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王阳明家训(3)

孝顺父母是一事,你真有孝顺父母的心,就必有孝顺父母的理产生;忠诚君主是一事,你真有忠诚君主的心,就必有忠诚君主的理产生,不须去外面学习。如果你没有孝顺父母、忠诚君主的心,就不可能产生孝顺父母、忠诚君主的理,纵然你去外面学了很多套路来,也只是如戏子演戏。戏子演得再逼真,也是假的。

由此可知,心即礼。你真有尊敬长者的心,就必能产生尊敬长者的礼;你真有关爱一个人的心,就必能产生关爱一个人的礼。这些礼数,不需去外面学习,有心就有礼。

有弟子不明白,问道:“祭祀天地的礼节多如牛毛,觐见皇帝的礼节也繁杂而有板有眼,这些礼节应该都要学习吧,否则如何知道?”

王阳明回答:“这些礼节的具体步骤固然要学,可先要问问自己是否真有虔敬祭祀天地的心,是否真有膜拜皇帝的心,否则纵然学了那些礼节,也只是表面好看,和心有何干?”

又有弟子恍然道:“明白了,比如孔子进太庙,问这问那的,并非说他谦虚,而是说他有那分虔敬的心,所以才问这问那,最后就得知了进太庙的所有礼节。”

王阳明高兴地点头,说:“你说得很好。世人却不知这道理,误把外面做得好看当作是理和礼。比如春秋五霸,特别是齐桓公尊敬周王、帮助弱小诸侯国对付夷狄,世人都认为齐桓公是圣人,其实他的本心只是为了称霸,耀武扬威罢了。所以他拜见周王的种种礼节、向世人宣传的种种大道理都和心脱节,也就不是礼,更不是天理了。”

据说,王阳明的父亲王华去世那天,朝廷有使者前来,宣布王阳明的爵位。当时王家上下已忙得四脚朝天,对王华的即将离世心急如焚,根本无暇顾及朝廷使者。

可王华却奄奄一息地教训家人说:“我的情况虽不容乐观,但怎能视礼法而不顾?我大半生为官,为官者不遵礼法,哪里配做官?你等必须出迎!”王阳明虽处于悲痛中,但认同老爹的话,于是带领王家人出迎。这是一副凄凉的场面,王家上下在外跪听圣旨,王华在房间里等待死神的降临。礼毕,王华瞑目而逝。

也许对王华这位一生都遵循朝廷礼节的人来说,无论何种情况下,礼法绝不能少,规矩不能改。

王阳明也是如此。

1519年,宁王朱宸濠被擒后,朱厚照要两个心腹张忠和许泰到朱宸濠的老巢南昌处理善后工作。王阳明当时也在南昌,张忠和许泰存心要给王阳明难堪,处处和他作对。有一天,张忠要王阳明去江西督察院找他。王阳明欣然而去,一进衙门,直奔督察院院长的椅子,并且在一屁股坐到上面后,就夸张地示意张忠等人也坐。张忠火了,说:“你王阳明凭什么坐主位?”

王阳明严肃地给他们普及常识:“我是江西巡抚,是江西省最高军政长官。由于宁王之乱,都察院没有院长,所以我就是都察院代理院长,这个主位就应该是我的。诸位虽然是皇帝身边的红人,炙手可热,但我是巡抚,从二品,比诸位要高,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讲,都应该我是老大。”

张忠的同伙跳起来,说:“我们是皇上特别委派的专员,是代表皇帝来的,你怎么敢如此放肆用品级压我们!”

王阳明说:“你们是特派员不假,不过你们应好好了解下特派员的权力和义务。我虽然有协助你们办事的职责,但我这个巡抚的权力不容侵犯。”

张忠团伙一时之间不知如何是好,都愣在当场。事后,王阳明对弟子说:“我并不是想夺那个位子,但若守不住礼法,就违背了我的良知,将来必受制于人。”

可是,对于内心不认可的礼法,王阳明的态度又是如何呢?

还是在1519年,七月末,王阳明在鄱阳湖上活捉了造反四十余天的宁王朱宸濠。九月初,皇帝朱厚照派出的锦衣卫抵达王阳明所在的南昌城。锦衣卫带了威武大将军的手牌,命令王阳明来见。

威武大将军其实就是朱厚照,此人特喜欢玩耍,几年前,就曾扮演威武大将军出塞外,和蒙古人打了一架。

人人都知道威武大将军就是皇上,皇上就是威武大将军,所以威武大将军的手牌就是圣旨。也就是说,面对威武大将军的手牌和面对圣旨一样,都需要做臣子的王阳明迎接、叩拜,行臣子之礼。

但王阳明偏不,他对劝他去行礼的弟子们说:“圣旨就是圣旨,手牌就是手牌,不是一回事。大将军的品级不过一品,况且我是文官,他是武官,文武不相统属。我为什么要迎他?”

