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自卫兵器(2)

两军正面接触后,英军采取弓箭手掩护、步兵反击的战术,有效打击了法军。虽然法军依靠人数优势一度压迫英军后退,但是恶劣的战场环境令其精疲力尽,重装盔甲成了累赘,长戟难以使用。这时,英国轻装长弓手停止射击,使用各种短武器加入战斗,短兵相接使得法国弩手无法射击,很多士兵一箭未发便退出了战斗,后卫骑兵也纷纷逃离战场。法军组织约600名骑兵再次发动冲锋,但已是回天无力。

法军在这场战役中唯一收获是袭击了英军的后卫军营,虽夺得了一些战利品,但导致了恶劣后果。亨利五世由此怀疑英军受到包围威胁,为避免意外,他下令处死了几乎所有法国战俘。英国骑士难以接受命令,拒绝执行这种不道义的任务。但最终执行者是两百名身份低微的弓箭手,在民族感情和阶级仇视交织影响下,弓箭手们拿出随身携带的Misericord匕首,从法军骑士面罩眼缝中插进去。这些身披重甲而手无寸铁的俘虏,连反抗一下都没有机会,便死于非命。绅士之间的交锋对决竟以如此下作局面收场,简直是对中世纪军事浪漫主义的莫大讽刺。

此战法军损失过万,大小贵族战死5000多人,其中包括3位公爵、5位伯爵和90位男爵,法军大元帅被俘,最终死于英国监狱。而英军的损失是一名公爵、十余名骑士和百余名长弓手。此战不仅成为英法百年战争中双方力量消长的一个阶段性转折,而且被视为整个欧洲骑士阵营的耻辱。

当年屠杀俘虏的匕首,现今民间已经难得一见,在西欧一些博物馆中,偶尔能够见其影踪。

著名的“V”型手势,据说即是始于这场战争。法国骑士一向鄙视英国弓箭手的低微出身,战前宣称说一旦抓住俘虏会剁去其两个手指,让他们此生不能再射箭。战斗结束后,英国弓箭手纷纷叉开双指向对方炫耀,从此这个手势便喻示成功和胜利。

起源于匕首的瑞士军刀

瑞士军刀起源于匕首,也称瑞士刀或万用刀。这是一种包含有许多工具的折叠刀,因瑞士军方为士兵配备而得名。瑞士军刀的基本工具有平口刀、牙签、剪刀、开罐器、螺丝起子、镊子及原子笔等。

瑞士军刀源于1890年代,瑞士军方停止使用德制刀具,改由本国自制。最早的瑞士军刀采用木制手柄,配有螺丝起子和开罐器两种工具。1897年,随着新弹簧的发明,瑞士军刀开始装配较多工具。1909年,瑞士人在此刀红色握把上刻上白色十字盾牌作商标。瑞士有众多厂商生产这种多用途工具刀,但是只有维氏(Victorinox)和威戈(Wenger)的产品才被视为正宗的瑞士军刀。

今天瑞士军刀种类相当繁多,所搭配的工具组合也多有创新,如打火机、手电筒、液晶时钟、USB存储器、MP3播放器,等等。这些新物件的加盟,使得这一古老刀具焕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神秘的暗器

暗器是指便于在暗中实施突袭的兵器。暗器主要由武林中人创造,它们体积小,重量轻,便于携带,而且速度快,隐蔽性强,具有较大威力。武林中讲究一对一打斗,双方距离很近,于是暗器就派上了用场。

中国武术中的暗器至清代集其大成,达于鼎盛。直到清末火器盛行以后,暗器才逐渐被冷落,至今仍有人习练此技。

在千军万马厮杀的战场上,暗器很难发挥作用,所以古代军人很少练习暗器。古代中国军队也有类似暗器,用于对付骑兵,最为常见的是扎马钉和绊马索。古代西方倡导骑士式的公平对决,加之弓箭手、投石手大都由穷人担任,因此对暗器并不重视。据历史学家波力比阿记载,古希腊时代战争双方经常约定,不得用暗器或投弹武器。

最为常见的暗器——弹弓

弹弓是一种最常见的暗器,弓杆以竹或木制,内衬牛角,外附牛筋。弓弦用丝、鹿脊筋丝、人发杂丝制成。用于发射的弹丸有泥丸、磨制石丸、金属丸等。清代咸丰年间,有一个名叫李亦畲的拳师,曾写过一部名为《弹弓谱》的书,将弹弓的练法概括为:未开弓先看拿手,未掿弹先看扣手,未开弓先看拉手,未定式先看入手,开圆弓先看后手,打完弹先看前手。发射弹丸有很多架式,比如单凤朝阳式、野马上槽式、天鹅下蛋式、滴水垂崖式、拨草寻蛇式、双飞雁式、怀中抱月式等。

