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千万别让“读心术”统治你的潜意识!(2)

我要是这么说,你肯定把我当骗子,对吧?所以啊,那些关于读心术有多神奇的宣传,少信为妙。

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让自己的生活陷入“读心”之中,不会处处留意别人的谎言,时时想要戳穿他人的借口,更不会追求获得真实透明(就算有50万美金诱惑)。其实不必学,和人相处久了,社会经验多了,别人想什么,你自然能猜个差不多。花个十几年时间,有心人都能成老狐狸,但真正的老狐狸,往往是那些会装糊涂,懒得多管闲事的人。

一句话,对谎言别太较真儿,我们追求的是不被人糊弄,可以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要多说。我们要明白多数谎言的初衷:让自己愉快,也让他人愉快。

潜意识决定了谎言的内容和方式

传统观念看来,说谎有违道德,一个人人都说谎的社会,它的道德现状值得人们反思,道德上的空白会加速社会的衰败。道德与真实在同一个阵营,罪恶与谎言常常结伴出现,这似乎是人们认定的真理。

从我们还没记事的时候,父母就不断地告诉我们:“好孩子不可以说谎!”在这里,“好”显然是指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多数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有道德的人,他们不希望看到一个满嘴谎言的小孩,于是,“说谎的孩子被狼吃”成了他们的德育教材,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也陷入了困境。

原因是什么?那些诚实的孩子,因为诚实一次次地吃亏,而且越亏越大。男孩因为说实话不讨女生喜欢;女生因为说实话被人说成没情趣不可爱;这还只是小事,因为诚实得罪了老师、得罪了前辈、得罪了同事、得罪了老板、得罪了未来婆婆或未来丈母娘,这才是关系到前途和命运的大事,这时候,父母又忙不迭地一边跺脚一边教育:“你这孩子怎么这么傻!说话那么直干什么?”

是的,父母明白,这些事只靠几句谎言就能解决,是“诚实”带来的麻烦。事实证明,谎言让我们睿智,让我们熟谙世事,让我们更加适应这个社会,做起事来更加得心应手。谎言既然给我们带来这么大的便利,为什么我们接受的教育依然是道德教育,没有父母师长会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由谎言堆成的,从现在开始你要学习说谎,今后别说一句真话!”不,没有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没有道德的败类。

这种现状可以看出,谎言又绝对和道德脱离不了关系,谎言的性质直接决定了一个人道德与否。就拿每个人都知道的《狼来了》做例子,让我们仔细分析故事中的每一方,看看他们各自的利益得失,看看道德为何和谎言密切相关:

故事回放:

一个放羊的小孩无聊,大喊:“狼来了!”附近农夫害怕狼伤人,带着武器来救孩子,发现只有一个小孩哈哈大笑地说:“我骗你们呢!”如此两次,弄得农夫们十分气恼。

一天,小孩放羊时,真看到狼走近,他大声呼叫,农夫认为小孩又在骗人,谁也不来搭救,于是,小孩被狼吃得骨头都不剩。

作为主角的小孩子,他说谎,看到人们慌慌张张地赶来,觉得有趣,度过了开心快乐的几分钟;谎言说到第三次,狼真的来了,没人救他,他失去了生命。

被小孩子欺骗的农夫,他们损失了时间,感情上受到了玩弄和伤害。

当事人双方谁也没有得到利益,撒谎的小孩子甚至为此送了命。

历史上,有位名人也玩过这个谎言,只是他的身份比较特殊,玩得比较大。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周幽王,为了让他的褒姒美人笑一笑,他点起了烽火台的烽火。外地的诸侯看到首都报警,以为外敌来袭,带着军队千里迢迢赶来救援,结果发现被耍了。被戏弄几次之后,诸侯们再也不理会周幽王的烽火了。没多久,外敌真来了,烽火台的烽火燃了一遍又一遍,就是没有军队赶来帮忙,终于,都城沦陷,周幽王这个荒唐的国君,当然也没什么好下场。

在本质上,一国之君与放羊的小孩没有多大区别,他们因为一时的欢乐说大谎,这是主观行为,但是,他们给他人带来了危害,这才是他们不道德的原因。

相反,如果农夫告诫小孩子:“那个山坡上曾经有狼吃掉小孩,你们千万不要单独去那里玩!”就算“狼吃人事件”并未发生,但农夫的初衷考虑的是小孩的安全,这种谎言只会给小孩带来好处,不能说不道德。

所以,我们应该修正自己的观念:谎言本身并非不道德行为,但必须考虑道德因素,即该谎言有没有损害别人的利益。

最后,让我们再看一个故事,加深对这个观念的印象:

下课铃响了,正在讲课的班主任停了下来,看到下面早就收拾好书包的学生,皱了皱眉说:“明天是周末,但你们也不要只想着出去玩。图书馆有十几套剑桥版的《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书不错,你们记得借来看看。”同学们爽快地答应了。

一个月后,班主任问学生:“上一次我说的那套百科全书,有没有人去看?去看的人举起手来!”半数以上的学生齐刷刷地举起了手,班主任无奈地说:“图书馆根本没有这套书,你们是从哪里看到的啊?孩子们,做过就是做过,没做就是没做,你们一定要学会诚实。”

这时,一个刚才没举手的学生举起了手,站起身来对老师说:“老师,你教育我们要诚实,那你为什么要骗我们说图书馆有一套根本不存在的书呢?”

这问题问得班主任无言以对。

不论是长辈对小辈的督促,还是平辈之间的交往,贵在诚恳。这并不是说你们中间不能有谎言,而是说,你说谎需要有技巧,不能让人心不服口也不服,更不能弄巧成拙。我们可以看出,这位老师会告诉学生“图书馆有这样一套书”,旨在教导学生诚实,他的初衷是好的。如果没有半路杀出一个有“怀疑精神”的学生,他的教育已然奏效,多数学生都会记住这样一件事,以此督促自己勤奋一些、诚实一些。在教育目的上,老师的做法无可厚非;但在具体的实施中,这位老师却不够聪明——他试图用一个谎话,要求别人诚实。

事实上,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是最没说服力的行为。

老师做不到自己要求的事,本身就已经失去了师长的威信,学生不会真心实意地信服,又怎么会去做?我们总要求别人不要说谎,其实我们自己也做不到。所以,这个想法本身就不厚道。

就算是谎言,也是由你说出的话,是一句有目的的话,谎言的目的是人在说谎前必须考虑的东西,而这个目的,就是你潜意识里最在乎的东西,直接决定了谎言的内容和方式,所以,即使是“有道德的谎言”,出发点为他人着想的谎言,也要讲究方法。就像故事中的老师,如果换一种方法,既不欺骗孩子,也达到这种效果,岂不两全其美?而且这种方法也不难找,只要把“去找图书馆的某本书(根本没有这本书)”换成“那本书第四章的内容是什么(这本书存在)”,依然能够检测出孩子是否诚实。

总结一下,谎言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他人的信任行骗,一种是为了进化繁衍的本能行骗,这两者有本质的区别。后者是生物的本能行为,前者却涉及了社会道德层面,也是最受鄙视的行为。这也就解释了人们的矛盾心理:为什么有些谎言,我们觉得天经地义,可以理解;有些却让我们义愤填膺,咬牙切齿。

一句话,不管目的如何,你要为自己的谎言负责。

难得糊涂

——我们的潜意识逃避本能

一年一度的春节晚会,魔术师登台表演魔术,观众看得乐乐呵呵。

偏偏有人喜欢解密魔术,魔术刚表演完,他们就迫不及待地将魔术的细节发到网上,证明自己破解了这个魔术。

接下来,就会有大量人群转发,附带对魔术师的嘲讽若干。破解人想显示自己高人一等,这种心态我们可以理解,但骂魔术师的人,却有点无聊了。

谁不知道魔术是骗人的?世界上不是只有你一个聪明人。人们在意的并不是被骗,而是魔术出现的一瞬间,心中的那种惊奇、震撼,以及快乐的感觉。所以看到“魔术解密”,还是一笑了之为好,而且,这种东西别看太多,不然以后看别人演魔术,直接知道机关,别人看得乐哈哈,你百无聊赖,多没意思!

如果暂时不考虑生存的需要和道德的因素,仅仅从生活层面看待谎言,我们又该思考些什么呢?我们最应该考虑的也许是:我们是否需要如此认真地对待谎言?对大多数无关紧要的谎言,我们是不是应该不那么介意?

