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揪出“真凶”,是谁让你变成了“拖拉斯基”

有这么一种精神状态,它不按照自己原本的意愿来行事,无论干什么都比较缺乏意志力,这就是拖延。若想改掉拖延的毛病,回归正常的生活,就要揪出“真凶”。基因、劣质快感、懒惰、完美主义、幻想、愤怒与怨恨……这些看似很平常的东西,就是你真正的敌人。

1.世界上真的存在“拖延基因”吗

在了解到拖延症的种种危害之后,我们决定要战胜拖延症、戒掉拖延。就像我们平时做事一样,要想解决一件事,就需要找到这件事产生的根源。那么拖延症的根源在哪儿呢?有人认为是基因的问题。

基因导致拖延症遗传,这听起来似乎匪夷所思,但绝非空穴来风。美国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拖延症”很可能是由于遗传基因导致的。美国科罗拉多大学波德分校对此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研究能够了解到为什么有的人做事情比较拖延、比较懒散,而有的人却做事比较冲动,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波德分校的心理学家丹尼尔·古斯塔夫森是此项研究的参与者之一,他表示:每一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拖延的症状,进行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要弄明白为什么有的人做起事来拖延的倾向比较严重,而有的人做事却是可以马上付诸行动。

在远古时代,人类尚未进化完全的时候,他们比较喜欢保持一种随时行动的状态。因为那个时候需要防备其他动物袭击,他们要保持一种时刻警觉的意识。也有相关的研究表明,拖延症出现在近代,因为在这个时候,人类已经不需要去捕捉猎物,而是有了一些需要进行长期努力的目标,这样就被分散了一部分的注意力。逐渐,他们就不需要太多的注意力也可以掌握生存法则,慢慢地就开始出现了懒散和拖延。

关于是否具有“拖延基因”的存在,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这种基因是存在的,有的人却认为这种基因是不存在的,但是他们都没有办法拿出具体的数据或者研究结果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在1983年之后,在神经科学领域的研究有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这让我们现在对于大脑的研究和运行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生物界的确是存在一些因素导致了行为的推迟,但是这些因素是不是“拖延基因”就不太确定了。

如果说你常常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有执行障碍的情况,就可能是和自己行为拖延有直接的关系了。从克服拖延症的角度出发,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下面几个观点:

第一,我们的大脑一直在不断地变化。有相关数据表明,人的大脑是按照一种预设性的方向来发展的,它会首先经历儿童期,然后慢慢地在18岁的时候达到一个顶峰,之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但是,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因为,人们的大脑是一个活生生的运作系统,它会不断地运行和变化以及修正。大脑的神经具有明显的可塑性。你今天做什么事情,有一个什么进程,以什么样的状态来进行今天的工作,这些都会影响大脑对明天工作的安排,之后,在自己的脑海中就会清晰地显示明天的事情应该怎么做。你做这件事的次数越多,大脑就对那个活动反应越多;它会把被要求的事情做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好,但是它也会很不负责地做事,有点不辨是非的意味。

大脑在不断地进行着运作,因为它在不断地进行激发人们新的而且灵活的行为,但是也有可能在飞速地强化着以前的老活动。这就好比是我们参加滑雪活动,刚刚下完雪,我们去滑雪的时候有很多条路线的选择,尽管滑起来并没有那么快,但是随着自己滑行这条道路次数的增加,我们会感觉这条线路的痕迹是越来越清晰,越滑越快。这就是我们的大脑“轨道”,一旦建立起来,就会很难消除。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想到在面对自己某些旧习惯的时候,一定要保持着清醒的觉察力。

当你开始拖延着一些事情不想立刻解决的时候,就要努力把自己从以前的轨道上拉出来,建立一条新的做事轨道。

第二,我们的感受很重要,即使这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自己一看到某个任务的时候,下意识地就想着明天再做,但是你忽略了,逃避拖延不是你的任务,这是由于你对这件事不想承担而出现的感受。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这些感受,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感觉,“我为什么会紧张?我为什么会感觉恐惧?”这是独一无二的,也只有你自己的大脑才可以想清楚的。这在神经学上的解释是,你可以从自己的意识了解到自己的感受,或者是从自己身体上的某个信号了解到自己的感受,因为情绪的来源是你的身体和五官。

第三,我们受到潜伏记忆的影响。如何解释潜伏记忆呢?很可能在之前的时间里,你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它让你产生了一些想要躲避和拖延的想法。等到你再次遇到这件事的时候,大脑里就会有一种声音让你去逃避、去拖延。英国的心理分析学家温尼科特用过一句话表达这个观点:我们所恐惧的正是那些早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如果未知,可能会去放手一搏,因为经历过所以才会下意识地逃避。

早期连接的通路也是一个观点。有相关研究表明,和婴儿之间的互动对于他们的自我概念影响很大,这和他们长大以后会不会养成做事拖延的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

