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鹤山学案(黄氏原本 全氏修定)(4)

鹤山讲友

文忠真西山先生德秀别为《西山真氏学案》。

朝奉辅传贻先生广别为《潜庵学案》。

文定李宏斋先生燔

直阁张主一先生洽并为《沧洲诸儒学案》。

教授李中父先生坤臣

李坤臣,字中父,临邛人也。大父母及其父普州教授相继卒,叹曰:「吾无意于斯世矣。」日夜哭泣,遂丧明。授徒自给,出则门生,入则子弟,从旁代读,有问焉,必答,有目者所不如也。尝因痔痛夤心,为诗曰:「吾道由来贯古今,纤毫不假外推寻。只因疾病呻吟切,识得平生第一心。」尤邃于《易》,以周、程子书参诸邵子,每谓「太极大衍相为表里,《彖》、《系》多述先天心法」,而人罕知之。于《三礼》最该畅,鹤山魏文靖家居读《礼》,邀之共相讨论。盖尝欲为《易》、《礼》二传而未及也。疾甚,叹曰:「君子曰终,小人曰死,吾今日其庶几乎!」鹤山尝称之曰:「中父遭家多难,以有左、卜之厄,然因此动心忍性,触虑增知,观身于《艮》,观心于《复》,悠然独得于义理之奥。」蜀中贤士大夫,自后溪刘文节公、张东父震、张义立方、虞仲易刚简,以至鹤山兄弟皆重之。其门人曰魏文翁、高斯得、郭黄中。(补。)

教授谯说斋先生仲午

谯仲午,字仲甫,临邛人。以进士为隆州教授。鹤山魏文靖公居相邻,学相友。鹤山早贵,其帅潼川也,以射洪尉授之,将倚为助,辞不就。书问往复,有规警而无请寄。及官隆州,鹤山以书责隆守曰:「有贤寮而不举,何也﹖」守谢曰:「非敢遗之,先生不欲也。」五十七岁即致仕,其高致如此。尝论「士习之敝,不本之践履,不求之经史,徒剿取伊洛间方言,以用之科举之文,问之则曰先儒语录也。语录,一时门弟子所传钞,非文也,徒欲以乘有司之闇而绐取之。陆氏之学,尤为乖僻,宜速止之。」其归也,监司太守皆言于朝,请加旌异,以激颓竞。诏晋一阶。时鹤山亦还靖,以诗贻之,喜其以罪行,盖其高节如此。所著有《孟子旨义》、《汉书补注》、《三国名臣诸论》、《说斋集》。(补。)

李先生从周

李从周,字肩吾,临邛人也。不详其生平。鹤山讲学之友,《三礼》多质之中父,六书多质之先生,尝同在渠阳山中,称其强志精识。所著《字通》,能追原篆隶以来流别,而惜乎今之不可得见也。鹤山门人税与权作《雅言》,颇引先生之说,皆考证经史语。其谓「古无四声,只其有九韵,力纠吴才老之非」云。宋《艺文志》有其书。(补。)

中父学侣

魏先生天佑附兄天启。

魏天佑,字德先,蒲江人,鹤山族昆也。鹤山角时,尝欲从之游,既而偕试于春官,益加敬焉。先生少与兄天启齐名。年四十余,当以恩补官,辞不受。于是年七十矣,益大肆力于学,圣经贤传,历览博究。又即河、洛正传,以上溯洙泗之源,历历乎独而的然无所疑也。每燕坐,辄缓声微吟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或问之,则曰:「学者须是识得到此地位,方是极至。」一日,忽书纸曰「生死事大,能当澄心静意」等语,凡数十言,末及孟氏六等之序。卒,年八十二。着有《论孟中庸大学说》、《言》、《赘言》、《信心编》、《鸡肋编》、《日录》诸书。(参《鹤山文集》。)

(梓材谨案:鹤山志先生墓如此,又志李中父墓,言先生安贫乐道,与中父为久敬交。)

魏德先语

才智有余者,其陷溺深。(补。)

