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户政十八旗生计(5)

一汉军有考职捐职之例。满洲蒙古宜画一办理也。恭照道光元年五月谕旨。佐杂之职虽微。亦由佐理民事而设。与其兼容并进。而听其壅塞。何如严核均邀。而俾就疏通。直省督抚详加甄别。其实在庸猥陋劣。不堪造就者。概行沙汰。则才具出之员。自可及时自效。钦此。伏查佐杂一官。职分虽卑。而亲民最近。向例并无正途。非书吏。即捐班。书吏例禁虽熟。舞弊实为长技。捐班流品尤杂。谋利是其本心。一县之地。即古诸侯之国。知县一人。耳目难周。不得不寄之此辈。民生何以日裕。吏治何以日。查各省佐贰杂职。除教职三千余缺不计外。尚有三千八百余缺。盐课漕运河工。均关紧要。而无一满洲蒙古人员。推原其故。当年八旗人少。即文职州县。绿营武职。亦系渐次增添。今八旗人多。马兵步甲尚准挑充。何妨先予小官。试之民事。汉军本有考职捐职之例。行之百有余年。并无格碍。官小易就。出京者多。于生计大有裨益。满洲蒙古。外官甚少。道府不过十之二三。丞倅缘有理事旗缺。合计尚及四分之一。州县不及十分之一。今满州蒙古举贡生监中。不乏品学谙练之士。应请即照汉军之例。一体准其考职捐职。其班次无庸另议。应请即于捐班应选班内。相间轮用。如此。则于别项班次。并无妨碍。而满洲蒙古。登进之途渐广。逐加历练。胥成有用之材。佐杂中得正途出身之旗人。渐挽捐班书吏之积习。于吏治民生。均有裨益。此则旧例之必应画一。而毋庸别立章程者也。

一双城堡屯田经始维艰。宜推广以竟成功也。查双城堡移驻京旗。自将军富俊条奏。经理数年。糜帑数十万两。良非易易。原定每年移驻二百户。查上年移驻五十三户。本年移驻七十六户。总未及一百户。诚恐此后愿往者少。又不便勒派。虚费以前经始之力。致善政无成功。实属可惜。况伯都讷等处。亦多可垦之地。如能源源而往。则京师贫苦旗人。既可得有产业资生。而该处以荒僻之区。渐成巨镇。实属法良意美。查各旗满洲蒙古。原有屯居之例。在数百里外居住百余年数十年者。道光元年。臣等议覆原任大学士伯麟条奏案内。准令旗人屯居种地。数年以来。呈请者尚少。总原有地者。先须自往清查。而告假甚难。回京甚紧。以致如前条所陈。刁奴恶佃。藉端挟制。不得自种。今告假之例限既宽。则往查得以自由。嗣后呈请者必。臣等各饬所属。再将前例剀切申明。如近京并盛京等处。有地可种者。准其告假自往清查。如愿自种。准其呈明迁徙居住。或与原佃之人。伙种分粮。或撤出一半。自行耕种。仍一半与原佃种。如此。则旗产可获实利。而民人亦不致失业。以示公平而杜讼端。其地亩久经典卖。力不能赎。无地可种者。臣即饬所属参佐领。将移驻双城堡之利。详细开示。谕以尔等贫苦难以度日。皇上施恩。将双城堡处地亩。赏给耕种。尔等并无产业。今得地二顷。又有房屋家具牛种。临行路费。沿途供应。此系何等厚恩。尔等到彼。安分种地。可丰衣足食。两年移驻者。现俱有信来京。称为乐土。尔等何尚犹疑。况现在奏准一切不安本分之人。将来滋事。俱照乾隆年间例销除旗档。尔等若有不安分者。倘被参佐领查出送部销档。岂不后悔。今将利害明白宣示。刊成谕单。将家无产业。年已成丁之闲散。并三两以下钱粮。实在贫苦之人。逐户谕知。嗣后每年移驻。务期足敷原奏二百户之数。如有多者。陆续分年移驻。仍令每年将移驻数目。先期行知该将军。预为办理。如此。则善政可告成功。旗人永叨乐利之福。而双城堡地亩房间帑项均归实用。藉人以尽地利。即藉地利以养人。我 国家亿万斯年。户口日增。土地亦日辟。此则旧例之必应推广而两有益者也。

