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戶政二十三漕運下(4)

四時風信

海船自江南赴天津。往來遲速。皆以風信為準繩。而風信則有時令之不同。春季西北風少。東南風多。自南至北。約二十日。自北至南。逆風不能駕駛。須待秋後北風。方可返棹。秋季北風多南風少。自南至北。約一月。自北旋南。約二十日。冬季西北風司令。自南至北。則不能行。自北旋南。半月可到。此四時風信之常度也。或隨路進島候風。即有差遲。至多不過一月。內河行船。必須順風。且一遇狂。逼處兩岸。尤易損船。外海寬敞。但非子午逆風。均可掉戧駕駛。雖遇狂風。大洋無山岸沖撞之虞。不能為患。惟外國洋船。大較數倍。錯過順風。寸步難行。待次年順風時候。方可揚帆。至於暴風亦有暴期定日。隨路可以守島迴避。假如初十日是暴風期。初一日船在江南。看天氣晴明。而有順風。便可揚帆開駛。三五日間。即可駛至山東石島。收停島內。以避暴期。夫風信自南北東西正方之外。兼以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共計八面。海中設逢風暴。所忌者惟恐單面東風。飄擱西岸淺處為害。此外七面暴風。或飄停北島。或收泊南洋。或闖至東海。候風定而回。皆可無害。則是四時之風信厥有常度可揆。四時之風暴亦有定期可據。占法可參。而不知者概謂風波莫測。非習練之言也。

趨平避險

夏至後南風司令。海船自南赴北。鮮有疏失。立秋後北風初起。自北旋南。亦鮮疏虞。春季四面花風。不比冬季朔風緊急。設有疏虞。約在千中之二三。冬季西北風當令。自南向北。則不能行。自北向南。或遇東風緊急。飄至淺處。將船中貨物。拋棄數成。船載輕鬆。便可無恙者有之。或至西岸沙脈極淺之處。擱漏損傷者有之。或遇西北狂風。颺至外國。數月而返者亦有之。在百中之一二焉。此惟商賈乘時趨利。重價僱船。不得不冒險趕運。如運漕糧。則不在狂風險阻之時。只須夏季運裝。可保萬全。諺云。夏至南風高掛天。海船朝北是神仙。言夏至以至立秋。計有四十餘日當令之南風。一歲中履險如平。在斯時也。

防弊清源

浙江海船水手。均安本分。非同遊手。每船約二十人。各有專司。規矩整肅。其生長海濱。航海經營習以為常。亦猶鄉人之務農。山人之業樵焉。又皆船戶選用可信之人。有家有室。來歷正明。假使傷損一船。商貨價值五六千金。船價亦值五六千金。無不協力同心。互相保重。不知者或恐貨被盜賣。偽為人船共失。夫貨或盜賣。船可藏匿。船冊上有名姓年貌箕斗之舵水人等二十名。終不能永匿而不出。或恐捏報船貨失於內洋。人自海邊登岸。既可登岸。則可就近報明營汛保甲。查驗損船形跡。或恐捏報船擱淺沙。將貨拋卸海中。以保人船。此惟冬季朔風緊急。偶或有之。亦必有前後眾船。消息可稽。若運漕糧。不在冬季狂風險逆之時。萬無此事。總之船戶各保身家。舵水人等。亦各有家眷保人。遞相牽制。倘有情弊。一船二十人之口角行蹤。萬無不露之理。是以商賈貨物。從無用人押運。惟以攬載票據為憑。訂明上漏下濕。缺數潮霉。船戶照數償償。惟風波不測。則船戶商家各無賠抵。今如裝運漕糧。設有缺數潮霉。即可照商例賠償。其風波不測一端。夏季順風赴北。本無此患。然而官事章程。必歸畫一。方為萬全。因思內河運船到北。時日久長。沿途耗米必多。而交卸正米之外。尚有升合盈餘。外海運北。毫無耗散。則餘米數目。自必更多。萬一風波不測。即約以眾船餘米。均攤賠補。不但輕而易舉。亦且有盈無絀。兼可使眾船互察弊端。極為周密。至於南裝北卸。自有官司彈壓。島址暫停。亦有營汛稽查。各省沿海口岸。皆有關防。海船進出。必驗船牌來歷。奚容毫髮隱瞞。或恐船數眾多。散漫無稽。則可冊編某戶之船。定裝某縣之糧。分縣稽查。尤為簡便。更有經過牙行。堪作眾船保領。自無虞其散漫無稽也。