最后一个观点就是左逆转。我们需要用一些鼓励的话而不是批评的语言来对待自己,老板布置完工作之后,不同的人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一些人想的是“好好做,加油,现在还有一个小时,这么长的时间足够自己完成了。”而另外一些人想的是“糟糕,现在只剩下一个小时了,怎么可能做得完,算了,明天再做吧!”这就是明显的差别。

关于“拖延基因”是否存在,在目前确实没有办法给出权威的回答,但是能够确定的是拖延的存在,的确是受生物因素影响的。

2.劣质快感,诱惑你只想享受当下

有的人会为自己拖延工作找理由,美其名曰:“有压力就有动力,有动力就一定会成功,我自己并不是在拖着不做事,我不过是把所有的事情都攒到一起,只有这样做的时候才会感觉到有很大的动力”。

但事实上,每次攒了很多工作的人,在到了最后期限的时候总是会乱成一团,做事情毫无头绪不说,还把所有的事情搞得一团糟。

不过,例外也是有的,有一些人能力比一般人强,而出于对能力的自信,他们喜欢在最后一刻才开始做工作,然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借此给人一种这样的感觉——“你看某某,人家不是说不会做,只不过人家是不乐意做,这么短的时间就完成工作,看看人家的能力有多强”。类似于《三国演义》里面的庞统,在张飞面前把积累了一年的工作用一天就完成了,不但让张飞目瞪口呆,还产生了一种“我很厉害”的感觉。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人比较喜欢化身为“成功人士”的感觉,没事的时候就喜欢自己找点事情做。他们该完成的工作不在规定的时间完成,非要给自己安排熬夜加班,然后扬言说:“其实加班干活特别刺激,你想呀,通过加班在第二天的时候把东西交给上级,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自己干活也不走神了,散漫劲儿也没有了,瞬时间感觉变身为成功人士了,生活特别的充实。”

对于这些人,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家M.朱克曼给他们下了一个定义,叫做寻求刺激的人。他说这种人只是为了寻求一些刺激感,对外宣称有压力才会有动力,高压下做事的他们的确是获得了一定的刺激感,但是事实是他们并没有做好自己的工作。试想一下,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工作快速完成,当然只能保证速度而保证不了质量。然而,用拖延的方法去享受这种劣质的快感到底合不合适呢?

张大方以前就是喜欢给自己安排加班,而且每次等到老板催着要方案的时候才会决定当天加班,他信誓旦旦地对老板保证:“您放心,一定保质保量。”可是往往到了最后,速度是得到了保证,质量上真的是不敢恭维。他每次设计的方案,都只是表面上看了一遍,觉得没什么问题就上交了,可等到自己再回想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一大堆问题,最后总是被上级给退下来,进行第二次的修订。

对于这种情况,相信张大方自己都不知道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表面上虽说这是一种压力的释放,一种紧张充斥的刺激感,但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这类人认为把自己的工作拖延到了最后,等到压力攒够了再去解决,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自己所享受的并不是什么刺激感,而是一种焦虑的表现,所谓的刺激感不过是焦虑过后的大汗淋漓,这是由于拖延工作而产生的后果,并不是什么为了享受刺激感而拖延工作的原因。

在大学里这种现象是十分的普遍的,老师在上面讲课的时候,同学们在讲台下面玩手机、聊天、看小说,根本不去听老师讲的内容,等到该考试了也不着急。直到考试前夕,他们才满血复活,心想:我就算是每次都不认真听课,也会比那些认真听课的同学考得好,甚至还可以超常发挥,这就是压力下面肯定是动力,自己的热情在考试的前夕一下子被点燃了,考试的时候自己的潜力一定会发挥出来的。

但是,超常发挥的同学往往是少数,毕竟短时间内根本创造不出什么奇迹。要明白“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的人,在真的面临困难的时候,一般会死得比较惨!

德保罗大学著名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学会拖延症的主要研究者约瑟夫·费拉里有一本专门讲述拖延症的书《万恶的拖延症》,在这本书中曾谈到一个很典型的事例:伦敦的某家主流报社,经常会要求记者们在周一的时候上报自己的选题,周二的时候就召集所有的编辑进行会议,在记者们上报的所有的选题中选出一个比较符合大家心意的。在会议上,每一个编辑都像是疯了一样说出各种各样的理由来打击自己的竞争对手,以思路老套、题材不新颖等等借口来否定对方的题目,他们感觉自己的题目是最有新意的,也是最符合大家意向的。

然后,这次的选题会将一直拖到周五的时候才会决定要用的题目。一般来说,周一如果交上50个题目的话,只会有10个胜出,而记者们为了赶上周日报纸的发行,只有在这有限的时间内拼命赶稿子。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些匆忙写完的稿件根本连修改的时间都没有,最终只好慌慌张张地登载出来,质量可想而知,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益。

这种为了寻求劣质刺激的人,把所有的工作都拖延到最后,究竟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是自己把握着最终决定权的自我满足,还是喜欢看到所有的记者拼命赶稿件的成就感?总之一句话:这样的做事效果伤神也伤人。

改不掉这种享受劣质刺激的坏毛病,就永远回归不到正常人的处事规则中,自己只能够继续在拖延中不断的挣扎。长期这样下去,只能让自己的工作效率越来越低,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不能带来效益的人,公司当然也不会用。最后只能得到一个结果:既丢了工作,又养成了一个拖延的坏毛病,得不偿失!

