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象山学案(黄氏原本 全氏修定)(7)

吾之本心,澄然不动,密无罅隙处。人自己尚不识,更向何处施为。

大中至正之道,近在日用,见于动静语默,不必他求。

人以目逐物为见,以耳逐物为闻,谓之分明,不知乃大不分明。

学者以所得填塞胸中,中毒之深,复不自觉;颜子屡空,还有此否﹖

畏天命,则无所求,而享安逸矣。苟未及安逸,则知贪求心未尽;贪求心未尽,则知未识天命也。君子胸襟常无事,常悦乐。

事即学也。事学有二,则学亦劳矣。

学有进时,如龙换骨,如鸟脱毛,身与心皆轻,安享福无已。

学者言多则散学力。

人知学进,其处世如享醇酒,怡怡融融。

食不语,为学到日,自然如此。

动静语默,皆天性也。人谓我为之,是将黄金作顽铁用耳。

学者涵养有道,则气味和雅,言语闲静,临事而无事。

不逐物而得理,此时如丸珠在盘,无所凝滞。

大舜之心,即瞽瞍底豫之心,瞽瞍底豫之心,即大舜之心。

欲言之时,与无言之时同,则学精矣。

事无大小,有志者皆得之。窃盗取地窟,一锹复一锹,不敢作声,不敢思量他事,但一心求彻。学者似之,不患所学不成也。

恶心未萌时,与学成就时一般。

惟无憎恶人之心者,乃能劝戒人;有憎恶人之心者,其劝戒人必不服。

傥有志于学,见贤者亦学也,见不贤者亦学也,喜乐亦学也,忧苦亦学也。学至此,学乃吾之全体。

使有牧童呼我来前曰:「我教汝。」我亦敬听其教。

(梓材谨案:《慈湖先训》本在《慈湖学案》,特老杨先生为象山老友,自宜立传,故以是训列于传后。)

附录

慈湖曰:「先公一日闲步到蔬园,顾谓园仆:『吾蔬闲为盗者窃取,汝有何计防闲﹖』园仆姓余者曰:『须拌少分与盗者乃可。』先公因欣然顾简曰:『余即吾师也。』吾意释然。」

丰谊,字叔贾,一字宜之,鄞县人,清敏公稷之曾孙也。以父死难,(梓材案:先生父名治,杨州监仓,殉建炎之难。)被任知建康军。历知常、台、饶、蕲、衢州,皆有惠政。隆兴元年,迁户部郎,外除湖南运判。台臣议引年之格,先生首请归。孝宗召为吏部郎,未赴而卒。子有俊,从象山游。(补。)

文恭罗此庵先生点

罗点,字春伯,崇仁人。登淳熙三年进士第。累官至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光宗不过重华宫,先生同宰执引上裾而哭。与同列奏谏之,章凡三十五,又自谏者十六疏。宁宗嗣位而卒,赠太保,谥文恭。尝从学于象山,相聚甚久。晦翁与林黄中栗以争《西铭易》、《象》不相得,黄中劾晦翁偃蹇不就职,朝议不直黄中,于是两罢。先生致书象山,谓「朱、林皆自家屋里人,不宜自相矛盾」。象山答之曰:「天地开辟,本只一家。来书之云,不亦陋乎!古人但问是非邪正,不问自家他家。舜于四凶,孔子于少正卯,亦只治其家人耳!妄分俦党,此乃学不知至,自用其私者之通病也。」

(梓材谨案:此传系梨洲原文。考袁絜斋为陆氏大弟子,其作先生行状云:「摆脱凡陋,刻意讲学,每以追蹑前修自励。」又云:「平居讲贯,博取诸人。至于进退出处之大义,则心自决之。」不言为象山门人。传当云尝从讲学于象山,故谢山《奉临川帖子》谓:「以集中偶有过从,而遽为著录,并列其子为再传之徒者,为未然也。」)

附录

罗此庵自西府归,有里人叩之曰:「吾有蓄疑,而不敢白于公者有年。今容白之,可乎﹖」公曰:「言之何伤。」曰:「公生平未尝妄行一步。公为推官时,大雪,吾醉归,见公以杖拨雪,戴温公帽;着屐,后有苍奴负箧,公之奴也。吾以醉,不敢前与公揖,然心疑之,以为公暮夜且安往﹖」公笑曰:「子之所见,详审如此,是未尝醉也。陈同甫狱急,吾未尝识之,怜其才,为援之吏,箧内皆白金也。同甫至死未尝知之,今因子问而及。」(补。)

