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2015年是天津大学建校120周年,2016年又逢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建校120周年,同时又是两校创始人盛宣怀逝世100周年。在这样一个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盛宣怀与中国近代教育》出版面世,可谓恰逢其时。

交通大学的前身是南洋公学,由盛宣怀创办于清末。作为交通大学的创始人、首任督办,盛宣怀的筚路蓝缕之功一直为交大师生敬仰。早在1923年,学校即在校园内树立一尊盛宣怀全身铜像,此后以铜像为中心,建成一个“宣怀花园”,惜在抗日战争期间被毁。1949年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积极组织学者,通过举办纪念活动、召开学术会议、编写著作等各种形式,对盛宣怀创办南洋公学,推动中国近代教育的史实进行整理研究。1996年百年校庆之际,学校组织编写了《盛宣怀与上海交通大学》,同年4月又举行“盛宣怀、唐文治教育思想研讨会”。2002年,学校成立校史编纂委员会,聘请中国近代史专家夏东元先生担任校史顾问,将夏先生编著《盛宣怀年谱长编》纳入校史研究专著系列,于2004年出版发行,随后又出版其所著《盛宣怀传》的修订图文版。2007年,我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史》主编,将盛宣怀创办的南洋公学(1896—1905)专列为校史首卷,由本书作者欧七斤副研究员执笔。在校史编委会的指导下,欧七斤兢兢业业,深挖文献,潜心钻研,顺利完成了编撰任务,写出一部40余万字、学术含量较高的交大早期史,于2011年出版。在对交大校史编研过程中,欧七斤对盛宣怀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浓厚兴趣,学校支持他再接再厉,扩大视野,将研究全面深入地进行下去。

欧七斤是一位具有良好历史学与教育学素养,又富有钻研劲儿的青年学者,他将本职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项研究上,一头扎入上海图书馆藏盛宣怀档案文献之中,挖掘整理出大量有关盛宣怀从事文教事业的一手史料,撰成了这部近30万字的《盛宣怀与中国近代教育》。

该书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盛宣怀参与我国近代教育事业的根本动因、重要实践活动,以及教育与其实业、政治的内在关联,解读盛宣怀办学实践中体现出的教育思想,客观评析盛宣怀在中国近代教育史的历史地位和影响。全书从宏观到微观,层层推进,体现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与写作能力,是目前论述该专题的一部佳作。

细读本书,我对盛宣怀的办学理路与精神有两点感触:

一是盛宣怀的教育家身份需要进一步明确与肯定。众所周知,盛宣怀是活跃于晚清社会长达数十年的“红顶商人”“大实业家”,甚至还有人称其为“中国近代工业之父”。然而,仅仅关注盛宣怀兴办实业活动方面是不全面的,我们不应该忘记,盛宣怀还是一位教育家,是中国教育近代化过程中一位积极推动者与躬身实践者,对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盛宣怀主持创办的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被称为我国最早的两所大学,对清末民初的高等教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力地助推了近代大学的萌芽与成长,北洋大学堂和南洋公学分别发展成为著名的北洋大学和交通大学,以培养高端理工技术人才而闻名于世。如今,两校的继承者天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仍然是海内外知名高等学府,均名列国家985工程建设的重点大学。除此之外,盛宣怀还以对新式教育的敏锐洞察和付诸实施的能力,在清末最早实施近代三级学制,最早开设师范教育,积极实践“遣留学、开译院、设图书馆”,以辅助学校教育的“大教育”模式。可见,盛宣怀是中国教育现代化转型过程中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推动者,称其为近代史上一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教育实践家,应该当之无愧。

二是有感于盛宣怀在民族危亡时刻提出了“教育自强”论。2015年是中国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面对这样的历史时刻,我们一方面感到欣慰,这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第一次取得了抗击外国侵略势力的全面胜利;一方面心怀感慨,中国之胜利来之不易,历代仁人志士曾为驱除外辱,挽救民族危亡,群策群力,前赴后继,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早在清末甲午战争就开始了。当时之中国积贫积弱,惨败于紧邻岛国日本之手,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盛宣怀那一代人正处于中国近代以来最屈辱与黑暗的时期,他们痛定思痛,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自强之策。从本书中,我们可以得知,甲午战后,盛宣怀曾上书光绪皇帝,提出“自强大计”,尤其指出育才的重要性。此后,他又进一步发出“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国富兵强全由学校”等精辟议论。对盛宣怀“兴办学校、培养人才以实现自强”的主张,欧七斤将之恰当地总结为“教育自强论”。最难能可贵的是,盛宣怀不仅是“教育自强论”的积极倡导者,更是这一思想的实际行动者。他身体力行,开办了包括北洋大学、南洋公学在内的许多新式学堂,“教育自强”的思想成为其投身充满波折的教育活动的坚强动力。例如,在南洋公学面临办学危机的1903年,他在写给学部大臣张百熙的信中,这样表露心声:“弟学识谫陋,何足以言兴学,惟办事必需人材,成材必由学校。故不惜延访通人,创开风气,而自忘其才力之不及,始终不肯退步。”正是盛宣怀等先贤“始终不肯退步”的对教育事业的坚守精神,开启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百年历史征程。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高等教育事业也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意识到,近代以来中国人所期待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尚未最后完成,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还有待于今人的努力推进。在这样一个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需要回首过往,从历史中汲取前进的力量,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迈向一流的征程中“始终不肯退步”,奋发有为,砥砺前行。

是为序。

(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原理事长)

2015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