3.拖延与懒惰,狼狈为奸搞破坏

心理学家哈里森曾经提出一个理论:有这么一种精神状态,它不按照自己原本的意愿来行事,无论干什么都比较缺乏意志力,这就是拖延。看起来意志力和拖延好像没有多大的关系,但是事实上,由于自己的意志力薄弱产生了懒惰,由于懒惰产生了拖延,这是一种惰性的积压,慢慢人们做任何事情首先会想到拖延,无限制地拖延下去,最后定然会一事无成。

葛子的妈妈曾经说他“能有多懒就有多懒”,一句话就是能躺着绝对不坐着,能坐着绝对不站着。老人常说:天天防亲戚,年年防盗贼。意思就是说,亲戚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来串门了,想要不被别人说道,就要天天防着点。

葛子在别的方面都还好,但是他有一个大毛病就是“懒”,否则也不会出现这种“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的毛病。一个“懒”字真的就概括了他人生的一大特点。平时他不喜欢收拾自己的房间,每次上班的时候都是慌里慌张的,为什么?不喜欢起床,所以就坚持到最后一秒钟才开始“迅速变身”,收拾好自己就赶紧上班走了,根本没有时间来整理房间。等到下班回家之后,往床上一趟,什么事情都不想做,收拾房间?等着吧,明天再说,今天懒得动。

门口的鞋子堆在一起看上去乱糟糟的,鞋架上放着公文包,床上的被子还没有叠整齐,枕头上的枕巾在被子里面塞着,昨天晚上喝啤酒剩下的啤酒罐和吃的瓜子皮在还在桌子上堆积着,有的时候葛子自己都佩服自己的“创造力”,真的是太有才了!

这天,葛子的姑妈来这边办点事,顺便来看看他。结果才一进门,就感觉这屋子跟经历了一次沙尘暴似的,乱得离谱,转了一圈,愣是没有找到坐的地方。葛子很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赶紧从床上扯下床单,把所有的东西包在了一起,这才有了坐的地方。姑妈看到了这一系列的动作,有感而发,她说:“我决定了,以后给你姐找对象一定先要问问这个人是不是很懒,爱不爱做家务,如果你姐以后的对象和你一样屋子里面乱糟糟的,你姐到时候结婚了,还不得累死啊!”葛子很不好意思地笑着说:“姑妈,我这两天有点忙,原来打算是明天再收拾房间的,谁知道您今天来了?”姑妈说:“你忙啊?你哪一天不忙?从我第一次来看你的时候,你这屋子里面就是这么乱,懒就是懒,还找理由?”这时候的葛子还真是无地自容,谁让姑妈说的都是实话呢?

可能在一开始的时候,葛子真的是打算明天再做的,但是等到了第二天因为自己比较懒,就想着再往后拖一天,逐渐懒惰就变成了拖延。他有可能在朋友或者亲戚走了之后,就决定痛改前非,一定要改掉自己懒惰的毛病。但也就是在这几天的时间里他会想着收拾自己的房间,一段时间之后屋子里又恢复了原来的惨状。

也许某种心理因素也会使一个人变得懒惰,有些人感觉一个大男人的房间没有必要那么整洁,因为没事的时候叠叠被子、擦擦桌子、洗洗衣服这些都是女性做的事,自己可是纯爷们儿,不需用做这些破事。可是这个时候的他们似乎忘了,生活在这个环境中、住在这里的人是他们自己,不是别人,受益的或者受损的最后也都是他们自己。

懒惰可能并不是导致做事拖延的唯一因素,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不同的原因都会导致人们在做事的时候有不同程度的拖延。维持现状是一种懒得改变的表现,但同时也是做事拖延的象征。

有的时候,拖延表现为一种心理上的厌倦,有的时候则表现为极端的懒散状态,甚至是很轻微的犹豫不决。情绪的表现有很多种,可能是生气、嫉妒和厌恶,这些情绪会让人们在内心的感情上产生一种懒惰的欲望。当这种想法产生之后,人们就没有办法按照自己原来的意愿去做好某件事情,只会按照这种心理暗示继续懒惰下去。

