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西山蔡氏学案(黄氏原本 全氏补定)(3)

六位之卦,三与五为阳,二与四为阴。阳以升为用,故进成乎五。阴以降为用,故退成乎二。五者,阳成而得中也;二者,阴成而得中也,故皆吉。三阳刚未成而不中故危,四阴柔未成而不中故惧。

凡两爻相比,在下曰承,在上曰乘。以阴承阳,以阳乘阴,为顺;以阳承阴,以阴乘阳,为逆。

中则不失乎善,偏则流为恶。八卦相错,惟二五得中。

后世互体之说,不可谓全无义理。《彖传》言刚柔上下往来者,八卦《随》、《蛊》、《贲》、《咸》、《恒》、《损》、《益》、《涣》也。止言刚来者,《讼》、《妄》二卦。在八卦者,或曰柔上刚下,或曰刚上柔下,或止曰上下。然其为卦,皆三阴三阳,本具《干》、《坤》之体,而上下交往来也。《干》刚交《坤》而成《震》、《坎》、《艮》,《坤》柔交《干》而成《巽》、《离》、《兑》。故言刚来刚下者,明《干》刚在上而下交《坤》。言柔来柔下者,明《坤》柔在上而下交《干》也,若刚上之与柔上,则又《干》刚在下而上交《坤》,《坤》柔在下而上交《干》者也,是皆本诸《干》、《坤》之交而互取之耳。至于《讼》与《妄》,则止言刚来。刚自外来,盖其为卦皆四阳二阴,非《干》、《坤》上下之交者。故《干》体居上不动,而所以为《坎》、为《震》之刚者,皆自外来也。夫子言卦变之义,于此可见其两端焉。

本一气也,生则为阳,消则为阴。《易》之道,生道也。《震》、《艮》阳卦,《震》取初,《艮》取上者,理当然也。《巽》、《兑》阴卦,与《震》、《艮》为对者也,乃不取初上之阴。而取二五之阳也。至于《复》、《姤》、《夬》、《剥》之类,莫不取阳为用焉。是知阳能生,阴不能生,《易》之本也,非圣人特贱乎阴而不取也。

《干》、《坤》体纯,《坎》、《离》体交,而其用皆在中,故《干》、《坤》、《坎》、《离》之用,皆在二五也。至于《干》、《坤》相错则为《泰》、《否》,《坎》、《离》相错则为《既济》、《未济》,亦皆主二五为用也。

《干》、《坤》、《屯》、《蒙》,《卦》之名也。健顺动说,卦之性也。天地风雷,卦之象也。阴阳刚柔,卦之才也。中正危惧,卦之位也。应害远近,卦之情也。上下乘承,卦之体也。元亨利贞,卦之辞也。刚柔往来,卦之变也。太极,理也。阴阳,气也。刚柔,质也。干者,太极之动,故释《彖》不言阴阳刚柔。《坤》主质,故以柔言。《否》、《泰》交不交气也,又具《干》,《坤》之体,故皆以阴阳言。《否》类于《坤》,故又以刚柔言。余卦不滞乎事,则滞乎物,故皆以刚柔言。

「四营而成易,十有八变而成卦」。易与变本一事也,未入用则谓之易,已入用则谓之变,盖易无体而变有体也。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阴阳刚柔皆画也,未入用则谓之阴阳,已入用则谓之刚柔,盖阴阳气而刚柔质也。故夫子释《干》、《坤》阖辟曰变,而不曰易,释卦爻之用曰刚柔,而不曰阴阳。

天数始于一,地数始于二,阴首而从阳者也。先阳而动则迷,从阳之后则得,故曰先迷后得主利。

天数终于九,地数终于十。阳终代,其终者地也,故曰地道成,而代有终也。

伏羲八卦之序,以二气消长成。文王八卦之序,以万物盛衰成。伏羲八卦是造化生物之理,文王八卦是造化运行之理。

天地者,其体也。四时者,其用也。日月所以为四时,至德所以生天地。

《易》之道,有己正而他爻取之以为邪者,有己凶而他爻得之以获吉者。《屯》之初,非不正也,而二近之则以为寇。《旅》之上,非不凶也,而五承之以得誉命。

《干》知太始,《坤》作成物,故知者《干》道,作者《坤》道。夫子于《干》则曰「知至至之」,「知终终之」。《干》能兼《坤》,故知与行无不尽也。至于《坤》则曰「直其正也,方其义也」。《坤》承《干》而行者,故特言行之而已。程子谓「《干》是圣人之事,《坤》是学者之事」,盖《干》能尽知与行,而《坤》则但能行之而已,此所以为有闲也。

伏羲八卦,对待者也,体静而生,则吉凶悔吝由乎我,故曰先天。文王八卦,流行者也,体动而成,则吉凶悔吝奉乎天,故曰后天。

《易》中之言仁,或为阴,或为阳。仁者见之谓之仁,仁阴也。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阳也。盖自智仁而言,则智先而仁后,智动而仁静;自仁义而言,则仁先而义后,仁行而义止。此阴阳之所以异也。

「易有太极」之易,未生两仪之易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生两仪后之易也。故易在两仪之先,其易体;在两仪之后,其易有体。

藏诸用有两义:在显仁之前,则所以显仁者为用,以其不可见,故为藏诸用;在显仁之后,则既显而为物矣,一物又各具生生之用,故亦为藏诸用。

寒暑也,昼夜也,生物之阴阳也。气形也,魂魄也,物生之阴阳也。生物之阴阳,则屈伸相推,无不变也。物生之阴阳,则阳能变而阴不能变,故《易大传》曰「游魂为变」,而不及魄者,物生之阴阳也。

