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王阳明家训(5)
- 知行合一王阳明3:王阳明家训
- 度阴山
- 3706字
- 2016-05-12 10:13:52
晋文公由吃惊变成了大惊骇,半天才反应过来,急忙指天发誓道:“若是以后俺发达了,一定要报答介子推的大恩。”
时光一走就是十九年,晋文公辗转回国,当上了晋国国君,封赏了从前和自己共过患难的所有人,除了介子推。
某日,晋文公大宴群臣,有人趁机把露出的大腿踩到桌子上,像是挑逗晋文公。晋文公皱眉,这人就抽出一把刀,在大腿上割了一块肉下来,龇牙咧嘴地献给晋文公,说:“主公,可曾记得否?”
晋文公回首往事,“哎呀”一声:“我想到了,介子推,当时他的肉里还有野菜,你这没有。”
众臣“哇啦哇啦”嚷开了。大家都想,这主公真不怎样,当初介子推割肉给您吃,现在,你竟然拿这件事开玩笑。
宴会一散,割肉的人实在忍无可忍,硬闯晋文公卧室,大腿鲜血直流。
“您不能这样对待介子推。”
晋文公想了想,问他:“疼吗?”
“不疼,哎哟,哎哟。”
晋文公坐正了,一本正经地说道:“你以为我真健忘吗?我当然记得介子推割肉救活我的事。可你想过没有,把自己的肉割了,面不红,心不跳。他对自己都这么狠,对别人呢?这就叫不近人情,冷血动物,我怎敢用这种人?”
战国初期,魏文侯要进攻中山国。大将乐羊毛遂自荐。
魏文侯说:“不可,你儿子就在中山国做官,万一他们拿你儿子要挟你,你肯定无功而返。”
乐羊立下军令状,不灭中山誓不还。
乐羊带着千军万马,去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实在抵抗不住了,就把他儿子拖到城墙上,威胁乐羊,再不撤兵,就把他儿子剁碎包包子。
乐羊的进攻更猛了。
中山国真就把乐羊的儿子剁碎包了许多包子,扔到城墙下。乐羊捡起包子,命令:“给我吃!”
中山国一看:“这是畜生啊,还是投降吧。”
于是,乐羊凯旋。
第二天,魏文侯就让乐羊退休了。
有人为乐羊愤愤不平,魏文侯解释道:“这小子连自己的儿子都吃,还有什么事做不出来?!”
有人对王阳明说:“万物一体之仁,就该一股脑地铺过去,对天地万物同样的好。”
王阳明摇头道:“你这又是说闲话了。仁,要有厚薄的。譬如让你选择砍掉身上的胳膊和脑袋,你一定选胳膊。并非是我们不爱惜胳膊,而是比之于脑袋,胳膊就没那么重要了。”
我们也可以打个比方,亲人和一个陌生人掉井里,你最先救的应该是亲人,而不是陌生人。如果反了,就是不近人情。介子推割自己的肉,乐羊吃自己的儿子,这都是不近人情。
所谓不近人情,就是我们良知不认可的事。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能轻易损害?亲情乃天地第一情,怎能随意割舍?
凡是不近人情的人,纵然做出再大的功业,也是阳明心学认为的最大的恶人。
人类历史上,很多人看上去都大公无私,做下了大义灭亲的事。仔细想想,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身体和亲人,都毫不客气地损坏,他对待别人,能仁慈到哪里去?
这也是另外一种任情,比极度悲伤可怕一万倍。
家训九:毋斗气
有一天,你请客吃饭。来了很多朋友,你四处张罗,生怕怠慢了客人。就在忙乱之中,你看到有位客人浑身发抖,满脸青紫。你以为他犯了心脏病,大踏步跑过去,同时还让人叫救护车。
这位客人见你到来,嘴唇颤抖,非常委屈地流下眼泪说:“我没有心脏病,我是气的。”
你莫名其妙:“谁气到你了?”
客人说:“就是你啊,从我进来,你只跟我打了一个照面,你看看我,竟然坐在最后面,你这是瞧不起我,怠慢我。”
你急忙将此人请到主席台前,对他嘘寒问暖,夸张地抒发你对他的友谊情愫。
此人这才破涕为笑,因为高兴,后来喝得酩酊大醉。
我讲这个故事,必有目的。它就是王阳明心学中所谓的“主气”和“客气”:
客与主对,让尽所对之宾,而安心居于卑末,又能尽心尽力供养诸宾,宾有失错,又能包容,此主气也。唯恐人加于吾之上,唯恐人怠慢我,此是客气。
主气、客气原本是中医理论,正常的生克制化,称为主气,比如我们平时的呼吸;不正常的生克制化,称为客气,比如咳嗽。
王阳明的解释是,“主气”就是主人发出的符合自己身份的气;“客气”就是客人发出的不符合自己身份的气。
我请客吃饭,必要安心居于卑末,尽心尽力供养诸宾,宾有失错,又能包容。
如果我是客人,我就应该规规矩矩,不计较别人是否怠慢我,更不计较有人比我坐的位置好。否则,就是客气。
主气是天理,客气是人欲。主气是自我具有的,而客气,注意“客”这个字,它是外来的。主客之分就是内外之分,天理和人欲之别。
或者可以换个说法,主气是正能量,比如志气、豪气、气节;客气是负能量,比如傲气、娇气、斗气。
尤以斗气最平常,所以往往被人忽略,而它对我们造就的影响却非常大。
所谓斗气,就是上面例子中的那个浑身发抖、满脸青紫的客人。他在和主人斗气,和所有在场的客人斗气,甚至在和当时的情境斗气。
从心学“为己才可为人”的保身角度看,斗气绝对要不得,因为它伤身,五脏六腑都会受连累。现代科学研究也证明,斗气10分钟,所耗费的精力不亚于一次3000米长跑,而且人在生气时的生理反应异常剧烈,同时会分泌出许多有毒性的物质,这些毒素甚至可以毒死一只大白鼠。从这个程度上说,斗气无异是在慢性自杀。
但如你所知,在人生中,很难做到不斗气。有人问王阳明,人若忿懥(生气)了该怎么办?
