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北溪学案(黄氏原本 全氏修定)(1)

北溪学案序录

祖望谨案:沧洲诸子,以北溪陈文安公为晚出。其卫师门甚力,多所发明,然亦有操异同之见而失之过者。述《北溪学案》。(梓材案:是卷《学案》,谢山修补甚祥,其囗具存。)

朱林门人(刘、李再传。)

文安陈北溪先生淳(附子。)

陈淳,字安卿,龙溪人。少习举子业,林宗臣见而奇之,且曰:「此非圣贤事也。」因授以《近思录》。及文公守漳,请教。文公曰:「凡阅义理,必穷其原。」先生闻而为学益力,日求所未至。文公数语人以「南来,吾道喜得陈淳」。后十,rh复往见文公,陈其所得,时文公已寝疾,语之曰:「如今所学,已见本原、,所阙者,下学之功尔。」自是所闻皆要切语,凡三月而文公卒。先生追思师训,痛自裁抑,日积月累,义理贯通,洞见条绪。郡守以下,皆礼重之,时造其庐而请焉。嘉定九年,待试中都,归遇严陵守郑之悌,率僚属延讲郡庠。先生叹陆学张王,学问无原,全用禅家宗旨,认形气之虚灵知觉为天理之妙,不由穷理格物,而欲径造上达之境,反托圣门以自标榜。乃发明吾道之体统,师友之渊源,用功之节目,读书之次序,为四章以示学者。明年,以特奏恩授迪功郎、泉州安溪主薄,未上而卒,年六十五。所著有《论孟学庸口义》、《字义》、《详讲》、《礼》、《诗》、《女学》等书。门人陈沂等录其语,号《筠谷濑口金山所闻》。子又编次其文为五十卷。(修。)

北溪语录

太极只是理,理本圆,故太极之体浑沦。以理言,则自末而本,自本而末,一聚一散,无所不极其至,自万古之前,与万古之后,无端无始,此浑沦太极之全体也。自其冲漠无朕,与天地万物皆由是出,及天地万物既由是出,又复冲漠无朕,此浑沦无极之妙用也。圣人一心浑沦太极之全体而酬酢万变,无非太极流行之妙用。今学问工夫,须从万事万物中贯过,凑成一浑沦大本,又于浑沦大本中散为万事万物,使无稍窒碍,然后实体得浑沦至极者在我,而大用不差矣。

太极只是总天地万物之理而言,不可离天地万物之外而别为之论。又云:陈几叟「月落川处处皆圆」之譬,亦正如此。

道流行天地之闲,无所不在,无物不有。子思言「鸢飞」「鱼跃」「上下察」以证之。程子谓子思「吃紧为人,活泼泼地」者,正如颜子所谓「卓尔」,孟子所谓「跃如」之意,都是真见得这道理分明,故如此说。

若《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孔子此处,是就造化根源上论。

道理二字,亦须有分别。万古通行者,道也;万古不易者,理也。

孟子道性善,从何而来?孔子《系辞》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夫子所谓善,是就人物未生之前、造化源头处说,孟子所谓性善,则是就「成之者性」处说,是人生以后事。其实,由造化源头处有是「继之者善」,然后「成之者性」时方能如是之善,则孟子之所谓善,实渊源于夫子所谓善者而来,而非有二本也。

仁只是天理生生之全体,无表里动静隐显精粗之闲。唯此心纯是天理之公,而绝无一毫人欲之私,乃可以当其名。若一处有病痛,一事有欠阙,一念有闲断,则私意行而生理息,即顽痹不仁矣。

自孔门后,无识仁者。汉人只以恩爱说仁。韩子因遂以博爱为仁。至程子而非之,而曰:「仁,性也;爱,情也。以爱为仁,是以情为性矣。」至哉,言乎!然自程子之言一出,门人又一向离爱言仁,而求之高远,不知爱虽不可以名仁,而仁亦不能离乎爱也。上蔡遂专以知觉言仁。夫仁者,固能知觉,而谓知觉为仁则不可。若能转一步观之,只知觉处纯是天理,便是仁也。龟山又以万物与我为一为仁。夫仁者,固与万物为一,然谓与万物为一为仁则不可。若能转一步观之,只于与万物一之前纯是天理流行,便是仁也。吕氏《克己铭》又欲克去有己,须与万物为一体方为仁。其视仁皆若旷荡在外,都无统摄,其实如何得与万物合一?洞然八荒,如何得皆在我闼之内?殊失孔门向来传授心法本旨。至文公始以「心之德、爱之理」六字形容之,而仁之说始亲切矣。

