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青年常用知识全知道
- 星汉 许俊霞
- 10776字
- 2020-06-25 05:40:40
中外考古文化
母系氏族时期父系氏族时期
氏族社会的早、中期为母系氏族,即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母系氏族实行原始共产制与平均分配劳动产品。早期母系氏族就有自己的语言、名称。同一氏族有共同的血缘,崇拜共同的祖先。氏族成员生前共同生活,死后葬于共同的氏族墓地。随着原始农业及家畜饲养的出现,作为其发明者的妇女在生产和经济生活中、在社会上受到尊敬,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地位。
由于全体成员只能确认各自的生母,所以成年的妇女一代一代地成为确定本氏族班辈世系的主体。成年的男子则分散到其他氏族寻求配偶,实行群婚。每个氏族公社内部,存在着按性别和年龄的不稳定分工。壮年男子担任打猎、捕鱼和保护集体安全等需要较大体力的事务,而采集食物、看守住地、烧烤食物、缝制衣物、养老育幼等繁重任务,落在妇女的肩上。她们是氏族公社原始共产制经济的主持者,又对确定氏族的血亲关系起着主导作用。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全盛时期普遍形成了人口较多、规模较大的长期定居的村落。母系氏族公社经历了全盛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日渐加速,男子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等主要的生产部门中逐渐占据主导的地位,于是母权制自然过渡为父权制。父系氏族公社逐渐形成了。从此,以父权为中心的个体家庭成为与氏族对抗的力量,原始社会逐渐趋于解体。男子依靠经济上的优势,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他们必然要求按照男系计算世系、继承财产,母权制的婚姻秩序被打破了,原来对偶婚制下的从妻而居的传统,为一夫一妻制所取代。在一夫一妻制下,妇女的劳动局限在家庭之内,以家务劳动和家庭副业为主,女子在家庭经济中退居于从属地位。最初,这种小家庭依附于父系大家庭。生产进一步发展后,小家庭便有了更多的独立性和自主性。氏族社会走到了瓦解的边缘。
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河东岸,是黄河流域一处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期。半坡遗址是中国首次大规模发掘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村落遗址。根据居住区的布局和墓地的葬式分析,半坡聚落是一个由母系血缘为纽带而组成的氏族整体。在聚落内部,氏族成员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共同拥有氏族的财产。半坡人生产的陶器主要用于定居后的日常生活,陶质、造型、装饰和焙烧技术,均达到相当成熟的水平。半坡聚落遗址为了解母系氏族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它也是仰韶文化的一个类型。
元谋人遗址
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省元谋县大那乌村北约500米的山腰,距县城7公里。它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中国人最早的老祖先的遗址。
1965年5月1日,地质工作者在大那乌村北从事第四纪地质考察时,偶然发现两颗呈浅灰色,石化程度很深的猿人牙齿化石。经研究分析,同属一个男性成年人个体,形态特征与“北京猿人”相似,但较粗壮,具有明显的原始性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所用古地磁测定,生存年代距今约170万年,为亚洲最早的原始人类。
蓝田人
西安最早的居民,是旧石器时代的蓝田人。由于他们最初是在西安附近的蓝田县被发现,所以被命名为“蓝田人”。他们大约生活在80万至60万年前。当时蓝田人的生活地区内,草木茂盛,多种远古动物栖息其间,包括东方剑齿象、葛氏斑鹿等素食动物,以及凶猛的剑齿虎。蓝田人使用简单粗糙的打制石器,在自然环境中挣扎求存。他们捕猎野兽,采集果实、种子和块茎等作为食物。
仰韶文化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1921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被发现,它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3000年。它分布在整个黄河中游从今天的甘肃省到河南省之间。仰韶文化的面貌是:经营农业,饲养家畜,烧制陶器,有定居的村落和集中的墓地。出土的红陶器上绘有几何形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最明显的特征。
