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什么行业最值得投资

投资易于了解的行业

投资人财务上的成功,和他对自己所投资对象的了解程度成正比,以这样的了解,可以区别以企业走向作为选股依据的投资人,和那些带着一夜暴富的投机心态,整天抢进抢出,却占了绝大多数的投资人。

巴菲特说:“既然我们在30年前并没有预见计算机行业会出现如今的情况,而且大多数投资者和公司经理也没有预见到。那么,为什么我现在非得认为我可以预言其他快速发展的公司的将来?我们反而要专注于那些易于了解的行业。”

通过把自己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少数几个易于了解的行业,一个聪明伶俐、见多识广的人就可以比较精确地判断这些风险。

多年来,巴菲特只专注于那些易于了解的行业,所以他对伯克希尔所投资的企业一直有高度的了解。他建议投资人,在竞争优势圈内选股,如果一个企业的技术太复杂,超出了自己的了解范围,最好不要投资。

有人认为巴菲特只在他了解的范围内选择企业,使得自己没有机会接触如科技等具有极高投资潜力的产业。巴菲特却坚持,投资的成功与否并非取决于你了解的有多少,而在于你能否老老实实地承认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他认为,投资人并不需要做对很多事情,重要的是不能犯重大的过错。在巴菲特的经验里,以一些平凡的方法就能够得到平均以上的投资成果,关键是你要把一些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

从巴菲特的投资中,我们很容易便看出他的这种做法。他对网络科技股总是避而远之。相反,他青睐那些传统意义上的、为他所了解的盈利前景较为明朗的企业,如保险、食品、消费品、电器、广告传媒及金融业。

巴菲特多年来一直拥有的企业有以下一些:加油站、农场开垦公司、纺织厂、连锁性的大型零售商、银行、保险公司、广告公司、铝业及水泥公司、报社、油田和矿产开采公司、食品、饮料、烟草公司以及无线和有线电视公司。有些企业他拥有控股权,有些企业他只是拥有部分的股票。无论哪一种情形,巴菲特总是明确地掌握这些企业运作的状况。他了解所有伯克希尔持股公司的年收入、开销、现金流量、劳资关系、定价弹性和资本分配等情况。

巴菲特对可口可乐十分热衷,主要的原因之一是它的业务非常简单,易于了解。

巴菲特基于对保险业的深刻了解,投巨额购买GEICO的股票。一年后,巴菲特卖掉手上的CEICO股票,赚得50%的利润。

巴菲特表示:“让我们想象你已经离开了10年,现在你想进行一个投资,你知道的就是你目前了解的一切,而且当你走的时候你也不能够改变什么,这时你会怎么想?当然企业必须要简单而且容易了解,公司必须在过去几年中表现出许多企业的平稳性,而且长期的前景也必须是看好的。”

投资者应把自己的投资范围限制在少数几个易于了解的行业,盲目投资不了解的行业是不明智的。一个理性而见多识广的投资者应当可以比较精确地判断这样做的风险。

有些投资垃圾债券的投资者看好垃圾债券发行公司的前景,认为这些公司的经理有着给投资者以良好回报的想法。可事实上,这些垃圾债券的经营者却通常有另外的意图。他们就像吸毒者,不是把精力放在寻找治愈其满身债务的良方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寻找另一次毒品注射上。债券的追捧者们当时都相信大崩溃不会发生,他们甚至天真地认为,因为巨大的债务将使管理人员前所未有地关注绩效管理,正像人们期望一把镶嵌在轿车方向盘上的匕首也许可以使司机非常警觉,但如果轿车遭遇不好的路况,哪怕是最小的坑洞,也会产生致命的事故。而事实上公司运营的道路上到处都是坑洞,所以那种要求司机躲避所有坑洞的计划注定会遭遇彻底的失败。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完全不必受指数短期波动的影响,可以选择容易了解的行业和公司,从行业景气度趋势、企业成长趋势和股价运行趋势三者中去寻找共振的股票,长期持有。

