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混淆的字

难以明辨的“辨”和“辩”

某信息网教育信息栏目于2006年4月4日,刊发了某小学的名为“×小开展‘知荣明耻,明辩是非’主题教育活动”的文章。这篇叫学生“辨是非”的文章标题却没能辨清“辨”与“辩”的用法,令人遗憾。

“辨”与“辩”,形近、音同、义近,稍有疏忽就会用错,需要我们认真辨析。

“辨”的字义比较简单,只有判别、区分、辨别这一个义项。前文中“明辨是非”中的“辨”就是辨别的意思。大概是人们觉得,辨别是非是通过“辩论”,得进行“论说”,故而往往把它混同于“辩”,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因为“辨”侧重于头脑分析。

“辩”表示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如争辩、答辩、辩驳、辩护、辩解、辩论、辩手、辩题、辩难、辩词、辩诬,等等。

“辩”为形声字,中间形旁为“言”,显然与言说有关,抓住这一点,就比较容易与“辨”相区分了。在使用“辩”字时,记住,凡是与“说”有关的,一般都不能换成“辨”,在上面所列词语中,“辩”都不可换成“辨”。

有才没才,区分“才”“材”

某网站新闻中心于2005年4月18日转载某报一篇介绍爱因斯坦的文章,题目为“曾被人称为‘蠢材’”。这个标题里,犯了一个文字错误,把“蠢才”误用为“蠢材”。

之所以出现如此错误,是因为没有分清“材”与“才”之间的区别。

才,作名词时表示才能,如你很有才,多才多艺;也指有才能的人,如奇才,干才。有时候,“才”也指某类人(含贬义),如奴才、蠢才、吃才。标题里的“蠢材”当改为“蠢才”,因为“材”没有“某类人(含贬义)”这个义项。

“材”也有一个义项,指有才能的人,与“才”通用,如“人才”也作“人材”。但是,并非所有的情况都通用,“奇才”“干才”就不能写成“奇材”“干材”。

在使用时,“才”偏重于人的才能,主要是说人有内在的才能,或指怀有才能的人;而“材”偏重说明人的可供使用的状态,如“大材小用”中的“材”就是如此。“才”与“材”在表示有才能的人这个义项上,区分十分微妙,应多注意体味,正确使用。

当“才”指才能时,其使用时完全不能用“材”替换。

是“驰名”而非“弛名”

某知名珠宝商大张旗鼓做广告,在某市街道上拉了条巨大横幅,上面写着“×××珠宝——中国珠宝首饰弛名商标”。很显然,条幅中“弛名商标”的“弛”字用错了,应该用“驰”。

“驰”“弛”形似音同,如二者均为形声字、左右结构,声符都是右旁“也”,读音同为chI,因而运用起来容易出现错误。

驰,义符为“马”,本义为车马快跑,又可解释成使车马快跑,如奔驰、飞驰、风驰电掣,或引申为传播,如驰名中外,或用作书面语,释义(心神)向往,如神驰、驰想。

而“弛”字意为放松或解除。由此可见,在表达负有盛名、声名远播的意思时,应使用“驰”字,而非“弛”!

正确使用“驰”,关键在于抓住其“车马快跑”的本义,且要灵活掌握其引申义,如策马驰骋、驰骋文坛、驰驱疆场、驰誉体坛、驰书告急、驰目远眺等。

莫把“蜚声”作“斐声”

《武汉杂技团<英雄天地间> 斐声海外传播华夏文明》:从2003年12月第一次赴欧洲演出,《英雄天地间》便一直受到海外观众的交口称赞。(××网2007年2月7日)

“蜚”“斐”混用的情况比较常见,甚至有企业将“斐声”作为公司的名称,着实闹了笑话。病例标题中的“斐”字无疑也用错了,应为“蜚”。

斐,形声字,从文、非声,本义是五彩交错、有文采的样子。“斐然”即形容有文采,如《论语》:“斐然成章。”“斐然”也可形容显著的样子,如斐然可观,成绩斐然等。

“蜚”有两种读音,分别是fDi和fEi。“蜚”读fDi时,用的是本义。“蜚”在古书中指椿象一类有害的昆虫。“蜚蠊”即蟑螂。“蜚”读fEi时,通“飞”。古汉语中“蜚”常作“飞”的借字,“蜚”的“飞翔”一义至今保留。“飞短流长”“流言飞语”亦作“蜚短流长”、“流言蜚语”。“蜚声”的意思是扬名、闻名于,如,蜚声文坛,蜚声海内外。

“斐”极易与“蜚”混淆。区分二字的关键在于牢记它们意符的差别。“斐”的意符是“文”,表示该字与文饰、彩饰有关。“蜚”的意符是“虫”,表示其与“飞虫”有关,再由“飞虫”引申为飞翔,传播之义。记住了这一点,就不会把“蜚声”误写成“斐声”、将“文采斐然”写作“文采蜚然”了。

由低到高走,“登”山不用“足”

《蹬山的乐趣》:“人生也就象是一次蹬山,有人一路悠然,步调缓慢,虽最终不曾蹬上山顶,却也享受了蹬山的乐趣和沿途的风景……”(某博客)

这篇文章中,作者将“登山”一律写成“蹬山”,可能是认为“蹬”字有一个足旁,更合词义。事实上汉语中不存在“蹬山”这样的说法,“蹬”“登”二字虽然读音相同、字形相似,字义也有一定的共同之处,但具体用法还是有差别的。

《广雅》:“蹬,履也。”“蹬”的形旁是“足”,本义是踩、踏,也指腿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如蹬空、蹬脱、蹬踏、蹬足、蹬三轮车、蹬水车。“蹬”又可指“穿(鞋、裤子等)”,如“蹬上裤子”、“蹬一双高跟鞋”。

在“踩踏、穿”这两个含义上,“蹬”“登”可以通用。但是“登”有一个“蹬”所没有的释义,即“由低处到高处(多指人步行)”, “登山”一词中的“登”用的正是这个含义,类似的词语还有登高、登陆、登天、登顶、登临、登台、攀登、登堂入室等。所以说“登山”是不可以写成“蹬山”的,病例应作正确修改。

“法码”沉重需用“石”

投保人应当有自己的规避信息不对称的保障。作为投保人的利益代表,保险经纪人是平衡保险市场的法码……(某杂志2003年第11期)

“砝码”时常被人误写作“法码”,病例也犯了这样的错误。“砝”“法”同音不同义,不可混用。

砝码:天平上作为质量标准的物体,通常为金属块或金属片,可以称量较精确的质量,也比喻事物的关键或标准。“法”指法律、方法、效法、法术等,实无“法码”一词,例文中的“法”当改为“砝”。

“砝”与“珐”音近形似,也易出现误用。“珐”读fS,仅用于“珐琅”中。“珐琅”是一种涂料名,由石英、长石、硝石和碳酸钠等加上铅和锡的氧化物烧制成,涂在铜质或银质器物上,经过烧制,能形成不同颜色的釉质表面。如珐琅器、珐琅杯、珐琅作坊。

颇费思量的“幅”和“副”

经常见人把“一副对联”写成“一幅对联”,书报杂志、网络文章中更是屡见不鲜,可见人们极容易把“副”与“幅”混淆。

《说文解字》:“幅,布帛广也。”幅,从巾、畐声。古制一幅为二尺二寸,后“幅”泛指布帛、呢绒等的宽度。如单幅、双幅、宽幅、幅面;又可泛指宽度,如幅度、幅员、振幅。

“幅”可作量词,用于布帛、呢绒、图画等,如一幅画,五幅布等等。“幅”作量词时很容易与“副”发生误用。“副”可作量词,但它一般用于成套的东西,或特指面部表情。如一副手套,全副武装,一副得意的嘴脸,一副庄严的面孔等等。“幅”“副”适用对象不同,因此不可以换用。

“副”作名词则表示“辅助的职务”或“担任辅助职务的人”。如二副、团副、中队副等。“副”作形容词指居第二位的、辅助的、附带的(相对于“正”或“主”而言),如副职、副手、副官、副食、副业、副刊、副产品,等等。

此外,常有人将“副作用”错写成“负作用”; “副市长”写成“付市长”,都是不对的。

很容易混淆的“券”和“卷”

“大量收购金润发购物卷,联系电话……”

这是某论坛某帖中的内容。“购物卷”是什么东东?应该是“购物券”才对。

《说文解字》:“券,契也。……券别之书,以刀判契其旁,故曰契券。”古时用于买卖或债务的契据,常一分为二,双方各执其一,以为凭证。“券”的本义就是契据,后泛指票据或其它作为凭证的纸片,如债券、国库券、证券、入场券、优惠券、稳操胜券,等等。

“卷”读juAn,本义是膝盖弯曲,后泛指将物体弯转裹成圆筒形,如把门帘卷起来,卷起袖子,煎饼卷大葱等;也指一种大的力量将东西裹住或撮起,如卷入、卷起、卷扬、卷土重来,等等。“卷”作名词则指裹成圆筒形的东西,如胶卷,卷尺,卷烟,铺盖卷等。“卷”还可作量词,用于成卷儿的东西,如一卷纸,一卷胶片。

“卷”又读作juSn,主要作名词用,有书本,卷子,机关里保存的文件等义。如书卷、卷帙、手不释卷、答卷、交卷、卷宗、案卷、查卷等等。又指书籍的分册或篇章,如上卷,第一卷,藏书十万卷等。

“券”“卷”字形相似,但读音和字义皆不相同,不可混淆。返券,优惠券,购物券中的“券”易错写成“卷”,用时应注意避免此类错误。

“褊狭”不可写做“偏狭”

但是,他的微寒身世和残酷的斗争经历,也在他的身上留有明显的印记,导致他心胸偏狭、滥用权力、残忍无情,严重地影响了他的行为方式。总而言之,他不允许别人挑战他的权威;细而言之,他最担心别人对他不尊重。

这是某网站连载的某书中的一段话。将“褊狭”讹作“偏狭”的情况较为常见,例文无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说文解字》:“褊,衣小也。”“褊”是形声字,从衣、扁声,本义是衣带或衣服狭小,引申指狭小、狭隘,如褊小、褊狭、褊急等。“褊狭”指心胸、气量、见识等狭隘,也可指地域、面积等狭窄。“心胸偏狭”是说不通的,因为词典上没有“偏狭”这个生造的词。

“偏”是个形声字,从人、扁声,本义是不正、倾斜(与“正”相对),如偏斜、偏离、偏锋、太阳偏西、不偏不倚等等。“偏”引申指仅注重一方面或对人对事不公正,如偏重、偏爱、偏颇、偏袒、偏听偏信、偏心(偏心眼儿)等。

由此可见“褊”和“偏”有着明显的区别。“褊”与“偏”形近义不同,不可混淆。另外要注意“褊”的读音是“biAn”,容易误读成“piQn”,应注意避免。

是“绵”里藏针还是“棉”里藏针

《姚明遭遇棉里藏针防守 马龙老招数频频奏效》

这是××网体育频道(2004年11月25日原载某报)一新闻的标题。其中“棉里藏针”一词中的“棉”字用得不对,应该是“绵”。

“绵”本指丝棉,即由蚕丝结成的片或团,用来制作衣被等。“绵”又多比喻像丝棉那样柔软或薄弱,如绵薄、绵软、绵力、软绵绵等。

“绵里藏针”是一个成语,形容柔中带刚,也比喻外表柔和,内心刻毒。这里的“绵”用的就是比喻义(像丝棉那样柔软)。而“棉”是没有这种用法的,因此此处“绵”“棉”不能混用。

“绵”还有一个比喻义,即像丝棉一样连续不断,如绵绵、连绵、绵延、绵长、绵亘。

“绵”与“锦”也是一组容易混淆的字。“锦”是一种有彩色花纹的丝织品,引申指色彩鲜艳华丽,如锦绣、锦缎、锦霞、锦上添花、锦衣玉食等。“绵”“锦”字形接近,但字义和读音都不尽相同,用时一定要注意区分。

经常被混淆的“蔑”和“篾”

(提香)讴歌情爱,颂扬善美,篾视虚伪教义,释放人性本真。(××社区)

“蔑”“篾”二字音同形近,很容易搞混。例句“篾视”一词中的“篾”就用错了,应为“蔑”。

“蔑”是一个会意字,“艹”为眉毛,“罒”指眼睛,“戍”是戍守人,本义是人眼睛因劳累无精神,引申指小、轻,无、没有,如蔑视、轻蔑等。“蔑”还当造谣、中伤讲,如诬蔑、污蔑等。

