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淡泊名利,宁静致远(3)
- 品读李叔同的人生智慧
- 刘军娣
- 3982字
- 2016-04-25 13:08:55
南太平洋里生活着一群灯笼鱼,这种鱼平常藏在海藻里,它的背鳍会发出淡蓝色的荧光,一明一灭的,其他小鱼觉得好奇,不由自主地向灯笼鱼靠近,结果就被灯笼鱼张嘴吃掉了。
灯笼鱼胃口非常好,在鱼多的地方,它总是能吃得肚子圆滚滚的,它吃得越饱,背鳍上的光泽就越强。但是灯笼鱼也有天敌,鲆鱼,鲆鱼的视力很微弱,但是能看见灯笼鱼背鳍上的荧光,这样一来,它常常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吃饱喝足的灯笼鱼轻易吞掉。
可见,要是灯笼鱼对送上门来的小鱼没有“来者不拒”,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食欲,那它的背部就不会发出那么明亮的光,而它又怎会被鲆鱼一口吃掉呢?
人们拜倒在名利的脚下,很多时候也是因为对名利“来者不拒”的缘故。因此,人生于世,尤其是在名利面前,管好自己的欲念,是至关重要的。
对此,弘一大师对自己就有明确的要求。众所周知,佛教戒律多得很,在世界所有宗教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这样森严的戒律无疑能提高佛门的庄重,高僧们为了督促自己精进还要在“大律”之外另加对自己的强制要求。在“禁欲”之道上,弘一大师就要求自己要做到以下四点:禁交,禁闻,禁语,禁思。
禁交,就是能不接触就不接触;禁闻,就是不去接触和暴力、欲望等有关的信息,如地方小报等;禁语,就是不得提起让人起邪念的事情,看见女人要称“施主”或“居士”,礼礼貌貌,不得逾越规矩;禁思,这条最难,就是克制自己有那种邪念的想法。
正因为大师能以这样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并且竭尽全力地做到这几点,所以他才不会为名利所诱惑,更不会为名利所累,所困。
在我们的周边,可能存在着这样的人,他们为了名利,而让自己的生活甚至是整个人生都蒙上了一层灰色,终日不快乐,更有甚者,终生都抑郁不得志。比如,为了谋取一官半职,一生阿谀奉承,点头哈腰,到头来,不但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反而还丧失了自己纯真的本性。
更为严重的是,可能会因为对名利的贪欲而自毁人生与前程。现实生活中,那些被绳之以法的贪官污吏,无不是放任自己的欲念的人。也正因为他们和灯笼鱼一样管不住自己的欲念,因此,他们最后被送上了审判台,成为法律惩治的对象。试想,要是他们能严以克己,做一个以身作则的好官,一心一意地为人民服务,又怎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不归路?
所以说,漫漫人生路上,我们应当管好自己的欲念,不能为所欲为,要知道,为所欲为终会恶有恶报的。
蒲松龄写的《聊斋》里就有为所欲为终酿恶果的故事。故事中说,咸阳韦公子,一边读书一边嫖娼,“尽览天下名妓”,连着考上秀才、举人和进士。可是他不改恶习,阴差阳错,最后竟然遇到了自己的亲生女儿,他因惭愧用毒酒害死了女儿,自己也被革掉官职,算是“自作孽,不可活”的典型代表。
而在名利面前,“为所欲为”所带来的苦果更是普遍存在的。最典型的莫过于那些仗势欺人的人和以权谋私的人,最后他们都不得善终。
所以说,人生中,我们还是听取大师的教诲,管好自己的欲念,必要的时候,甚至要清除自己的欲念。做一个“自重”的人吧,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心灵升华,去到自己想去的境界。
抵制诱惑,一切都会过去
妙什禅师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于此土声色诸境,作地狱想、苦海想、火宅想。诸宝物作苦具想。饮食衣服,如脓血铁皮想。”
佛教认为世间的一切都如同幻境,短暂而又虚浮,什么都不靠谱。妙什禅师的话是教修佛法的人,抵制一切声色诱惑,把它们看成毁掉你修行的地狱、苦海、火宅,就连你吃的食物,穿的衣服,虽然让你感到舒服,也要看做脓血和铁皮,不要心生更大的欲念。佛教讲的“禅定”,就是靠抵制诱惑,物我合一来获得精神满足。
有个佛教故事,说的是抵制诱惑的道理。
有一位无果禅师身居幽谷一心参禅,20多年来都由一对母女护法供养。由于一直未能明心见性,于是就想出山寻师问道。
护法的母女要求禅师能多留几日,要做一件衲衣送给禅师。母女二人回家后马上缝制衲衣,缝一阵念一句弥陀圣号。做完衲衣,又包了四锭马蹄银,把它送给无果禅师做路费。
禅师接受了母女的好意,准备第二天下山。
深夜,无果禅师仍坐禅养息,夜深人静时分,有一青衣童子,手执一旗,后随数人鼓吹而来,扛一朵很大的莲花,抬到禅师面前。童子说:“请禅师上莲花台!”
禅师心里想,我修禅定功夫,就算修净土法门的行者,此境也不可得,恐是魔境。
无果禅师不理他,童子又再三地劝请,说禅师不要错过。无果禅师就随手拿了一把引磬,丢在莲花台上。童子和诸乐人便鼓吹而去。
第二天一早,禅师正要动身,母女二人手中拿了一把引磬,问无果禅师:“这是禅师遗失的东西吗?昨天夜里,家中母马生了死胎,马夫用力破开,却见此引磬在里面,知道是禅师之物,特意来送回,只是为何它会在马腹中呢?”