为了减少精力消耗,投资者可以只考虑比较熟悉或者容易了解的行业,前者例如电力设备,后者例如采矿业、房地产;难了解的行业即使前景好也不参与,例如医药、化工材料。

这些较容易了解的行业及公司有着相同的特征:基本面优良、盈利情况良好及稳定的分红,除此之外还有高速、机场、汽车等低市盈率行业里也都有黄金可挖,投资者在未来的操作中可多加关注,相反对于一些高深莫测的概念,利润就留给别人吧。

生意不熟不做

投资能不能成功,并不在于你能够评估出内在价值的公司股票数量的多少,而在于你是不是冒险投资那些你没有能力评估出内在价值的公司股票。做自己没有能力做的事,只会失败;买自己没有把握的公司股票,只会失败。

巴菲特说:“我们没有涉足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足这个领域的能力。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要去那些我们了解的有明显优势的领域施展本领,不要去那些我们没有优势只有劣势的领域参与竞争。

中国有句古话叫:“生意不熟不做。”巴菲特有一个习惯,不熟的股票不做,巴菲特的这种理念也许可以解释他为什么一直对高科技股不感兴趣的原因吧!

正是因为巴菲特坚持“不熟不做”的观点,多年来他对科技企业避之唯恐不及,并成功地避开了2000年年初网络股泡沫等一系列投资陷阱。

巴菲特曾说他对分析科技公司并不在行。当股市处于对高科技尤其是网络公司股票狂热的时候,巴菲特在伯克希尔公司股东大会上被别人问是否会考虑投资于高科技公司。他回答:“这也许很不幸,但答案是不。我很崇拜安迪·格鲁夫和比尔·盖茨,我也希望能通过投资于他们将这种崇拜转化为行动。但当涉及微软和英特尔股票,我不知道10年后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我不想玩这种别人拥有优势的游戏。我可以用所有的时间思考下一年的科技发展,但不会成为分析这类企业的专家,第100位、第1000位、第10000位专家都轮不上我。许多人都会分析科技公司,但我不行。”

查理·芒格也认同巴菲特的这种观点,他说:“我们没有涉及高科技企业,是因为我们缺乏涉及这个领域的能力。传统行业股票的优势在于我们很了解它们,而其他股票我们不了解,所以,我们宁愿与那些我们了解的公司打交道。”

巴菲特说:“如果我们的原理应用到科技股票上,也会有效,但我们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如果我们损失了你的钱,我们会在下一年挣回来,并向你解释我们如何做到了这一点。我确信比尔·盖茨也在应用同样的原理。他理解科技的方式和我理解可口可乐公司与吉列公司的方式一样。所以,我们的原理对于任何高科技企业都是有效的,只不过我们本身不是能够把原理应用到这些高科技企业的人而已。如果我们在自己画的能力圈里找不到能够做的事,我们将会选择等待,而不是扩大我们的能力圈。”

巴菲特避开科技企业还有一个原因是,很难预测这些变化很快的高技术领域或新兴行业的未来发展。巴菲特说:“我可以理性地预期投资可口可乐公司的现金流量。但是谁能够准确预期十大网络公司未来25年里的现金流量呢?对于网络企业,我知道自己不太了解,一旦我们不能了解,我们就不会随便投资。显然,许多在高技术领域或新兴行业的公司,按百分比计算的成长性会比注定必然如此的公司要发展得快得多。但是,我宁愿得到一个可以确定会实现的好结果,也不愿意追求一个只是有可能会实现的伟大结果。”

事实上,巴菲特对科技股也不是抱着一味排斥的态度。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家,他不会因为企业的名称或是产品与高技术有关便将其排斥在考虑之外。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股票,他所考虑的核心都没有变化。1999年,巴菲特决定投资美国第一数据公司。当时整个业界都十分诧异于巴菲特的改变,以为他要大举进军科技股。巴菲特为什么会选择投资美国第一数据公司呢?是因为它符合巴菲特的投资标准。

