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青年常用知识全知道
- 星汉 许俊霞
- 3880字
- 2020-06-25 05:40:41
工艺美术
牙雕
牙雕是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也是一门民间工艺美术,始于新石器时代。辽、金、元、明、清历代帝王都把象牙作为皇家供品,明代的果园厂和清代的造办处都有为皇宫做象牙制品的作坊。
牙为大象身上最坚固的部分,其光洁如玉、耐用,珍贵堪与宝玉石媲美,因此象牙又有有机宝石之美誉。而象牙雕刻艺术品,以坚实细密,色泽柔润光滑的质地,精美的雕刻艺术,备受收藏家珍爱,成为古玩中独具特色的品种之一。
木雕
木雕是雕塑的一种,原材料一般选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
木雕有圆雕、浮雕、镂雕等技法,或几种技法并用。有的还涂色施彩用以保护木质和美化。战国和汉代即有大量木雕俑和动物雕刻,唐宋时有人物、仙佛、鸟兽等木雕。明清时代小型木雕摆件、建筑木雕装饰和木雕日用器物大为发展,并形成地方特色,如东阳木雕、广东金漆木雕、福建龙眼木雕等。
中国四大名绣
苏绣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苏绣自古以精细、素雅著称,构图简练,主题突出。其技巧特点可概括为“平、齐、细、密、匀、顺、和、光”8个字。最细的将一根丝线掰成48股,一般人用肉眼无法看清。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桂屏三大类。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双面分是在绣品的正反两面绣图案,两面的形象、针法相同,针脚藏而不露。
湘绣创始于楚国,清代时成为长沙城乡的主要手工艺。它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吸收苏绣和广绣的优点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彩色散丝作绣线,除运用“齐针”、“接针”、“打粉针”等针法外,独创“掺针”法,掺针针脚参差自如,使不同色的线相互掺和,逐渐变化,色彩丰富饱满,色调和谐。湘绣的图案借鉴了中国画的长处,所绣多为山水、人物、花鸟、翎毛、走兽,生动逼真,长于绣狮、虎题材。
粤绣在唐代时水平已经很高。艺人以孔雀羽毛扭为绒缕,绣制服饰,金翠夺目,用马尾缠绒,作为勒线,绣制轮廓,增强了表现力。新中国成立以后,粤绣得到进一步发展,不断出新。粤绣构图饱满,繁而不乱,装饰性强,色彩浓郁鲜艳,绣制平整光滑,金银垫绣富于立体感,富丽堂皇。粤绣题材广泛,以百鸟朝阳、龙凤、博古类最多。
蜀绣集中于四川成都。蜀绣在晋代被称为蜀中之宝。蜀绣以软缎和彩丝为主要原料,用晕针、切针、拉针、沙针、汕针等100种针法,充分发挥了手绣的特长,形成了浓厚的地方风格。蜀绣题材多为花鸟、走兽、山水、虫鱼、人物,品种除纯欣赏品绣屏以外,还有被面、枕套、靠垫、桌布、头巾、手帕等。
云锦
南京云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至今已有1500余年的历史。南京云锦与成都的蜀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并称“中国四大名锦”。
吴村梅有一首词描写南京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南京云锦配色多达18种,运用“色晕”层层推出主花,富丽典雅、质地坚实、花纹浑厚优美、色彩浓艳庄重,大量使用金线,形成光彩纷呈的独特风格。
泥人张
天津泥人张彩塑是一种深得百姓喜爱的民间美术品,它创始于清代道光年间,流传、发展至今已有180余年的历史。
泥人张的创始人张明山,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
“泥人张”的彩塑,把传统的捏泥人提高到圆塑艺术的水平,又装饰以色彩、道具,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剪纸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剪纸的历史源远流长。《史记》中“剪桐封弟”的故事,叙说了西周初期,成王将梧桐叶剪成玉圭图样,送给其弟姬虞,封他为唐国(今山西西南部)的诸侯。据说,这是中国最早的剪纸记载。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云:“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置头之鬓。”可见,南北朝时剪纸已成为民间美化生活的主要活动之一。
盆景
盆景起始于新石器时期,形成于汉代,兴盛于唐代。新石器时期以草木盆栽为主,汉代木本盆栽出现有树石盆景、缶景,夏商的玉雕、石玩对汉代树石盆景、缶景的形成影响深远,唐代是封建社会的繁盛时期,文化艺术辉煌发达,盆景技艺随之突飞猛进,其历程经过了由草木盆栽转化到木本盆栽,由原始盆栽转化到艺术盆栽,由以生产为目的转向以观察为主,以及由一般艺术盆栽升华到高级盆景这几个阶段。原始盆景经过了唐宋的意境飞跃、元代的体量飞跃和明清的理论飞跃才发展至今。中国盆景艺术总体形成五大流派,分别为苏派、扬派、川派、徽派和岭南派,代表了中国分盆景艺术的最高成就。
指画
指画,也叫指头画、指墨,是用手指头画的中国画。指画的创始人是清代的高其佩。在高其佩之前,唐代张文通也曾用手指头修改画中局部,但没有系统地用手指头画出完整的国画。高其佩早年也用传统的毛笔画过画,但久久未能创造自家的风格,在他发明了指画后才独创一格,成为指画的开山鼻祖。高其佩的指画题材包罗万有,山水、人物、花卉、虫鸟,有的气势磅礴,有的刻画细微,有很高的成就。