山西丁村人
山西丁村人化石是中国北方的早期智人之一。包括1954年发现的3枚小孩牙齿和1976年发现的一块小孩顶骨残片。丁村遗迹在山西省襄汾县南约5公里丁村南同蒲铁路两侧。1954年进行大规模发掘时在汾河东岸共发现十个石器地点,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发现了新的石器地点。山西丁村人化石的齿结构具有原始特征,而齿冠和齿根较北京猿人细小,与现代黄种人已较接近。同时出土有大量石器和伴生动物化石。科学家把丁村人和广东发现的马坝人、湖北发现的长阳人都称作早期智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10万年左右。
大汶口文化
大汶口文化是新石器时代后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典型文化形态。以泰山地区为中心,东起黄海之滨,西到鲁西平原东部,北至渤海南岸,南及今江苏淮北一带,安徽和河南省也有少部分这类遗存的发现。因首先发现于大汶口,人们遂把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黄河下游原始文化的历史,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在大汶口文化的后期墓葬中,出现了夫妻合葬和夫妻带小孩的合葬,它标志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社会的结束,开始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的遗存十分丰富。经考古发现有墓葬、房址、窖坑等,墓葬以仰卧伸直葬为主。有普遍随葬獐牙的风习,有的还随葬猪头、猪骨以象征财富。出土生活用具主要有鼎、豆、壶、罐、钵、盘、杯等器皿,分为彩陶、红陶、白陶、灰陶、黑陶几种,特别是彩陶器皿,花纹精细匀称,几何形图案规整。生产工具有磨制精致的石斧、石锛、石凿和磨制骨器,骨针磨制十分精细,体现了极高的制作技术。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找到了渊源,也是研究父系氏族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文化遗存。
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中国长江流域下游地区古老而多姿的新石器文化,第一次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因而命名。它主要分布在杭州湾南岸的宁绍平原及舟山岛。河姆渡文化是长江下游以南的一种较早的新石器时代母系氏族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社会经济是以稻作农业为主,兼营畜牧、采集和渔猎。
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稻谷、谷壳等遗存,其时间约在7000年以前,还有其他大量动植物的遗存,这证明当时的社会经济已经比较活跃。这一时期人们的居住地已经形成大小各异的村落。在村落遗址中有许多房屋建筑基址,其建筑形式和结构与中原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发现的史前房屋有着明显的不同。其生活用器以陶器为主,陶盆上印有稻穗的图案,此外还有少量的木器。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是中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良渚文化属于石器文化,距今约5200~4000年,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良渚文化在农业、纺织、制玉和制陶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这一时期的农业已经相当发达,并且开辟了养蚕和生产丝织品的新领域。良渚文化的陶器以黑陶为主,三足器十分普遍。墓葬中时常可以见到玉制品随葬,显示出贫富分化的迹象。
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辽宁西部和河北北部,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公元前3000年。红山文化的居民主要从事农业,还饲养猪、牛、羊等家畜。红山文化的陶器最大特色是外壁刻有一些“之”字形纹和直线纹。此外,玉雕工艺水平也相当高。