第一数据公司位于美国亚特兰大,它提供信用卡支付处理及电子商务线上交易系统服务。正努力在线上交易中推广使用信用卡支付,并一直和雅虎、戴尔等著名高技术公司有密切的业务往来。与当时其他正在亏本运营的网络公司不同的是,第一数据公司已经有了很大的销售额与利润,这些是引起巴菲特兴趣的最大原因。

巴菲特一方面宣称自己对科技股不感兴趣,另一方面还是购买了科技公司的股票,这是否有矛盾呢?事实上这两方面并不矛盾,如果我们能将问题看得更为深入一些,就不难明白,巴菲特选择投资第一数据公司,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它已具备了能长期维持竞争优势和盈利的能力,符合巴菲特的传统投资理念。

在巴菲特看来,能够发现并长期拥有一家好企业,比在华尔街上的短期套利行为更有价值。他绝不会为了能够在短期内通过捕捉或制造某种投资热点而获利。巴菲特所看重的,正是企业及其产品、服务和管理上的特点能否满足自己的要求。一般说来,巴菲特对下列两种企业情有独钟:

第一,能够提供重复性服务的传播事业,也是企业必须利用的说服消费者购买其产品的工具。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它们都必须让消费者认识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所以它们不得不花去高额的广告费以求能打开销路。所以,那些提供这类服务的行业势必从中获得高额的营业额及利润。

第二,能够提供一般大众与企业持续需要的重复消费的企业。巴菲特投资的华盛顿邮报、中国石油等,无疑都符合他的这一原则。

在当今知识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巴菲特终于对网络信息这种新的生活方式认同了,实际上,他的认同不是对他一直坚守的投资理念的抛弃,而是一种创新的升华。

投资并不是一项神秘的事业,它散发着巨大魅力,让许多人乐此不疲为之忙碌。可是,在投资这个领域,成功的人永远少于失败的人。究其原因,是因为有太多的人是靠着自己头脑中的想象与金钱打交道。从巴菲特的投资行为中,我们也可以得到启发:在做任何一项投资之前,都要仔细调研,在自己没有了解透、想明白之前,不要仓促作决定,以免给自己造成更大损失。

寻找长期稳定产业

投资者对这类产业进行选择时,应该关注产业的两大方面:一是考察该产业的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产业平均盈利能力上;二是考察该产业的稳定性,产业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的程度上。

巴菲特在寻找新的投资目标之前,总是会首先考虑增加原有股票的投资的头寸,只有在新的投资企业非常具有吸引力时才愿意买入。

巴菲特投资美国运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了,在1963年11月22日,该公司的股票从消息传出前的60美元/股,降低到后来的56.5美元/股,到1964年年初的时候,股价已经跌到了35美元/股。而巴菲特决定买入的时候就是在1964年。在那年巴菲特将他的合伙公司的40%的资产,大约1300万美元买入了5%的美国运通的股票。接着,在后来的两年时间里,美国运通的股价上升了3倍。在5年的时间内股价上涨了5倍,股价从35美元/股上涨到189美元/股,在1991年巴菲特对外宣称他将持有该股票长达4年,所以他投资美国运通的收益率至少在4倍以上。

巴菲特在伯克希尔1994年的年报中对他投资美国运通的历史说,他认为正是对该公司的长期了解才会大笔增持该公司的股票,看来这是很明智的投资行为。

事实上,在选择长期稳定的产业需要考虑该产业的外部环境,外部环境通常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宏观环境,它是由自然、人口、社会、经济、技术、政治、法律等因素组成的;二是产业竞争环境,是由产业内部的竞争对手、供应商、买方、替代品生产厂商、潜在进入者等构成的。宏观环境一般并不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而是通过产业环境间接影响,因此产业竞争环境对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维持具有最直接、最大的影响力。

