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记忆技术:增强记忆效果有方法(2)

与抽象记忆相比,形象记忆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同时也是最具挖掘潜力的记忆力,是目前最合乎人类的右脑运作模式的记忆方法。它可以让人在瞬间记住多个电话号码,而且可以长达一个星期不会忘记。

人们在利用语言作为思维的材料,不断促进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的发展,促进左脑功能迅速发展,而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不断推动人的思维从低级向高级进步、完善,甚至越来越表现出神奇作用的过程中,却犯了一个错误——逐渐忽视了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的重要作用。于是,就越来越偏重于使用左脑进行意义记忆和抽象思维,而冷落了右脑的形象记忆和形象思维功能,结果使得记忆终于发展为“左脑占优势”的社会。

其实,我们对右脑形象记忆的潜力还缺乏深刻认识。那么,形象记忆与意义记忆之间到底存在多大差别呢?日本学者中山正和经过推算得出,一般人“记忆中的语言信息量和形象信息量的比率为1∶1000”。此外,如果想亲自证明形象记忆在人脑中的重要地位,你可以做个摆动实验:

把一枚小螺母栓在一根长30厘米长的细线下端做个吊摆;然后在一张纸上画个直径为10厘米的圆,通过圆心在圆内画一个“十”字。

再按以下步骤进行实验:

①平稳地坐在椅子上,双肩放松,胳膊放置于桌上,心无杂念,平缓地呼吸。

②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轻轻捏住细线,使螺母垂悬于圆心,距离纸有3~5厘米的高度。

③眼睛紧盯螺母,同时头脑中浮现螺母左右摆动的形象(如果一时想象不出螺母摆动的形象,可以左右移动自己的视线),同时暗示自己螺母开始摆动了。这样,在不知不觉中螺母就会真的摆动起来了。

④如果你想象停止螺母摆动的形象,那螺母就真的会慢慢停止摆动。

⑤熟练这些方法后,你还可以用想象的方法随意让螺母前后摆动或者绕圆周旋转等等,让螺母完全听从你的指挥。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原来这是大脑中的手或者手指活动的形象记忆在暗中起作用。因为任何人的手或者手指都有过前后左右晃动的经历,产生过晃动的形象。而且不论你自己是否意识到,这些晃动的形象,都已经深深地记忆在你的脑海中了。同时,这种形象记忆还会和当时的身体动作结合在一起,储存在你的脑海里了。因此,当你回忆和想象时,身体就会自发地重现当时的现象。

日本学者恩口为了搞清楚语言信息和形象信息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曾经和学生们做过这个实验。

实验中,恩口教授把学生分成两组,每组各有一半的男女学生。实验中,他让A组学生只在嘴里念叨“螺母前后摆”或者“螺母左右晃”之类的话,但是头脑中不浮现螺母摆动的形象;而B组学生则默不做声地在头脑中浮现螺母摆动的形象。结果表明,B组螺母摆动的现象开始得要早,并且摆动的幅度比A组要大4~5倍。

这个实验说明什么问题呢?日本另一位学者保坂荣之介认为:“通过形象的浮现,大脑肯定会向我们的身体发出变化的指令信号。实际上,这里面正好隐藏着记忆力、注意力的秘密……增强记忆力、注意力的动力,似乎就隐藏在如何控制形象记忆中。”

这个实验实际上向我们揭示了人的记忆力的一个最大的奥秘,即形象记忆确实是人脑中最能在深层次起作用的、最积极的,同时也是最具挖掘潜力的记忆力。

◎记忆的最佳时间

一般来说,上午9~11时,下午3~4时,晚上7~10时为最佳记忆时间。利用上述时间来记忆重点难点和学习材料,效果要好得多。

4.“提纲”记忆法:抓住最重要的东西

提纲记忆法是将要记忆的内容通过分析、总结、提炼,形成提纲的形式,只要理解和记住提纲的内容,也就容易记住所有的内容。提纲记忆法的原理是抓住主要的关键内容,在此基础上把握全部内容,即所谓的“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提纲记忆法适合记忆那些篇幅较长、内容较多的材料,如果是简短的材料,如果也采用提纲记忆法,就显得多此一举。

