漸刷深。以成暢下之勢。查南北兩岸現存減水各壩。其南岸金門閘石滾壩。金門寬五十六丈。因閘身過高。數年以來。並不過水。今酌議將兩頭各除十六丈不動外。中抽二十丈。落下一尺五寸。常汛則從中減洩。盛漲則普面漫水。以壩重門。庶可均歸實用。又南長安城曹家務北岸求賢村半截河四處。三合土滾壩。閘身俱較石壩尺寸為高。祗可備宣洩盛漲之用。常汛俱不能過水。今酌議於南岸六工之雙營。北岸三工之胡林店。七工之小惠家莊三處。各添建三合土滾壩一座。閘身俱較石壩減落。尺寸稍低。金門均寬十二丈。又南岸郭家務舊有草壩。不接現成引河。亦應照新添三滾壩。一律修築如式。金門寬十二丈。此四壩金門。共寬四十八丈。合之石壩下限二十丈。共寬六十八丈。以備滾洩出槽汛漲之水。其長安城曹家務求賢村半截河四壩。舊築金門。各寬二十丈。共寬八十丈。合之石壩上限三十六丈。共寬一百一十六丈。以備滾洩陡發盛漲之水。若壩外原有限引河者。俱仍其舊。本無者。亦無用添置。其盛漲汛漲。分別減洩之處。俱係詳審地面寬狹。酌量安設。計減落石壩。并添築三合土滾壩。所需料物夫工。共約估銀二萬五千餘兩。合之挑河等工。通共約估銀五萬本千餘兩。如此辦理。則渾流歸清流而無止水之隔。雖仍循三角淀初由之路。實與前此之情形異。其各壩宣洩汛漲。一年不過數次。一次不過數時。因隄為固。及分而止。不但田廬全無患害。且於肥淤大有利益。查永定河未設隄岸之先。漲發則四溢橫流。及其勢定。必有河身以行正流。流終歸淀。仍不免挾入泥沙。今將南北各壩滾出之水。任其漫溢田間。而節宣有制。更無恇擾。其河身注入正流。直入大清河。則又與泥沙隨溜溢淀為患者有別矣。至永定下口。宜令歸入大清河。前經部議。恐致淤塞泛礙。行令原任總河顧琮籌畫萬全。隨據顧琮奏覆。必無前患。經大學士鄂爾泰等定議。具奏在案。臣今次至大清河。乘舟上下察看。茲河為東西兩淀南北諸水之總匯。浩瀚迅駛。渾流一入其中。沙泥渙散。悉為衝刷排蕩而去。既無留滯。亦無汛濫。且現在水涸之際。深猶二三丈。永定河汛漲過後。其恒流不足以當大清河十分之一。此實斷無他慮。可以上慰宸衷者也。

東淀之水出達天津朱文端疏中謂之淀河此所謂大清河者即淀河之別名也今永定入沙家淀在葉淀之西由葉淀以入淀河歸海即此奏下口仍歸大清河之情形也孫文定所謂引入西沽之北別行入海者未嘗行云