产业结构强烈地影响着企业竞争优势的确立及其可持续性。产业之间的竞争不断将某个产业投资资本收益率降低到投资资本要求的最低平均收益率水平。当某个产业收益率低于投资资本要求的最低收益率水平时,投资者无法长期接受而退出该产业,转移投入到其他收益率较高的产业,使该产业竞争减弱而收益率水平上升。当某个产业收益率水平持续高于最低收益率水平时,将会吸引新的投资资本进入,使该产业内竞争加剧而收益率下降。在实践中,一些产业由于其独特的产业结构,拥有较高的进入壁垒而长期保持超出其他产业平均盈利水平的高收益率。即使投资于这些具有超额收益率的产业中一般的企业,如具有垄断性质的报纸、广告业、电视业等,也会有较高的回报。而投资于收益率水平很低的产业,即使是最优秀的产业,如钢铁、石化,也只能有较低的回报。

寻找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

产业结构通常影响产业内部所有的企业,这种影响力来源于产业内部的基础经济结构,不是单个企业能改变的。如果一个产业的产业结构能够持续保持较高的吸引力,同时持续形成较高的进入壁垒,那么该产业中的企业就具有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良好环境条件。

产业结构分析有助于我们在股票投资中寻找到盈利平均水平较高的长期稳定产业,在这些产业中更容易找到盈利水平高、竞争优势持续时期长的优秀企业。

1994年,巴菲特与一些学生谈了进行公司分析的基本方法:“一段时间内,我会选择某一个行业,对其中6~7家的企业进行仔细研究。我不会听从任何关于这个行业的陈词滥调,我努力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来找出答案……比如我挑选的是一家保险公司或一家纸业公司,我会让自己沉浸于想象当中:如果我刚刚继承了这家公司,而且它将是我们家庭永远持有的唯一财产。那么,我将如何管理这家公司?我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我需要担心什么?谁是我的竞争对手?谁是我的客户?我将走出办公室与客户谈话。我从这些谈话中会发现,我这家企业与其他企业相比,具有哪些优势与劣势?如果你进行了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比管理层更深刻了解这家公司。”

巴菲特在产业选择中重点关注两大方面:一是产业吸引力,主要表现在产业平均盈利能力上;二是产业稳定性,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变化程度上。

1.产业吸引力

巴菲特的投资经验表明,产业吸引力是股票投资中产业选择的首要标准。巴菲特以其曾经投资的百货零售业与电视传媒业进行了产业吸引力比较:虽然许多零售商曾经一度拥有令人吃惊的成长率和超乎寻常的股东权益报酬率,但是零售业是竞争激烈的行业,这些零售商必须时时保持比同行更加聪明,否则突然间的业绩急速下滑就会使得他们不得不宣告破产;相比较而言,作为电视传媒业的地方电视台即使由水平很差的人来经营管理,仍然可以好好地经营几十年,如果交由懂得电视台经营管理的人来管理,其报酬将会非常高,其根本原因在于不同产业因特性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吸引力。

2.产业稳定性

巴菲特投资策略的最大特点是持股经常达几年甚至十几年之久,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坚信他所投资的企业和产业在未来有很强的稳定性。

巴菲特的产业分析经验表明,主业长期稳定的企业往往盈利能力最强,而企业的主业之所以长期稳定,根本原因在于其产业具有长期稳定性。而那些经常发生重大变化的产业,如高科技产业和新兴产业等,巴菲特则从不投资。

在那些竞争作用力强的产业,如钢铁、造纸、石化等,没有一个企业能获取超出平均水平的较高投资收益率。而在那些竞争作用力相对较弱的产业,如报纸、电视台、广告、美容化妆、珠宝等,企业普遍能够获取很高的收益率。

巴菲特的产业选择经验表明,决定产业长期稳定性的产业演变对于投资分析非常重要,在这里主要采用波特提出的产业演变基本分析框架。产业演变将导致产业吸引力及产业平均投资回报率发生重大变化,相应企业对于产业演变的战略反应是否适当将导致企业竞争优势发生较大变化。