黄壶隐先生文晟(附见《槐堂诸儒学案》。)

县令刘先生恭(别见《庐陵学案》。)

象山同调

忠文徐宏父先生谊

县令陈叔向先生葵(并为《徐陈诸儒学案》。)

象山家学

通直陆先生持之

陆持之,字伯微,文安公九渊之子也。七岁能为文。文安授徒象山之上,学者数百人,有未达,先生为敷绎之。文安知荆门,郡治火,先生仓卒指授中程,文安器之。韩侂冑将用兵,先生忧时不怿,乃历聘时贤,将有以告。见徐子宜于九江,时议防江,先生请择僚吏,察地形,孰险而守,孰易而战,孰隘而伏,毋专为江守。具言:「自古兴事造业,非有学以辅之,往往皆以血气盛衰为锐惰。故三国、两晋诸贤,多以盛年成功名。公更天下事变多矣,未举一事,而朝思夕维,利害先入于中,愚恐其为之难也。」子宜怃然。又之鄂谒薛象先、项平甫,之荆谒吴畏斋,争欲留之,寻皆谢归。著书十篇,名《戆说》。嘉定三年,试江西转运司预选,常平使袁正献燮荐于朝,谓先生「议论不为空言,缓急有可倚仗」。不报。豫章建东湖书院,运帅以书弊强起先生长之。嘉定十六年,宁宗特诏先生秘书省读书,固辞,不获。既至,又诏以迪功郎入省,乞归,不许。理宗即位,转修职郎,差干办浙西安抚司,以疾请致仕,特命改通直郎。所著有《易提纲》、《诸经杂说》。(参史传。)

象山门人

文元杨慈湖先生简(别为《慈湖学案》。)

正献袁絜斋先生燮(别为《絜斋学案》。)

文靖舒广平先生璘(别为《广平定川学案》。)

乡贡舒先生琥

舒先生琪(并见《广平定川学案》。)

通判傅曾潭先生梦泉

主簿傅琴山先生子云

推官邓直斋先生约礼

黄先生叔丰(并为《槐堂诸儒学案》。)

严先生松(别见《梭山复斋学案》。)

胡先生大时

蒋先生元夫(并见《岳麓诸儒学案》。)

知州李先生耆寿

曹无妄先生建

万先生人杰

刘先生孟容

刘先生定夫

曾先生祖道

符先生叙(并见《沧州诸儒学案》。)

征君沈先生炳(别见《广平定川学案》。)

(梓材谨案:象山弟子亦綦繁,自别见诸学案外,并入《槐堂诸儒学案》。)

象山私淑

节推赵复斋先生彦肃

赵彦肃,字子钦,严之建德人也。少志圣贤之学,穷理尽性,深造自得,弗措也。干道进士,以光尧丧,三年弗仕。周益公力荐之,先生益引嫌,仅官宁海军节推而止。所著书有《易说》、《广学杂辩》、《士冠》、《士昏》、《馈食图》行于世。朱子尝称之曰:「近世未有如此看文字者。」学者称为复斋先生。宗师象山。严陵之为陆学者,自先生始。嘉定中,太守郑之悌建堂祠之。(补。)

附录

杨慈湖状行实曰:「先生书无不习,习无不究。自始仕,习明经科。业成,去习宏博科。业成,又去习先儒诸书。自谓无不解者。逮从晦岩沈先生游,因论太极不契,愤闷忘寝食,遂焚平昔所业数箧,动静体察工夫,无食息闲。一日,舟行松江,闻晨鸡鸣,已而犬吠,通身汗浃,前日胸中窒碍,一时豁去。其后以语学者,且曰:『不知此,一身汗自何而至﹖』省觉之初,有诗曰:『循缘多熟境,溺法无要津。虚心屏百虑,犹是隔几尘。云边察飞翼,水底观跃鳞。闷杀鲁中叟,笑倒濠上人。』闲居,善诱学,随叩辄鸣。自卦画、象数、仪象、律历、封建、方田、《仪礼》、《司马法》及释书、《道藏》,下至医卜、道引之类,各因所质而诲之。学者欣跃自喜,则又曰:『此如坐贾居肆,聊备杂蓄,以应人需尔,非吾本务也。姑迟十年,吾将收绳卷索,以俟能者。』」