治永定河說

陳宏謀

永定河發源山西。長千里。兩面環山。從直隸之保安州懷來縣。由水關而入。以達石景山。石景山以東。始有隄岸。其水均係渾流。擁泥挾沙。橫悍異常。善決善淤。遷移莫定。從前原無隄岸。地面寬闊。盧溝橋以下。直至霸州。由會通河入淀歸海。水發之年。一往湍激。散漫于數百里之遠。深處不過尺許。淺止數寸。及至到淀。沙已停積。止餘清流。不致淤塞淀池。而盧溝橋以下。淀池以上。一望平蕪。雖不免年年過水。而水過沙。次年麥收豐稔。所謂一水一麥是也。自築隄束水以來。河身窄狹。兩岸相去。遠者不過二三里。近則一里半里。至數十丈不等。以千里遠來之急湍。束之于幾里之河隄。不能容納。動多漫溢。此理勢之必然者也。然初築之年。河身尚低。仍可以順流。間有漫溢。為害未甚。迨後年復一年。河底漸次淤高。河岸隨亦加築。現在河底高於平地丈餘。而隄則更高一二丈不等。儼同築牆堵水。豈能免於潰決。且上流開口奪溜。則下流便淤。是以尾閭日塞。咽喉有阻。即再加高隄岸。而淤沙隨隄而長。水勢愈高。勢如建瓴。沖溢潰決。隨處皆是。淀池為西南各河蓄水之區。而淀池水清。若將永定河之水。束之入淀。淀必淤積。淀池多淤一尺。則直省受水之咽喉。即多一尺之阻。所以自雍正三年。淤平勝芳淀以後。各河水患。年多一年。數年之後。淀池淤滿。西南諸水。無處容受。則直隸水患。更不可言。尤可恨者。永定一帶。全無泥土。皆係浮沙築隄。非夯硪可期堅固。遇風則隄隨沙去。遇水則隄與沙化。是以極寬極厚之隄。水到即開。沖決仍所不免。此永定一河。斷難築隄束水成河之情形也。上年尚書顧琮奉旨察勘永定河工程。曾經會同總督李等奏請。仿照黃河遙隄之法。將房村南大營之下。張客水口之北。接築大隄至魚壩口底。官修民。為永定河之北岸。將金門閘之上堵築橫隄。聯絡東岸。以舊有兩隄。並淤高之河形。俱作為南岸接連。新改河身共留寬十里。內外相度形勢。將最大落圈于隄北。設法繞過。其必不能讓出之村落。或墊高地基。或願遷徙隄外。量為撥給房間拆費等因。經部議以河流遷移靡常。或南或北。坍長不定。將來漸次改溜。仍恐逼近遙隄。至隄內居民不能讓出之村落墳墓田園。作何安頓。皆須籌畫周詳。嗣蒙皇上命大學士鄂爾泰親往詳勘。議以半截河以下。改挖新河。以順南下水性。半截河以上。逐段挑挖。又于兩岸建滾水壩四座。開引河以洩漲水。原欲使濁流均散。殺其洶湧之勢。免其潰決之虞。逐年相機辦理。冀其漸次圖成。究非一勞永逸之計也。謀豈敢拘執前見。必以遙隄為是。但再四思維。屢加籌畫。奔放之流非窄狹之河所能納。沙泥日積。亦非疏濬之力所能通。恐年復一年。徒糜 國帑。將患日深而治益難。慮及于此。展轉難安。莫若遠築遙隄一法之為得也。所有事宜。謹陳于後。 一查渾水以無隄為上。讓地為次之。皆不與水爭地也。永定河業已有隄。一時難言盡廢。惟用賈讓策。於兩岸之外。遠築遙隄。相度起止。北以南苑之南龐為界。以衛京畿。南以淀河為界。以防淤淀之患。地面廣闊。受水不深。散其勢所以少其力也。力少則無沖決之虞。水淺則無淹沒之患。而且濁流淤地。清水歸淀。地淤則種麥益肥。淀清則尾閭不塞。不與水爭地。而地之所獲可豐。不築隄以束水。而水之悍性可馴矣。 一原議南北岸建滾水壩四座。以洩暴漲。查南岸金門閘石壩工程。用過銀十九萬兩。今北岸張客。若照金門閘石壩丈尺。至少亦需帑銀十數萬兩。未易興工。莫若于金門閘張客石草壩以下。相度地勢。多建草壩。寬以六丈至十二丈為率。過水以六分至四分為度。分洩之處既多。則渾水力緩。不至四處沖刷。草壩每座。不過用銀數千金。一石壩之費可分造十草壩。需帑不多。收效更易。

一兩岸城郭及大莊。渾水經過之地。恐水漲之年。或有淹浸。應請各建護城護月隄。以資捍衛。其零落小。若概築隄。不無繁多。小民或願墊高地基居住。或願遷附大。量給資用。計其所費。不過數年搶修之用。而小民一時遷移。將來永無沖決。至于墳墓。難以概遷。查永定河之水。長消。每一水發。不過二三日。少止一日半日。汛期被淹。過汛仍得涸出。可無損傷。現在東西二淀。乃長年積水之窪。廣袤數十里。其中稍高之地。築室而居。落相差。其墳墓未始不年年淹及。今每年止受數日之淹。而得收淤積種植之利。為害甚小。為利甚多。縱有一二愚民。止圖目前。不願遷徙。然此等有關數十州縣之大利大害。不能為此十餘民目前之小不便。而忘數十州縣千百年之大利也。 一兩遙隄之內。河流遷徙無定。或有淹旗民地畝之事。應請查明民地。豁除額糧。以免報災失業之苦。 一查金門閘張客以上。地勢較高。村落亦甚稠密。不便開壩洩水。而內中或有險要處所。應防其漫溢。應相度險工。加築月隄。委令善於放淤之人。照南運河放淤之式。酌量開放。引進渾泥。填入月隄之內。俾成一片。庶隄岸得以鞏固。 一建築兩岸遙隄。為費甚鉅。議者皆以為難。查自有永定河以來。每年歲修額數二萬兩。搶修一時緊要所需。原無定額。自數千兩至數萬兩不等。而年年興修大工。幫隄建壩。皆不下數千兩。即防汛堵築決口一二處。亦不免數萬兩。今即以四五年大工歲搶之費加築遙隄。計費尚覺減省。一勞永逸。而官帑民力所省已多矣。 一遙隄既築之後。水從兩岸草壩入引河分流。水小仍歸引河。水大漫流。亦不為患。數年之後。草壩朽壞。水勢已平。此週圍數百里之區。皆受水之地。即皆為種麥之地。不須搶修。不興大工。可以交地方官管理。總河一缺竟可裁汰。永定河道改巡地方。兼管河務。一切河員。酌量裁。其者亦令兼管地方事務。庶上下事勢聯絡。呼應既靈。於河防民事。可無岐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