《易》中言变化者,刚柔之穷皆变,变则化也。变者化之渐,化者变之成。变在化之先,故为阳,化在变之后,故为阴,盖以先后为阴阳,非谓阳动为变,阴动为化也。

《大传》言易有三,「易有太极」,易体,「易思为」,言易之本也。「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言易之用也。「易与天地准」,「易有圣人之道四」之类,言易之书也。

继善阳也,成性阴也,此以天命之序而言阴阳也。仁者阴也,智者阳也,此以物受之性而言阴阳也。

《坎》之阴为阳所得,则升而为云;阳浅则为雾。《坎》之阳为阴所累,则降而为雨;阴浅则为露。

阴在外,阳不得出,则为雷;阴固,则为地动。(《震》。)阴在内,阳不得入,则为风;阴固,则为大风。(《巽》。)阳包阴,则为霰。(《离》。)阳和阴,则为雪。《离》交《坎》。)阴包阳,则为雹。(《坎》。)阴入阳,则为霜。(《坎》交《离》)。阴阳之精,互藏其宅,则为日为月。(《离》、《坎》)。阴阳相戛,则为电。阴阳失位,则为霓。凡卦柔近刚,则柔为得刚;刚近柔应柔,则刚为柔累。

吉凶悔吝,具四象之义,悔者,吉之未成也;吝者,凶之未成也,犹少阴少阳未成乎阴阳也。

贞吉贞凶,贞厉贞吝,其所系虽若不同,然皆一理也。其得本卦本爻之正者,则曰贞吉。其失本卦本爻之正者,则曰贞凶。其失之浅者,则曰贞厉,曰贞吝。

咎有五义:《师》之《彖》,吉而咎者也;《节》之《三》,过由己作而所归咎者也;《大过》之《上》,凶而不可咎者也;《晋》之《初》,善补过而咎者也;《萃》之《四》,获吉乃能咎者。

悔有四义:《咸》之《五》,安于事而悔者也;《复》之《五》,自修而免悔者也;《大壮》之《五》,理之必至而所可悔者也;《涣》之《三》,急于成功不以悔为悔者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神也;「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易也。此章之神,指发而妙万物者为言也;易,指欲发者为言也。「思为,寂然不动」,易也;「感而遂通天下之故」,神也。此章之《易》,指未发者为言也;神,指初发者为言也。盖易者,神之本,神者,易之用,以寂感言之明矣。然寂之中又有感,而感之中又有寂,故夫子之言,不一而足也。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一章,言圣人尽神而本于易也。「易思」也一章,言君子学《易》而至于神也。

感而动者发于中而无次序,《坎》、《离》是也。动而运行者始于下而有次序、《震》、《巽》、《艮》、《兑》是也。

夫子以仁义礼智为元亨利贞,然仁义礼智之在人心,其发于情也,不以序而见。(与《坎》、《离》同义。)元亨利贞在天时,则运于气也,必以序而行。(与《震》、《巽》、《艮》、《兑》同义。)不以序者,感而初发也;必以序者,发而后运也。理虽同,而时有先后,此又不可不察也。

气化者,有生之始而初生也,故上经始《干》、《坤》。形化者,运行之终而复生也,故下经始《咸》、《恒》。(《震》、《巽》、《艮》、《兑》动而运行者也。)然皆终于《坎》、《离》者,运行当止于对待,乃能复生也。《既济》、《未济》虽非《坎》、《离》,《坎》、《离》之交也。

程子《易序》:「《易》,变易也,随时变易以从道也。」既曰从道,别所谓易者,非易之理,乃指易书也。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夫子岂欺我哉!世儒乃欲忘象忘言,果圣人作《易》之意乎﹖圣人之意,正在乎言象之闲也,惟「变而通之」,则象可以尽其利,「鼓之舞之」,则辞可以尽其神,本末一贯,皆实事也。欲忘末而求本,是乃老之学,岂圣人作《易》之意哉!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观夫子立此数语,则知所以生者,不皆在未生两仪之太极,故先师谓一每生二,一者太极也。太极生两仪,则太极便在两仪中,故曰「两仪生四象」。及生四象,则太极便在四象中,故曰「四象生八卦」。及生八卦,则太极便在八卦中。以是推之,则太极随生而立,若无与于未生两仪之太极也。但人之为学,苟惟守夫物中之太极,则或囿于形而不得其正。必须识得未生两仪太极之本,则虽在两仪,在四象,在八卦,以至在人心,皆不失其本然之妙矣。此夫子明卦象之所由,所以必原易有太极之本,而子思之所谓大本者,亦正在乎此,学者不可不识也。

《渐》,进也,《坤》上爻进居《干》下位,故曰《渐》。《归妹》,退也,《坤》下爻退居《干》上位,故曰《归妹》。皆主柔爻进退为义也。

《咸》以神交,《恒》以神运,一滞乎形,则《咸》、《恒》之道不全矣。

《谦》,阳止乎内。《豫》,阳动乎外。然皆以顺为用也。

《蛊》之《彖》曰:「先甲三日,后甲三日。」《巽》之《五》曰:「先庚三日,后庚三日。」先甲后甲,先庚后庚,皆所以号令也。《巽》为号令也,《蛊》之《巽》,初卦也,为号令之始。甲,始也,《蛊》又为事,故系之于《蛊彖》焉。《巽》之《巽》,重《巽》也。申,号令也,庚,更也,故系之于上《巽》焉。命令者,君之所出,故又以五言之。

《干》、《渐》以一物之次序明爻象,《咸》、《艮》以一身之次序明爻象,《井》、《革》以一卦之次序明爻象。

《小畜》者,《巽》畜干也;《大畜》者,《艮》畜《干》也。《巽》之主,柔爻也;《艮》之主,刚爻也。故《小畜》主四,柔畜刚也;《大畜》主上,刚畜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