教授姚先生宏中

姚宏中,字安道,海阳人。登嘉定进士,调靖江教授。自师友讲学外,绝无他交。归,端居一室,惟日温旧学。性狷介,不苟随。从乡前辈游,得濂、洛诸大儒书读之,曰:「道在是矣!」玩索精微,意度超然,若不屑于世者。(参《姓谱》。)

附录

陈北溪《答陈伯澡书》曰:「姚省元过温陵,得款曲讲论,有疑于格物工夫之为外而且烦,又有眷于陆氏学问之为得而非偏。虽云笃志,恐散漫而无伦。」

又曰:「姚省元寄一书,看来乃江西流派,确然欲自植立一门户,无可挽回者。轻剥儒宗,妄自尊大,亦缘未曾深用工夫、得滋味。」

又《答郭子从书》曰:「仙乡姚安道,亦象山之学。此后生妙龄美质,颇劲挺自立,但不知从何传授,得此一门宗旨。」

又曰:「姚安道美质不遂,诚为可惜。其人已往无足论,大抵自专自是,而不虚心,乃世儒通患。」

(梓材谨案:《北溪文集》又有《与姚安道书》,节录于《北溪学案》。)

李氏家学

教授李先生肃(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李氏门人

推官邓直斋先生约礼(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杨氏家学

文杨慈湖先生简(别为《慈湖学案》。)

杨氏门人

文靖舒广平先生璘(别为《广平定川学案》。)

丰氏家学

军帅丰先生有俊(别见《槐堂诸儒学案》。)

伯微门人(象山再传。)

叶先生元老(别见《鹤山学案》。)

赵氏门人

喻先生仲可(别见《槐堂诸儒案》。)

金溪续传

侍郎汤晦静先生巾(别为《存斋晦静息庵学案》。)

周先生可象

周可象。

(梓材谨案:《静明学案》静明本传,称其「尽求象山之书,及其门人如杨敬仲、傅子渊、袁广微、钱子是、陈和仲、周可象所著经学等书」,次先生于袁、钱、陈之后,盖亦为象山之学者也。

程月岩先生绍开(别见《存斋晦静息庵学案》。)

纯节胡石塘先生长孺(别见《木钟学案》。)

教谕汪主静先生深

汪深,字万顷,休宁人也,学者称为主静先生。少有志于圣学。其时新安儒宿,率皆读朱子之书。先生年未二十,游真、扬二州闲,与诸有志之士讲学平山堂上,谓「今学者之病,在于未有洒然融释处,不过知所自守,苟免显然尤悔而已」。于是尽弃平日所学,更鞭饬不及处,脱然有自得气象。累试礼部不第,以景定三年授安吉教谕。尝谓「古道修明,人心纯一。后世文艺之工,辗转沈痼,几于蠹蚀不存。然而理之在人心者,不容泯也。安定先生在湖学,成就人才甚广,遗规犹在。诸生天资,虽通塞不齐,必求体用一原,显微无闲之妙,使高远者不坠于荒忽,循守者不流于滞锢,辩传注之得失,达群经之会同,极圣贤之阃奥,推考礼乐制作刑政因革之文,务使有所依据,以为日用常行之地」。每月朔,升堂讲学,诸生环立听之。时人为之语曰:「前有安定,后主静。」于是朝巨以先生荐于太学。或曰:「先生之学,陆学也;非朱学也。」遂寝。贾似道日益擅政,先生辞归。以大德甲辰卒。先生尝谓子曰:「葬者,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古之善葬法者,莫如郭景纯,曷不逆善祖父之葬地,以免子孙斫头之祸。观胡澹庵、杨诚斋诸公之言,其不足信也明矣。吾身后但求水深士厚,足以为朽骨之永宅,无他求也。」陈定宇曰:「世以先生之学出于陆子。呜呼,陆子岂易言哉!彼亦安知朱、陆异同之所以然哉!」(补。)

文正吴草庐先生澄(别为《草庐学案》。)

隐君陈静明先生苑(别为《静明宝峰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