火笔烫画
火笔烫画又称“烙画”, “火笔画”,是中国流传下来的一种民间艺术。
据史书记载,火笔烫画起源于西汉,兴盛于东汉,鼎盛于明清。据考证,东汉光武帝刘秀曾下诏指定火笔烫画为朝廷贡品,亦称“火针刺绣”,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火笔烫画的记载。
火笔烫画就是在木板上,利用电烙铁的热度,用巧妙的手法和熟练的绘画技巧,将木板面烫糊而呈深浅不同的褐色图案。火笔烫画作品一般呈深浅褐色,古朴典雅,清晰秀丽,其特有的高低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别具一格。经渲染、着色后,还可产生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缂丝
缂丝,又称“刻丝”、“克丝”或“丝”,是中国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有“千年不坏艺术织品”之称。据考证,中国的缂丝织物远在彩陶土器时期就存在,到商代缂丝织物制作已很精良。
由于织造的作品在图案与素地接合处微显高低,呈现一丝裂痕,犹如镂刻而成,故称“刻丝”。其成品正反两面如一,与苏绣双面绣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一起被誉被“苏州织绣双璧”。与刺绣、玉雕和象牙雕、景泰蓝并称为中国四大特种工艺品,并与云锦合称为中国两大珍品手工丝织物。古有“织中之圣”和“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
木偶戏
中国的木偶戏兴起于汉代,1978年,在山东莱西县汉墓的发掘工作中,发现了汉代制作的可坐、可立、可跪、可灵活操纵的木偶实物。
唐代能用木偶演出歌舞戏。明代木偶戏已流行全国各地,经济发达的南方各省区木偶戏更为繁荣,故有“南方好傀儡”之说。清代以后,木偶戏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流行范围广,而且演出的声腔也日益增多,出现了辽西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泉州提线木偶戏、晋江布袋木偶戏、邵阳布袋木偶戏、高州木偶戏、潮州铁枝木偶戏、川北大木偶戏、石阡木偶戏、阳提线木偶戏、泰顺药发木偶戏、临高人偶戏等分支。但就演出形式而言,木偶戏可大体概括为提线木偶、杖头木偶、布袋木偶、铁枝木偶、药发木偶5种。
中国结
中国结源自旧石器时代的缝衣打结,周朝人随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国结为装饰,而战国时代的铜器上也有中国结的图案,清朝时,中国结真正流传于民间。
一个中国结从头到尾都是用一根丝线编结而成,每一个基本结又根据其形、意命名。把不同的结饰互相结合在一起,或用其他具有吉祥图案的饰物搭配组合,就形成了造型独特、绚丽多彩、寓意深刻、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吉祥装饰物品。如“吉庆有余”、“福寿双全”、“双喜临门”、“吉祥如意”、“一路顺风”等。中国结都表示热烈浓郁的美好祝福,是赞颂以及传达衷心至诚的祈求和心愿的佳作。
风筝
风筝源于春秋时代,至今已2000余年。相传“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飞一日而败”。到南北朝,风筝开始成为传递信息的工具。到了宋代,放风筝成为人们喜爱的户外活动。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写道:“清明时节,人们到郊外放风鸢,日暮方归。”“鸢”就指风筝。
桃花坞年画
桃花坞年画源于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艺,由绣像图演变而来,到明代发展成为民间艺术流派,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现在最早的桃花坞木版年画,是在日本刊行的《支那古版画图录》中收录的《寿星图》,画面上刻有“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的刊记。从其画面来看,作品的构图、刻工、印制均已达到了相当的水平。日本的“浮世绘”也深受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影响。
杨柳青年画
杨柳青年画为中国著名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在不断的发展中,杨柳青年画不仅继承了宋、元绘画的传统,还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蜡染
蜡染,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
蜡染是中国苗族古老而独特的手工绘染艺术,起源于秦汉,盛行于隋唐。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
扎染
扎染又称绞缬,是一种古老的扎结染色的工艺,也是中国传统手工染色技术之一。据记载,早在东晋,扎结防染的绞缬绸已经有大批生产,当时绞缬产品,有较简单的小簇花样,如蝴蝶、腊梅、海棠等;也有整幅图案花样,如白色小圆点的“鱼子缬”,圆点稍大的“玛瑙缬”,紫地白花斑酷似梅花鹿的“鹿胎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