当今把弹弓作为一门武艺来练习的人极少,倒是儿童们以铁丝作架,橡筋为弦,把它变成了一件玩具。一些对弹弓情有独钟的人还建立了专门网站,探讨交流弹弓的种类和技艺。

扎马钉与绊马索

扎马钉是古代军事战争中的一种防御性暗器。扎马钉有四个锋利的尖爪,状若荆棘,故学名蒺藜。扎马钉有铜铁两种。随手一掷,三尖撑地,一尖直立向上,推倒上尖,下尖又起,始终如此,触者不能避其锋而被刺伤。在古代战争中,扎马钉多散撒在战地或险径,用以刺伤敌方马匹和士卒。

扎马钉据说为三国时蜀汉的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发明。当时蜀汉不产马匹,所以骑兵缺少,为了对付魏国骑兵,便发明了这个器物。马踩在上面就会负痛倒地,无法冲锋陷阵。尤其在退守和临时布防时作用非常大,在当时成为对付骑兵的杀手锏。陕西汉中汉江河、定军山、武侯坪一带,是当年魏蜀的重要战场,这些地方曾出土过扎马钉等兵器文物。进入火器甚至机械化时代后,这种简易实用的兵器也曾被使用,主要用于对付敌人的汽车轮胎。

绊马索是利用惯性作用绊倒对方战骑的器械。在古代战争中,交战双方常使用绊马索,在敌方骑兵经过之处放置绳索,临近时突然拉起,绳子绊住马腿使骑者从马上摔下。在《三国演义》中,吴国大将陆逊曾用此物擒获了关羽。史料记载,唐代安史之乱时,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以绊马索对付安禄山的叛军。

颜真卿具有见微知著的政治敏感,在任平原(今山东平原)太守时,他洞悉安禄山有谋反意图,便高筑城,深挖沟,收揽丁壮,积储粮草,加以防范。平原郡本属安禄山辖区,安禄山派人密探暗察,却见其每日与宾客泛舟饮酒。安禄山以为颜真卿是一介书生,不再猜疑。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发动叛乱。颜真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响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横绝燕赵,军威大震。安禄山腹背受敌,因而不敢急攻潼关。次年,颜真卿指挥平原、清河、博平三郡之师,灵活运用多种战法大战判军,斩敌首万级,生擒一千余,声威益震。绊马索在对付安禄山叛军方面起到巨大作用。

机射暗器——袖箭及背弩

所谓袖箭以箭暗藏于衣袖内而得名,它分单筒与多筒两种,即一次发射与多次发射两种。袖箭的筒体是用铜或铁铸成,中间空心,内径约2.5厘米,筒体长26厘米。在筒盖上装有一蝴蝶形钢片,可掩住筒盖上的一圆孔,此钢片起到扳机的作用。袖箭箭体长约24厘米,以竹制成,前有铁簇,箭头之下有一小缺槽。箭体从筒盖小孔装入筒内,压紧筒中的弹簧,这个小槽正好为筒盖钢片卡入,袖箭由此进入待发状态。使用时,一启钢片,箭由弹力的作用飞出伤人,其射程由弹簧的力量而定。多筒袖箭一般为六筒,故又称“梅花袖箭”,制法大致与单筒相近。

另外,在机射暗器中,背弩是鲜为人知但使用很久的暗器。背弩不大,一般长26厘米,箭体长24厘米,用竹铁混制。使用者用两段绳索把弩系在后背上,这两段绳索正好系于双肩,另一段绳索的一端系于弩机,另一端系于用者腰带。这时弩背向前,上箭于弓弦上,用弩机扣紧。发射时无须动手启动弩机,只要使用者低头躬腰,腰带上的绳索由于腰背的拉长,就会开启扳机,将箭通过后脑射杀敌人。一般杀手往往假装对被杀者行礼乃至叩头拜倒,受礼者不知所措之余,猝不及防中已经着箭。

暗器的分类

暗器可分为手掷、索击、机射、药喷四大类,每一大类中均包括若干种类。手掷类暗器包括标枪、金钱镖、飞镖、甩手箭、飞叉、飞铙、飞刺、飞剑、飞刀、飞蝗石、铁橄榄、如意珠、乾坤圈、铁鸳鸯、铁蟾蜍、梅花针、铁蒺藜等。索击类暗器包括绳镖、流星锤、狼牙锤、飞爪、软鞭、锦套索、铁莲花等。机射类暗器包括袖箭、弹弓、弩箭、背弩、踏弩、雷公钻等。药喷类暗器包括袖炮、喷筒等。此外,还有其他一些暗器,如吹箭筒、手指剑、钢指环、匕首、手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