弟子们大为惊骇。王阳明说,随便派个人去迎他就是了。

锦衣卫对王阳明不懂礼数火冒三丈,但他无计可施。王阳明不见他,他只能生闷气。更让他七窍生烟的是,按规矩,王阳明要孝敬他一点钱,可王阳明如打发乞丐似的只给了他五两金子,他气得把金子摔到地上。第二天,他让人通知王阳明:“我走了。”

“我走了”这三个字具有雷霆之力,它背后的意思是:“我去皇上那里告状,你死路一条。”

王阳明施施然出来,未等锦衣卫鼻孔冒火,就拉起锦衣卫的手,动情地说:“下官在正德初年下锦衣狱很久,和贵衙门的很多官员都有交情,但您是我见过的第一个轻财重义的锦衣卫。昨天给您的黄金只是出于礼节,想不到就这么点钱您都不要,我真是惭愧得要死。我没有其他长处,只是会做点歌颂文章,他日当为您表彰此事,把您树立成典型,让天下人膜拜。”

这番话说得很有水平,它直指人的良知。人皆有虚荣心,喜欢受人吹捧,如果能被王阳明歌颂,那真是莫大的荣幸。所以锦衣卫怒气顿消,大为感动起来。他让王阳明握着手,说:“本来这次来是让您交出朱宸濠的,可我看您也没有这个意思,虽然我没有完成任务,但您的一番话让我心弦大动。我告辞。”

由此可知,王阳明教家人遵循的礼法,必须是和我们内心相应的,首先是我们内心认可外在的礼法,然后才是去遵循它。除此而外,一些伪礼法都应该被轻视,甚至是鄙视。

王阳明除了要家人应遵循内心认可的礼法外,还要家人遵循道义。什么是道义?王阳明的解释是:“心得其宜为义,致良知则心得其义也。”意思是,心安就是义,而让心安的办法则是致良知。

如何致良知呢?

第一,听命于良知。如王阳明所说:“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要不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

第二,集义。就是集善,做事符合道义。

第三,量知而行。“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最后第四点,极符合“义”的内涵:“当弃富贵即弃富贵,只是致良知;当从父兄之命即从父兄之命,亦只是致良知。其间权量轻重,稍有私意于良知,便自不安。”

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循礼义。归根结底,王阳明还是要家人能致良知。

家训五:节饮食,戒游戏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元元更元。说与世人浑不解,却于身外觅神仙。”这是王阳明的诗歌《养生歌》,通俗易懂,意义却极为深远。依王阳明之见,养生要由修身来体现,它贯穿于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中。饿了就吃,困了就睡,只有顺着天性,才能做到正心修身,这比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元”要“元”多了!

饿了就吃,和饮食有关。王阳明告诉家人要“节饮食”,分为三个层次。

首先,饿了就吃,但不能吃太多,只要保证我们身体的能量即可。不但不能吃太多,而且要量力,这个“力”是经济基础。饿了吃饭是天理,但如果超出你经济基础的大鱼大肉,这就是人欲。

其次,饮食不可断,不能如道家那样经常搞“辟谷术”。这是用外力阻止人的身体需求,对身体百害而无一利。

最后,你要把食物彻底消化吸收,否则不如不吃。他曾在一次饭局上对弟子们说,学问也如吃饭一样:吃饭无法消化,身体就会得病;学问无法消化,心理也会得病。

据此,王阳明要家人节饮食,是从修身角度出发的。也就是说,节饮食是修身的一部分,不能不重视。

再来看“戒游戏”,这个话题就非常有意思了。

王阳明年幼时,最喜欢游戏。他喜欢各种孩童玩的游戏,尤其是军事游戏和象棋。当他沉溺于象棋中,两耳不闻世间事时,父亲王华教训他道:“你整天鼓捣这种‘小技’,是违背圣人的教诲。”

王阳明却一本正经地说:“我正是在遵循圣人的教诲啊。”

王华冷笑:“你老子我是秀才,圣人说过的每句话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我怎么从来没有听过圣人让人钻研象棋的话?”

王阳明摇头晃脑地说:“您说象棋是‘小技’,孔夫子说过,即使是小的技艺,也一定有可取之处(虽小技,必有可观者焉)。这不是告诉人们,可以钻研象棋这种小技吗?”

王华被气得胡子抖了两下,说:“你断章取义的功夫还真不错。孔夫子这句话下面还有句话,你可记得?”