“篾”指竹子劈成的薄片,也泛指苇子或高粱秆上劈下的皮,如篾条、篾席、篾子、篾青等。“篾匠”也叫“篾工”,指用竹篾制造器具的小手工业者。

“篾”“蔑”音同形近,但字义和具体用法都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不要误入“岐”途

《个别学生暑期打工误入岐途 躲着城管发放非法广告》

这是某网2007年08月12日一则新闻的标题。这个标题中,出现了“误入岐途”一词,好生让人纳闷。但细读全文,发现所指乃学生打工不慎,走进错误的道路,而表达此意,当用“歧途”而非“岐途”。这里,作者在用词上“误入歧途”了。之所以犯下这样的错误,是因为“岐”与“歧”字形太相近,又不明字义的缘故。

“岐”是会意字,从山从枝,指岐山(因山有二枝,故名),亦指陕西岐山县(位于岐山西南)。“岐黄”指黄帝和岐伯,传说中中医的始祖。因古代医术《黄帝内经·素问》中多用黄帝和岐伯问答的形式写成,后来人们便用“岐黄”来代称中医学术,亦称“岐黄之术”。

“歧”,读音为qI,形声字,从止,支声。本义为多余的脚趾,引申为大路上分出的路,也指不相同、不一致,组词歧出、歧见、歧途、歧路亡羊、歧视、歧义等。

鬼“祟”怎能“崇”高

《纽约市长被批行动鬼鬼崇崇》:纽约市长布隆博格被指行动鬼鬼祟祟,不够光明正大。媒体永远不知道他过去几天去过哪儿,更不知道他接着会到哪儿去。(某报2002年4月2日)

“祟”与“崇”的字形极为相似,一不小心便会写错用错。上面这则新闻中的“鬼鬼崇崇”显然是“鬼鬼祟祟”的误写。

“祟”是一个会意字,从出、从示(表示与鬼神有关),二字合在一起意为鬼神出现兴起灾祸,借指不正当的行动。组词如作祟,鬼鬼祟祟等。

“崇”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形旁是“山”,声旁是“宗”,本义是山大而高,如崇山峻岭,后引申指高尚、尊敬、尊重、重视,如崇高、崇敬、崇拜、崇尚等。

比较可知,这两个字的含义是完全不同的,应避免误用情况的发生。

“塌”陷不是“足”踩的

由于冰面随时都在蹋陷,上面根本就没法站人,战友们只能是用腰带和村民找来的长木杆来营救还在水中两个战士和落水的孩子。

例文摘自《20岁战士勇救两名落水儿童牺牲》(××网2008年2月17日某电视台专题文稿)。作者在这里用错了一个字——“蹋”,系“塌”之误。

《广雅》:“塌,堕也。”“塌”指支架起来的东西倒下或陷下,如倒塌,塌陷,塌方,塌台等。“塌”也形容扁平、凹下,如塌鼻子,年糕越蒸越往下塌。“塌”还有安定、镇定之义,如“塌下心来”。

“蹋”从足,意为踩、踏,组词如糟蹋等。若组词成“蹋陷”,只能解释为“因踩踏而陷下”。汉语中实无“蹋陷”一词,显然应改为“塌陷”。

无法为虎作“怅”

在实际运用中,把“为虎作伥”写成“为虎作怅”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有必要对“伥”与“怅”二字做人真辨析。

“怅”的形旁是“忄”,表示与心情有关。“怅”的本义即失意、不痛快,如:惆怅、怅怅、怅然、怅恨、怅惋、怅惘等。

《说文解字》:“伥,狂也。俗字作猖。”“伥”的本义是狂妄,该义后由俗体字“猖”承担,“伥”专指伥鬼,即传说中被虎咬死的人变成的鬼。这鬼又成为虎的帮凶,引虎去伤害别人。“为虎作伥”的成语即由此而来,比喻为坏人效劳。

“伥”与“怅”形似音近,因此容易发生误用,请读者多加注意。

特别容易被混用的“鹜”和“骛”

生活中“鹜”与“骛”混淆乱用的事例比比皆是,例如某博客2008年5月9日有一篇文章的标题赫然写着“企业新进员工不能好高鹜远”;又如另一博客一篇文章的标题“追求,切莫好高鹜远”。另外,把“趋之若鹜”写作“趋之若骛”更是常见。因此,必须辨清“鹜”与“骛”的字义,以免误用。

《说文解字》:“鹜,野凫也。”“鹜”的繁体是“鹜”,从鸟、敄声,本义是野鸭,后泛指鸭子。“趋之若鹜”的意思是像鸭子一样成群跑过去,比喻成群的人争相追逐不正当的事物(含贬义)。

“骛”是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从马、敄声,本义是纵横奔腾,如驰骛、骛行、骛骛。“骛”又引申指追求、强求、致力之义,如骛利、骛名、骛新、好高骛远、心无旁骛等。

“鹜”字形旁为鸟,指鸭子;“骛”字形旁为马,意为奔驰、追求。二字含义完全不同,不可混淆。

良“宵”怎能有“雨”

生活中,把“九霄云外”写成“九宵云外”,或者把“良宵”写成“良霄”的现象比比皆是,可见“宵”“霄”二字混用之严重。

“霄”从雨、肖声,本指高空中的云气,与“雨”有关,因此以“雨”为形旁。“云霄”指云块漂浮的高空,也比喻极高的地位。“冲霄”“凌霄”谓迫近云霄,比喻志向高远。“霄”也当“天空”讲,“霄壤”的意思就是天和地,比喻相去极远。“九霄云外”即九重云天之外,形容极高极远之处,也比喻一干二净、踪影全无。

《说文解字》:“宵,夜也。”“宵”的本义是夜间室内昏暗,故形旁为表示房屋的“宀”(门)。“宵”后指夜间,如深宵、终宵、春宵、夜宵、良宵美景、通宵达旦、宵衣旰食。“宵禁”指夜间戒严,禁止通行。

由此可见“霄”与“霄”虽然形似,但词义跟本没有共性,所以不可混淆。

寒“暄”不用“口”

不少人认为“寒暄”是讲客套话,所以得用口,故而往往把“寒暄”写作“寒喧”,显然,这是不明字义造成的误用。

“暄”的本义是(太阳)温暖,多用于书面语中,组词如:暄和、暄风、暄妍等。“寒暄”一词本指冷暖,后指问寒问暖,今多泛指宾主见面时谈天气冷暖之类的应酬话。“暄”在方言中亦可指物体内部空隙多而松软,“暄腾”即松软而有弹性。

“喧”为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从口、宣声,意为声音大而嘈杂。组词如喧闹、喧哗、喧嚷、喧嚣、锣鼓喧天等。“喧宾夺主”的意思是客人的声音比主人的还要大,比喻客人占了主人的地位,或外来的、次要的事物侵占了原有的、主要的事物的地位。

“喧”与“暄”形旁的不同揭示了它们含义的不同,显然不能混用。

如何区分“帖”与“贴”

××省硬笔书协第四届临贴班暨第四届少儿书法夏令营定于7月25—28日在××市粮食局干校举行。

这是××省硬笔书法家协会(2005年6月30日)登出的一则通知。书法家协会竟然会将“临帖”写成“临贴”,还有哪个学生敢来参加这样的学习班呢?

“帖”是一个多音多义字,读tiD时表本义,指的是字写在布帛上,后泛指写着字的小纸片,如字帖儿;也指邀请客人的通知,如请帖,喜帖,柬帖;旧时也指写着生辰八字等的纸片,如庚帖,换帖。读tiF时,“帖”指学习书法或绘画时临摹用的样本,如碑帖、画帖、字帖、临帖等;读tiE时释作服从;顺从,或妥当;稳当,此时用法与“贴”相同,如“服帖”亦作“服贴”, “妥帖”亦作“妥贴”。

“贴”的形旁是“贝”,表示与钱财有关。它的本义是以财物作抵押,引申为添补、补助,如贴钱、倒贴、补贴、贴息、津贴、米贴、房贴等。也指将薄片状的东西粘在另一个东西上,如剪贴、粘贴、贴画、贴邮票、贴挂、贴标语,等等,此义又引申出靠近、紧挨着之义,如贴身、贴边、贴己、贴心、贴近、贴切等。

“帖”、“贴”二字字形相近,读音和释义也有共通之处,但具体用法仍有不少差异。“帖”是多音字,“贴”只有一个读音。“帖”“贴”只在表“顺从”“妥当”义时可以通用,其他的释义均不可混用。

装潢书刊需用“帧”

在实际运用中,把“一帧画”写成“一祯画”,或把“装帧”写成“装祯”的现象十分常见,可见,“祯”与“帧”经常被人混淆。下面予以辨析:

“帧”是左右结构的形声字,从巾、贞声,本义是画幅,组词如装帧,“装帧”意思是书画、书刊的装潢设计。后来,“帧”主要作量词,同“幅”,用于字画、照片等。

“祯”从示、贞声,本义是吉祥,主要用于书面语中。组词如祯祺,祯泰,祯符,祯祥等。由此可知,“装祯”是无法理解的,也没有这个词。

其实这两个字是很好区分的。“帧”与布帛、字画有关,所以以“巾”为形旁;“祯”的意思是吉祥,故以表示祸福的“礻”为形旁。记住了这一点就不会用错了。

“粗犷”之人多“粗旷”

在生活中,把“粗犷”写成“粗旷”,把“地旷人稀”写成“地犷人稀”的错误随处可见,为避免这种错误,当对“旷”“犷”二字详加辨析。

“犷”是个形声字,从犬、广声,本义是(犬)凶恶、凶猛,后用引申为粗野。组词如粗犷,犷悍等。

“旷”的本义是光明、明朗,引申指人的心境开阔、心情开朗,如旷达、心旷神怡、空旷、旷野、旷远、地旷人稀等;“旷”也表示相互配合的两个东西之间间隙过大,衣物等过于肥大、不合体,如螺丝旷了等;“旷”作动词,本指空、使空闲,后引申为耽误、荒废之义,如旷课、旷工、旷废、旷日持久等。

辨析可知,“犷”“旷”二字除了字形接近,读音和用法均不相同,切不可混用。更值得注意的是,“犷”的正确读音是guAng,但很多人都会把它误读成kuSng。

床“第”何处寻欢

听多了人说“床dK之欢”,也看多了人写“床第之欢”。这个“笫”字,被人误用之严重,超乎想象。

笫,十画,读作zJ,部首为“竹”,指竹篾编的席,可组词为床笫。“笫”还可用作床的代称。“床笫”是书面用语,暗指闺房或夫妻之事,如床笫之欢、辗转床笫。切忌把“床笫”写作“床第”,否则就会寻欢失所。

第,十一画,读作dK,可指封建社会官僚的住宅,如宅第、门第、府第;指科第,如及第、落第;又可用在整数的数次前做前缀,表示次序,如第一、第二;也可用作连词,当但是讲;用作副词,当只、仅仅讲。

“笫”“第”音义皆有较大差别,人们之所以常把“床笫”误为“床第”,是因为两个字“长”得太像,且“笫”不太常用,被人忽视。

认准部首,区分“牒”“谍”“碟”

在某遗址纪念馆中,其中一块介绍牌上竟把“通牒”错写作“通谍”。

牒,十三画,读作diR,部首为“片”,会意字,从片,叶声,本义为简札,古文中小简曰牒,大简曰册;薄者曰牒,厚者曰牍。牒可指文书或证件,如度牒、通牒;指书籍、薄册,如史牒、谱牒。

谍,十画,亦读作diR,部首为“讠”,可指谍报活动,又指从事谍报活动的人。谍的常见词语如间谍、防谍、谍报,间谍指潜入敌方或外国,以从事刺探军事情报、国家机密或进行颠覆活动的人;谍报指刺探到的关于敌方军事、政治、经济等的情报,如谍报员、谍报机关等。

碟,十四画,与“谍”同音,部首为“石”,指碟子,即盛菜蔬或调味品的器皿,小于盘子,底部平而浅,常组词为碟片、飞碟、影碟机等。

区分“谍”“牒”“碟”,首先要抓住其部首的差异,进而掌握其不同含义,运用过程中便不容易出错。

陷入混乱的“籍”与“藉”

2005年12月6日,某卫视一栏目播出了一则有关缉毒的纪实故事。栏目组在电视屏幕上打出的字幕中有这么一句话,说毒品均由“一个自称‘大姐’的缅甸藉女人供给”。这句话中“藉”是错误的,当为“籍”字。生活中,混淆“籍”“藉”二字的现象很严重,有必要加以辨析。