以上四条。俱系遵循旧例之意。将后人奉行不当之处。或力复旧制。或酌合时宜。实于旗人大有裨益。缕悉敷陈。如蒙俞充。由值年旗移咨各该衙门。遵照实力奉行。以仰副我皇上惠爱旗仆。有加无已之至意。

拟时务策

沈起元

大学之言平天下也。曰生之者。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四者。万世不能易也。夫尧舜之治天下。非能解衣衣之推食食之也。亦惟使之自为衣食。无一夫之不获其所。而尧舜不尸其功。故二帝三王之世。其受禄于王家者。惟公卿大夫士。以及庶人之在官者。余皆自食其力。而上为之整齐教导之尔。自汉唐而后。始有养兵之费。大耗国用。于是赋敛不得薄。民日困而兵日滋。常重为国患。然犹曰。养兵以卫民也。未有举数十万不士不农不工不商非兵非民之徒。安坐而仰食于王家。而可以为治者。贾子云。一人耕之。十人食之。求不饥不可得也。一人织之。十人衣之。求无寒不可得也。可不念与。我 国家龙兴沙漠。基王业于辽阳。其时部落之故人为满洲。汉人之先附者为汉军。汉军云者。以别于汉人之未附者也。迨天与人归。定鼎中原。满洲汉军。分为八旗。皆当日开国有功之人。编有尺籍。官有俸。甲有粮。于扰攘之后。因废宅闲田而各授之业。其生裕如也。于是严为之制。汉军擅出他省者为逃旗。罚及长吏。汉军之仕宦于外者。子弟不得随侍。亲友不得探问。死丧于外。必返葬于京师。其约束稽察之严如此。自定鼎以来。 四圣相承。太平无事者。百年于兹。深仁厚泽。休养覆育。生齿日繁。天下户口。数倍曩昔。而旗人之繁衍视之矣。窃闻 世祖时。定甲八万。甲受银若干两。米若干石。至 圣祖时。乃增为十二万甲。一甲之丁。至今而为数十丁数百丁者比比。于是一甲之粮。昔足以赡十家者。必不足以赡数十家数百家。势也。甲不能遍及。而徒使之不士不农不工不商不兵不民。而环聚于京师数百里之内。于是其生日蹙。而无可为计。非旗人之愚不能为生也。虽有干木陶朱之智。不能为生也。岂惟旗人不能自为计。虽尧舜之仁。不能为之计也。今天子登极。洞悉其贫苦之状。加恩优恤之者。[已](己)无所不至。而究不可为经久之道。仰窥圣心。焦劳于此事者深矣。圣主德意。方将使九州岛万国。无一夫不得其所。而何忍辇毂之下。转有穷而无告之人。然以生齿日滋。日用饮食之资无限。而 国家之赋入有定。以有定之数。供日滋之生。无限之用。虽罄十三省之惟正。不足以给之。况今天子仁圣。蠲免赈发之令。无月不下。方损上益下。以期厚民之生。又何忍朘民之膏。以济旗人之生。则所以谋旗人之生计者。虽尧舜之仁。诚不能矣。然尧舜之仁。必不以不能而遂不为之计也。