提纲是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或一段文字的主要脉络,任何一段文字都有其提纲,它是整个内容的精华和浓缩。采用提纲记忆法进行记忆,首先要找到所要记忆的内容的提纲。

提纲的归纳是提纲记忆法的主要步骤。提纲具有一定的直观性、概括性和层次性。也就是在归纳提纲时要言简意赅,层次清楚,突出深意,使人一看便知该书或者文章的主要内容。对于一本书来说,其提纲一般是该书的目录中所显示的章和节的内容。因此,我们读书的时候,首先要读目录,把目录理清楚了之后再翻开细细品读。在读书里的内容时,也要不断地返回目录,以免在阅读过程中迷失主题。只有明确了各部分在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真正地把书读懂,否则只会是断章取义。

有的文章的提纲很明确,例如论文类的文章。而对于一些散文或者小说来说,则需要在阅读完整篇文章之后,进行归纳总结而得出提纲。

例如将王安石变法用提纲的形式列出来,然后采用提纲记忆法来记忆。

(1)王安石变法的背景

内因:财政经济困难,阶级矛盾尖锐。

外因:辽和西夏的威胁。

(2)王安石变法的经过

时间:1069年。

人物: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做参知政事。目的——富国强兵,缓解矛盾,挽救危机。

内容: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

作用:社会生产发展,政府收入增加,军事力量增强。

采用这种提纲式的记忆方法能够帮助我们减少很多记忆的内容,去除繁枝余叶,提炼出真正需要我们下工夫去记忆的精华内容。

提纲要想做得精炼,第一步需要理解内容的实质意义,第二步则要学会归纳总结,即用最简单的话概括意思主旨。

例如在历史教材中,1901年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列强所签订的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是记忆的要点,对该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共有以下4点:

(1)清政府赔偿列强白银4.5亿两;

(2)清政府要严禁人民群众的反抗斗争;

(3)允许帝国主义在中国境内驻兵;

(4)各帝国在中国修建使馆,划分租界。

如果要记住这4点主要内容,我们可以将其再次加以提炼浓缩,为:“钱”“禁”“兵”“馆”4个字,“钱”代表要赔钱;“禁”代表禁止人民群众反抗;“兵”代表在中国驻兵;“馆”代表“修建使馆”。这种提炼当然是达到了极致,大大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当然,如果不能提炼到只有一个字,那么,把一句话或一段话缩减到一个词、一句话,也是一种提炼,而且大多数提纲记忆法都是将一段话或几段话提炼为一句话来概括。

例如,历史书中关于斯巴达克起义的内容较多,用提纲的形式写出来,就很简单明了,容易记忆。

(1)斯巴达克起义的原因

大量奴隶流入;从事繁重劳动;强迫进行角斗。

(2)斯巴达克起义的经过

公元前73年爆发;北战南征,渡海未成;东进,攻克拉苏防线;决战、牺牲、失败。

(3)斯巴达克起义的意义

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古代无产阶级的真正代表;打击了罗马奴隶主的统治;动摇了奴隶制的基础。

提纲中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是大段文字的精简和浓缩,因而在看提纲时,要不断地回忆提纲背后的文字内容,尽量将记忆的触角伸展到记忆的所有内容之中。

运用提纲记忆法的步骤如下:

(1)统观全局,浏览所有的内容

记忆的第一步,要明确需要记忆的内容,对记忆内容的全局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例如共有几个部分、几个段落,每部分有多少文字,对此心中要有数。

(2)熟读要记忆的部分,分析这部分内容的实质意思

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忆;理解了文中的意思,才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因此这个步骤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步。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强的人可以轻松地做到,而理解能力稍差的则需要费一些时间,反复多读几遍,或者向别人请教,以达到真正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当然一个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是可以通过不断地训练,从而得到提高的。如果你具有超强的理解能力,文章看一遍就能理解,那么就请直接进入下一步。

(3)归纳文章大意,理清结构层次,列出提纲

一段文字有段落大意,一篇文章有文章的中心思想,我们在小学学习语文时就做过这样的练习,用一句话来归纳整个文章的中心思想,每一段的段落大意,有时候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可以在文中直接找出来原话,但有的则需要读者自己去归纳。明确了全文的大意及每一段的大意,这还不够,还要将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楚,即文章从几个方面来写,结构上是如何安排的。如果将以上的所有方面都弄清楚了,那么我们便可以列出文章的提纲了。通常作者在写作之前,要自己先列出一个写作提纲,然后才开始一层一层地写下去。如果读者看完文章后,列出来的提纲与作者写作当时所列的提纲相同,那么就说明读者看懂了这篇文章。从另外一个方面,也可以说作者达到了他的写作目的,即他所要表达的意思被别人理解了。