籍,二十画,读作jI,部首为“竹”,古书以竹制成,因而籍本义为户口册、登记册。所以,“籍”可指书籍、册子,组词如古籍、典籍;指籍贯,如原籍;指登记,如籍没;也指代表个人对国家、组织的隶属关系,如国籍、党籍、学籍。

而“藉”则是个多音字,当取读音jI时,它指侮辱、践踏,是个书面用语,组词如狼藉,用以形容乱七八糟、杂乱不堪。这里,“狼藉”可以写作“狼籍”。

“藉”读jiF时,可指假托,如藉故、藉端(指借口某件事);指利用、凭借,如藉助、藉手(即假手);指引进动作、行为所利用或凭借的时机、事物等,如藉出差的机会拜访他。在如此义项下,“藉”同“借”。还可指垫在下面的东西,或当垫、衬讲,如枕藉,此时与“借”无关。注意,“藉”读jiF时,可组词“慰藉”,多数人会把这里的“藉”字读错。

虽然“狼藉”可以写作“狼籍”,但是,现代汉语中“藉”“籍”,二字功能差异较大,不可混淆。

令人困惑的“即”和“既”

因为“既”、“即”形近、音近,极容易发生误用。例如,某省博物馆曾展出一幅绘有“三多”吉祥图案瓷器的照片,还在照片旁边配有文字,说“三多”指的是石榴、桃子、佛手,只要这三种吉祥果放在一起,“既可用来祝愿‘三多’,既多子、多寿、多福”。这里的“既”就用错了,当为“即”字,意思是“就是”。

即,读作jI,是个会意字,部首为“卩”,指一个跪坐的人面向盛食物的容器,本义为就食;后引申为就、接近、靠近、走向等,与“离”相对,组词如若即若离等;再引申为就是、便是,组词如非此即彼等。“即”做动词时,除作靠近讲外,还表示到,开始从事之义,组词如即位,即席;表示就着,组词如即景、即兴等。

“即”作副词,表示就、便,组词如即将等;还表示当下、目前,如即日、即刻、即时等。“即”作连词,表示即便、即使、即或等。

既,读作jK,也是个会意字,部首为“无”,当已经讲,如既成事实、既往不咎;当尽、完了讲,如食既;用作连词,指既然,如既来之,则安之;用作副词,与“且、也、又”等副词呼应,表示兼有两种情况,如既高且瘦、既聪明又用功。

从汉字形成结构上而言,“即”表示人面向食物就食,而“既”则表示跪坐在食器旁边的人把脸向后转过去,或吃完饭后张着嘴巴打饱嗝,其含有“已经吃完饭”之义,由此得出“既”的含义。把握了这一点,就容易区分两字的差异了。

“既”“即”字形相似,都可以做动词、副词、连词,但功能差别明显,不可混淆。

“竞”与“竟”不仅是一横的差别

“竟”“竞”形似、音同,极容易被混淆,但二者含义不同,当认真辨析。

竞,十画,读作jKng,部首为“立”,下偏旁为“兄”,它是个会意字,在甲骨文字形中象征二人竞逐,因而其本义为角逐、争竞、比赛,如竞技、竞走、竞赛、竞争、竞答、竞猜、竞标;用作书面语,当强劲讲,如南风不竞。

竟,十一画,部首为“立”,也是会意字,但其表示音(曲)儿(止),即乐曲终止、奏乐完毕,“竟,乐曲尽为竟”(《说文解字》)。

竟可泛指完毕、结束,如竟学、事竟、未竟之业;也可指全部、从头到尾,如竟日、竟夜、竟天、竟世;又可用作副词,指终于,如有志者事竟成,或表示出于意料之外,如你竟敢当面撒谎。

对比“竞”“竟”的义项,可指二者含义截然不同,“竞”主要指“竞争”, “竟”则多指“结束、终于”,使用时要先明确其义,且须注意多一横、少一横的差别。

让人迷惑的“谜”和“迷”

某报纸曾以“××将揭开一段千古之迷”为题,来详细报道一次考古活动。且不说“千古之迷”的具体内容,单是“迷”字便足以让读者心中产生一个“谜”。

谜,读作mI,部首为“讠”,用作名词,常指谜语,如谜底、谜团、谜面、谜语、哑谜、灯谜、猜谜;也比喻至今未能弄明白或难以理解的事物,如这个问题迄今仍是一个谜。千古之谜,常用来指长远年代里难以弄明白的事情。总之,有“讠”才成“谜”,若丢了“讠”,也就无“谜”可言了。

迷,亦读作mI,可指分辨不清、丧失判断能力,如迷路、迷失方向;指由于对某人或某事物发生特殊爱好而沉醉,如迷恋、迷上表演;指沉醉于某一事物的人,如书迷、球迷、财迷、戏迷;也可表示使迷惑、使看不清、使陶醉,如财迷心窍、鬼迷心窍、迷人。

从字形上看,“迷”比“谜”少了部首“讠”,其部首为“辶”。但从含义上来说,“迷”字虽少了“讠”,却较“谜”字多了诸多义项。

“瑕”“暇”“遐”,区别何在

某博物院里有个体顺堂,体顺堂里有碑文对体顺堂作出大体介绍,其中有这样一句话:“体顺堂东围房为妃嫔临时所居,院内陈放着巨大水晶石,寓有光明磊落,纯洁无暇之意”。碑文中“纯洁无暇”的“暇”应为“瑕”,此处二者因形近、音同而导致误用。

瑕,读作xiW,形声字,形旁为“王”,声旁为“叚”,其主义为玉上的斑点,“瑕,玉小赤也”;可引申为缺点,如瑕疵、瑕不掩瑜、瑕瑜互见、瑕玷等。瑕不掩瑜,指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喻缺点不能掩盖优点;瑕瑜互见比喻缺点、优点都有。

暇,读作xiW,形声字,从日,声,本义为闲暇、空闲;也可指没有事情的时候,其常见词语有闲暇、无暇兼顾、自顾不暇等。闲暇,指空闲时候;无暇顾及,指没有时间考虑,二者均与时间有关。

“暇”不仅易与“瑕”混用,更易与“遐”相互用错。遐,亦读作xiW,形声字,形旁为“辶”,声旁为“”,本义当远讲,其与“迩”相对,如遐想;遐思即遐想,指悠远地思索或想象,如闭目遐想、遐想联翩,与“远”相关。

使用时谨记“暇”“瑕”“遐”不同含义及用法,尤其是闲暇、无暇顾及以及遐思、遐想等词语,避免“暇”“遐”出现误用。

莫把“范畴”做范“筹”

2005年12月18日,某卫视播出新一期节目,名为《一个发廊女的悲剧》。该节目讲述一个卖淫女被嫖客杀害的事情,针对节目内容,主持人发表了诸多看法,其中提及“从事卖淫活动是违法的,更不用说道德范畴的问题”。当时电视屏幕上把“范畴”打成“范筹”,导致同音字“畴”“筹”发生错用。

畴,十二画,读作chYu,部首为“田”,形声字,从田,寿声,本义指已耕作的田地,如田畴、平畴千里;又可指类别、种类,如范畴、物各有畴。常用词“范畴”表示某事所属的范围或类型。

筹,十三画,读作chYu,部首为“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从竹,寿声。“筹”可指竹、木、象牙等制成的小片儿或小棍儿,主要用于计数或用作领取物品的凭证,如酒筹、竹筹;用作动词,指筹划、筹措,如统筹、筹饷;用作名词,指办法、计策,如一筹莫展、运筹帷幄。

在筹划、一筹莫展、运筹帷幄等词语中,“筹”字也极易被误写、误用为“畴”。正确掌握“筹”“畴”的写法、义项,才能准确使用、区别二者。

无可奈何的“的”“地”“得”

“的”“地”“得”,三个字音近、义近,且均为多音字,当三者同读作“de”时,均可用作结构助词,故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它们被写错、读错、用错的频率极高。翻开书刊,这样的错误随处可见,让人无奈。下面对这三个字详加辨析。

的,八画,部首为“白”,可读作de、dI、dK。

读作de时,用作助词,可用在定语后面,如幸福的生活、我的爸爸、别开他的玩笑;又可用于构成没有中心词的“的”字结构,如你的、我的、甜的、无缘无故的;也可用在谓语动词后面,以强调动作的施事者或时间、地点、方式等,如用钢笔写的信、谁买的车票;用在陈述句末尾,表示肯定语气,如那事儿我知道的;用于两个同类词语或词组后面,表示“之类、等等”之义。

读作dI时,指真实、实在,如的当(即恰当)、的确、的证(即确凿的正确);也可指的士,且在口语中往往读阴平(dU)。

读作dK时,指箭靶的中心,如目的、众矢之的、无的放矢等。

综上所述,“的”字主要当助词使用,常用于定语后面,多用在以名词、代词为中心词与修饰、限制词语之间,掌握此点是正确运用“的”字的关键所在。

地,六画,部首为“土”,有de、dK两种读音。

读de时,用作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语或词组为状语,如合理有序地安排各项事宜、实事求是地处理各种问题。

读作dK时,用作名词,可指地壳、地球,如天地、地质、地层;指陆地,如高地、低地、地势、地面;指土地、田地,如荒地、下地干活;指房屋等建筑物内部、周围的地上铺的一层东西,如地板、地板革;指地步,如置之死地而后生、预为之地;指花纹或文字的衬托面,如白地黑字;指路程,用在站数、里数后,如两站地、三十里地;指地位,如易地以处;指地点,如所在地、目的地。

由上述可知,“地”主要用作名词,当它用作助词时,常用于状语后面,多在动词、形容词的中心词与修饰词语之间。

得,十一画,读法为de、dR、dDi。

读作de时,用作助词,可置于动词后面,当可以、可能讲,如你去得,我也去得,此时否定式为“不得”,如哭也不得,笑也不得;也可放在动词和补语之间,指可能,如办得到、回得来;又可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连接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如写得相当好、热得很;用在动词后面,指动作已完成,多见于早期白话,如出得门来。

读作dR时,常用作动词,指得到,如不计得失、取得;指演算产生结果,如三三得九;也可用作助动词,用在别的动词前,表示许可,多见于法令和公文,如不得擅自离开;用作形容词,指得意或适合,如自得、得体。

读作dDi时,常用于口语中,用作助动词,可指需要,如工程得三个月完工;也可表示事实上或意志上的必要性,如加把劲,得把学习成绩搞上去,此时否定式要用“无须”“不用”,而非“不得”;还可表示揣测的必然性,如要下雨了,不走的话,就得受淋;当方言使用时,形容满意、舒服,如这样靠着靠垫真得。

对比“的”“地”“得”,可知“得”字用法更显繁杂,但在区别三者的问题上,只要抓住三者用作助词时的差异,便可从中轻松选出适合语境的汉字,其中“得”常用于补语前面,多在动词、形容词为中心与补充成分的词语之间。

“划”与“画”须划清界限

2006年1月26日,某网站刊发了一篇文章,名为“《红楼梦》人物刻划的‘情理分寸’”。这篇文章标题里的“刻划”一词使用不当,应该改为“刻画”。把“刻画”误用为“刻划”是混淆“划”“画”用法最常见的错误。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是使用者对“划”字的理解不到位。

画,八画,读huS,繁体写法为“画”。画用作动词,指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图形,如画画儿、画山水;也可指用笔或类似笔的东西做出线或当作标记的文字,如画押、画线。画用作名词,指画成的艺术品,不易与“划”混淆,不多说。汉字的一横可称作一画,此种用法主要见于方言中;画用作量词,一画指汉字的一笔,如笔画,“申”字五画;用作形容词,指用画儿装饰的,如画堂、画屏、画栋雕梁。

划,多音字,有huW、huS和huai三个读音。当“划”读huS时,容易与“画”相混淆。读huS时,“划”表示划分,如划界、划分;表示划拨,如划拨、划账、划付;还指计划,如计划、筹划。同“画”如划线、笔划。

汉字“划”由“画”字分化而来,故“画”的某些用法同“划”,如“画策”同“划策”,“笔画”同“笔划”,“筹画”同“筹划”。但在其他用法中,“画”不能与“划”混用,所以使用时应区别对待。