王阳明当然记得,但他摇头。

王华冷笑:“真是学艺不精。孔夫子下面的话是,但对远大的事业恐怕有影响,所以君子不从事这些小技艺(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

王阳明假装恍然大悟:“孔夫子是个性情活泼的人,他肯定支持人钻研小技。后面那句话大概是后人加上去的,应该不是孔子的话。”

王华的胡子又抖了起来。

可若干年后,他竟然让家人特别是小孩戒游戏,其中大概有他千回百转之后的大悟,恐怕还有一点就是:他把圣学(心学)之外的一切技巧、学问都看作是游戏了。

下面的故事可以印证这个答案。

王阳明的一位朋友来找王阳明论学。王阳明告诉他:“学贵在专心。”

朋友说:“对,和你少年时一样,我少年时也喜欢下棋,食不知味,睡不安稳,眼睛不看别的,耳朵不听别的,于是在一年内我战胜了全城的象棋高手,三年后,中国内已没有可以和我对抗的,学果真是贵在专心啊!”

王阳明又说:“学贵在精益求精。”

朋友激动道:“太对了!我后来又迷上辞章,于是字字推敲,句句搜求,研究各种史传,考核诸子百家,由此而始则追踪于唐宋,终又深入于汉魏,学真是贵在精益求精啊!”

王阳明笑了,说:“学贵在学正了。”

朋友更加激动,“是啊是啊。我中年后就迷上了圣贤之道,对下棋后悔了,对词章惭愧了,我对它们都不再上心了,您以为怎样?”

王阳明道:“很好!其实学下棋也叫做学,学词章也叫做学,学圣贤之道也叫做学,结果却大不一样。道就如同大路,道之外的一切就是荆棘丛生的小路,它们是很难到达大路的。所以说,专于道才算得了专,精于道才算得了精。”

朋友不太明白。

王阳明就解释道:“如果只是专于下棋而不专于道,这种专便成为沉湎;精于辞章而不精于道,这种精便成为癖好。讲到道可是又广又大,辞章和技能虽也从道中来,但若只以辞章和技能卖弄,那离道可就十万八千里了。”

“非专便不能精,非精便不能明,非明便不能诚,所以《尚书?大禹谟》说‘惟精惟一’。精,精粹的意思,专,专一的意思。精然后明,明然后诚,所以明是精的体现,诚是一的基础。一,是天下最大的本源;精,是天下最大的功用。连天地万物生成发育的大道都明白了,何况是词章技能那些无关轻重的事情呢?”

这就是王阳明所谓的“戒游戏”,不是让你彻底和那些游戏断绝往来,而是要以道贯穿游戏。这个道就是良知。

“虽小道必有可观,”王阳明说,“如虚无、权谋、术数、技能之学,非不可超脱世情。若能在本体上得所悟入,都可通入精妙。但其念头若专注于此,想若治国平天下,便不能通,故君子不用。”

家训六:毋说谎

在人犯的诸多错误中,说谎是最不能原谅的错误。因为它歪曲了事实,用遁词掩饰着自己的过失。以阳明心学语境讲则是,说谎的人自我创造了一个虚空世界,这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假的。倘若对其放纵下去,他们终会沉沦在这个世界,永难再见真实光明的世界。

不说谎就是诚。王阳明说:“惟天下至诚,然后能立天下之大本。”按今天的解释,这里的“诚”是真心实意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也就是不撒谎、不欺瞒。

朱熹说,“诚”就是不自欺不妄,王阳明按这一思路继续发挥道:诚,就是“诚意”,真诚恻怛地对待自己的念头;只要不自欺,自然不会妄言,也就远离了说谎。

王阳明训导家人“毋说谎”,因为说谎意味着欺骗良知,非致良知。良知说“是”,你偏说“非”,良知说“非”,你偏说“是”。长此以往,形成惯性,你就成了个口是心非的人,成了个虚伪的人。不但别人鄙视你,纵是你本人,因常和良知作对,也会受到良知的谴责。如此,有何修身养性可谈?

所以,王阳明要你“毋说谎”,只是要你依良知而行,要诚意。

阳明心学认为,良知无善无恶,但良知所发出的“意”却有善恶,这个“意”就是念头,我们要在事情上依良知的指引正我们的念头,这就是诚意。

有弟子恍然大悟道:“这个嘛,我明白了。比如我要去西天,这是件事,我在这件事上正我的念头。念头就是‘不辞险阻,决意向前’,这就是诚意了吧。”

王阳明摇头:“不对!”

弟子蒙了:“对啊,怎么不对?您说的要在事上正念头啊。”

王阳明道:“南辕北辙的那位,也是不辞险阻,决意向前,你觉得他能到目的地吗?”

“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