(4)提纲列出后,反复看多次,直至能够背诵所有的内容

提纲列出来,就等于把文章的内容浓缩了,那么要记住通篇文章,只需记住提纲就可以了。如果提纲是自己列出来的,那么记忆的效果会更好,因为在列提纲的过程中,就已经有记忆的介入了。当然,每次记提纲时,也要尽量地回忆内容中的细节,以使记忆更加丰富。有时记忆并不是一次性的,时常要回过头来再次记忆,那么这些提纲就可以帮你很大忙,因为你不必再次花很多时间去看通篇文章的内容,而只需看看提纲即可。

5.“理解”记忆法:理解了才易记

所谓“理解记忆法”,就是一种把所要记忆的知识、材料,先进行积极地理解、分析,然后再背诵、记忆的方法。而所谓“理解、分析”,就是深入思索、用心体会,弄清楚所要记忆的内容的含义、用途、应用方法等等,分析出记忆内容包括字词句段之间的因果、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从而降低记忆难度。

理解是良好记忆的基础,是提高记忆效果的先决条件,所以说通过理解加深记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记忆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过的东西只有记得住,才能增加知识储量,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如果学过的东西记不住,那么即使学得再多,大脑也是一片空白,就相当于白学。

大量的学习实践,也已经充分地证明,若要记得,必须先懂得。因为很多知识的记忆与运用,都必须以理解为基础,以理解为前提,而且前面的知识理解得越深刻、记得越牢,就越有利于理解后面的知识,越有利于记忆后面的知识。反之,如果前面的知识不理解,就有可能导致不理解后面的知识。这样即使暂时记住了这些知识,迟早也会忘掉。

一个人理解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知识储量,因为人脑中旧有的知识结构,就好像一张渔网。这张渔网越细密、越宽大,捕到的鱼就越多;而如果渔网有无数漏洞,那么鱼儿们就会找机会逃之夭夭。因此,人头脑中知识结构越复杂、越系统化,记忆得就越全面、越迅速、越牢固。所以,对于新知识,我们应该尽量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通常,识记可以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前者是在没有理解事物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部联系,通过机械性地重复所进行的识记,其基本条件是多次重复记忆;而意义识记,就是在理解事物的基础上,依据事物的内在联系进行识记,或者说,它先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去揭露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找到新材料和旧有知识的联系,并将它们纳入已有知识系统中进行识记,其基本条件是理解。

理解就是运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去认识新事物间的联系、关系,直至认识其本质、规律的一种逐步深入的思维活动,比如明确了一个数学或物理上的概念,掌握了数学或物理的公式、定理、法则和原理的知识发生过程等,这些思维活动都叫理解。

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曾经做过7次试验,结果表明,记80个无意义的音节,要比背80个字音组成的英国诗人拜伦所写的《唐璜》的诗句要多花费大约10倍的精力。

像我们平常所说泰国的首都——曼谷,它其实是“共台甫马哈那坤奔地娃劳狄希阿由他亚马哈底陆浦改劝辣塔尼布黎隆乌冬帕拉查尼卫马哈洒坦”的简称,相信大家会一致认为记住这41个字,还不如去背41首唐诗。

这两个例子就能充分说明理解记忆法要比机械记忆法的效果好很多。究其原因,就是理解了的新知识、经验与过去巩固了的旧知识、经验产生了内在联系,这就有了一个记忆的“支撑点”,所以容易记住。而那些不理解的东西则是孤立的,在内容上与过去的知识、经验没有联系,没有记忆的“支撑点”,因而就不容易被记住。

既然记忆有这种规律特点,我们就应该有意识地让自己运用理解记忆,在记忆时展开积极思维,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记忆效果。

在记忆材料时,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材料分成大小段落和层次,找出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而不要从一开始就进行逐字逐句地机械记忆,做浪费时间与精力的无用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