顺风行业更值得投资

对于我国的投资者而言,仍然有很多行业还没有专门的信息披露途径。这就需要投资者在实际操作中做到多方面搜索信息,并特别需要时刻关注政策的动向,并采用定量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对行业状况做到恰如其分的把握。在了解一个行业的景气指数后,同时还要配合个股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这样的准确度会更高。

巴菲特在1977年致股东的信里写道:“保险这个行业从总体上来看,表现还是不错的,但事实上其情况也并不全然是这样的。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也犯过一些错误,不管是在产品还是在人员上面。虽然小错不断,但是大体上还是可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从某一程度上来看,这个行业与纺织业却正好相反,管理层已经相当的优秀了,但却只能获得相当微薄的利润。各位管理阶层需要一再学到的是,选择一个顺风的行业而不是逆风行业的重要性。”

巴菲特这段话再次提醒投资者,在选择投资目标时对于行业的经济特征的甄别是多么的重要。早在1967年的时候,伯克希尔用860万美元的价格购并了国家的产险和国家海火险公司以后,当年它们的保费收入就已经达到了大约2200万美元,一直到1977年,累积的年保费的总收入已经达到了1.51亿美元。可见选对一个行业它的盈利空间是非常大的。

1977年,由于巴菲特没有深刻认识到美国纺织业大势已去,因此进入1978年,纺织业仍然令巴菲特头疼。这一年巴菲特给股东的信中对纺织业发表了如下看法:“纺织业的现况正如教科书所述那样,充分地说明了资本密集但产品无重大差异化的生产者注定将只能赚取微薄的报酬,除非提供供给吃紧或真正短缺的产品。只要市场产能过剩,产品价格就会随直接营运成本而非投入资金作变动。不幸的是这样的情况正是目前纺织业的常态,所以我们只能期望获取稍微合理的投资报酬。我们希望以后不要再介入这类产业面临困境的企业。”

在这一段无可奈何的言语中,巴菲特进一步加深了对自己在纺织业上所遇到困难的严重程度的深刻看法。由于加深了对纺织业的了解,巴菲特1978年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观点:“除非供给吃紧造成供不应求,否则资本密集但产品无重大差异化的生产者注定将只能赚取微薄的报酬。”

1980年巴菲特基本结束了他在纺织业的无谓努力并向股东认错。在1980年给股东的信中,他说:“去年我们缩减在纺织业的规模,虽然不愿意但却不得不结束。除了少数设备转移到New Bedford外,其余连同房地产均处理掉了。你们的董事长由于无法早点面对事实而犯了重大的错误,而在New Bedford也淘汰了约1/3的织布机,这些生产线不具投资效益,就产业循环而言甚至会产生损失。”

巴菲特透过自己不成功的投资实践,用最通俗的语言提炼出一个观点:对于投资最重要的是选择顺风的产业,而不是逆风的产业。

此外,任何一个产业不是绝对地永远顺风,也不是从来就逆风。在它的兴起阶段,在它的成长阶段,它必然是一种顺风的状态。当它达到兴盛的顶点,当它不再是社会发展的领头羊和主导产业,它必然会走向衰落,这时它就是一个逆风产业。在逆风产业中不可能有好的投资回报,就连股神巴菲特都没有在逆风产业中成功,我们普通投资者就更不要尝试在逆风产业中投资。我们应该尽量把自己的资金配置到那些代表社会经济发展方向的新型行业中去。这就是巴菲特1977年年报给我们提供的最大的启示。

选准行业“领头羊”

在股市中,某一行业的“领头羊”的强劲走势不仅能带动该板块走出良好行情,而且能带动大盘上涨,让及时追涨的投资者获取丰厚的收益。

1998年巴菲特在佛罗里达大学商学院的演讲时说:“麦当劳在海外的处境会比美国国内要更好一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生意就会变得越来越难做。因为人们已经不再愿意每天都吃麦当劳了,然而喝可乐的人仍然还是大有人在,今天你喝5罐,明天可能再喝5罐。因此快餐业的处境要艰难得多。但是假如你一定要投资快餐业的话,在世界的范围内来看这个行业还是规模巨大的,如果你要从中选择一家的话,你会选择麦当劳,因为它有着很好的定位。它对于小孩子来说仍然是美味,尽管对于成年人来说它并不是最好吃的。最近,麦当劳用降价的策略进入了促销的领域,而不是产品本身的吸引力引起的销量的增加。”