我们说的懒惰有这样的一系列表现:不能很愉快地和自己的家人、朋友进行沟通,尽管自己在内心里是想要往好的方面发展的,因为懒得说,最后以一场不愉快的谈话结束;由于自己懒惰的缘故,使得自己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事,心情总是处在焦虑的边界;不喜欢从事体育活动,一个字还是因为“懒”,对于自己周围发生的事不是很关注,甚至是漠不关心;不喜欢讲卫生,生活起居没有秩序可言,对自己的要求是“现在挺好的”,不想要去改变,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如果说你对上述的症状有一些的吻合的话,那么你已经步入了懒惰的大军。这就好比是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一样,自己在心里做了无数个复习计划,但是当他实施的时候却总是拖拖拉拉的,最终的考试结果定然不会如意。

一个永远勤奋而且乐观主动的人,他会得到自己上司的赞许和认同,甚至是器重;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人的工作状态是消极的、懒惰的、向后无限拖延的,那么得到的就只能是上级对自己打完折扣的印象、内心不好的评价甚至是工作的丢失。懒惰和拖延两者狼狈为奸,因为懒惰而产生的种种消极的情绪,是导致做事拖延的一个原因。

4.万恶的完美主义是“行动杀手”

“再给我一点时间,其实我可以做得更好”“现在还不能让人满意,我要再加把劲儿”,生活中很多人都会有类似这样的想法,因为追求完美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结束向后拖延,对于这种人,我们将之称为“完美主义追求者”。

美国德保罗大学的心理系副教授拉里对于完美主义追求者说过这样的话:“有一些拖延行为的产生并不是因为他们努力不够或者意志力不坚强,而是由于他们想要追求更加完美的结果,或者说是因为有着一种想要求全的观念才会迟迟不肯采取行动,导致了最后的拖延。”

很多人会有这样的想法:想要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就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时间。他们给出的解释是:“慢工才能出细活”。比如说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收到了客户发的一封邮件,需要快速给对方回复,但是却迟迟不肯行动,始终下定不了决心用鼠标点击“发送”的选项。因为他们感觉,这封邮件其实可以做到更加完美无缺,自己可以写出一封毫无缺点的邮件,能够让客户对自己更加满意。

说到完美主义,有一个案例值得我们借鉴:

古琦今年26岁,毕业之后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可就在上周,古琦刚刚被自己的老板炒了鱿鱼。

无论是从能力还是从创意上讲,古琦都具备了一个优秀设计师的资质,他设计的东西甚至要比公司的老设计师还要强很多,他的创意新颖,想法也很独特。可这么优秀的一个设计师竟然被解雇了,而公司里其他表现平平的一些人却可以长期工作下去,这让古琦十分不解。

后来听到别的同事议论,古琦才明白这件事还真的不能怪老板,因为自己平时做事确实太能拖了。所有的设计师工资都是一样的,别人在一个月完成的项目数量是古琦完成项目的2到3倍。

古琦每次完成的项目数量都十分可怜,尽管他每次都做得非常好,但保质不保量的员工在公司里留下的还真不多,留下来的也只有那些特别高级的设计师。

别人三天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古琦要五天才能完成。从这点来看,不仅老板感觉白白发给他这么多工资,其他的员工也会感觉不公平。每个人都是想少做点工作多拿点工资,可是自己做了这么多的工作,凭什么和那些只做很少工作的人工资一样呢?这个时候他们自然就会感觉很不公平。当大家上交工作项目的时候,古琦却交不上来。尽管前面的几个方案是自己废寝忘食、熬夜苦战才做出来的,感觉已经到了无懈可击的地步。但是老板看到的只是你没有完成规定的工作量,比别人的工作量少,却还要发给你这么多的工资,换作是谁都不愿意。

有相关的心理学家研究分析发现,完美主义追求者有一种很强烈的要求希望自己能够被社会认同,他们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他们会用一系列的语言和借口来反对别人给出的消极评价。因为他们在内心比较抵触这种不好的评价,所以在做事的时候会尽可能地做到尽量完美,对于自己的要求也会变得很苛刻。他们在自己的潜意识里就想着自己应该把这件事做得漂亮,所以就会承担着很大的压力。重压之下做事,情绪是很不稳定的,这个时候甚至会产生焦虑,在特别紧急的时候,他们就会变得特别暴躁,类似于热锅上的蚂蚁。而为了缓解这种压力,他们就会选择逃避,选择拖延。

那些剩男剩女们,就是希望自己在以后的生活中,能够遇到和自己的想象贴近的人。男士可能会要求以后结婚的对象一定要是“白富美”,女士的要求可能就是“高富帅”了。换句话说,男士要求自己将来的妻子一定要温柔贤惠,漂亮大方等等,女士的要求就是有房有车,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能给自己带来满足。

由此可见,剩男剩女之所以有这么多,可能就是因为他们对于未来的另一半要求太高了。

有的时候他们说的那些完美要求其实是一种推辞,只不过是一种不想结婚的借口。或者说我们不知道自己想要找的是什么样的人,于是就拖着,结果都成了剩男剩女。圣经上有这样的一句话:只要你寻找,我就指引。你叩门,我就给你开门。