《礼》谓:「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只就此二句体认持敬底工夫,意最亲切。

恭是敬之见于外者,敬是恭之存于中者,然未有内无敬而外能恭者,亦未有外能恭而内无敬者,恭敬不是二物,如形影与忠信忠恕相关一般。(梓材谨案:此下有一条,别列《示学者文》。)

道理初无玄妙,只在日用人事闲,但循序用功,便是有见。所谓下学上达者,须下学工夫到,乃可从事上达,然不可以此而安于小成也。夫盈天地闲,千条万绪,是多少人事,圣人大成之地,千节万目,是多少工夫。唯当开拓心胸,大作基址,须万理明彻于胸中,将此心放在天地闲一例看,然后可以语孔、孟之乐。须明三代法度,通之于当今而无不宜,然后为全儒,而可以语王佐事业。须运用酬酢,如探诸囊中而不匮,然后为资之深,取之左右逢其原,而真为己物矣。至于以天理人欲分数,而验宾主进退之机,如好好色,恶恶臭,而为天理人欲强弱之证,必使之于是是非非,如辨黑白,如遇镆干将,不容有骑墙不决之疑,则虽艰难险阳之中,无不从容自适,然后为知之至而行之尽。此心之量极大,万理无所不包,万物无所不统。古人每言学必欲其博,孔子所以学不厌者,皆所以极尽乎此心无穷之量也。《论语》曰:「博学而笃志。」立志要定不要杂,要坚不要缓,如颜子曰:「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若曰:「文王,我师也,周公岂欺我哉?」皆以圣人自期,皆是能立志。孟子曰:「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以舜自期,亦是能立志。

命字有二义,有以理言者,有以气言者。其实理不外于气。盖二气流行万古,生生不息,不成只是空个气。必有宰之者,曰理是也。然理非有离乎气,只是就气上指出个理不离乎气而为言耳。

《礼运》言:「人者,阴阳之交,鬼神之会。」说得亦亲切。此真圣贤之遗言,非汉儒所能言也。盖天地闲,无一物不是阴阳,则无一物不是鬼神。(以上黎洲原本。)

示学者文

求道过高者,宗师佛学,陵蔑经典,以为明心见性,不必读书,而荡学者于空无之境。立论过卑者,又崇奖汉、唐,比附三代,以为经世济物,不必修德,而陷学者于功利之域。(《师友渊源》。补。)

圣门用工节目,其大要不过曰致知力行而已。致者,推之而至其极之谓。致其知者,所以明万理于心而使之无所疑也。力者,勉焉而不敢怠之谓。力其行者,所以复万善于己而使之无不备也。知不至,则真是真非无以辨,其行将何所适从!必有认人欲作天理而不自觉者矣。行不力,则虽精义入神,亦徒为空言,而盛德至善竟何有于我哉!然二者亦非截然判先后为二事也。故知之明,则行愈速,而行之力,则所知又益精矣。其所以为致知力行之地者,必以敬为主。敬者,主二无适之谓,圣贤所以贯动静、彻终始之功也。能敬,则中有涵养,而大本清明。由是而致知,则心与理相涵,而无顽冥之患矣!由是而力行,则身与事相安,而不复有扞格之病矣!(《用功节目》。)

北溪文集(补。)

仁者,固能好人,能恶人。然恐恶人之意常过宽,好人之意学过厚,恶人之意终较缓,好人之意终较速。

祖望谨案:此乃长者之言。然君子之恶恶,本以自警,则有如仇如探汤者。北溪但就待人一边言之耳。

忠恕难截然分成两段。发出忠底心,便是恕底事,做成恕底事,便是忠底心。

圣人安得有愤!只是诚恳笃切,如恐不及,便是愤。惟真能愤,然后真得乐。

神发于阳,魄根于阴。心也者,丽阴阳而乘其气,无闲于动静,即神之所会,而为魄之主也。昼则阴伏藏而阳用事,阳主动,故神运魄随而为寤。夜则阳伏藏而阴用事,阴主静,故魄定神蛰而为寐。神之运,故虚灵知觉之体灼然呈露,如一阳复后,万物之有春意焉,而此心之于寤也,为有主。神之蛰,故虚灵知觉之体沈然潜隐,悄无踪迹,如纯坤之月,万物之生性,不可窥其眹焉,而此心之于寐也,为无主。然其中实未尝泯,而有不可测者存。呼之则应,警之则觉,是亦未尝无主也。故自其大分言之,寤阳而寐阴,心之所以为动静也。细而言之,寤之有思者,又动中之动,而为阳之阳也。无思者,又动中之静,而为阳之阴也。寐之有梦者,又静中之动,而为阴之阳也。无梦者,又静中之静,而为阴之阴也。又错而言之,思有善与恶者,又动中动之阳明阴浊也。无思而善应与妄应者,又动中静之阳明阴浊也。梦之有正与邪者,又静中动之阳明阴浊也。无梦而易觉与难觉者,又静中静之阳明阴浊也。圣人与众人动静则同,而所以为阳明阴浊则异。人之学力,可以验矣。