草茅之愚。窃以为其道在一视满汉而已。夫我 朝之满洲。即舜之诸冯。汤之亳。文之岐。汉高之丰沛也。其发祥之始在是。不闻一统之后。以其发祥之地之人民。悉授之食。以长养其子孙也。则今之满洲其处之者。似亦宜若直省之士民。秀者官之。强者兵之。弱者农之工之商之而可矣。今且未暇言满洲也。请言汉军。昔以别于未附之汉人。而名之为汉军。今天下一家。薄海内外。孰非我 朝之赤子。而何必尚从而别而二之。因示天下以不广。若以为军。亦必其军也而后军之。军有尺籍。一军则一丁。而非一姓一族之谓也。今汉军之仕宦班列。既从其汉。汉之与汉人无分。而又独于其族姓则以军束之。而又概而禄之不可。概而伍之不能。聚之京帅。不能尽用。亦不尽可用。无缓急可恃之实。而徒使有朝夕不能自存之势。亦大可恻矣。亦大可虑矣。夫别之为汉军者。因其祖父之军。而军其后之子孙也。亦蕲毋缺其军耳。我 朝之八旗。犹周之六师。汉之羽林。唐之府兵。事关宿卫。固不可虚缺也。缺之不可。溢之亦不必。则今之措置旗人者。宜莫若于汉军之内。稽其祖籍。以一人承占。或以材。或以辈行。其余子姓。则散之出旗。军者军之汉者。汉之军有甲粮可以自给。余归四民。任其所之。使谋其生。则宿卫无虚籍。而辇下无穷民。所裨于经国大计者非浅鲜矣。或曰。今汉军虽散之出旗。其原籍无产无业。终无以生。窃谓不然。夫人之求生也。不学而能。不习而利。惟束缚之严。使不得展。乃仰食于上耳。使纵之自由。则天地之大。何往而不得其生。且圣人之教人也。贵使其劳而不使其逸。劳则思善。逸则思淫者。常也。今汉军之不能为生也。固由上之力不足以给之。即足以给之。而其生愈不给者。以其所为衣食者。不从勤苦经营而来。则奢侈纵恣之心。习以成性。各为不终日之计。况法制禁令。更使之无可经营乎。若施非常之恩。下恢宏之令。俾脱旗籍。东西南北。除伊祖父作宦郡邑之外。许其择便占籍。隶于有司。将学而为士。力而为农。艺而为工。赀而为商。以至或为塾师为幕客。人自为生。何无产与业之足患。其秀者仍可为 王国之用。勤者亦可供贡赋之入。 国用所节甚多。不俟 上之经画。而人人自得于光天化日之下。于德为深厚。于治为光大。而于时实为要务矣。且尝见汉唐宋祚久远之后。即宗室之苗裔。亦散处闾阎。齿于四民。不能尽为班禄。况数千万族之乎。由此言之。即所以安措满洲之处。亦必有道。其不可以官爵为周给。称贷为长策。[已](己)在圣明洞鉴之中。无庸赘及者也。方今圣治日隆。德化翔洽。承天休命。万世无疆。而惟此若隐隐重可忧者。而谋国者曾不能一为 国家深计及之。此贾谊之所以太息于汉文也与。

上奉天府尹论逃人书

御史郝浴

自公祖先生历事以来。开济于满汉衙门。权衡于官民经制。有体有裁。中情中理。故上下贴服。如改民一事。旧任张佟诸公。为民力请。而朝议未允。今得谐于福曜之一日。是斯民获更生于仁人之手也。从此广学宫。开乡选。以蓄其经术。资其进取。旌孝行。锡耆爵。以睦其宗邻。厚其风俗。民将不招不徙而自致。此真贤人君子之心。而公祖先生之任也。比闻有以勾逃之说进者。欲严立科条以待之。窃恐传闻之误。而公祖先生未必肯创向来未有之例。以加于今日既宽之人也。且招民之中。去者尽多。未闻勾摄。何独至于新民而及之乎。况中有至情。有补于法而无碍于国。不敢不委曲以相告。念此属罪徙天外。辖以佐领。或有一二只身无赖之民。官不能谋其生聚。己不能救其饥寒。不逃则坐以待毙。名为逃法。其实逃死。虽就食他方。实难回本籍。即以其名贯报督捕勾之。徒骚扰其州县而已矣。剥削其乡里而[已](己)矣。系累其亲戚而已矣。顾安所得其人乎。一有片纸之投。便贻一路之害。至于托身有籍之人。偶或探亲变产。自求生理。则不旋踵而返。既不忍于此弃其室家。又不敢于彼累其父母。非惟情不忍逃。亦势不容逃。在民情之可原如此。以言夫官。于从前之逃不加少。在将军佐领。未尝以此受过。而向后之逃不加多。在有司佐贰。何至以此引咎。而官职之无碍又如此。总之以民情论。无赖之人。虽勾之而莫得。有籍之家。虽不勾而自来。是科条不必立也。无赖必逃之人。虽勾之而终不能禁其不逃。而有籍不逃之人。乃一勾之而反迫之以不得不逃。何也。守此则无以资生。控彼则难以入里。又坐成待毙之局。非迫之以不顾一切而逃乎。是立科条。不如不立科条之为愈也。以官职论。不立科条。则尚可如佐领之养晦。一立科条。反立刻来有司之责成。即以 朝廷论。赦之改民。本所以宽恤之也。痛念待罪于身。犹感宁家归狱之恩。而解网之后。反生画地为牢之怨。是不立科条。不但下不病民。而且上不病官。一立科条。不但下以病民。而且上至病官。而又病国也。何所利而为之乎。况公祖先生中朝雅望。在处为霖。不过暂守留京。不久当高跻崇班。或申明部务。或厘剔宪纲。为 国家争大是大非。以造万方之福。区区劳民。何足以烦硕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