考古学家在一座小土山上发现了一座圆锥形土堆,外裹石块。经过发掘以后,发现这座土山是全部用人工夯筑起来的,地上部分夯土堆直径近40米,高16米,外包巨石,内石圈的直径为60米,外石圈的直径约为100米。整座土山呈圆锥形状,平顶,顶部砌着非常整齐的石块。考古学家们在其顶上发现了许多纹彩陶片和冶铜坩埚片。还发现了许多完整的炼红铜的坩埚,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锅口约有30厘米,像现代人用的水桶一般大小。另外,在土堆周围的山头上,考古学家们还发现了30多座小土堆。
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属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龙山文化经过测定其年代约为公元前2800年~公元前2300年,属于氏族公社时期。龙山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大汶口文化出现的快轮制陶技术在这一时期得到普遍采用,磨光黑陶数量更多,质量更精,烧出了薄如蛋壳的器物,表面光亮如漆,是中国制陶史上的顶峰时期。
北京人化石
1929年12月2日,中国考古学者裴文中在周口店发现了第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从此以后,周口店就以中国“猿人之家”闻名全球。1933年,在北京龙骨山山顶洞发现了生存在18000年前的山顶洞人的遗址。北京人遗址及化石的发现,奠定了北京人在科学上的坚实基础,是世界古人类学研究史上的大事,为人类发展史提供了重要的证据。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古人类遗址像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古人类、古文化、古动物化石和其他资料。北京人的发现,为中国古人类及其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进化理论提供了有利实证,是中国科学家为世界考古史做出的伟大贡献。
殷墟
殷墟是中国商代晚期的都城遗址,横跨安阳洹河南北两岸,现存有宫殿宗庙区、王陵区和众多族邑聚落遗址、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制玉作坊、制骨作坊等众多遗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距今已有3300年的历史。
人祭和人殉
商朝的社会是由贵族、平民和奴隶构成。奴隶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贵族不仅无偿占有奴隶的劳动,而且可以随意地施以杀戮。最为典型的杀戮就是杀人祭祀和活人殉葬。商王和贵族在祭祀天帝、祖先、鬼神和山川河流的时候,除了宰杀猪、牛、羊等牲畜之外,还经常屠杀战俘和奴隶。此外,统治者死后,都要用活人殉葬,少者一两个人,多的有数十人或数百人,他们企图在所谓的“阴间”继续奴役这些奴隶为其服务。人祭和人殉在整个商朝都非常普遍,数量之多,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司母戊”大方鼎
“司母戊”大方鼎呈长方形,长110厘米,宽78厘米,高133厘米,重875千克。这个巨型的青铜器,造型雄伟,花纹华丽,结构复杂。大鼎腹部铸有蟠龙纹和饕餮纹,脚部刻有蝉纹。整个鼎的神秘感非常强烈。
在目前出土的数千件商代青铜器中“,司母戊”大方鼎是最大的,也是世界古代青铜器史上绝无仅有的。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
1974年,在陕西省临潼发现了被誉为“世界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这个让人为之震撼、感叹的历史文化瑰宝,有着难以估量的价值。它所折射的历史层面既多又广,无论是建筑史、服饰史还是王陵制度史,都值得人们去探究。1979年10月,位于西安市区42公里处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三星堆
三星堆遗址距成都40公里,是中国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古蜀都城遗址。因有三座突兀在成都平原上的黄土堆而得名。发掘出的珍贵文物前所未闻,不少属国家级珍品,迥异于我们熟知的任何古代中原文明:高鼻深目、阔嘴大耳、神态诡异的大型青铜纵目面具,与真人头部大小相似的青铜人头像,高260厘米,重达300余斤的大铜人立像,雕有精美纹饰、长142厘米的纯金杖等等。三星堆是远古人类最大最辉煌的都城,遗址面积为350万平方米,比它晚修建1500年的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名城——迈锡尼,其面积仅为三星堆古城的百分之一。三星堆目前尚未完全发掘,在族属来源、文化渊源、文明起源与国家形成等方面,深藏无数待破之谜,一旦揭开,将是空前的“文化原子弹”大爆炸。
马王堆汉墓