海程捍衛

方今  聖人敷治。寰海肅清。商賈往來。均沾樂利。某航海經營。竊見南洋營汛。防禦森嚴。北省海程。更資捍衛。以閩浙廣東三省。海面懸山叢雜。水不甚深。若戰船緝捕。易於躲避。是以昔年洋匪滋擾。皆在南洋。江蘇洋面。均有沙脈。匪徒船底。皆有龍骨。一經營船追捕。匪船陷入沙中。寸步不能逃遁。故以前此洋匪未靖。江浙商船赴北運貨。皆到江蘇運售。不敢載回本籍。此匪船不過江南之明證也。昔年偶有竄北者。非因戰艦嚴追。即被暴風飄至。冒險逃命。苟延旦夕而已。山東洋面。均係深水大洋。東向渺無涯際。無處避風。西岸山島。統連內地。海船出入。必有營汛稽查。匪船無照。不敢泊停島內。懸海飄颺。一遇狂風。無從托足。天津則有黃壩。以守門戶。利津則有牡蠣嘴。以作咽喉。奉天地勢。東抱旅順。南對登州。堪作海防關鍵。此四省洋面天然之保障也。或慮外番市舶。潛上北洋遊逸。不知外番水土。仰給中華藥物以養命者。急於水火。方皆感懼不遑。奚敢潛遊犯法。且其所經海面。如七洲沙頭清水瀉水萬里長沙千里石塘。皆屬海中極險之區。非船身巨大。不能駕駛。而船身既大。行走必遲。我 國家戰艦商船。便捷如飛。利鈍懸殊。防禦尤易。至其分駕散船。在閩廣淺洋。猶可齊驅並駕。若至北海大洋。斷難魚貫而行。即如江南。商船同日揚帆出海。雖有百號之多。次日一至大洋。前後左右。四散開行。影蹤莫指。直至朝見登州山島。方能進島會齊。而巡緝營船。星羅碁布。常在島外巡查。不容匪船混跡。此海面之遼闊。捍衛之森嚴。可想而知矣。如運漕糧。必欲籌及萬全。祇須江南戰艦。在江浙交界之盡山防護。南海懸山。至此而盡。故名盡山。中抱內港。或恐匪類潛藏。此外直至天津。並無懸海山島。可以潛匿者。即登州緊對之大欽小欽大黑小黑大竹小竹等山。皆係海面孤山。並無環抱內港。四面受風。不能停泊。且與登州近在咫尺。登鎮哨船。巡查最密。或謂糧運大事。雖北洋無須為護送之計。而 國家體制。亦宜有官兵押運。為稽查船戶之需。似祇須糧道大員。運糧千總。以及各省水師千把百員。各省水師壯兵千名。分船押運。足資彈壓。兼可使水師後進新兵。習嫻海性。經歷波濤。實於海防大有裨益。