实用中,“划界”“划样”“划清”“划开”“划定”等中的“划”容易误用为“画”; “刻画”“画押”“画线”等词语中的“画”容易被错写成“划”。

区分“划线”与“画线”。“划线”,划一道(分界的)线;“画线”,描画一条线。

刻画,用文字描写或用其他艺术手段表现人物的形象性格。这里的“画”不能换成“划”,因为“划”没有“描绘”“表现”的意思。

不可各行其“事”

某报于2003年9月15日刊登了《谁拗得过阿拉法特》一文,文中第三节的标题为“阿拉法特VS亚辛各行其事的‘兄弟’”。显然此处“各行其事”一词应改为“各行其是”。

“各行其是”是个成语,指各自按照自己以为对的去做,用以形容大家思想、行动不一致,其中“是”义为正确的、对的。

把“各行其是”用错,一则不明成语含义,二则误用了同音字“是”“事”。

是,本义指对的、正确的,与“非”相对,如实事求是、自以为是、一无是处;引申作认为正确,如深是其言、是古非今;可用作指示代词,相当于“这、这个”,如由是可知、如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事,本义为职务,引申指职业、工作,如找个事做、谋事;也可引申指事情,如婚事、公事公办、无事生非、万事俱备;又可指事故,如出事、平安无事;指责任、关系,如不关你们的事;可当侍奉讲,如事父母至孝;当从事讲,如无所事事(第一个“事”字)、大事宣扬、不事劳动。

在“共商国是”“无事生非”两个词语中,“事”“是”极易发生误用。

“国是”为书面用语,指国家大计,“国事”指国家大事,常见用法为共商国是、关心国事、国事访问,其中“是”“事”不能替换使用。

“无事生非”指本来没有问题而制造纠纷,“事”当事情、问题讲,与“是”毫不相干,且与“是非”更无关系。

同生异用的“洲”和“州”

某地曾举办“慈禧宫廷生活展”,且展厅内还设有牌子,上面写着“慈禧宫廷生活展简介”,其开篇为“慈禧太后(1835~1908),满州镶黄旗人”。

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满洲”二字不能更改。据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的《辞海》介绍,满族原为女真人后裔,明朝时其主体为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但同时融合了汉、蒙古、朝鲜等其他民族。至公元1635年,即后金天聪九年,皇太极把旧称号女真予以废除,并制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又通称为满族。

在报纸网络上,把“神州”“九州”误写成“神洲”“九洲”的情况很多,这是值得注意的。“州”是“洲”的本字,最初字形是一道江河,中间有个小圆圈表示小片陆地,“水中可居曰州”,因而其本义为“水中的陆地”。但在汉字演变过程中,“州”字逐渐用作古代行政区域名,于是另外造字“洲”,故区别“州”“洲”关键在于部首“氵”, “氵”表示水,有水为“洲”,无水为“州”。

州,读作zhTu,可指自治州,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等;也可指旧时一种行政区划,其辖区大小历代不同,现在这种名称仍保留在某些地名里,如苏州。“州”字常见于地名,如德州、泉州、郑州、阿坝州等,切忌把“州”字误用为“洲”。

除此以外,“洲”“州”音同义异则更不能混用,洲可用作一块大陆与附近岛屿的总称,如亚洲、欧洲等;也可指河流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如三角洲、沙洲。所以此处以“州”代“洲”,实在大错特错。

“坐”和“座”的区别在哪里

某市某商品交易市场外立着一块指示牌,牌子上写着“乘座出租车由此去”。这八个大字甚是显眼,其足以为行人指明出租车所在处,同时里面的错别字也甚为明显,“座”应改为“坐”。

坐,是个会意字,如二人坐在土上,本义指人的一种坐姿,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坐,可指把臀部置于椅子、凳子或其他物体上,以支撑身体重量,如请坐、坐在河边、稳坐江山;指搭乘,如坐船、乘坐汽车、坐火车;指房屋背对着某一方向,如新建的办公大楼坐北朝南;指把壶、锅等放在炉火上,如把锅坐火上。

由于对“坐”和“座”字义理解不深,把“坐落”写成“座落”,把“坐北朝南”写成“座北朝南”的现象十分常见。而要避免此类错误,就必须准确理解“座”的字义。

座,指停坐的地方。座常用作名词,指座位,如高朋满座、座次;指放在器物下面垫着的东西,如茶座儿、石碑座儿;指星座,如天平座、狮子座;用作敬辞,旧时用于称呼高级长官,如以“军座”称呼军长。

座常见于座机、座谈、座钟、叫座,座上宾、座右铭、座无虚席等,其中“座”字均不可写成与之音同、形似的“坐”字。

怎样辨析“和”“合”二仙

“他们谎称洛韩当时处在醉酒状态,一直逼我们合解,洛韩在这场车祸中从头到尾都是个无辜的受害者。”(摘自《林赛·洛韩又被告了》某报2007年9月13日)

句中“合解”的“合”字应为“和”字的误写。除此之外,把“合家”误为“和家”的现象也很严重,只有正确理解“合”与“和”的字义,才能有效避免此类错误发生。

“和”的本义是和谐,协调,引申为平息争端,如和解、讲和、和议等。“和”字是一个兼类词,含义十分丰富。作形容词时,除和谐一义外,还指平和、和缓,如温和,和颜悦色等;作连词时,表示联合、跟、与,如大人和小孩、工人和农民等;作介词则表示引进相关或比较的对象,如她和我们讲起以前的趣事。“和”作名词时则有两种含义,一指加法运算中,一个数加上另一个所得的数,如5+10=15中,“15”就是“和”,也叫做“和数”; “和”还可以表示连带,如和盘托出、和衣而睡等。

“合”是会意字,本义是闭合,合拢。如合眼、合抱、珠联璧合等词语中用的都是“合”字的本义。“合”的常用义有关闭、全部、共同、符合、折合、结合等。

不要“冒然”行事

当然,爆炒的结果便是股价脱离基本面纷纷飞天,仿佛天上有了磁铁,仿佛地球失去了引力,而如中国远洋、报喜鸟等新股便可以堂而皇之地以百倍以上的市盈率登场,最终套住一批又一批冒然追高的股民。

例文选自某报(2007年8月21日)《A股大涨:中国股市的“报喜鸟”》一文。其中“冒然”一词写得不对,应为“贸然”。

“贸”是形声字,从贝(与财物有关),卯(mAo)声。它的本义是交换财物、交易,如贸易,商贸,财贸等。“贸”又指蒙昧不明,进而引申为轻率,鲁莽之义,“贸然”中的“贸”用的就是这个引申义。贸然:轻率的样子,指遇事不经考虑,就随便做决定。如贸然行事,贸然下结论等。“贸”还可表示更改、变换,如贸名(意思是更改名称,注意与“冒名”区别),贸换(交换),贸工(换工)。

冒,会意字,小篆字形,上边是帽子,下边是眼睛。本义是帽子。“冒”是“帽”的古字。今“帽”“冒”各有分工,不可混淆。

“冒”可以当“向外透,往上升”讲,如冒烟、冒汗、脸上冒出一个小痘痘等;还可解释为不顾危险或恶劣环境,如冒雨、冒险、冒死等;作冒失、冒昧讲,组词如冒失、冒昧、冒犯、冒渎、冒进等词语,这时的“冒”极易与“贸”混淆,应加以注意;还指冒充,如冒名、冒领、冒认、冒牌、假冒等,多含贬义。

“冒”做冒失,冒昧讲时,很容易写出“冒然”这样的词语来。事实上,现代汉语中没有“冒然”的说法,应为“贸然”。

什么会“暴发”,什么能“爆发”

此次山洪爆发,村民受灾非常严重。

暴、爆音同义近,很容易发生误用。例句中的“爆”改为“暴”才是正确的。

“暴”,音bSo,突然而且猛烈的意思,如暴雨、暴病、暴怒、暴饮暴食等;也当凶狠、残酷讲,如暴行、暴虐、暴徒;还可形容急躁,如脾气暴躁、性情暴烈等。“暴”作动词时意思是鼓起来、突出,如脑门上暴起青筋。“暴”在书面语中还指糟蹋、损害,如自暴自弃、暴殄天物。

爆,形声字,从火,暴声,本义是炸裂发声,引申为猛然破裂或迸出之义,如爆炸,爆破、爆裂等;也可指出人意料地出现、突然发生,如爆冷门、爆出特大新闻等。

“暴发”有两层含义,一指突然发作,多用于与水有关的自然现象,如病例中的“山洪爆发”应为“山洪暴发”;二指突然发财或得势(含有贬义),如暴发户。

“爆发”不同于“暴发”,它原指火山内部的岩浆突然冲破地壳,向四外迸出,后比喻为人的力量、情绪等突然发作,或事变突然发生,如人民的愤怒终于爆发了、爆发革命、爆发战争等等。

“爆满”原是粤方言,形容戏院、影院、竞赛等场所人多到没有空位的程度,不能错写成“暴满”。

请勿陷到到“井”里

《解密留学中介五大陷井》:有关当前的“留学陷井”可谓形形色色、无奇不有:1.价位陷井……2.假材料陷井……3.偷换概念陷井……

这是某网站科教频道一文中的内容(原载2001年10月26日某报)。该文一律将“陷阱”写成了“陷井”,显然是混淆了“阱”“井”这两个字。

《说文解字》:“阱,陷也。”“阱”是形声字,从阜(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有关)、井声,本义是捕捉野兽的陷坑,比喻危害人的圈套、计谋等。

井,典型的象形字。金文字形外象井口,中间一点表示井里有水,本义是从地面往下凿成的能取水的深洞,洞壁上多砌上砖石。“井”又引申指形状像井的东西,如矿井、油井、竖井、天井等等。

“阱”“井”读音相同,字形也很接近,加上“井”的字义,很容易让人误以为“井”是“阱”的简体字,从而出现“陷井”之类的词。避免这种错误的方法很简单,只要记住“井”是用来取水的,“阱”是用以捕兽或骗人的,两者的用途完全不同,也就不可以混用。

用“心”辨析“肯”“恳”

在实际运用中,混淆“肯”与“恳”,把“中肯”写成“中恳”,以及把“恳请”误作“肯请”的情况十分常见。因此有必要辨析“肯”与“恳”。

肯,本指附着在骨头上的肉,“肯綮”即指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关键。“中肯”一词由“中人肯綮”而来,喻指言论正中要害或恰到好处。“肯”作动词时表示同意、许可、愿意、乐意,如首肯、不肯、宁肯、岂肯、肯不肯等等。

《广雅·释诂》:“恳,信也。“恳”从心,肯声,本义是真诚,如诚恳、恳请、恳求、恳切、勤恳等。除形容词外,“恳”还可作动词用,意思是请求,如敬恳、拜恳。“恳”与人的心愿和真诚密切相关。

“肯”“恳”读音相同,“中肯”又往往被误解为“适中、恳切”,因此极易错写成“中恳”。恳请:诚恳的请求,而写作“肯请”就无法传达“心愿”,再说,现代汉语也没有“中恳”“肯请”等词。所以,这两处“肯”“恳”都不可误用。

十分常见的“部置”和“布署”

《北京布署明年农村工作 强调保障农产品供给》

这是某网站(2007年12月24日)一则新闻的标题。这里的“布署”当为“部署”,“布”“部”二字的此类误用情况极为常见。

“部”有管辖、统帅之义,如部率,部领,所部,部署等。“部署”一词本指军队统帅根据作战意图对兵力进行区分和配置,现在则泛指安排、布置,多用于生产活动、工作分配和体育比赛中,如战略部署、部署工作等。

“布”指用棉、麻等经纺纱后织成的可以做衣服或其它物件的材料,如棉布、麻布、白布、布鞋、布衣、布艺等等。“布”作动词,主要有宣告、散布、分布、布置等释义,常见词有发布、公布、布告、布局、布防、布置、阴云密布、开诚布公、星罗棋布等。“布”作动词时,也有布置之义,但仅用于布置、布景、布局、布防等词中。

“部置”“布署”的说法不存在,我们在使用中务必要多加注意。

“关怀备至”还是“关怀倍至”?