20世纪70年代,中国南部长沙马王堆汉墓的发掘,震惊了中国乃至全世界。该墓在湖南长沙市东郊五里牌,据地方志记载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家族的墓地,故名为马王堆。1972~1974年相继发掘,先后出土3座墓葬。其墓葬结构非常宏伟复杂,其中一、三号墓棺椁葬具保存完好。一号墓由墓顶至椁室深达20米。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外椁、中椁、内椁)、三棺(外棺、中棺、内棺),以及垫木所组成。棺内女尸一具,保存十分完整,为国内所仅见。随葬物品非常丰富,达3000余件,有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竹木器、木桶、农畜产品、中草药等。其中覆盖在内棺上的一幅彩绘帛画,花纹鲜艳,色彩绚丽,画面内容想象丰富,是中国现存2100多年前的丝织品绘画珍品。
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对中国的历史和科学研究均有巨大价值,其出土文物异常珍贵。如从三号墓中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是中国现在所能看到的最早的方剂。它的发现,补充了《内经》以前临床医学的内容,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医学遗产。
乾陵
乾陵是唐王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陵,位于咸阳市区向西北方五十公里的梁山上。乾陵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工程才基本完工。
1966年至1971年,中国考古学家曾多次对此墓进行勘察。史书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等建筑。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40万平方米。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图、种类和安放位置从乾陵开始有了固定制度。
睡虎地秦墓与龙岗秦墓
睡虎地秦墓是一处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现已发掘了其中的12座。墓葬中出土秦代的竹简1100余枚,以及毛笔、石砚、墨块等文房用具。竹简上的秦代隶书,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记载了有关秦代法律、医学等诸多内容,为研究中国书法、法律、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龙岗秦墓是一处战国末期至秦代的墓葬群,现已发掘了其中的9座。出土秦代竹简283枚及木牍1方。内容记载了秦代法律等方面的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法门寺地宫
地宫,是中国佛塔构造特有的一部分,用以瘗藏佛舍利、佛的遗物、经卷等法物的密室,与中国古代的深藏制度结合。因系盛唐皇家寺院,法门寺地宫,又与帝王陵寝的地下宫殿相仿。
法门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公元499年前后),西安法门寺地宫,打开了佛教和盛唐王朝的宝藏,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面积仅31.48平方米。地宫出土文物2499件,其中还有目前世界上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
楼兰古国
在中国的西部,有一片浩瀚无垠的沙漠戈壁,这就是有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在塔克拉玛干的沙漠深处,考古学家发现了闻名世界的楼兰古城。
楼兰古城遗址在罗布泊附近,考古学家们推测,在几千年前,包括罗布泊在内的楼兰是一个生机勃勃的绿洲城市。那时候,这里烟波浩渺,碧水万顷,水鸟嬉戏,渔歌悠扬,一派兴旺繁荣景象,可惜后来楼兰古城神秘地失踪了。
楼兰怎么会从文明的巅峰突然消失得无踪无影呢?
对于这个问题,100年来,人们有过各种各样的猜测和解释:有人说楼兰是因为外族人入侵引起的战争毁灭的;也有人说,由于魏晋以后“丝绸之路”的改道,过往的商队不再从楼兰经过,造成了楼兰的萧条以至荒芜。
但这些说法都因为拿不出强有力的证据而难以让人信服。
世界十大古文明
苏美尔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现在伊拉克境内)。持续时间是公元前3500~前2000年。主要成就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最早发明楔形文字(写于泥块之上)。
埃及文明:位于尼罗河沿岸。持续时间是公元前3100~前343年,主要成就是用石块建大庙宇和金字塔,发明象形文字。