水腳匯籌

江浙兩省商船。邇年陸續加增。擇其船戶殷實。摃具堅固者。足有一千餘號。大小統計。每船可裝倉斛南糧一千餘石。至於水腳價目。原有貴廉不齊。大抵隨貨利之厚薄。定水腳之重輕。數十年來僱船大概情形。極貴之時。每關石計水腳規銀三兩。每兩折實錢六百七十六文。每關擔計倉斛二石五斗有零。合計每倉斛水腳實錢八百十文。水腳每石三兩。間有是價。而銀非足銀。斗非倉斗。不可不明辨也。其每年攬載商貨。可運三四次不等。今如夏季順帶便裝漕米一次。每倉石酌與水腳若干。春秋冬三季。仍可運裝商貨三次。統計所獲水腳價銀。仍如統年運商貨四次矣。惟必須每年春季。准其先運商貨一次。立夏前後必可如期回南。夏至以前將江浙等處糧米。駁至上海。裝下海船。陸續開行。至大暑節。必可齊到天津。停泊海口。即用官備駁船。卸存天津北倉。再為轉駁通倉。處暑以前。務使海船掃數回空。使其再裝秋冬兩次商貨回南。庶官商並運。兩無延誤。彼船戶之所深慮者。惟恐裝卸漕糧。遷延日月。錯過順風時令。以為一年僅行兩次。則所獲水腳價銀。不敷水手辛工。及添補摃具之用。又慮南地兌糧。米色不乾。到北交卸。升斗不敷。天津駁運通倉。不知作何經理。一切章程。茫無頭緒。此所以有畏難不前之勢也。殊不知升斗例有盈餘。駁船自有官備。南裝北卸。自可刻期趕緊。兌漕米色。定例乾圓潔淨。海船順風運北。為日無多。既無耗散。亦不蒸霉。且可安插氣筒。露風透氣。各令包封樣米。可期一色無差。果能立法之初。官事民情。妥為參議。予以平允。則船戶莫不踴躍趨從。始終遵奉。且殷商富戶。將必有添造海船以覓利者。雖全漕亦可裝運。如現在商船。暫時趕運全漕。則須春夏兩次裝運。方資應用。至於東直兩省。所需南省貨物。內河減運之後。海船裝帶南貨。趨利如飛。更必易於充裕。即逢北地歉收。南省豐稔之時。更可額外添運川廣臺灣米石。源源接濟。尤為迅速。所慮者。事固難於圖始。又更難於成終。如果僱船運糧裝卸。日期必須限定節氣。勿令逾期。若使日久弊生。南北胥役需索陋規。駁船裝卸。輾轉延遲。給與水腳扣色減平。種種侵肥。必致公私兩誤。甚至該船殷戶。求為無業之窮民而不可得。又不可不預為防及也。

春夏兼運時日

海船運漕。夏季最為便捷。如欲權時趕運全漕。惟有春夏兩次運裝。其裝糧時日。須在年內兌糧。陸續駁裝海船。新正一齊開放。迨天津開凍後。必可到齊。駁卸天津北倉。限以一月卸通。至穀雨節。海船全數回空。趕赴關東。運裝客貨。至小滿節。必可如數回南。再裝漕米。夏至後赴北。立秋以前又可到齊。天津交卸。仍限一月卸通。白露即回空。再運關東客貨。如能九月內到南。尚可赴山東近處。趕裝客貨。年底全數回南。再裝次年漕米。則海船更有裨益矣。

河海總論

夫四時風信有殊。則平險有別。貨物利息不齊。則腳價不同。懸詢者未及問以切要。登覆者不能中乎實情。故非明晰剖陳。無從匯合。今如海船運糧。必先將官事民情。通盤籌算。夫商船運貨。一歲之中。重在春秋冬三季。其時北省豆糧豐熟。貨足價廉。乘順風運南。商賈獲利較重。船戶水腳亦增。夏季北省貨缺價昂。商賈獲利較輕。船戶水腳亦廉。其時僱船。乘順風運糧赴北。正可捨貴就廉。趨平避險。抑或權時趕運全漕。亦不妨春夏兼裝。自可裕如。果能通融辦理。不惟上下兩無格礙。而且商船均有裨益。此海運頭緒分明海程今昔異宜之大略也。復思內河漕運情形。偶逢雨澤愆期。河湖淺涸。舳艫銜尾而來。進退有期。不能緩待清流。必至借黃濟運。或逢雨水過多。湖黃並漲。黃流倒灌。決壞運河。種種阻礙。在所未免。誠使乘此夏令。兼籌海運。以分其勢。則河漕二務均得從容。既可操引清激濁之衡。亦可定河下湖高之則。自不至有治黃不能顧運。利運不能治黃之弊矣。某草莽愚民。何敢妄言 國政。緣事經大憲詳查。而船戶未陳切要。故竊將上下情形。通融合擬。未識有當於備採否耶。