《安吉利娜是个好妈妈 对领养女婴撒哈拉关怀倍至》(某网站某娱乐新闻文题 原载2005年9月26日某报)

将“关怀备至”写成“关怀倍至”的情况十分常见,问题就出在人们对“备” “倍”二字的具体用法掌握不明。病例也犯了相同的错误。

“备”的本义是谨慎、防备,如戒备、备荒、备灾、攻其不备、常备不懈等。“备”又由本义引申出准备、设备之义,如备用、备办、备份、备货、备选、备用、备战、备考、军备、装备等;也可以当有、具有讲,如具备、完备、德才兼备等。

“备”在书面语中可作副词用,意为“完全”。“备尝艰苦”的意思是受尽了艰难困苦;“备受欢迎”的意思是很受欢迎;“关怀备至”即指对人的关怀极其周到。这几个词语中的“备”被误写为“倍”的现象极为严重。

“倍”是“背”的本字,本义是相反、背向,“背”作为后起字分担了“倍”的这一含义,“倍”后另表他义。“倍”作量词,指在原数的基础上加上与原数相同的数,如三的七倍是二十一。“倍”也当加倍讲,如翻倍,倍增、事半功倍、身价百倍等。

“倍加”是一个副词,表示程度比原来深得多,如倍加珍惜,倍加清新。这时的“倍”字最容易错用成“备”,应注意区分。

抓住侧重辨“彩”“采”

在书刊网页上,诸如“精采好戏”“丰富多采”“神彩飞扬”之类随处可见,足见“采”“彩”二字混淆误用之严重。

“采”是会意字,从爪从木,甲骨文上象手,下象树木及其果实,表示以手在树上采摘果实和叶子。“采”的本义是摘取,如采茶、采摘;后引申为开采、搜集、选取等义,如采煤、采集、采风、采访、采购、采办、采纳等。

“采”作名词时,指人的神色、神态、精神上的活力或生气,如神采、风采、兴高采烈、无精打采等;“采”亦可指文章的辞藻、文采。神采飞扬:采,精神、神色;形容人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这里的“采”不可改为“彩”。

彩,形声字,从彡(shQn),采声,本义是各种颜色交织。彩云、彩虹、彩霞、彩绘、彩笔、彩灯、五彩缤纷等词中的“彩”用的都是本义。“彩”又指彩色的丝绸,如剪彩、张灯结彩;也可解释为花样、精彩的成分,如丰富多彩;还当称赞夸奖的欢呼声讲,如喝彩;或指赌博或其他游戏中给胜者的东西,如中彩、彩票、彩金;“彩”还表示负伤时流的血,如挂彩、彩号。

彩、采音同义近,极易混淆。这两个字的区别在于,彩侧重于外形,多用于物,表示事物的颜色或由此引申出来的含义;“采”侧重于精神,多用于人,表示人的神态与精神面貌。记住了这一点,就不会把“丰富多彩”写成“丰富多采”、把“神采飞扬”写作“神彩飞扬”、把“精彩”写成“精采”了。

屡屡犯错“流蹿”犯

某网站2000年10月9日一则新闻标题是“肇事司机酿下命案后疯狂逃蹿三百群众围追堵截”;2008年6月14日另一网站一则新闻的标题是“疑犯驾车逃蹿连撞警车警察连开数枪追击”,这两则新闻的标题中都出现了“逃蹿”,可见“逃窜”一词被误用的概率之高。此外,把“流窜犯”写成“流蹿犯”的更是屡见不鲜。

蹿,从足,本义是向上跳、向前跳,如上蹿下跳,蹿房越脊,一下子蹿到树上去了,大火从门内蹿出来;“蹿”在方言中还当喷射讲,如鼻子蹿血,蹿火(犹冒火,发怒的样子)。特别是火从某处“蹿”出来,很容易被误写为“窜”出来,这一点要多加注意。

窜,会意字,从鼠、从穴,本义是躲藏、隐匿,引申为乱跑、逃走(用于罪犯、敌军、兽类等)。如逃窜、流窜、抱头鼠窜、鸡飞狗窜等,这几个词中的被误用为“蹿”的现象十分严重,望读者引以为戒。“窜”另释为改动(文字等),组词如窜改、点窜(修改文章字句、润饰)、窜定(则谓删改订正)。

“不省人事”与“不醒人事”

某新闻(2007年4月11日):一醉汉骑着电动自行车将一步行女孩撞倒,女孩没有伤着,只是破了些皮。电动车和人同时倒地,倒地后醉汉四脚朝天一动不动,不醒人事。

在实际运用中,“省”十分容易与“醒”混淆。病例就犯了这样的错误,文中的“不醒人事”当为“不省人事”。

省,读xJng时,意思是知觉、觉悟,组词如省悟,发人深省;也可以指检查自己的思想行为,如反省,内省,吾日三省吾身;还能释为探望、问候(多用于晚辈对长辈),如省亲,省视。

“不省人事”原先的意思是不明世事,现多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因为“不省人事”确有“昏迷不醒”之义,所以很容易误写成“不醒人事”。但“不醒”尚好理解,若与“人事”搭配在一起就无法解释了。因此该成语应该写成“不省人事”。

醒,形声字,从酉,星声。酉与酒有关,因此“醒”的本义是酒醒。“醒”有动词和形容词两种用法。“醒”作动词,一指酒醉、麻醉或昏迷后神智恢复正常状态,如醒酒、苏醒;二指睡眠状态结束或尚未入睡,如睡醒了、一直醒着呢;三指觉悟、醒悟,如提醒、猛醒;“醒”还可表示面团和好后,放置片刻使其软硬均匀。

“醒悟”与“省悟”非常容易混淆,实际上这两个近义词还是有细微的差别的。“醒悟”侧重指人的认识在外界的作用下由模糊而清楚、由错误而正确。“省悟”则强调经过自省、内省而明白、觉悟过来。

大名不可“顶顶”

今年的暑假我们准备去大名顶顶的周庄旅行,尽情领略一下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

例句中的“大名顶顶”系“大名鼎鼎”之误。“大名鼎鼎”中的“鼎”为什么不能写成“顶”呢?我们先来看一下“鼎”字的含义。

“鼎”本指三足两耳用于烹煮的器物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第二种含义的“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的重器,因此“鼎”又象征着政权、权力,如九鼎、定鼎、问鼎、鼎业等。“鼎”字继而引申为显赫、盛大之义,如高门鼎贵。“大名鼎鼎”中的“鼎”用的就是这个引申义,“大名”即“盛名”,联合起来就是形容“名气很大”。

“顶”是形声字,从页,丁声,本义就是人头的最上端,引申指物体上最高的部分,如山顶、屋顶、楼顶、顶峰等;作动词时可以释作用头支撑、用头或角撞击、从下方拱起、对面迎着、顶撞、顶替、相当于等义;作副词表示程度最高,如顶呱呱、顶级、顶尖等。“顶”还可作量词,用于某些有顶的东西,如一顶帽子,一顶蚊帐等。

“顶”释义都没有能与“大名”“盛名”之类的词语相搭配的,所以应以“大名鼎鼎”为规范写法。“革故鼎新”“人声鼎沸”等词中的“鼎”也同样不能写成“顶”。

另外,“鼎立”指三方面的势力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分立;“鼎力”则是谦辞的一种,指大力(用于请托或感谢)。二词不可混淆。

“装潢”能否写成“装璜”

《百强县市汽车消费正进入服务时代》……有人形容4S店:“把钥匙交给我们,然后就可坐在装璜精美的休息室里喝着咖啡、听着音乐,等着把车修好”。这就是4S服务。(某网站2007年10月29日转引自某报)

“装潢”一词中的“潢”常被人误写作“璜”,此乃音同形近致误。

“潢”字从水,表黄色,本义是积水池,后引申作染纸,如“潢,染书也。故唐有妆潢匠。”(《广韵》引《释名》)再引申为装饰,组词如装潢。关于“潢”字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清代学者方以智在《通雅》一书中有一段很好的阐释:“潢,犹池也,外加缘则内为池,装成卷册,谓之‘装潢’,即‘表背’也。”“装潢”一词原指装饰书画作品,现在泛指装饰事物使之美观,或指物品的装饰。可见,“装潢”一词的写法是深合理据的,“装潢”中的“潢”不可改为“璜”。

“璜”从玉,黄声,本义是半壁形的玉,至今没有变化。组词如璜佩,璜台等。

“零”与“另”不可混用

凡在当日购物发票满200元送40元赠券。使用赠券购物不找另,不再享受折扣优惠。

这是某商店某优惠活动的说明。其中“不找另”的说法显然是不对的。“另”、“零”读音接近,前者常被误认为是后者的简化字,因此发生误用。病例无疑也犯了同样的错误。

“零”在现代汉语中主要作数词用,有这样几个含义:1.指整数系统中一个重要的数,小于一切自然数,是介于正数和负数之间唯一的数,记作“0”,有时用来表示某种量度的起点;2.放在两个数量中间,表示单位较高的量之下附有单位较低的量,如两年零七个月;3.表示数的空位,在数码中多作“○”,如三○二号房间。

“零”作形容词,表示细碎的、小数目的(与“整”相对),如零碎、零售、零用、零星、化整为零;作名词则指整数以外的零数,如零头,挂零,找零。此外,“零”的书面语中可以表示(草木花叶)枯萎而落下、(雨、泪等)落下,如凋零、零落、感激涕零等。

“另”的本义是分开居住、各自谋生,引申指单独,又转指别的、以外的。现代汉语中“另”可作副词和指示代词,均表示“另外”之义。“另”作副词,如另议,另行,另有打算,另眼相看,另起炉灶,另找门路;作指示代词,则如另案、另一回事、另一条路,等等。

“找零”意为找零头,不可写作“找另”。

不要为“朦”“矇”“蒙”“矇”蒙蔽

就在这年的夏天,一个月光蒙胧的夜晚,几个神秘的人忽然出现在荒凉的马嵬坡上他们悄悄挖开了当年草草埋葬杨贵妃的坟墓,这些人究竟在找寻什么呢。

上例摘自《杨贵妃生死之谜:缢死马嵬坡或逃往日本》一文(某网站2007年10月12日)。文中“月光蒙胧”的说法是不正确的,这里的“蒙”应为“朦”。

“朦”“矇”“蒙”“矇”这几个字读音相同,字形也相似,尤其在组成同音词“朦胧”“矇眬”“蒙胧”“矇眬”时,更是让人分辨不清。这些字词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究竟是怎样的呢?

朦,从月,蒙声,本义是月不明。现多组成“朦胧”一词,以延续本义,指月光不明;二形容不清楚、模糊,如暮色朦胧,烟雾朦胧等。

矇,从目,蒙声,本义是眼睛失明。“矇胧”也作“蒙胧”,形容即将睡着或刚刚睡醒时,双眼半睁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也可形容酒醉后眼睛迷糊的样子。此外,“蒙”、“矇”在表示欺骗,胡乱猜测之义时,也可通用。

蒙,多音多义字。读mEng时意为欺骗,胡乱猜测,如蒙骗、欺上蒙下、蒙对了、别瞎蒙等,此时“蒙”与“矇”可通用;还表示昏迷、神志不清,如蒙头转向、被一拳打蒙了。读mRng时表示遮盖,如蒙蔽、蒙住眼睛、蒙上一张纸;或作被动词,同“受”,如蒙难、蒙垢、蒙受、蒙冤等;还可以指没有知识、未开化、不懂事理、愚昧,如蒙昧、启蒙、蒙师、蒙学。读mDng时,指蒙古,组词如内蒙古,蒙古包,蒙药等。

矇,从日,蒙声,“曚昽”则形容日光不明,一般用在书面语中。

概括起来说,形容月色不明或景色等在客观上不清楚、模糊时,只能用“朦胧”;形容因醉酒或睡觉眼睛模糊不清时,用“矇眬”或“蒙眬”;形容日光不明,只能用“曚昽”。

见到“懵”“瞢”别犯懵

滑雪节的策划推出,把黑龙江滑雪旅游从瞢懂状态推进到一个发展起点超前、发展目标明确、发展方式高效的快车道。

这段文字摘自某网站《薄喜如:十年磨剑,北大荒重塑冰雪名片》一文,文中“瞢懂”二字,使用有误,当为“懵懂”。“懵”“瞢”二字形近音近,再加上使用频率不是太高,好多人不辨其义,以致误写误用。

懵,读音mDng,形声字,从心,瞢声。本义是昏昧无知的样子,现代汉语指糊涂或不明事理,如懵憧、懵昧、懵懵、懵头懵脑、懵头转向等。懵懂:糊涂,不明事理。而“瞢”字字义为目不明,所以,不能用它替换“懵”。

瞢,读为mRng,本义是眼睛不明,如目光瞢然、瞢眩。这个字现代汉语使用较少,一直保持着它唯一的原义。

因为“目光瞢然”是说目光昏暗不明,所以当用“瞢”, “懵”表示内心糊涂,“懵然”是指心里糊里糊涂的状态。抓住了这一点,我们就不会再把“瞢”“懵”搞混了。

细细探究“秘”“密”