圣人知匡人之决不能害己,所以信天理之必然也,而又必有戒畏之心,所以尽天理之当然也。

「逝者如斯」,杨氏有不逝之说,亦犹《中庸》说「死而不亡」之意,皆是堕异端处。

周公请命,成王出郊,耿恭拜井庾,黔娄祈北辰,与王祥、姜诗等事,只为天地闲同此一理,同此一气,理所以统乎气,而人心又为之主,随其所属小大,但精诚所注,理强而气充,自然有相感通,有若血脉之相关者。然人或有不能必其然者。盖无不应者,理之常也。或不能必然者,非其常也。故君子惟自尽其所当为,而不可觊其所难必。

人有淡然不逐物欲者,而亦不进于天理,盖其质美而未学,所云者,止其粗,而未及精,止其显,而未及隐,其不复天理处,便是人欲之根尚在,潜伏为病,未能去之净尽,而犹有阴拒天理于冥冥之闲,正如疟疾,寒热既退,而精神不爽,病犹在隐而未全退,盖形气尚为主,天理尚为客也。

「一日克己复礼」,当是时,颜子分上克己业过大半,所以夫子有一日之说。未为径快疏略,而在颜子刚勇手段,一日亦真足承当。若在学者,工夫未曾一二,而辄欲试一日之说,安能顿然彻底净尽。

曾点只是窥见圣人大意如此而已,固未能周晰乎体用之全,如颜子卓尔之地。而其所以实践处,又无颜子缜密之功,故不免乎狂士。盖有上达之资,而无下学之功。若以漆雕开比之,则开之意正欲实致其下学之功,而进乎上达者。在学者于点之趣味,固不可不涵泳于中。然所以致其力者,不可躐高以忽下,而当由下以达高,循开之所存,体之所事。开之志既笃,之功既竭,则点之所造,又不足言。

子路行处笃于点,平时胸怀磊落,不为势利拘,几有洒然底意,如与狐貉立,与朋友共,无憾,其地位高矣!但其见处不及点,由此理而不知。

暴来者待之以逊,毁来者待之以靖,诈来者待之以诚,慢来者待之以恭。(以上《问目》。)

魂者,阳之灵,气之发也。其分主动,所以行乎此身之中,随所贯而无不生。魄者,阴之精,体之凝也。其分主静,所以实乎此身之中,随所注而无不定。参观互考,魂中有魄,魄中有魂,无所不存。凡日用之所奋厉振作,通畅和乐,施为经画,思虑明觉者,魂之属也。整齐严肃,安恬退止,持循执守,决断记志者,魄之属也。魂充魄聚,则心力强。心之神明精爽,则魂魄有统。人生始于气感,则得魂为先。既而体凝焉,则魄次之,又既生而神发焉,则魂主之。发而纯一湛静,则魄主之。男则魂统魄,女则魄统魂。禀重厚者魄胜魂,赋轻清者魂胜魄。(《魂魄说》。)

死生无二理。能原其始而知所以生,则反其终而知所以死。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化生万物,此所以生之始也。得是至精之气而生,气尽则死。得是至真之理,而其存也顺,则其死也安。始终生死,如此而已。自未生之前,是理、气为天地闲公共之物,非我所得与。既凝而生之后,始为我所主,而有万化之妙。及气尽而死,则理亦随之。一付之人化,又非我所能专有而常存不灭于冥漠之闲也。今佛者曰:「未生之前,所谓我者固已具。既死之后,所谓我者未尝亡。所以轮生生于千万亿劫而无有穷已。」则是形溃而反于原,既屈者可复申,与造化消息阖辟之理殊不相合。且天堂地狱,明证昭昭,是天地闲别有一种不虚不实之田地,可以载其境,别有一种不虚不实之砖瓦材木,可以结其居,与万物有无虚实之性又不相符。福可以祷而得,罪可以赂而免,所以主宰乎幽阴者,犹为私意之甚。观此,虽愚者可以不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