鹤山家学朱、张三传。

知州魏果斋先生文翁

魏文翁,字嘉父,鹤山先生从弟也。少学举子业,既而叹曰:「是足为学乎!」同郡李坤臣中父者,宿儒也,先生从之游。中父丧明,兴居饮食,扶持必亲,如古师弟子之礼。力从事于正学。成嘉定进士,历仕至蜀制置司干、知上津县。鹤山以父丧家居,读《三礼》,招中父与之偕,先生辞官侍焉,学益进。知新繁县,县有祖宗原庙四,每祭则用道流唱舞于庭,祭品亦不经,先生曰:「是亵神孰甚焉!」请于朝,得如礼。朔望与民讲学。通判成都,政以最。知叙州,叙为夷境,横江砦之诸峒,其最蕃曰始鹅,始鹅之诸族其最肆曰隔柱,岁入为患,先生曰:「是守封者之耻也。」乃乞师于连帅,躬率大军问夷罪。夷拒命,先生分军以入,七战歼其众,戮其渠,夷势蹙,乃面缚军门,誓无反,归所侵四十八村地及民畜。先生受降班师,知安南堡。狄厚叔者,,累有卖国误师之罪,是役也,斩以徇。捷闻,诏增秩,且令再任。因请移安南堡于风洞市,以控诸夷,诏可。于是帅府正倚先生为助,而以病卒。先生以千载自期,气方而行和,见义必为,雅不喜陆氏之学,而是时其传甚广,乃与新都令郭黄中控于提学,请有司无得以此取人,曰:「科举之取舍,士风所系也。」所著有《读书日记》二十卷、《中庸大学讲义》二卷、杂稿十卷。(补。)

知州魏靖斋先生克愚

魏克愚,号靖斋,文靖子。宝佑中,知徽州,为政知先务,辟贡闱,作桥梁,政恬事熙,民安其化。(参《姓谱》。)

鹤山门人

县令郭先生黄中

郭黄中,字方叔,利州安抚正孙子也。尝往来鹤山之门。安抚殉难,一门遇害,惟先生免。为新都令,以学行着。(补。)

尚书吴鹤林先生泳

吴泳,字叔永,潼川人。嘉定二年进士。累官权刑部尚书,出知宁国、温州、泉州而罢。轮对,尝言:「澄源正本,使君身之所自立者先有其地。夫然后移所留之聪明以经世务,移所舍之精神以强国政,移所用之心力以恤罢民,移所省之浮费以养兵卒。」所著有《鹤林集》。

(梓材谨案:《勉斋学案》《吴季永昌裔传》云:「与兄泳师事黄勉斋」知先生本勉斋门人。《儒林宗派》则列先生于鹤山之门。」)

附录

鹤山《答吴寺丞书》曰:「周、程诸先生祠堂,近世太泛,古无此典。先圣先师之祀,只是汉儒之说。先师之庙,原不出阙里,封谥之类尤不经,不知何为。朱、张诸先生亦皆谓当然,益知读书穷理工夫无穷。此不是矜奇衒博,义理所系,世变所关,不容草草。」

丞相游克斋先生似(别见《丘刘诸儒学案》。)