《别克荣御已开始接受预订售价依然密而不宣》(某网站2005年1月19日某文题)

“秘”“密”读音相同,兼有相似的释义,有时会出现误用。病例“密而不宣”一词中的“密”就用错了,应为“秘”。

“秘”作名词,意为秘密,不公开的、不让人知道的,如秘密、秘诀、秘方、秘史、秘府、秘闻等;作形容词时,还指罕见、稀有,如秘宝、秘本、秘籍等。“秘”还可作动词,意思是保守秘密,“秘而不宣”中的“秘”用的就是这个释义,该词的意思是保守秘密,不对外宣布。“密”只能作名词或形容词用,没有这样的用法,所以说病例将“秘而不宣”写成“密而不宣”是错误的。

“密”作名词,指秘密,不公开的(事情),多组成名词,如机密、保密、密码、密谈、密会、密探、密谋、密信、密使、密语等词。“密”可以作形容词,指事物之间的距离很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与“稀”、“疏”相对),如紧密、严密、稠密、茂密、密集、密封、紧锣密鼓、乌云密布等;又引申指关系近、感情好,如亲密密友;还指精致、细致,如精密、细密、密实等。

“秘”和“密”作名词时,都有秘密之义,区别之处仅在于组词用语习惯不同,因此混淆的现象十分普遍。只有认真辨析,才不致误写误用。

庄稼“歉收”,而非“欠收”

在实际应用中,“歉意”“歉收”很容易误写成“欠意”“欠收”。

“歉”为形声字,从欠、兼声,本义是吃不饱,引申指收成不好,如歉收、歉年、歉岁;也指惭愧、对不住人的心情,如抱歉、道歉、歉疚、歉然、歉意等。

“欠”是象形字,小篆字形下半部是人,上部象人呼出的气,所以“欠”的本义就是人在打哈欠(困倦时张口出气),也指身体稍稍向上移动,如欠了欠身子。“欠”可指借别人的财物等没有还,或应当给人的事物还没有给,如欠钱、欠债、欠款、赊欠等;也表示不够、缺乏,如欠佳、欠妥、欠缺、欠考虑。

根据词义可知,歉意”“歉收”不能写成“欠意”“欠收”,因为“欠”的义项与“心意”“收成”无法匹配。

“嬉笑”与“笑嘻嘻”

《嘻笑声“吵烦”底楼居民》:……如果大家都来这里健身,那么孩子的吵闹声、老人跳操放的音乐,健身器材发出的声响等将使一家人的生活长时间不得安宁。

这是某网站新闻中心一则新闻中的部分内容(2004年12月28日 原载某报)。文章标题中的“嘻笑”一词用字错误,这里的“嘻”系“嬉”之误。

嬉,读xU,本义是游戏、玩耍,如嬉戏、嬉闹、嬉笑(边笑边闹)、文恬武嬉、业精于勤荒于嬉等。

“嘻”容易与“嬉”混淆的原因有三点:音同、形似、义近。“嘻”也读xU,形容笑的声音,如嘻嘻地笑,笑嘻嘻。“嬉”与“嘻”的不同点在于,前者包含玩闹之义,作动词用;而“嘻”却只能作拟声词。根据病例的文意,显然用“嬉笑”才是正确的。另外要注意,“笑嘻嘻”不能写作“笑嬉嬉”,否则便失去本义。

让编辑们犯愁的“象”“像”“相”

雪中的景色壮丽无比,天地之间浑然一色,只能看见一片银色,好象整个世界都是用银子来装饰而成的。(《北国·雪》××网旅游论坛)

“像”“象”二字音同义近,非常容易混淆。诸如上例,将“好像”误写成“好象”的情况更是十分常见。“像”不等同于“象”,二字用法有别,切勿混用。

象,象形字,本即指大象(一种哺乳动物,陆地上现存最大的动物)。“象”作名词指形状、样子,如景象、气象、印象、形象、现象、万象更新;作动词指仿效、模拟,如象形、象声词。

像,形声字,从人从象,亦象声,本义是相貌相似,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像”作名词时,指物体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球面镜、透镜、棱镜等反射或折射后所形成的与原物相似的图景,分为实像和虚像;也指比照人物制成的形象,如画像、塑像、肖像、雕像。“像”作动词,意为比如、如同,如像大熊猫这样的珍稀动物,一定要加以保护。“像”作副词时,意为好像,如天像要下雨了,我们像是见过面。

1986年国家语委在“关于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的说明”中明确规定,“象”不再作“像”的简体字,二字各自承担不同的义项。因此“好像”一词不可以写作“好象”,“影像”“像素”“像样”也不能误写成“影象”“象素”“象样”。

“象”极易与“像”混淆,有人为了区分二字,把表示“大象”以外的“象”字都写成“像”,这也是错误的。“象”侧重指一种抽象存在于感官中的样子,“像”则指具体存在的图景。因此,象征、意象、天象、物象、抽象、表象、假象、幻象、包罗万象等词语中的“象”都不能写作“像”。“象棋”“象限”中的“象”也不能用“像”替换。但是,“想象”可以写作“相像”,不过“想象”当为第一选择。

“相”也很容易与“象”“像”发生误用。

“相”和“象”都包含形状、样子之义。它们的区别在于,“相”指具体可见的“模样、容貌”,或事物真实、内在的情况。“象”所指的形状、样子,多为抽象的、不具体的感觉,或事物外部的样子。因此,“相貌”“真相”不可写作“象貌”“真象”;而“印象”“假象”也不能写成“印相”“假相”。

“相”和“像”在表“形象、模样”时含义接近,但用法有所区别。“相”用于称人的外貌或与此相关的词中,如相貌,病相,机灵相,相片,照相。“像”表示比照人物所制成的图形,如肖像、铜像、塑像等。所以“相”“像”二字不可混用。

“涌现”不能写成“踊现”

某网站有篇题为《原创擂台超级大对决数字领域风云突变换》的新闻,文中写到:“这次的‘Diggi数字盛典’可谓是强手如林,相信会有大批的优秀中国本土数字原创新星踊现。”

例文中的“踊现”一词的正确说法应该是“涌现”, “踊”“涌”二字显然因音同形似致误。

涌,形声字,从水、甬声,本义是水往上冒,后泛指云、雾、烟、气等上腾冒出。如涌潮,涌流,泪如泉涌,风起云涌,汹涌澎湃等。“涌现”一词用的是比喻义,指人或事物大量出现。而“踊”的形旁是“足”,意思是向上跳,“踊现”显然解释不通。病例中的“强手如林”“大批的……新星”的出现明显应当用“涌现”。

“据点”还是“踞点”

某论坛军事天地栏目刊载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基地组织在非洲建恐怖踞点”。细心的读者不难发现,这个标题中出现了错别字,“踞点”中的“踞”应该改为“据”字。

“据”的本义是手扶着,靠着。“据”意思包括占据、凭借、按照、依据,组词如据点、凭据、据理力争等。

据点,军队用作战斗行动凭借的地点。这个词中,“据”作凭借讲,而“踞”字表示蹲、坐,如用“踞”换“据”就无法表达“凭借的地点”之义。

“据”“踞”容易混淆的另一种现象是把该用“踞”的地方错用为“据”,比如,不少人把“盘踞”“龙盘虎踞”写成“盘据”“龙盘虎据”,也是错误的。在这两个词中,“踞”表示的“蹲、坐”之义,而换成“据”一则无法准确表意,另也是生造词。

“急躁”顿足,“干燥”冒火

某网站有则报道,题目是“徐亮总结‘中马之战’痛失好局原因:心情急燥”;某社区2006年4月刊发的一篇文章名为“我的烦燥”。这两个标题中,都把“躁”字误用为“燥”了。另外,还有不少人把“燥热”误写为“躁热”。故而需对“躁”“燥”等字加以辨析。

“躁”的本义是性急、不冷静,今组词多用本义,如急躁,烦躁,暴躁,浮躁,躁动,不骄不躁等。注意“急躁”“烦躁”“暴躁”不可写成“急燥”“烦燥”“暴燥”。

“燥”为火旁,意思是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组词如干燥,枯燥,燥裂,燥热等等。

枯噪,指单调或没有趣味。固定搭配,不能更换。燥热,指天气干燥炎热。如果把“燥”换成“躁”,就失去了这个意思。

“躁”“燥”等字容易混淆,应从各自不同的偏旁上加以区分。“燥”是火旁,与天气炎热有关;“躁”是足字旁,表示与人的动作或性情有关。

辨清“意”“义”的意义和用法

2007年3月,有人在博客上发表文章,名字叫“做人要讲意气 ”。但文中所言,是说做人不能光考虑自己,也要为别人着想,而要表达这个意思,就应该用“义气”一词。显然,作者把“意”“义”两个字的字义混淆了。

必须正确理解 “意”与“义”的字义及区别,才能正确使用这两个容易混淆的字。

意,从心从音,本义是心志、心意,引申为意思,组词如意见、本意等;也可以表示意料、料想,组词如意表、意料等;还可以表示心愿、愿望,组词如意愿、情意等。

义,本义是指正义、合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意义、道理,组词如义不容辞、义务、情义、义气、义赛等等。

“义”和“意”的字义有相近之处,使用时要格外小心。特别是“本义”和“本意”,“含义”和“含意”, “情义”和“情意”, “义气”和“意气”词义差别极为细微,并需要考虑语境。

“情深意长”是“情意”的拆开形式,“情意”指对人的感情。“情深义长”是“情义”的拆开形式,“情义”指亲属、同志、朋友间相互应有的感情,多少包含一点义务的意味。二者的区别极为微妙。

“义气”是指由于私人关系而甘于承担风险或牺牲自己利益的气概,或有这种气概和感情;而“意气”则表示意志和气概,也可以表示志趣和性格或表示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由此可知,在表达“考虑他人利益”时,只能用“义气”而不能用“意气”。

过“坎儿”与跨“门槛”

某日报2006年7月28日刊发一篇文章,题目是“千七过不去的槛儿?”细读文章,原来作者是说,1700点成为股市很难翻越的一道“坎”。可是,作者却莫名其妙地使用了“槛”字。

坎,从土,欠声,本义是坑、穴,引申指自然形成或人工修筑的台阶状东西,如土坎儿、田坎儿。“坎儿”指最要紧的地方或时机;当口儿,也比喻麻烦、坏运气或被迫的处境,如今年是她的坎儿。“坎肩”是一种不带袖子的上衣(多指夹的、棉的、毛线织的),古时也称半臂,南方多称背心。“坎坷”指道路、土地坑洼不平的地方,喻指挫折、不得志。

槛,本读jiSn,意思是囚车、囚牢,此义后由“监”承担。所以“槛”读jiSn时仅表示“兽笼、囚笼”和“栏杆”二义。王勃的名诗“槛外长江空自流”中的“槛”就读此音。

当“槛”读kAn,意思是门框下面挨着地面的横木(或长石),即“门槛”,也称“门限”。“槛”“坎”同音不同义,“门槛”不可写作“门坎”。

“一炷香”而非“一柱香”

《云居寺除夕“第一柱香”起价660》

这是2005年1月20日的某报上一则新闻的标题。这里的“一柱香”应为“一炷香”,作者明显混淆了这一组同音字。

“炷”是形声字,从火、主声,本作“主”,本义是灯芯,后引申指点燃、烧(香),如“炷香”。“炷”后来借用作量词,用于点着的线香,如俗语中常用“一炷香的工夫”来表示时间长短,谚语则有“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

“柱”从木,主声,本义是屋柱,即在建筑物中起支撑作用的直立的构件,如梁柱、支柱、柱子、柱石等;又喻指形状像柱子或作用重要如柱子的东西,如水柱、花柱、脊柱、柱臣、顶梁柱、擎天柱、偷梁换柱、中流砥柱。

“柱”是名词,指柱子或像柱子一样的东西,它不能当量词用。“炷”字从火,作量词时专用于表示线香的数量,因此“一炷香”中的“炷”是不可以换成“柱”的。另外,也不可把“一炷香”误为“一注香”。

“驻扎”不仅仅是“住下”

据路透社报道,在日本自卫队住扎的伊拉克萨马沃市发生了一起爆炸事件,爆炸在一个居民区的路上炸出了一个直径为20厘米的坑,目前没有人员伤亡的报道。

这是2004年2月12日某网站一则新闻中的一段话。文中的“住扎”显然是“驻扎”之误。“住”“驻”因音同义近致误。

驻,形声字,从马,主声,本义是马停下不走,后引申指(人)停留在某一个地方,如驻足,驻颜(容貌不衰老)。“驻”也特指部队或外勤工作人员住在执行职务的地方;部门、单位派出的机构设在某地,如驻防、驻地、驻军、驻守、驻扎、驻屯、常驻、留驻等。