巴比伦文明: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现在伊拉克境内),持续时间是公元前1900~前538年。主要成就是制定法律,《汉谟拉比法典》是最古老的书面法律之一;最早以60进制计算分和秒。
腓尼基文明:位于地中海东海岸。持续时间是公元前1100~前842年。主要成就是发明一种字母系统(以后希腊字母即是根据腓尼基字母编成的)。
希伯来文明:位于现在以色列和约旦境内。持续时间是公元前1000~前587年。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伟大的文学,最重要的是《圣经》中的《旧约全书》,大约写于公元前900~前150年之间。
亚述文明:位于现在伊拉克境内的底格里斯河流域,持续时间是公元前800~前612年。主要成就就是组建使用铁器的最伟大军队。
希腊文明:位于现在希腊的南部地区。持续时间是公元前800~前197年。主要成就是建造许多雄伟壮丽的建筑物;写出了许多伟大的诗歌和戏剧;产生了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和哲学家;首创民主概念。
波斯文明:位于从印度河到爱琴海这广阔地域(在帝国最强盛时期)。持续时间是公元前700~前331年。主要成就是用泥、砖和石块建了许多雄伟的大宫殿;在他们的壁画品中出现了许多传说中的野兽;创立了用小马快递的邮政制度。主要城市是波斯波利斯。
罗马文明:位于从罗马往西到英格兰和往东到美索不达米亚这十分辽阔的土地上,在古罗马的鼎盛时期,罗马文化遍及地中海周围的所有国家,持续时期是从公元前735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成就是培养出许多优秀的行政官员;首创从中心突破,从而控制周围地区的战略战术。
除了以上九大古文明,还包括中国古文明。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是世界古代历史上最早进入文明社会的4个国家。依顺序分别为古巴比伦、古埃及、古代中国、古印度。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附近。在北半球的两河流域、尼罗河、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继产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国。
四大文明古国都有自己的历法,一年都分12个月并且有闰月。各个文明都创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黄河、两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轮制陶,埃及和两河流域都计算了圆周率,巴比伦和中国都发现了勾股定理,印度则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古巴比伦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中国夏朝的时候),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就孕育了人类有史以来最早的文明之一——古巴比伦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间的地方叫“美索不达米亚”,意思就是“两河之间”。每年春天,高原地区的积雪融化,这两条河就在美索不达米亚泛滥成灾。特别是下游一带,地势低凹,几乎全被淹没。
巴比伦人在和洪水斗争中,学会了修堤筑坝,开渠造河。当洪水被制服以后,他们和埃及人一样,也享受到了河流定期泛滥的好处。泛滥的洪水带来大量淤泥,使两岸的土壤变得十分肥沃。再加上这里阳光强烈,水量充足,庄稼年年丰收。据说,小麦最早就是生长在巴比伦的。古巴比伦王国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较发达。
公元前689年,巴比伦王国被亚述所灭。公元前605年,新巴比伦王国灭掉了亚述。后来,神庙祭师集团当权,公元前538年,被位于伊朗高原的波斯所灭,古代两河流域的文明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宣告结束。
古代埃及文明
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尼罗河中下游地区的一段时间跨度近3000年的古代文明,开始于公元前32世纪左右时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建立第一王朝,终止于公元前343年波斯灭亡埃及。埃及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受宗教影响极大,举世闻名的金字塔就是古埃及人对永恒观念的一种崇拜产物,也是法老王的陵墓,目前埃及共有80余座金字塔,其中最大的一座是胡夫金字塔。除了金字塔以外,狮身人面像、木乃伊也是埃及的象征。
尼罗河流域文明