海運南漕議

齊彥槐

駁海運之說者三。一曰。洋氛方警。適資盜糧。二曰。重洋深阻。漂沒不時。三曰。糧艘須別造。柁水須另招。事非旦夕。費更不貲。然三者皆可無慮也。出吳淞口迤南。由浙及閩粵。皆為南洋。迤北由通海山東直隸及關東皆為北洋。南洋多磯島。水深瀾巨。非鳥船不行。北洋多磧。水淺礁硬。非沙船不行。鳥船必吃水丈餘。沙船大者才吃水四五尺。洋氛在閩粵。皆坐鳥船。斷不能越吳淞而北。以爭南糧也。沙船聚於上海。約三千五六百號。其船大者載官斛三千石。小者千五六百石。船主皆崇明通州海門南匯寶山上海土著之富民。每造一船。須銀七八千兩。其多者至一主有船四五十號。故名曰船商。自康熙二十四年開海禁。關東豆麥。每年至上海者千餘萬石。而布茶各南貨至山東直隸關東者。亦由沙船載而北行。沙船有會館。立董事以總之。問其每歲漂沒之數。總不過百分之一。今南糧由運河。每年失風殆數倍於此。上海人視江甯清江為遠路。而關東則每歲四五至殊不介意。水線風信熟如指掌。關東天津之信由海船寄者。至無虛日。此不得以元明之事為說也。秦漢唐漕粟入關。未嘗言官艘。唯劉晏傳有寬估之說。諒亦雜僱民船。 國家除南糧之外。百貨皆由採辦。採辦者官與民為市也。且間歲有採買米糧。以民船運通之事。而山東江南撥船皆由僱備。是僱船未嘗非政體也。取其便適無他患。何必官艘哉。沙船以北行為放空。南行為正載。凡客商在關東立莊者。上海皆有店。有保載牙人。在上海店內寫載。先給水腳。合官斛每石不過三百餘文。船中主事者名耆老。持行票店信。放至關東裝貨。並無客夥押載。從不聞有欺騙。又沙船順帶南貨。不能滿載。皆在吳淞口挖草泥壓船。今若於冬底傳集船商明白曉諭。無論其船赴天津。赴關東。皆先載南糧至七分。其餘准帶南貨。至天津卸於撥船。每南糧一石。給水腳銀五錢。上載時每石加耗米三升。卸載時以九五折收。合計南糧三百五十萬石。不過費水腳一百七八十萬兩。曾不及漕項十之三四。而陸續開行。二月初。江浙之糧即可抵淀。往返三次。全漕入倉矣。船商以放空之船反得重價。而官費之省者無數。又使州縣不得以兌費津貼。旗柁名目藉詞浮勒。一舉而眾善備焉。先期咨會浙江提鎮哨招寶陳錢。江南提鎮哨大小洋山。會於馬蹟。山東鎮臣哨成山十島。會於鷹遊門。以資彈壓護送。而淀津有撥船數千號。足敷過載。由淀津抵通二百里。無糧艘阻滯。挽行順速。惟裝卸及發水腳之時。若任吏胥剋扣需索。則船商或畏怯不前耳。然悉心籌畫。耑意了此一節。亦非甚難之事。至行之有效。然後籌裁撤糧艘。安插柁水。清查屯田。其事皆有條理可循。而茲未遑及也。謹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