婚姻和爱情也是这样的,只要你去努力寻找,就一定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个人。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地向后拖延幸福,那么就永远不会获得幸福。

也许对方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他(她)可能不是高富帅或白富美,但是我们不要忘了,我们自己也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是渴望幸福的,都希望将来有一个很完美的人和自己一起生活,但当找到了那个完美的人,又怕自己遭到嫌弃,会很自卑,这么挑三拣四,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孤老终生。

任何人都无法把一件事情做到滴水不漏,完美无缺。我们常说的慢工出细活,只不过是在为自己放慢工作速度找借口。不要被“完美主义”扼杀了自己的行动,也不要因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去追求完美就放慢了当前的动作,追求完美并不是错,但这并不能成为做事拖延的借口。

5.幻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有一句谚语相信很多人都听过:“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一日学,一日功,一日不学,十日空。”梦想和幻想只有一字之差,但是能不能实现,就要看个人的行动力了。

每个人小的时候都会有梦想,有的人会把自己的梦想写下来,然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为之拼搏,而有的人却把它当做幻想,要去实现一个幻想,简直是天方夜谭。那些把梦想当做幻想的人,只是把梦想在脑海里进行了轻微的想象,之后就把它束之高阁,连提都不提,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这个梦想,所以下不了决心为之奋斗。

如果你把自己梦想当做唯一奋斗目标,觉得这个目标对于自己来说是可行的,一定可以完成,那么就可以去实现它。因为你清楚地知道自己在面对目标的时候,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只要努力地朝着这个方向走,最后一定会取得成功。但是如果自己始终认为这个目标是无法实现的,每次想想就放弃,丝毫没有任何想要去实现的行动,那么你就已经沦落到“幻想是巨人,行动是矮子”的局面了。

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只说明了一点,那就是自己根本就没有下定决心去做好一件事,所以在梦想的前面自己就是一个矮人。在面对自己目标的时候,如果只想着用一种“磨磨蹭蹭”的态度对待每件事情的话,距离成功实现自己的梦想就会变得更加遥远。

陈青在上高中的时候就想着:等我了上大学,我不能像别人一样在大学里挥霍青春,我要很努力地在大学里面成长,然后努力多学一些外语,我要在每一年都拿到奖学金……可以说陈青的这些想法都是具有可行性的,但是等到她真的踏上大学之后却食言了。

有一次他上晚自习回来,发现宿舍里的哥们儿有的上网,有的聊天,有的和女朋友打电话,有的约会,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忙的事。这个时候他突然感觉自己好像有点落伍了,换句话说就是自己out了,感觉自己要比这些同龄人老了许多,内心的羡慕和不平衡让陈青一晚上没有睡好觉。第二天早上的时候,他没有去早自习,而是自我安慰道:“没关系,明天再去吧。”等到第二天的时候,室友们准备一块早起散步去,问他去不去。陈青这个时候又想:既然室友这样问了,自己就一定要去,否则就显得自己不合群了。”然后第二天的自习又泡汤了。

现在的陈青已经想不起来自己曾经说过的话了,在毕业的时候还被好多人调侃。对此,陈青只能笑着说:“以前的想法确实挺好的,等到真的执行起来才知道有多难。现在我发现,无论自己想要做成功哪件事都是需要一定的环境的,如果经常和一群损友在一起,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损!如果自己不能改变身边的环境,那么最终就会被环境改变,以前的理想就会变成幻想了。”

我们应该明白一个道理:在梦想前面只要不付诸行动,所有梦想的本质就会发生改变,转眼之间就会成为空想和幻想。

很多人认为,当我们把自己的梦想写到纸上的时候,梦想就会很容易实现。因为当你把梦想写下来的时候,就是一个从大脑印象复制出来的过程,写下来的印象远远要比存在大脑里空想的印象要深得多。但是单纯地把梦想写下来而不去采取行动,这同样和“束之高阁”“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区别。

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人就能走多远!因为不想让自己和写下来的梦想有差距,所以就需要自己付出努力。可能在开始我们会想,如果自己实现不了的话,那该有多丢人。可是,之后我们就会慢慢懂得,我们写下来的是自己的梦想,是自己的奋斗目标,它能否实现,最终只是和我自己有关。

如果只是担心自己失败,不去行动,那我们首先就输在了起跑线上!有的时候大家会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感觉自己的目标实在是太远大了,根本就不可能实现。说这话的时候,其实我们的士气就已经降低了一半了,有拖延的想法,但是又不好意思说自己想要放弃理想。无论理想有多远大,梦想有多远,我们都不应该放弃对它追逐的脚步!归根结底,梦想如果不落实到自己切实可行的行动上来是无法实现的,一味的拖延和逃避是无法堪当大任的。

如果你拥有自己的理想,就要用一种乐观的、积极的态度来对待它。要实现自己梦想的前提是它对于自己来说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如果没有任何可行性,我们就把只能它称之为幻想。