无果禅师听后,直冒冷汗,心想多亏我定性好,没有被诱惑。他叹息一声,作了一首偈:“一袭衲衣一张皮,四锭元宝四个蹄;若非老僧定力深,几与汝家作马儿。”
禅师说完,将衲衣和银子还给母女而去。
李叔同先生深知诱惑的害处,他曾说:“人生最不幸处,是偶一失言,而祸不及;偶一失谋,而事幸成;偶一恣行,而获小利。后乃视为故常,而不恬不为意。则莫大之患,由此生焉。”
的确,在诱惑面前,人们一时可能能获得某些蝇头小利,但是,切莫因此而沾沾自喜,更不能以此为傲,并把它作为人生的常态。否则,就会如大师所言,“莫大之患,由此生焉”。因此,在自己的生活中,弘一大师就时刻要求自己要做一个能抵得住诱惑的人。
出家后,先生曾被邀请到北大任教,也曾被政府邀请出任大员,亦曾被许诺过众多高官厚禄……可是,自始至终,他没有动摇过,每次他都婉言拒绝了。若不是他如此地坚定,也就难以成就他那“念佛救国、普度众生”的人生理想,也难以成为一代大师。
人生中,我们也会遇到形形色色的诱惑,比如,可能有人愿意用重金或要职收买你的良心,这时候,究竟是坚守自己的良知呢,还是投入诱惑的怀抱呢?俗话说:吃人嘴软,拿人手短。若要做自己,要靠自己去成功,做一个坦荡人,就当如弘一大师一样,坚决抵制名利的诱惑,专心跟着自己的心走,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要做的事,只有这样,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蓝天,否则,轻则沦为别人的傀儡,重则为之付出生命的代价。这是成功人生当引以为鉴的。
诱惑面前,不论是重金还是要职,都要知道,别人的东西,他可以给,也可以不给。什么都要是自己的才好。若不然,就只能任人摆布,完全没有自我。这样一来,和一个软骨病人有什么区别?
再者,人生不带来,死不带走,不论是名望还是利益,终会过去。因此,不必在名利身上花费太多的精力和心思,要知道,除此之外,人生还有更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研究一门学问。弘一大师就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众多诱惑面前,他能不闻不问,不动摇,不改志。
人生中,我们当如大师一样,坚决抵制各种诱惑,要看到,一切都会过去,还是做一个清心寡欲却又有自己的追求的人吧。
人生须知知足常乐
弘一大师曾写过许多有关“知足”的联子,如“知足常乐,终生不耻;知耻常耻,终生不辱”。这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副联子。
大师的父亲李世珍先生就是一个知足的人,他在世的时候就曾有一副让他很喜欢的对联: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后来,弘一大师常以此联教导自己的学生和弟子。
的确,人生几十年,知足常乐,这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己对人的劝诫与安慰。知足,方能收敛自己的欲求,特别是某些容易膨胀的欲求,比如,对名利的欲求。事实上,大师就是一个知足常乐的人。
有一次,夏丏尊来访,看他只吃咸菜,就问他难道不是太咸了吗?他说,咸有咸的味道。一会儿,大师端起水杯来喝白开水,夏丏尊又问道,没有茶喝不是太淡了吗?大师淡然地道,淡有淡的味道。
大师之所以知足,且常乐,那是因为他的内心是真正充满快乐的,换句话说,他不过违心的生活。
对比之下,我们不难发现,生活中有很多人之所以会成为名利的奴隶,会痛苦,其实就是因为他们内心不快乐,他们总是过违心的生活。
比如,明明想过简单轻松的生活,明明想放下一切执念做单纯快乐的自己,却还是放不下,终究不过是说说而已,不过是想想罢了,根本没有任何行动。因此,他们总是过着内心苦闷的日子,必然离“知足常乐”也是非常遥远的了。
所以说,要知足常乐,先要让自己的内心快乐。否则,一切都免谈。
当年,大师在杭州任教期间,有一段时间他过得并不快乐。吴梦非曾说,有一年暑假,他住在西湖避夏,李叔同突然来访,邀请他一同去游览。在船上,李叔同对他道:“我在日本研究艺术时,决想不到自己会回国来做一个艺术教师的!”言下似乎有不胜感慨之意。
后他曾在上海读到一份叫《日日新闻》的报纸里谈到有关李叔同的消息,大概意思是说,中国第一批留学东京美术学校毕业的学生李岸,回国以来,怀才不遇,而郑曼陀(苏曼殊)之流,专描美人月份牌,收入倒可惊人……
这时候尽管有时他需要朋友许幻园的接济,但是据丰子恺说,“社会对他(指李叔同)的待遇,一般地看来也算不得薄。”
出家之后的弘一大师与出家前完全相反。虽然生活上不再是那样考究,但是心里却很满意,内心非常快乐,佛教非常能满足他律己严格的心理要求。
由此可见,内心的快乐对个人的生活品质乃至整个人生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真正要如大师一样做一个内心快乐的人,就得找对自己的方向,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否则,仍将痛苦。当然,现实毕竟是现实,“万事如意”和“事事顺心”是不大可能的,这时候,我们要做的就是适应,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否则,必将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中苦恼。
但很多时候,人们总是固执地以为,失去了的和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因此,尽管他们衣食富足,无忧无虑,但是他们还是不快乐,也根本就领悟不了“知足常乐”的真谛。
这时候,人们更应当看到知足的力量,做一个知足常乐的人,让自己从不切实际的回忆或幻想中醒悟过来,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快乐起来。
在名利面前,更是如此。要相信,眼前得到的就是最好的;更要学会知足。不要一生都被名利放逐,劳心劳累,实在不足为取。所以,还是学学弘一大师的“知足常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