住,形声字,从人,主声,本指停住、止住,如住嘴、住手、雨住了;后多指居住、住宿,如住宅、住处、住户、住址、住院、住校、住了一夜等。“住”还有一个较为常见的用法,就是作补语,用在动词后表示牢固、稳当、停顿、静止等义,如拿住、抓住、记住、愣住、刹住、问住了,等等。“住”作补语时,还常与“得”“不”等连用,表示力量够得上(或够不上),如沉得住气、经得住考验、架不住、忍不住,等等。

“驻扎”一般专指部队驻留、安营扎寨。而“住”用于普通意义上的居住、止住,因此“驻扎”是不可以改为“住扎”的。

针砭那些“针贬”者

《×××三登广告针贬时政 疾呼暂停统“独”争议》:某公司荣誉董事长×××今天再度透过刊登媒体广告方式,针贬时政。……他呼吁,台湾应该要暂停统“独”争议,停办“独立公投”,全力发展经济,以及处理两岸问题。(某社区2007年12月4日)

该文作者将“针砭”一律写成“针贬”,显然是没有掌握“砭”字的含义。“砭”与“贬”读音相近,含义也有相似之处,但同中有异,不可胡乱使用。

“砭”即石砭,古代治病用的石针,也作动词,指用石针扎皮肉治病,引申为刺骨或规劝之义。砭骨,即刺入骨髓,形容使人感觉非常冷或疼痛的感觉非常强烈;针砭,即以针刺穴位治病,比喻指出错误,劝人改正,如针砭时弊。

“贬”的本义是减损、减少,封建时代多指官职的降低,如贬职、贬黜、贬官、贬谪、贬斥等。“贬”还可以表示降低之义,一般指价值方面,如货币贬值等。现代汉语中,“贬”还有另一个常用义,即指出缺点,给予不好的评价,如褒贬、贬低、贬义、贬称、贬斥、贬抑,等等。

“砭”与“贬”都有指出缺点、错误的意思,不同点在于,“砭”指出缺点、问题的目的是期望能得到改正;“贬”即“贬低”,它只有指出缺点、不足,给予不好的评价之义,与“褒”相对。所以说“砭”“贬”二字是不可混淆的。况且“针贬”一说也解释不通,因此病例中的“针贬时政”应改为“针砭时政”。

“岔路口”不是“交叉”的路口

《秩序混乱,交通拥堵的××路与×××路四叉路口》:这么几辆人力三轮车扎堆往路中间一停,再加上不时有出租车在街心等客、人流、车流密集的老城区××与×××路的四叉路口就显得秩序混乱,交通拥堵。

例文是2003年12月11日某报中一则图片新闻的说明文字。文中“四叉路口”的说法是不对的,应为“四岔路口”。

“岔”是一个会意字,从山从分,本义是山脉分歧的地方,后亦泛指道路、河流等的分支,如岔路、岔道、岔流、三岔路口、大沟小岔。“岔”作动词,表示离开原来的方向而偏到一边儿,也比喻转移话题或错开时间、避免冲突,如打岔,把话题岔开。这里的“打岔”和“岔开”很容易被误为“打叉”和“叉开”。

“叉”是一个多音字,字义比较丰富。“叉”读chQ时,指一端有两个以上的长齿而另一端有柄的器具,如刀叉、钢叉、叉烧;也作动词,指用叉子取东西,如叉鱼。“叉”读chW,意思是挡住、卡住,如一辆车叉在了路口。“叉”读chA,意为交错、分开成叉形,如叉着腿。“叉”又读chS,见排叉儿,劈叉等词。

“岔”“叉”的误用多见于“交叉”“岔路”“劈叉”等词。“叉”有交错之义,表示几个方向不同的线条或线路互相穿过时,用“叉”;表示由主路分出来的歧路时,则应用“岔”。所以说病例中将“四岔路口”写成“四叉路口”是不对的。

“玻璃碴儿”与“面包渣”

《受伤醉汉左腕被玻璃渣刺伤 上手术台打起鼾声》:一名醉酒男子撞到一环路某诊所的玻璃柜台上,左腕被玻璃渣刺伤,被120送至新华医院急诊室缝合时,他居然在手术台上呼呼大睡,打起了鼾声。

这是2005年2月19日某报一则新闻中的内容。文中的“渣”用得不对,应为“碴”。

碴,读chW,作名词时指小碎块,如冰碴,玻璃碴,碗碴子;也指器物破口上的残缺部分,如露着两块白木碴儿;还指嫌隙或争执的口实,如两人有碴儿,找碴儿。“碴”做动词指皮肤被碎玻璃、瓷片等划破,如碎玻璃碴了手。

渣,读zhQ,本义是物质经提炼或使用后的残留部分,如渣子,豆腐渣;也当碎屑讲,如面包渣儿、煤渣,等等。煤渣是固定词,指煤燃烧后剩下的东西,不可错写为“煤碴”。

“碴”与“渣”字形相似,字义接近,都可表示“碎屑”,它们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是形旁不同。“碴”的形旁是“石”,本指硬物上的破口;“渣”形旁是“氵”,本指物质提炼后的渣滓;其次是指示对象不同。“碴”一般指质地坚硬、有尖角的块状碎物,如冰碴儿,玻璃碴儿;“渣”则多指棱角不明显的细屑物,如饼干渣,面包渣,煤渣等。所以,病例说的是破碎的玻璃片,显然应该用“碴”。

可以“重叠”,不可“更叠”

“迭”“叠”读音相同、含义接近,“迭”又曾是“叠”的简化字,因此很多人都会把这两个字混淆。事实上,国家语委在1986年10月重新公布的《简化字总表》中,又重新调整了两个字的用法。“迭”不再作“叠”的简化字,这两个字各自分担不同的义项,因此不可以混用。

“叠”是一个会意字,金文字形象物体叠放在“俎”上,本义是一层加上一层、重复。如重叠、叠合、交叠、叠加、叠嶂、叠石为山、叠床架屋、层林叠翠等词中的“叠”用的都是本义。“叠”又指折叠,即将衣被、纸张等物体用对折或交叠的方法减少长度或宽度,如叠被子、把信叠好放进信封。

“迭”,形声字,从辵、失声,本义是交替、轮流,组词如更迭;又引申指屡次、反复,如迭出、迭次、迭起,等等;又同“及”,如忙不迭,叫苦不迭。

“叠”的重复之义与“迭”的交替之义有某种相近之处,这是造成二字误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叠”更多的是表示空间位置上的层层重复,而“迭”则多表示时间上的轮替。因而政权交替、岁月轮转应使用“更迭”,事物重复当用“重叠”。

容易弄错的“泻”与“泄”

《驻阿英军高烧、腹泄和呕吐不止 发病原因仍是谜》(某网站2002年5月16日一则新闻的标题)

“泄”与“泻”有着相似的释义,但具体用法并不完全一致,常会被误用。病例中的“腹泄”一词无疑就犯了这样的错误。

泻,本义是倾泻、急速地流,如流泻、一泻千里;又引申指腹泻(拉稀屎),如泻肚、泻药、止泻、上吐下泻。

泄,指液体或气体排出,如排泄、泄洪、泄流、泄漏、水泄不通;又当泄露讲,如泄密、泄底、泄题,等等;还可解释为尽情地释放情绪,如发泄、泄愤、泄恨、宣泄等。

作为动词,“泄”“泻”相比,“泄”重结果,如泄洪;“泻”重过程,描述一种状态,如流泻。从作用的对象看,“泄”指向气体或液体,也可指向无形的情绪;而“泻”主要指向液体事物。“宣泄”不可误为“宣泻”,因为“泻”不能指向情绪。

“泄”有排泄之义,因此很容易与“泻”的引申义混淆。其实这两个字的用法是有区别的。“泄”意为排出、漏出,“排泄”则指生物把体内的废物排出体外,它一般指正常的、少量的、可以为人所控制的。“腹泻”的“泻”指拉肚子,这是一种病态的表现,多由感染、中毒或生理性紊乱等原因而引起的。所以说“腹泻”“泻肚”“泻药”等词语中的“泻”是不可以换成“泄”的。

心中为“忿”,爆发为“愤”

某网站(2000年10月18日)一篇题为《英国各企业维护对电子邮件的监视权》的新闻中写道:“各业界联盟以及网络公司都对新起草的法规所规定的内容感到忿慨。贸易联盟委员会说,他们将利用十月份才开始实施的《欧洲人权法案》对新起草的法律发起挑战。”

病例中的“忿慨”应为“愤慨”, “愤”“忿”二字因音同义近致误。

愤,部首是“忄”,指因为不满而感情激动、发怒,如气愤、愤恨、愤怒、愤世嫉俗。

忿,从心、分声,本义是生气、怨恨,组词如不忿,气不忿儿,忿然作色等。

“愤”“忿”含义相似,在表示因不满而产生的恼怒和激动情绪一义时,这两个字是可以通用的,如“愤愤不平”也可以写作“忿忿不平”。不过,它们在感情的侧重点和程度上都有区别。“忿”侧重指内心的不平、急躁和怨恨,程度较轻,如气不忿儿,指看到不平的事,心中不服气。“愤”所表达的感情则比较强烈,常因正义引起,多为爆发式的,并且表现出来,如愤慨、悲愤、愤然离去、群情激愤等。根据病例的文意,文中的“忿慨”应改为“愤慨”,况且“忿慨”一说也不存在。在该用“忿”的地方用“愤”,就会把不满的情绪严重化,从而造成表意错误。

“愤”与“忿”混淆,更常见的是把“气不忿”误为“气不愤”,这一点要多加注意。

“竿”与“杆”的差别在哪里

《竹杆敲地声声急》:有一种声音,时常会在心中磕响,那是竹杆敲地的声响,“当当当,当当当……”多么有节律,多么有韵味。由远到近,再由近到远,盲者手握竹杆,匆匆行走在街上。

这是某网站一篇散文中的内容。文题和正文中多次出现“竹杆”的说法,实在有些滑稽。既是“竹”制,又何以成“杆”?此处“杆”“竿”二字明显因义近致误。

“竿”是一个典型的形声字,从竹、干声,本义即竹竿,由竹子的主干制成,组词如竹竿,竿子,钓鱼竿,日上三竿,立竿见影,一竿子到底等。可见“竹竿”取“竿”本义,不可写作“竹杆”。

“杆”有两种读音,一读gQn,指有一定用途的细长的木头或类似的东西(多直立在地上,上端较细),如旗杆、电线杆、杆塔、桅杆、杆子、杠杆、撑杆等。“杆”又读gAn,指器物上像棍子的细长部分(包括中空的),如笔杆、枪杆、秤杆等。“烟袋杆”中的 “杆”正取此义。不可想当然认为“烟袋杆”有的是用竹子做的就写成“烟袋竿”。

此外与“竿”有关的一些词语如“钓鱼竿”“日上三竿”“立竿见影”“一竿子到底”也常常被写错。“钓鱼竿”也叫“钓竿”,最初多由竹子制成,因此用“竿”不用“杆”。“日上三竿”的意思是太阳距地平线有三竹竿来高(约为上午八、九点),形容时间不早了,也形容起床晚。“立竿见影”指在阳光下竖起竹竿,立刻就看到影子,比喻立见成效。“日上三竿”、“立竿见影”和“一竿子到底”都是成语,有一定的典故,说法固定,因此这里的“竿”都不能换成“杆”。

莫要混淆“浑”和“混”

《权相宇宋承宪拍摄<宿命> 不用替身混身是伤》

这是某网站(2008年3月5日)一则娱乐新闻的标题。题中的“混身是伤”一说着实令人喷饭。“浑”“混”音同义近,但并非完全等同,所以不可混淆。

“浑”指水污浊不清,如浑水,把水搅浑;也形容人糊涂、不明事理,如浑人、浑话、浑浑噩噩等;也可形容天然的,如浑朴、浑厚、浑金璞玉。“浑”还可作副词用,意为全、满,如浑身、浑然、浑圆、浑似等。