6.愤怒与怨恨围绕,坏情绪让行动搁浅

能不能马上进入自己的工作,不拖拉地完成任务,主要靠的是个人对于拖延的抵御能力。但如果说个人抵御拖延的能力很强,是不是就意味着拖延的情况不会出现呢?其实不然,因为造成拖延的原因还可能是环境。

假如你现在准备马上投入到工作和学习当中,但是你周围的环境却特别嘈杂,电话铃声,办公室内客户来访的询问声音,同事闲聊的声音等等仿佛让你置身于纷乱的菜市场不知所措。这时,你的内心就会逐渐产生暴躁和愤怒,对于原先打算做的工作也没有办法做好,只能向后一拖再拖,不能按时地完成工作。

默克最近遇到了麻烦,他原本打算和妻子一起带着儿子去游乐园玩,但是去之前却发生了一点意外。这天,妻子下班回来后怒气冲冲地对他说:“明天不去游乐园玩了。”“怎么了,这是遇到什么事了?”默克很不解究竟发生什么事让一向很温和的妻子这么生气。

妻子向默克解释道:“我原本已经完成了一个工作项目,才刚刚做好,还没有来得及保存,这时不知道谁动了一下电源开关,然后整个办公室的电脑都断电了。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老板的儿子在那里玩,一不小心给关了,这使公司大部分的人都要重新做一些工作。我的这个项目花了大概四个小时才做完,现在竟然什么都不见了!”妻子的表情变得十分气愤。“那你们老板有没有说需要你们加班完成,毕竟明天是礼拜天,有空闲时间。”默克问妻子,“当然不需要了,毕竟又不是我们的错,再说这些工作也不是很着急,晚些完成也行,我只是有点生气而已。算了,明天哪儿也不去了,心情不好!”

“明天咱们不去的话,儿子肯定会很伤心的。”默克开导着自己的妻子,“咱们要不和儿子商量商量后天再去,就说明天是周六,去游乐园的人很多?”

“行,那就后天去吧,反正明天是不去了!”

人的情绪有的时候会影响生活的正常秩序。你可能在很久之前就已经安排好了要去做一些事情,而且在自己的内心里也认为,如果没有太大变动的话这些事情仍然会按照原计划执行。但是近期发生了一些令你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你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影响着你做另外一件事的进度。这就好像是自己原本准备明天去逛街或者后天去走亲戚,可是因为当天发生了一些事导致你的心情很不好,于是第二天的计划就搁浅了。

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情绪很重要,尤其是工作环境。如果是在一个很轻松的环境里,我们就不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比如焦虑、暴躁、愤怒和怨恨等等,大家的心情会很轻松、很平和甚至会很乐观,这个时候我们的工作效率就会相应提高,质量也会得到保证,而“拖延”这种状态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大脑在重复进行某项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疲惫,这个时候我们就会变得有点懒散,做事情也会提不起精神,大脑的反应速度也会变得比较迟缓。如果我们能在此刻听一些音乐,就会马上步入一种比较亢奋的状态,大脑的反应速度也会得到提高,这个时候再进行一些活动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一个人的情绪变得消极的时候,他的工作状态就会变得不好。原来做的计划出现拖延,愤怒的情绪会使得他不想去做任何工作,而是只想找个地方,找点时间,来平复自己的愤怒情绪。

有的时候我们需要自己给自己创造出一种环境,这样才能够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因为当你心情不好的时候,是不能立刻投身到一件事情当中的。比如说自己的某个朋友出车祸了,这件事情会让你感到伤心,你想去看看他,以此来平复自己的心情,那么在这之前你和同事约定的一起爬山的事情就不能按照原计划进行了。这时你只好向同事解释,然后会再次约定过几天后有时间的话再一起出去爬山。这就是我们的情绪左右着我们自己的行为。

当你感觉到自己即将出现这种消极的情绪时,请试着看一下自己面前的任务完成进度,然后再去找一些能够改善自己这种情绪的方法。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

对于这种缓解自己消极情绪的做法,这里有一个有趣的案例。马克·吐温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有一天,汤姆被要求给木栅栏刷油漆,这对于汤姆来说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如果是别人的话可能就会把这个任务交给别人来做,或者是把这个工作推到以后再做,因为自己目前感觉很无聊,做这件事也是很没有意思。但是汤姆并没有这样,他只是努力地让自己表现出一副很快乐的样子,让大家都看到“尽管我在做的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但是我仍然感觉很快乐”。所以之后就有了一幕很奇怪的画面,汤姆在很欢乐地进行刷油漆的工作,大家都感觉这是很无聊的事情,可为什么汤姆会感觉很开心呢?于是就有很多的路人想要试试,看是不是自己做了也会开心,但是汤姆就是不让他们试。到了后来,因为好奇聚起来的人越来越多,汤姆就把刷油漆的工作交给了他们,而他也从这项无聊的工作中解放了出来。

你愤怒也好,怨恨也罢,自己的工作总是需要努力去完成的,如果只是因为情绪不好而把工作推迟了,那么这只是对自己工作的不负责任。很可能你会因为一时的情绪偏激而对工作产生一时的懈怠,但是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你的工作进度。与其这样,你倒不如自己想个办法摆脱这种坏情绪,保证自己的工作质量。

7.过多的累积,加大失败的风险

有研究表明,办公桌比较干净的人的工作效率往往要比办公桌乱糟糟的人高。道理在何处呢?