王阳明回答:“忿懥几件,人心怎能无得,只是不可有耳。凡人忿懥,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愤懑,便不得其正也。如今于凡愤懑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意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且如出外见人相斗,其不是的,我心亦怒。然虽怒,却此心廓然,不曾动些子气。如今怒人,亦得如此,方才是正。”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生气这东西,人人都会有,但你不能过。你生气的时候,其实就是把外来的东西强行纳入到了自己心上。和它一较劲(斗气),就是和主气对峙,完全不符合天理了。
那么,如何应对生气呢?王阳明的办法很有点阿Q精神:当自己为某事生气时,你就把某事当成是别人的,比如你被人揍了一顿,你就把它当成是别人被揍了一顿。这样一来,你虽很怒,怒气却未能让你失去控制,时间一久,你也就恢复平静了。恢复平静,就是天理。
王阳明对家人说,不要斗气,其实就是让家人应时刻保持主气,不要客气。它和阳明心学的一贯思想是相吻合的:主气是天理,客气是人欲。致良知就是存天理去人欲。
家训十:毋责人,但自治
北宋苏东坡在南方做官时,曾在河岸看到一条可爱的河豚。它游到桥下时闷头闷脑地撞在桥柱上。但它不怪自己不小心,也不想绕过桥柱,反而大怒,认为是桥柱撞到了自己。河豚一怒,非同小可。只见它张开大嘴,竖起明亮的鳍,鼓起肚子,漂在水面上,很长时间一动不动。这时,飞过的老鹰看到它,喜出望外,一个猛子扎下来,将它叼走了。
苏东坡大发议论道:“世上有些人在不应该发怒的时候发怒,结果遭到不幸,就如这条河豚,不去改正自己的错误,却怨恨外在事物,终于成了老鹰的食物。”
苏东坡说的这个故事,也正是本节的主题:责人与责己,责己就是自治。
古人曰过:责备别人,要能够原谅别人的过失就像没有发生过一样,这样才能心平气和;要求自己,要在看似没有过失的地方找出自己的过失,这样品德就会增进。
还有古人说:能以责人的心责己,原谅自己的心原谅别人,就是圣人了。
这些话说起来轻松愉快,做起来就有难度。因为人都不愿责备自己,当某件事出了错时,当事人都避而远之,然后开始责怪那是别人的错。实际上,无数的人总是随时准备责备别人,绝不会向自己开炮。
如果这种行为属于绝大多数人,那么,“责人而不责己”是否正确,符合天理呢?
王阳明认为,这种态度是绝不符合天理的。因为责备别人是件轻快活,上下嘴唇一碰,就完事了。责备了别人后,也不必再有后续工作。但责己就特别麻烦,凡是责己,是自己必有错了。认识到了错误后,就要否定自己,然后还要改正,这个过程非常痛苦而且耗费气力。人往往好逸恶劳,所以,都在责人而不责己。
按王阳明的看法,这是颠倒乾坤,本末倒置,人最应遵循的天理就是责己而不是责人。有句话叫“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实讲的应该是“人不责己,天诛地灭”。
人为己,是修炼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遵循天理、活得充实幸福的人。责人做不到这点,只有责己才能做到。也就是说,责己是真切地为自己好,而责人对自己毫无益处,反而在责备别人的过程中,得罪他人。百害而无一利的事,为何要去做?
王阳明有个弟子特别喜欢责人,王阳明就警告他:“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舜能化得象的傲,其机括只是不见象的不是。若舜只要正他的奸恶,就见得象的不是矣。象是傲人,必不肯相下,如何感化得他?”这名弟子幡然醒悟。
王阳明补充道:“你今后只不要去论人之是非,当责辩人时,就把他当作一件大私欲,克去方可。”
“只见得别人的不是,见不到自己的不是”,这种人多如驴毛。王阳明的意思很简单,每个人就是个问题库,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而有些人竟然还想去解决别人的问题。他认为,舜能让象改邪归正,无非就是忽视象的不是,如果舜真是喜欢责人的人,那肯定就把象批评得一无是处。而对于象这种人,他必然不会承认错误。结果只能是让象的恶性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自治,就是自己治理自己。一言以蔽之,就是自我管理的能力。自我管理,听上去很大,其实无非就是责己。常反省自己的不对之处,加以改正。当你把所有精力和时间都用在自我管理上,正如王阳明所说的,你哪里有时间去责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