“混”是多音多义字,读hPn时,指水混浊、人糊涂,同“浑”。

“混”又读hMn,主要作动词用,当掺杂讲,如混合、混杂、混淆、混为一谈;当蒙混讲,如混充、鱼目混珠;当苟且地生活讲,如混日子、混世、胡混、混了好几年,等等。

“浑”与“混”的含义比较接近,二字在表示“水污浊不清、糊涂不明事理”之义时,可以通用,如“浑蛋”也作“混蛋”, “浑水摸鱼”也作“混水摸鱼”。

但是“混”没有天然、全、满等释义,所以“浑身”“浑朴”等词语中的“浑”是不可以换成“混”的,病例明显用字错误。而“浑”没有参杂,蒙混,苟过之义,所以“混杂”“混充”“鱼目混珠”等词中的“混”不可换成“浑”字。

该拣那个“拣”“捡”字用

这些外版书大多又破又旧,他们捡了半天,总算捡出几本品相还算好的,赶紧给王老师送了过去。

例句中的“捡”用错了,应为“拣”。“捡”“拣”二字音同义近,极易误用。

拣,形声字,从手、柬声,本义是挑选、选择,如挑拣、拣择、拣选、挑肥拣瘦、拣要紧的说,等等。

捡,指拾取,强调清理或意外获得,如捡拾、捡钱包、捡破烂儿、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捡漏等。

“拣”“捡”都含有拿的意思,但是“拣”强调主观的选择,“捡”则强调客观的拾取,弄清这一点,就不会混淆这两个字了。另外,不少人把“捡漏”误为“拣漏”,这是不对的。“捡漏”有三个义项,一是检修房顶漏雨的地方,二是只抓把柄,三是指捡别人丢弃的东西或得到意外的好处。这个“捡”不能换成“拣”,因为“捡漏”没有挑选的余地,所以只能用“捡”。

辨析“缴枪”与“交枪”

《疯狂失误迫使雄鹿交枪 艾维称挖大坑自作自受》:雄鹿在布拉德利中心以77-101输给奇才,结束了一场拙劣的表演。赛后小K教练也指出,雄鹿球员虽然在比赛最后并没有放弃,但是球队在比赛开始阶段过多的传球失误迫使雄鹿早早的交出了主动权。(某网站体育频道2008年1月5日)

例文标题“交枪”一词中的“交”使用不当,应用“缴”。

“缴”本指系在箭上的生丝绳,用以射鸟。“缴”后作“交”的假借字,因此有交出一义。“缴”和“交”都包含交出之义,因此有时候比较容易混淆。区分这两个近义字,只须记住“缴”字含义的特别之处即可。

“缴”表示交纳、交出之义时,特指履行义务或被迫交出。指履行义务而“交出”时,“缴”“交”二字可通用,如“上交”同“上缴”, “交税”同“缴税”, “交费”同“缴费”,“交纳”同“缴纳”,等等。

但是,当“缴”特指被迫交出时,只能用“缴”,如“缴枪不杀”,不可写作“交枪不杀”。另外,“缴”还有迫使别人交出(多为武器)的意思,“交”则没有这种用法。如缴械、缴获、缴销、缴了敌人的枪等,这些词或短语中的“缴”都不可以换成“交”。

病例说的是雄鹿队在客观形势的迫使下不得不“交出了主动权”,显然标题中的“交枪”应改为“缴枪”。

不可“滥用”“烂”字

《导师权利过大必然造成烂用职权》:“一方面,导师权利过大必然造成烂用职权问题;另一方面,如果仅仅凭考试成绩录取又会出现“分高能低”的现象,就如高考。培养应该是更注重能力而非分数,选拔有能力的学生,而非仅仅分高的学生,这是复试的目的。”(某网教育专题2004年7月30日)

“滥”“烂”易因音同义近致误。例文中的“烂用”显然是“滥用”的误写。

“滥”的本义是流水漫溢,如泛滥;引申指过度的、不加选择的、不加节制的,如滥权、滥情、滥用、粗制滥造、滥砍滥伐、宁缺毋滥等。“滥”还可形容空洞而不切实际的,如陈词滥调、滥套子等。

“烂”的本义是煮烂,如牛肉炖得很烂;后泛指物质因水分过多而松软,如稀烂、烂泥。“烂”可当腐败,变质讲,如腐烂、糜烂、溃烂、霉烂、烂香蕉等;也当破碎、破烂讲,如烂纸片、废铜烂铁、裤子穿烂了等。“烂”还可形容头绪混乱,如烂账、烂摊子、焦头烂额。“烂”又可指明亮、有光彩、色彩绚丽,如灿烂、绚烂、烂漫,等等。“烂”作副词,表示程度极深,如烂醉如泥、滚瓜烂熟。

“滥”“烂”在字义上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包含质量差之义。它们的区别在于,“烂”主要指事物因性质上的变化而造成质量的降低,如破烂、腐烂、糜烂等;“滥”则强调事物因数量的过度增加而造成的质量差,如滥用修辞手法。

“烂用”一说属生造,根据病例的文意,文中的“烂用职权”显然应改为“滥用职权”。

风景可是“刹”不得的

某网站旅游频道一篇关于海南岛的游记中有这样一句:“本来是怀着极其兴奋的心情直奔东山岭而来的,但一坐上缆车,看到脚下的却是密密麻麻的坟冢,真有点儿大刹风景。”

煞,读shQ,意为结束、收尾,如煞尾、煞笔;也当勒紧、扣紧讲,如煞车、煞一煞腰带。当表示削弱,消除,程度深之义时,“煞”“杀”可以通用,如“杀价”同“煞价”, “杀风景”同“煞风景”, “气杀”同“气煞”,等等。

刹,读shQ时,当止住讲,如刹车,刹把,刹住不正之风。在表示止住车或机器这个义项时,“刹”“煞”通用,如刹车;但在止住某种风气的时候,二者不能通用,应该使用“刹”。

读chS时,“刹”是梵语“刹多罗”(ksetra)的简称,佛教中指寺庙,如古刹宝刹等。“刹那”也是一个外来词,它是梵语ksana的音译,表示极短的时间,瞬间,如一刹那。

“刹”与“煞”在表示止住、结束之义时,可以通用,如“刹车”也可写作“煞车”。

“煞风景”也作“杀风景”,意思是损坏了美好的景色,比喻在兴高采烈的场合使人扫兴。说“大煞风景”或“大杀风景”都可以,但不能说“大刹风景”,因为其中的“煞”意为削弱、消除,“刹”却是没有这个释义。

仔细考察“察”与“查”

“察”与“查”音同、义近,经常被人混淆,且组成的词语中不少也容易混淆,如“检查”与“检察”, “考查”与“考察”, “侦查”与“侦察”等。因此,需对二字做认真辨析。

察,本义指仔细看,可引申为看得清楚,如观察、察觉、察言观色、明察秋毫;又可引申为调查、检验,如洞察、审察、监察、明察暗访。

查,与“察”同音,本义已经不用,今可指检查,如查收、盘查、查户口;指调查、察访,如查访、查勘;指翻检着看,如查字典、查地图、查资料。

由上述内容可知,“察”“查”不仅意思相近,而且在意义上互有包含关系。区别二者含义、准确掌握其用法的关键在于,“察”常指在调查过程中仔细观看、认真思考、深入探究,带有“分析辨别性质”的行为;“查”常指有范围、有标准、有目的的调查,带有“审核性质”的行动。区分两个字,关键在于区分他们组成的词。

“检查”可指为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如检查工作、检查身体;指翻检、查考书籍或文件等;指找出缺点和错误并做自我批评,如检查自己的错误;指口头或书面形式所做的检讨,如写检查。而“检察”可指检举核查、考察;特指国家法律监督机关(即检察院)依法定程序进行的法律监督活动,它的主体为国家司法机关。

“考查”指用一定的标准检查衡量某种行为、活动,如考查学生本学期的学业成绩,强调“一定的标准”。而“考察”指实地观察调查,如到各地考察工作;也可指细致深刻地观察,如勤于考察和思索,强调“实地调查”或“仔细考查”。

“侦查”指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在刑事案件中,为确定犯罪事实和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确实有罪而进行调查及采取有关的强制措施,如立案侦查、侦查案情,其主体为公安司法机关。而“侦察”指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活动,如侦察机、侦察兵、火力侦察、侦察飞行,其属于军事用语。

“拖”与“托”的差别何在

某街道办在街边设置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此为急救通道,切勿违章停车,否则车子将被托走”。如牌所示,违章停放的车子将被“托”走,显然“托”字应为“拖”。

“拖”字可指拉着某物体使之紧挨地面或另一物体表面移动,如拖车、拖地板;也可指某物在身体后面耷拉着,如拖着尾巴、拖着辫子;又可指延续、拖延,如拖拉、拖时间、把声音拖长;指牵连、牵制,如拖住对手、拖累。

“托”字义项较多:用作名词时,指托子,即物件下面起支撑作用的部分,或类似托子的物体,如茶托儿、枪托儿等。用作动词时,“托”指用手掌或其他东西向上支撑物体,如双手托着下巴、茶碟托着茶杯;也可当陪衬讲,如衬托、烘云托月;当委托讲,如托人办事、托儿所;当推托讲,如托词、托病;当依赖讲,如托您老人家的福、托庇祖荫。

“拖”与“托”音同(tuT),且因二者均为“扌”旁,且都与动作有关,故而容易混淆,但其用法仍存有差异。记住“托”是一种向上支撑的动作,而“拖”是一种平行动作。所以,“把车拖走”“拖车”“拖船”等词中的“拖”不可换成“托”。“拖”没有“委托”之义,所以“托运”不能写成“拖运”。

以言曰“召”,以手曰“招”

2005年3月19日,某新闻网新闻中心刊载来自某日报的一则新闻,标题为“招之即来 挥之即去?”,内容是质疑某工厂不依法用工,说招就招,说辞就辞。

标题里面有个“招之即来”,这个“招”用得对不对呢?

召,多音字,一读shSo,作姓氏用。一读zhSo,字义比较丰富。读zhSo时,“召”的基本字义是召唤,如召集、召唤、召见等;也可以表示招致、引来,如召幸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召”被很多人误读为zhQo(招)。

招,读为zhQo,其字义很丰富。表示挥动手或打手势叫人来,如招呼、招手、招集等;表示用广告或通知的方式使人来,如招收、招聘、招领、招兵买马等;也表示引来,如招徕、招灾、招揽、招致等;表示招惹或惹,如招惹、招人爱;还表示应接,如招待;还有承认自己的罪行之义,如招认、招供、不打自招;有时还与“着”的字意同。

关于“召”与“招”二字的区别,《说文》有着精辟的论述,即“以言曰召,以手曰招”。如果我们准确地把握这一点,一般不会再出错了。

实用中“召见”“召唤”“召集”中的“召”容易被错写成“招”。而“招考”“招领”“招抚”“招集”“招认”“招灾”中的“招”容易被误写为“召”。

“招考”,指用公告的方式叫人来应考,“召”字没有用公告方式使人来的意思,所以不能写成“召考”。“召之即来,挥之即去”乃是成语,是说已经召唤就来,挥挥手叫去就去。其中“召”乃召唤的意思,不可以换成“招”。

区分“召集”与“招集”, “召集”,通知人们聚集在一起;“招集”,招呼人们聚集。

频频被人混淆的“致”与“至”

某机械制造厂在网站做广告,说本厂是“至力于食品加工领域的勤务兵”;某有限公司在自己网站的公司简介中说“公司至力于服务电力、建筑、化工等事业。”两家公司都把“致力于”错成了“至力于”。

“至”与“致”,因为音同义近,极容易混淆,须做认真辨析。

致,读为zhK,有多个义项,表示送给、给予,如致电、致函等;表示集中(力量、意志)于某方面,如专心致志、致力等;表示达到、实现,如致富,学以致用;表示招致、引起,如致病。作连词表示以致,如致使、以致等。作名词表示情趣,如兴致、别致等。作形容词表示细密、精细,如精致、致密等。

至,读为zhK,作动词表示到,如自始至终、从古至今、至此为止等;表示至于,如甚至、以至等。作副词表示极、最,如至诚、至交、至理名言等。

“致力于”中的“致”表示集中力量于某一方面,而“至”则不能表达这个意思,所以“致力于”不能写成“至力于”。

“至于”“至理名言”“至诚”“至高无上”“至极”等词语中“至”容易被误用为“致”。“致”没有“极、最”之义,是辨析二字的一个要点。

如何区分“以致”和“以至”呢?“以致”,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援引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如,不学好以致坐牢。“以至”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时间数量范围程度上的延伸,如,以至无穷;二是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情况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二者区分极为细微,需认真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