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办公桌收拾得很干净,所以做事比较有条理性,永远都知道自己需要做的是哪一件事。他们按照事情的轻重缓急进行排序,永远都知道自己需要立刻着手的是哪一件事,手头上做的永远是“一件事”。

效率低的人的办公桌上永远摆满了各种各样的文件,他们分不清楚事情的轻重缓急。如果有一件事情比较紧急,他们就会立刻放下自己手头上的事情,马上着手这件更紧急的事情,这让他们在桌子上找资料的时间永远比自己工作的时间要长。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做事效率低的人堆积了太多的事情,没有办法立刻完成任务,所以就会出现桌面比较乱的情况。这样的人是比较喜欢拖延的,对于上司交给的工作,不会想着马上完成,因此逐渐在他们的桌面上就会摆满越来越多的资料。不明白实际情况的人看起来感觉这种人一直在忙着工作,但是事实上,这次的工作具体做到了哪一个步骤,估计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胡晓冉总是感觉自己的工作量特别少,每次的工作总是在第一时间完成,导致自己在有的时候都没有工作可做。之后他就学会了拖延工作,他感觉当自己的桌子上累积了满满的任务要处理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充实感,所以上司每次给他布置的工作,他都习惯性地向后拖延几天再去完成。

要知道,每个人的工作都是经过一定安排的,并不是说你今天的工作没有按照进度完成,明天就不布置任务,可以继续昨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上级会在第二天继续给你布置当天的任务,慢慢地,在你的办公桌上就会堆积越来越多的工作资料,需要完成的工作也会越来越多,而你也会越来越忙。

有的人拖延工作是想要从别人那里得到一种重视感,“看,公司给我布置这么多的工作,是因为我的工作能力比较强”,所以他就会拖延自己的工作,等积压到一定的程度再着手去做。

另外一种人就是想通过拖延积压工作获得一种成就感,为什么呢?有很多的人会有疑问:你积压工作到了最后只有可能会有一种挫败感,怎么还会有成就感?这种人通常会说:“当你干这么多的工作时,当你一件接着一件完成工作的时候,不会有成就感吗?”当然这只是一种恶趣味的成就感而已。

当你堆积了特别多的工作的时候,失败的概率就会很大。关于成就感,只能说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是会有的,但是之后你就会感觉自己处理这么多的工作会有一种很无力的挫败感。逐渐,你的工作无法完成的概率会越来越大,这时你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甚至是完成这件工作的欲望也会变得越来越小。

胡晓冉在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是有了“皇帝”的感觉,因为每次在看电视的时候,胡晓冉都会注意到,皇帝在每天晚上都会看很多的奏折。后来,等到工作堆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会挑选出来一些比较着急的工作,带回家里熬夜去做。他觉得当自己完成这些工作的时候,内心一定是开心和兴奋的。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把这些工作带回家之后,他需要花上半个小时进入工作的状态,等到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一抬头发现已经是凌晨两点了,心里的想法瞬间就变了:算了,明天上班的时候再去做吧,再做下去估计都不用睡觉了。

等到胡晓冉第二天上班的时候,熬夜加班的“好处”就出来了,首先是自己做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精神,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办法静下心来做一件事。以往是上午可以完成两个项目,但是今天就只能迷迷糊糊地完成一个项目,做事的效率大大降低了。这时候胡晓冉才感觉自己失策了,这些工作还真是不能熬夜解决啊!

很快,他又想到了另外一招,自己下班的时候晚回家一会儿,他认为这样肯定能很快地进入工作状态。但是说得好听,执行起来才发现比较困难。

因为自己在办公室里加班的时候更加静不下心,一会上上网,玩玩游戏,刷刷微博,半个小时过去了,还是没有进入状态。最后,等到该向上司上交任务的时候,发现还有很多工作没有完成,因此他的工作绩效相当不好。

当堆积了太多任务的时候,想要靠着“一朝一夕”的态度是绝对没有办法完成的。当我们的内心被这种“拖延”的想法充斥的时候,其实内心已经为“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工作”奠定了基础。

对于工作,并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这种“成就感”的恶趣味而进行的,这种想法是一种病态。这种恶趣味会导致工作越积压越多,越多就越没办法完成。面对着日益增加的工作,这种懈怠感也会变得更强烈,自然而然,工作就会无限度地拖延下去。久而久之,对于自己的工作就会变得越来越没有信心和热情,工作的时候,效率就会降低,失败的风险自然就增大了。

8.“决策恐惧症”,始终做不了决定

有的时候,我们明明对于自己在什么时间需要完成什么样的工作,都有了一定的计划,但是等到真的去执行的时候,又有些犹豫了,内心就会有这种想法:我该不该做这件事?这件事的计划是不是已经够周密了?这件事产生的后果我能不能承担?算了,我还是以后再做吧!