尼罗河流域文明是世界上发展较早和对世界文化影响较大的一个文明。每年,尼罗河水的泛滥,给河谷披上一层厚厚的淤泥,使河谷区土地极其肥沃,庄稼可以一年三熟。从事农业生产就要准确地预测泛滥时间,所以很早尼罗河流域居民就能准确地观察、研究天文现象。从植物每年的死亡复生现象中产生了死而复活的神话。
尼罗河流域文化为人类制定了第一部每年365日的历法;发明了复活和末日审判的神话;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大帝国;建立了在几千年内都是世界上最高的人工建筑物——大金字塔;留下了不可计数的木乃伊和纸草书文献。
美洲古代文明
美洲是世界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美洲古代文明大致可分为3个时期:前古典时期(前2000年左右~公元250年左右),古典时期(公元250年左右~公元900年左右),后古典时期(公元900年左右~1500年左右)。
美洲古代印第安文明发展水平最高的为两大地区:一个在中部美洲,包括今墨西哥和中美洲国家,被称为“中部美洲文明”。另一个在南美洲安第斯高原及太平洋沿岸一带,被称为“安第斯文明”。在此基础上最后形成了3个主要文明中心:以现今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和中美洲危地马拉、洪都拉斯等国为中心的古代玛雅文明;以墨西哥高原盆地为中心的古代阿兹特克文明和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地区的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国广大地区的古代印加文明。
印加文明
印加文明分布在南美洲安第斯地区的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等国的广大地区,形成于13世纪,15世纪末是它的鼎盛时期,1532年西班牙殖民者侵入印加国,占领首都库斯科,1533年杀害印加王阿塔瓦尔帕,印加国灭亡。
印加王被称为“太阳之子”,国王在政治、宗教和军事上都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其下有贵族、祭司充任各级军政、宗教职务,组成严密的行政体系和统治机构。印加社会的基层结构是“艾柳”,相当于氏族公社。古代印加人有发达的农业,培育了玉米、马铃薯等40多种作物。印加人在深谷陡壁、气候干燥的安第斯山区修建了庞大的梯田系统和引水工程;用巨石建成雄伟的宫殿和城堡,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以致刀片也难以插入。此外,在冶炼浇铸、纺织制陶、天文历法、外科医术、文学音乐等多个领域,印加人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印加人还创造了被称为“基普”的结绳记事法。
奥尔梅克文明
奥尔梅克文明是中北美洲公认的最早的文明。大约出现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开始于紧靠墨西哥湾的维拉克鲁兹沼泽凹地的一群村落中。约公元前1200年,村落发展为大型聚落,聚落中建有市政建筑物,其侧面有礼仪中心,并建有住宅和商店。该文明的一个中心是拉文塔,位于海港附近,盛产农作物和盐,主要居民是渔民、农民、商人和能工巧匠。他们住在盖有支柱及遮盖的住房里,玉米、鱼类和海龟是他们的主要食物。
帕拉卡斯文化
公元前550~前200年,帕拉卡斯文化在秘鲁利马南部发展起来。帕拉卡斯人已掌握了不少耕种技术,能够种植玉米、豆类、花生、甘薯和丝兰等。在手工业方面,帕拉卡斯人是刺绣和织布的能手,使用了其他地方还不知道的先进技术。刺绣图案无所不包。在2000多年后发现于此地的衣服上,人们还可以分辨出大约100种颜色。帕拉卡斯人死后都被制成木乃伊。经过晾干和熏制处理的遗体,与纺织品、假头颅和陶器等一起被安置在墓中。
摩羯文化
约公元100年左右,摩羯文化出现在南美洲培尔北部的广大土地上。当时这里的居民都是技术娴熟的农民。他们挖渠灌溉田地,用鸟粪做肥料。他们修建了金字塔式的建筑,称为“华卡”。其中最大华卡高达41米以上,另有一个华卡修建在希班海岸。摩羯人还是伟大的艺术家,他们是南美最高明的陶工。他们印刻在陶器上的文字,与迄今为止所发现的任何一种文字都不相似。当时的金属冶炼技术也非常发达。
古代印第安文明
早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许多世纪,拉丁美洲辽阔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为数众多的各族印第安人。至15世纪形成了3个文化中心:玛雅文化(今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和尤卡坦半岛一带)、阿兹特克文化(今墨西哥中南部一带)以及印加文化(今秘鲁、玻利维亚和厄瓜多尔一带)。这些文化发达、人口集中的印第安民族,在西班牙征服者到来之前,已经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文明,其中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如反映本民族历史的神话传说、颂扬英雄事迹的戏剧、敬神的诗歌和抒情诗等,但大多已经失传。这主要因为印第安人的语言种类纷繁,没有发展完备的文字,而西班牙入侵者对印第安文化又进行了摧残破坏。