清忠牟存斋先生子才

牟子才,字存叟,井研人。学于魏鹤山,又从李公晦。嘉定十六年进士。累官权礼部尚书,以资政殿学士致仕。卒,谥清忠。

宗羲案:《宋史》《文靖传》言:「游似、吴泳、牟子才皆蜀名士,造门受业。」

知府王淡斋先生万

王万,字万里,蒲江人也。于鹤山魏文靖公为寮。笃学通经术,尤善《戴氏礼》,。鹤山每称之曰:「真吾徒也。」嘉定三年,省试第一。历仕太常博士。史弥远当国,应诏言三事。其一曰:厚风俗必本于明人伦。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所以弥纶天地,扶植人极,使不为禽兽夷狄之归者,以有是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俗之不厚,未之有也。《书》曰:「惟民生厚,因物有迁。违上所命,从厥攸好。」今天下风俗,可谓薄矣。化薄即厚,在陛下一转移之顷。陛下设廉耻以厉臣节,明听断以强主威,赫然如大明正中,万物毕照,而君臣之义立矣。以四海之欢心为孝,不以一己之服劳,念遗大投艰之托,思继志述事之重,而父子之恩隆矣。致严丧纪,不迩声色,俟三年终丧,求婚士族,礼备而后聘,而夫妇之道正矣。陛下之于兄弟,不幸而居人道之变,然友爱素深,神人所共知也,若垂念于死丧之戚,致厚于恤终之典,而兄弟之爱笃矣。日御经幄,亲近友臣,惟正人是亲,而朋友之化行矣。凡此五者,陛下既躬其厚,谁忍复趋于薄。二曰:尊朝廷在于聚贤才。汉梅福谓:「孝武时,淮南王安缘间而起,所以计虑不成者,以众贤聚于本朝也。孝成时,蜀郡山阳亡徒布衣,乃窥国家之隙,见间而起者,此皆轻量大臣,无所畏忌,国家之权轻,故匹夫欲与上争衡也。」贤才足为国轻重者如此。然所以聚之,则必有道。盖天地冲和之气,锺而为人,贤者尤其气之清也,利禄不能诱,威势不能压,惟虚心忘我,用其人而行其言,则贤者乐为吾用,自靖自献之恐后,宁复有迟回偃仰,召而不至,知而不言者﹖三曰:崇学校在于养士气。士者,国之元气,而天下之精神也。故可杀可贫而不可辱者,谓之士。京师者,首善之地也,太学者,贤士之关也,士聚其间,岂徒诵说词章,攫取声利而已哉!盖将讲明义理,涵养气质,以成其材,而待国家之用也。上之人宜婴以廉耻,不可恐以戮辱;宜闲以礼义,不可绳以刑辟。今朝廷并建长贰,所当专其职任,勿烦以他职。博士正录,不徒以课试为事,日进诸生,相与讲论经术,陈说古今,以作其气。如有佻达不检,则成规具在长贰,以次举而行之,谁曰不然。今乃郡吏得以绳之,下走得以辱之,殆非以章好示俗风厉四方也。世之论治者,鲜不以城郭甲兵、田野货财为有国之先务,而孟轲独以礼坏乐废为忧,非阔于事情也。而况揆诸今日之事,三边风寒,赤子露立,非无城郭不修之患;客强主弱,诲盗纳侮,非无兵甲不多之忧;兵荒之余,屯垦未就,非无田野不辟之虑;币轻物重,十室九空,非无货财不聚之叹,而臣区区惟前三者是急,亦曰人伦薄则世道废,贤才散则主势孤,士气索则邦家空匮,此孟轲所谓「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者,臣之所为大惧也。时有济邸之狱,有蜀边之扰,有山阳之变,有郡吏卒系捕弟子员之辱,故先生及之。所引蜀郡山阳轻量大臣,尤切中时务,宰相已深恶之。其秋轮对,又上疏曰:「乃者中外之臣,指陈得失,愿忠于陛下,而在廷之臣,已过忧其沽激,逆虑其朋党。夫留班伏阁,封章叩匦,此在先朝常常见之。今以降诏求言,久而后应,尚曰沽激乎﹖内外小大之臣千数,言者无几,尚云朋党乎﹖今天下议论,大概有三,劝陛下崇孝道,厚天伦,笃意儒学,以养圣明之资,亲近正人,以杜邪佞之口,此爱君忧国之论也,其言必恳恻;愤主威之挠夺,伤国体之抢攘,疾贪暴如仇雠,恶佞谀如恶臭,此愤世嫉邪之论也,其言必激切;听其言,汪洋汗漫,察其意,避就回曲,此模棱两可论也,其言必依违。臣愿陛下以恳恻者施行之,激切者奖借之,依违者斥绝之,则朝廷之是非,即天下之是非也,何忧乎沽激﹖何虑乎朋党﹖」其二论蜀之利害,谓:「任捆寄者,闻命勇往,慨然以功名自任,然政令峻急,人情惶骇;任总饷者,承命算寄,奋然以了办自居,始谓不以累公上,今乃有七百万缗之请,既上欺朝廷,又苛取州县。陛下端拱穆清,亦知数千里外,有叹息愁恨之声矣乎﹖」时郑损制蜀,李景翱司蜀饷,故先生及之。理宗反复顾问,先生随事条析,理宗颔之,而宰相益怒。于是朱端常疏劾魏鹤山有不食周粟语,并及真希元与先生,一时君子皆去国。先生既忤柄臣,又忤蜀之大吏,人皆危之,而先生浩然归里,逍遥若将终身焉。又二年而起用,然不得入朝。再分符知绍兴府。史弥远殁,始有赴阙奏事之命,而先生卒矣。所著有《心铭》、《淡斋规约》。(补。)

祖望谨案:宋理宗朝有二王万,其一力排郑清之者,见《东发先生杜范传》。

教授程先生掌

程掌,字叔运,眉之丹棱人。绍定二年进士,授扬州观察推官,再调巴州教授。尝徒步杖策访魏鹤山于山中,曰:「尝见洪公咨夔于于潜,谒真公德秀于浦城,聿求当今名教宗主,观善而归。今见先生,志愿毕矣。」先生嗜关、洛之书,尤精《通鉴》。平生为人负气,不肯少屈,鹤山尝曰:「以子刚大之气,而加之直养无害之功,则行行之由,亦可为圣门之高弟矣。」其后先生自赞曰:「粗厉猛起,颇欠时中。强矫磨,晚果有功。」鹤山喜曰:「叔运进矣。」不幸早卒。

进士史传斋先生守道

史守道,字孟传,丹棱人。读书一览不忘,发之为文,援据详明,辞辩雄放。当时学者托周、程诸儒先语以自标榜,先生为诗曰:「但使躬行为孔、孟,何忧吾道不周、程。」每诵先儒语曰:「士不可多受恩,亦不可多受知。」故所依惟鹤山而已。后溪刘文节公、雁湖李文懿公皆恨相见之晚。考试有欲为之地者,谢不可。嘉定十三年,将入对,忽以疾卒。诏附刘渭榜,赐同进士出身,追授迪功郎。所著有《传斋集》十卷、《传斋有用之学》二十卷、《书略》十卷、《诗略》十卷、《周礼略》十卷、《春秋统会》十二卷、《国朝名贤年谱》十卷。

县尉蒋一斋先生公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