这个时候的我们其实就犯了一种叫做“决策恐惧症”的病症。对于“决策恐惧症”,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决策恐惧症就是自己比较害怕对于一件事情做决定。

那么,人的内心为什么会有决策恐惧症这样一种情绪存在呢?因为大多数人在某种意义上有推卸责任的心态,而恐惧决定就是害怕承担责任的一种表现。如果是因为自己的决定而导致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问题,那么自己就需要对整个后果负责任。但如果是别人帮自己做了决定,等到了失败的时候自己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责怪别人。

有决策恐惧倾向的人在做决定的时候,内心有两种想法,他们要么让别人帮他们做决定,要么就一直不做决定。这两个概念是有相通之处的,但无论是哪一种决定方式,到了最后都不需要他们负任何的责任。

这样的想法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行得通的,生活中需要做各种各样的决定,不可能自己一直不去做决定,而永远去让别人来帮自己做决定。对于决策恐惧症,其实在很多人的身上都有所体现,人们的内心经常会被这种“做还是不做”的心态纠结。当你长期处于这样一种环境,在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就会变得犹豫不决,不能痛快地决定去做某件事。纠结于做还是不做,你的内心根本就没有一个大概方向,做事的时候就会喜欢拖拖拉拉地无限拖延。

周峰就患有“决策恐惧症”。很多人都说他的身体实在是太弱了,需要加强锻炼,他也听从了这个建议,做了很多的健身计划,有关于跑步的、到俱乐部去健身等很多的计划。但是等到该执行的时候,周峰却发愁了,因为自己根本不知道要不要去执行这个计划。

他很顾虑自己的身体,害怕跑步的时候不能很好地适应,也害怕自己在俱乐部健身的时候出现一些危险的状况,所以他对要不要去执行这个计划迟迟不敢做出决定。

要想成功避免决策恐惧症,先不要一口否定自己不去做某件事。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任何的事情都是不可以做的,能不能做,做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我们不妨先试着做做看。

有的时候,我们对一件事情做了很周密的计划,但是却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到了最后也没有执行。我们在这个时候其实是失去了一次机会,一次来检验自己的计划是不是很周密、是不是很正确的机会。

我们需要明白“决策恐惧症”的来源是什么,了解到原因之后才可以从根本上克服这种恐惧症。有的人犯有“选择障碍”,自己制订了这么多的计划,很难决定先做哪一个,后做哪一个,总是感觉自己有很多的计划是需要马上完成的。即便是对于这些计划的轻重缓急有了一个排序,但是到了最后仍然没有办法做出选择。他们会想到自己的这个计划需要执行,另外一个计划也需要执行,如果一直是保持着这个状态,他们是很难成为行动派的。

“决定障碍”就是针对“决策恐惧症”而产生的,我们所制订的这些计划究竟是执行还是不执行,最终的结果就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决定障碍,更加侧重的是“自己是不是真的下定决心要做这件事”。这就像我们自己制订了计划,对于计划的执行也是很快付诸了行动,但是内心的想法只是“为了执行而执行”,根本就没有用心去做这件事。表面上,看起来确实是很果断地执行了自己的计划,但是细细回想的话,根本不知道自己做过什么。单纯的“为了执行而执行”的效果确实不佳!

另外一点就是,这种“决策恐惧症”产生的根源其实是因为自己的准备不足。每个人的计划都不是凭空而出的,任何计划的产生都是有一定诱因的。我们经常感觉自己的计划很完美,但是为什么没有下定决心去执行呢?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准备工作做得还不是很充分。就像在上文说到的周峰,想要去健身,想要去跑步,这时应该先问一下自己:“前期工作,你做好了吗?”如果没有的话,当然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就会有些踟蹰,不肯马上去实践。跑步的时候,运动鞋和运动服没有规定说是必须要有的,但如果这是你的计划中必须要进行的前期工作的话,那还是首先去准备这些吧,否则的话,前期工作落实得不到位可能就是导致你计划迟迟不执行的罪魁祸首。

关于“决策恐惧症”的产生,另外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自己周边的压力实在太大了。相信在你的身边也有一些朋友曾经做有过健身的计划,其中有一些人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宣布破产了。当你自己制订了类似的计划后,很可能因为这些朋友失败经历的缘故,对于自己的计划也会产生怀疑。这次究竟能不能成功?这个计划是不是存在着什么缺陷?这些都是你担心的问题。所以,对于计划的执行,如果内心产生了犹豫,那么对于“执行计划”就会变得越来越遥遥无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