可以看出巴菲特总是选择投资某一行业里的标杆性企业,他认为在股市中,某一行业的“领头羊”的强劲走势不仅能带动该板块走出良好行情,而且能带动大盘上涨,让及时追涨的投资者获取丰厚的收益。它们的成长性更是不会令人失望的。

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有个最简单的绝招,那就是选择行业的“领头羊”。抓住“领头羊”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在主升浪当中,“领头羊”一般说是上涨最早、力度最大、幅度最大、回调最少的股票,属于最强势。

(2)在反弹浪当中,“领头羊”一般也是如此。例如某一天华新水泥(600801)的表现,就说明了这一点。其他水泥股只是跟风,包括福建水泥、冀东水泥等。并且,华新水泥还在涨停板上,而他们已经展开盘中回落,并且上涨不过2%~3%。

(3)从力度和涨幅看,一旦“领头羊”启动,还是应该跟风“领头羊”而不是“从属股”。追涨从属股,不如追涨涨幅已经略大的“领头羊”来得安全。涨幅略大的,反而比涨幅小的安全。

(4)在从属股上跟风,容易吃套。从属股往往是涨幅还没有多大,获利还没有多少,就已经滞涨和下跌了,直到最后连累“领头羊”也出货。

由于“领头羊”具有先板块启动而起,后板块回落而落的特性,所以,它的安全系数和可操作性均远高于跟风股,至于收益更是跟风股望尘莫及的。征战股市,选择“领头羊”,实现收益的最大化。投资者在进行操作时要谨记以下两点:

(1)大胆追高。

大牛市“领头羊”一旦步入主升段,就是一大段出人意料的、持续大幅上升的单边市,很少也很难有逢低吸纳的机会,主力是不会故意给机会让你逢低买入的,所以只有追高才能买入第一“领头羊”。这里准确判断它是大牛市第一“领头羊”及已经进入主升段,是十分重要的技术。如果判断错误,会有很大风险。

(2)大胆持股。

主升段的升幅是十分巨大的,利润也是十分丰厚的。但是要赚到这一暴利,就一定要持久持股,否则像当年不少的投资者买深发展,赚两三成就跑掉了,白白错失了后市高出几倍的利润。当然这里也是有条件的:未见到阶段性顶部。一旦有见顶的迹象,就必须迅速离场。

选择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

投资者在选择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时应该注意两个方面:其一是分析企业是否具有真正的竞争优势;其二是分析企业竞争优势能否长期持续保持。

巴菲特认为选择投资对象的关键是分析企业的竞争优势及其可持续性,他一再强调投资人应该去寻找和发现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这类企业应该是投资的首选目标。

实际上,要确定任何所选择的一家企业的竞争优势,更重要的是确定这种优势的持续性。

巴菲特选择富国银行的原因只是认为它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上市公司,拥有最好的管理模式,股票的价格水平也处在合理的水平上。他在分析这家银行时,认为该银行是全能型的以客户为导向的银行,该银行的交叉销售模式能够为利润创造出巨大的价值。并且该银行很注重对风险的控制,尤其是风险的分散方面做得很好,它拥有80个业务的单元,对客户一生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金融要求提供合适的产品,这样就会把业务的风险分散化了。

同时,他分析出富国银行在20多年来显示出了颇为强大的竞争优势,20年来的每股盈利从1984年的0.84美元增长到了2004年的1.86美元,增长了10.40倍,这给股东权益的复合回报率达到了23%。

巴菲特之所以强调要投资于具有持续竞争优势企业,是因为对于长期投资来说,股价最终取决于公司内在价值,而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企业的经济命运要远远优于那些一般企业,能够持续创造更大的价值增值,从而为股东带来更大的财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