清代郑板桥是个有智慧的人,他有一条人生哲理:“难得糊涂。”

我们似乎明白这四个字的意思,其实,几百年来,人们一直搞不懂它究竟有什么含义。有人说,这是郑板桥对身世的无奈感慨;有人说,这是他对世事的洞见;有人说,这是他对烦心事的自嘲;还有人说,他说这话就是为了耍人玩……郑板桥自己不说话,人们只能按照自己的实际需要去解读。

“难得”是少见,是稀有,也是不容易,与“糊涂”相连,既可以说“糊涂”这种行为很少,没有几个人能有意识地去想;也可以说“糊涂”这件事很不容易做到,人们想学也学不会。也是,人人都想如何变得更聪明,谁也不想糊涂。

我们来看看聪明人的生活,一个人一旦聪明,常常与人勾心斗角,屡屡棋高一着,他对人情世故的体察显然到了“知面知心”的地步,那么,他的生活究竟是一帆风顺,还是“步步惊心”呢?想详细探讨这个问题,我们先来听个历史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是个强大的国家,有不少谋臣勇将,白起和王翦是其中的佼佼者,二人都是有勇有谋、战功赫赫的人,深得秦国国君倚重,可是,两个人的结局却大相径庭。因为这两个人对待君王的态度截然相反。

白起是个心高气傲的人,他对国君忠诚,但也重视自己的荣誉和主见。对秦昭王的命令,他认为合理的,就接受;认为不合理的,就严词拒绝。例如,秦昭王让白起去攻打赵国,白起不去;等到战况出现危机,又让白起去,白起说自己生病了不能去。一来二去,秦昭王看白起越来越不顺眼,先是削了他的职位,后来让他自尽了。

王翦和白起不同,他也会有自己的主见,但他更知道伴君如伴虎,当大臣的,一定要学会听话,对那些明显不对的事,只要上司坚持,他照样去做。秦王让他去打仗,他怕国君疑心,走个几十里就派个人回来,向秦王索要高官厚禄。人人都说王翦无耻,秦王却眉开眼笑,因为这个国君知道,肯被金钱收买的人,一定不会背叛他。

通过白起与王翦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太过认真的人往往吃亏,而那些接受现状、利用现状的人,则很容易保全自己,作出成绩。前者不愿揣着明白装糊涂,后者大事精明小事一律糊涂,不能说后者一定比前者高明,但后者在多数时候比前者活得久走得远。

于是,“装糊涂”成为了一种生存智慧,一种政治智慧,是根植于潜意识的逃避本能,它适用于任何场合。多数时候,你看到了装没看到,听到了装没听到,让人觉得你是一个“识趣”的人,让人对你产生信任。人们愿意接近你、帮助你,因为知道你不会与他们为难。所以,只要不会给你带来过多损失,该糊涂的时候,一定要糊涂。

而且就心灵层面来看,生活不是一个透明的玻璃匣子,每个面都一清二楚,每件事都明明白白。生活是一张网,我们心宽心大,这网就宽松,让我们觉得自在;我们整日为小事纠结,斤斤计较,这网就越缚越紧,让我们喘不过气来。对于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谎言,容忍它们,就是与人方便,如果你揪住所有人分辩:“你为什么骗我?”所有人都会觉得你莫名其妙,恐怕今后大家都会躲着点你。

至于一些消极的人完全误解了“难得糊涂”的用意,破罐子破摔,干脆把生活当成一个烂泥塘,得过且过,这显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内。

还需要理解的是,我们在谎言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同时,也在谎言中失去了很多东西。习惯撒谎时,我们会悲哀地发现,曾经的纯真已经离自己远去了。的确,人与人的交往有很多虚伪的成分,人们表达的感情并不一定发自于内心,谁也无法确定别人的喜爱是不是真的,还是看看别人为你做的事吧:

有人在某些事上不诚实,却实实在在地为你做了很多。

有人对你隐瞒真相,是因为怕你伤心。

有人做了对不起你的事,但他做的时候,就决心今后去加倍弥补你……

这些事,如果一一追究,你该责怪,还是该感谢呢?人与谎言,永远处于这样的矛盾之中,关键就在于你看重的是什么。别人对你撒谎真的那么重要吗?你对别人撒谎,你以为别人不知道吗?一切都在于,撒谎的人出于什么目的,听到的人愿不愿意计较。说穿了,人,只要活得糊涂一点,就可以在谎言中保持一份纯净的追求。

难得糊涂,是活得明白的人总结出的智慧,对黑白间的灰色地带,对生活中那些暧昧的死角,对他人经常有的自相矛盾的状态,只要不牵涉自己的利益,无关大是大非,我们还是糊涂一点,不要太较真的好。

有人想用谎言抹掉尴尬,有人想用谎言带来惊喜,有人想用谎言改变生活,每个人都在说谎,于是生活摆脱了机械,变得复杂也变得多姿多彩。多数时候,我们如果能把生活当做一个魔术秀场,就会少掉很多烦恼,收获许许多多乐趣。这就是“难得糊涂”的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