阿兹特克文明
阿兹特克文明以墨西哥高原盆地为中心,它形成于14世纪初,1521年为西班牙人所毁灭。阿兹特克人有比较发达的农业,主要作物有玉米、豆类、南瓜、马铃薯、棉花、龙舌兰等。阿兹特克人利用特斯科科湖等湖泊发展人工灌溉系统。他们使用太阳历与圣年历,一年为365天,每逢闰年补加一天。医学方面,他们懂得利用各种草药治病,并已使用土法麻醉。阿兹特克人的陶器和绘画均极精致,建筑和艺术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玛雅文化
玛雅文化是世界上重要的古文化之一,更是美洲重大的古典文化。5000年前,玛雅人就出现在墨西哥合众国和中美洲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海岸,在美洲远古的石器时代就开始了他们的生产活动,所以和世界上的其他人类一样,他们的古代史经历了采集、渔猎向农耕过渡的发展阶段。玛雅文明的孕育、起源和发展是在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恰帕斯和塔帕斯科两州和中美洲的一些地方,包括今天的伯里兹、危地马拉的大部分地区、洪都拉斯西部地区和萨尔瓦的一些地方。这一地区的总面积达32.4万平方公里。
公元前2000年左右,玛雅人进入了定点群居时期,并从采集、渔猎时期进入了农耕时期。玛雅文明从此开始了。
如今研究玛雅文明的学者有很多,对玛雅文明比较公认的历史分期是:从公元前1500年到公元317年为玛雅文明发展的前古典时期,从公元317年到公元889年为古典时期,从公元889年到1697年为后古典时期,也被叫做早期阶段、中期阶段和晚期阶段。
前古典文明出现在危地马拉的太平洋沿岸和高原地带。这时,玛雅文化的主要特点是在出现的城市广场上建立了许多大型的石碑,石碑上雕刻有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形象。因为在公元1~2世纪时出现了象形文字,所以石碑上就有了记述统治者历史的文字。此外,城市里还出现了大型石料建筑物(如金字塔和城市的卫城)。大型石铺广场和堤道反映了这时候的建筑已有了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前古典时期的文明中心在中美洲的纳克贝和埃尔米拉多尔。古典时期文明发展的中心在危地马拉一带的蒂卡尔、帕伦克、博南帕克和科潘等地。这时的文化特征主要反映在建筑、雕刻和绘画上,其中博南帕克壁画是世界有名的艺术宝库。位于中美洲的玛雅古典文明中心,到9世纪时衰落了,原因不为人知。此后,玛雅文化北移到了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在那里进入了后古典文明时期。玛雅的后古典文明有奇钦伊察、乌斯马尔和玛雅潘三大中心。
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约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腊人开始在巴尔干半岛南端定居。从公元前16世纪上半叶起逐渐形成一些奴隶占有制国家,出现了迈锡尼文明。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梯林斯、皮洛斯,中部希腊的忒拜、奥尔霍迈诺斯、格拉斯和雅典以及帖撒利亚的约尔科斯等地陆续出现过卫城、宫殿和规模宏大的圆顶墓;其中尤以迈锡尼的这类建筑最为雄伟,它的卫城入口是著名的狮子门。
古印度“哈拉巴文化”
20世纪90年代,印度考古学家在印度河下游的摩亨佐·达罗土丘,发现了沉睡了几千年的古城遗址。后来,学者们在印度河上游的哈拉巴又发现了一座同时代的古城。两座古城的城址设计复杂,里面的文物宛如一幅幅迷人的画卷,使人们看到了作为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古代印度高度发展的文化。这些古城文化被称为“哈拉巴文化”。
哈拉巴文化的中心是雄伟、庄严的哈拉巴和摩亨佐·达罗两座城市。它们是上古印度文明的见证。哈拉巴城址位于旁遮普地区拉维河(印度河的支流)的左岸。摩亨佐·达罗城址位于信德省(今巴基斯坦境内)的拉尔卡纳县,靠近印度河的右岸。两城所保留下来的文化遗物丰富多彩,在这里,既有刻有文字、图画的精美印章,也有计量重量的石头砝码、计算长度的介壳尺和青铜杆尺,还有金银珠宝、象牙装饰,以及各种青铜工具、武器等。这些令人惊叹的文物,显示出上古印度人民高度的创造才能。
光辉灿烂的哈拉巴文化是举世罕见的,它表明印度河流域当时已经具有高度的文明。然而,就是这样灿烂的文化在兴旺发达了几个世纪后,到公元前1750年,却突然衰落,有些地区还遭到了巨大的破坏。从此,印度河流域哈拉巴文明之光熄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