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第一任:马里纳·埃克尔斯——得分最高的首任美联储主席(4)

美国参战两年后,也就是1943年1月1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及两国高级将领,在摩洛哥卡萨布兰卡举行了一次战略会议。会议之后,罗斯福发表了著名的《卡萨布兰卡宣言》,其核心内容为反法西斯盟国将把德、意、日的战争进行到这三国“无条件投降为止”。

对,就是无条件投降,从军事、政治及经济领域全面摧毁这些法西斯国家。事实上,德国早在1942年8月就有了停战的意思,并提出和盟国媾和的条件,德国退回1939年9月1日之前的边境,以结束这一场德国必败的战争。这一宣言让德国国内的反战力量极为震惊,他们本来已经着手策划军事政变,现在看来他们即使再努力,美国人也是不会放过德国的。

对于《卡萨布兰卡宣言》,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认为罗斯福是出于这样的动机:“罗斯福基于若干理由而做出这项声明(德国必须无条件投降)。他担心讨论对德和平条件可能使盟国内部意见分歧,他希望盟国先集中力量打赢战争,再说他也急于向陷于斯大林(今伏尔加)格勒战役僵局的斯大林担保,绝不单独对德议和。但是最基本的原因是,罗斯福力图避免,日后德国的修正主义人士起来声称,德国当年是被空口承诺诳骗才停战的。”

虽然基辛格的话颇有道理,但是战争的代价是昂贵和残酷的。如果战争可以提前结束两年,那么就会有无数生命和财富免于战火的屠戮和耗损。不过,对于那些对战争下了血本的银行家肯定不希望就此结束,因为他们的利益在于战争继续下去。这样说并非没有根据。据统计,1945年8月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终结时,美国的国债从1930年仅160亿美元狂涨到1946年的2690亿美元。可想而知,那些战时购买国债的银行家和私人投资者的获益有多么丰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也是凯恩斯的赤字财政和廉价货币主张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大放异彩的时刻。

当然,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于美国的意义远非如此,二战之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等国实力被掏空,金融和货币完全陷入崩溃。资本和黄金在这个关头开始寻找新的、安全的避风港,放眼望去,此时恐怕唯有美国可以担此重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美国的GDP占全球的66%,钢铁产量占全球的61%,汽车的产量占全球的80%,黄金储备占全球黄金存量的75%。所有昔日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都无法望其项背,一种新的国际货币金融格局呼之欲出。

二、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

著名的货币专家弗兰兹·皮克曾经说:“货币的命运最终也将成为国家的命运。”在“二战”之前,英镑仍旧是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备货币,国际贸易的40%左右还是用英镑结算,伦敦仍然是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

随着“二战”的结束,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世界第一,在这样的实力之下,美元自然也要称霸世界成为世界货币,而此时能与之抗衡的就只剩下英镑。于是,在“二战”之后,美、英两国在国际货币领域展开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即美元与英镑的战争。

显然,在这样的战争里,战争领袖和英雄是没有用武之地的,巴顿、艾森豪威尔众人也只有袖手旁观的份儿。在这场战争里,两个赤手空拳、满腹经济理论的人上场了,他们分别是美国财政部部长助理哈里·德克斯特·怀特,英国财政部顾问约翰·梅纳德·凯恩斯。

怀特出场时放出的“大招”是“联合国平准基金计划”,即“怀特计划”,其企图由美国控制“联合国平准基金”,通过“基金”使会员国的货币“钉住”美元。这个计划还立足于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

具体而言,“怀特计划”包含两个重要内容:一是建立稳定基金,以此保证国际汇率的相对平衡;二是建立国际复兴开发银行,提供贷款帮助遭受战争创伤的国家迅速恢复经济,支持穷国发展生产。“怀特计划”为正在寻求主宰战后国际关系格局的美国政治家们提供了经济方面的可行性方案,因此,摩根索[11]和罗斯福总统对此一致叫好,已经提出便立即进入了总统审批程序。

而凯恩斯则提议创建世界银行,即“国际清算同盟计划”,同盟发行一种“超主权”的货币。凯恩斯对国际金融货币体系非常了解,他设计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间,成立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世界银行,各个参与国管理的世界银行来发行统一的世界货币,名字叫“班科”(Bancor),以黄金计值。会员国可用黄金换取“班科”,但不可以用“班科”换取黄金。凯恩斯的理由是,如果有这样一种世界货币存在,就能够避免形形色色的货币投机,就能够杜绝在货币不同的汇率之间钻空子的现象。

实际上,凯恩斯计划的真实用意在于,维护英镑的地位及英国的利益,对此,中国著名经济研究员丁一凡先生说:“凯恩斯之所以提出这么一个方案,当然有保卫英国利益的企图,因为他已经看到英国再想维持当年英镑的这种霸权地位是不可能了,而且英国因为打仗,因为黄金不断地外流,它的黄金储备已经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地位,所以他先发制人地提出创造一个统一的货币。”

美国当然能够看透其中的玄机,所以当凯恩斯计划提出之时,便给予了严厉的回击,他们决不允许英国的如意算盘得逞。罗斯福总统第一眼看到这个提案时,就一口否决。当然,原因很简单,这肯定有悖于美国的利益,也不符合美元的利益要求。

美英之间的货币战争虽然看似激烈,其实结局并不难预料,因为当时美国无论是自身的经济实力,还是国际地位都早已将英国甩过18条街。所以,当怀特提出将美元确立为主要的世界货币时,罗斯福就开始为此敲边鼓,在各种场合不断宣讲“怀特计划”对促进世界贸易的好处。罗斯福以充满自信的声音向世界各国传递着一种霸气和力量,他说:“这个伟大的国家将要担当一个更加重要的角色,它如此夺目,它会继续复兴、继续繁荣。它将改变这个世界。”

三、原有的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塌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一直奉行的国际货币制度是金汇兑本位制。所谓金汇兑本位制,又称为“虚金本位制”,指一国货币一般与另一个实行金本位制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的比价,并在后者存放外汇或黄金作为平准基金,从而间接实行金本位制。

实行金汇兑本位制的国家,对货币只规定法定含金量,禁止金币的铸造和流通。国内实行纸币流通,纸币不能与黄金兑换,而只能兑换外汇,外汇可以在国外兑换黄金。本国货币与某一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保持固定汇价,以存放外汇资产作为准备金,以备随时出售外汇。

导致这一货币制度出现的直接原因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当时,战争使得原有的国际金本位制无法正常运作。战争期间,各国经济严重失调,政府贷款大量增加,纸币肆意滥发,通货膨胀席卷全球。

不仅如此,战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转变,之前的世界经济霸主英国遭受重创,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却意外崛起,二者的位置颠倒,英国由战前的债权国变为战后的债务国,而美国则由债务国变为债权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与此同时,世界范围内通货膨胀肆虐,汇率波动剧烈。战后的短期时间内,无法恢复到战前金本位的平稳有序发展状态。更为严重的是,战后世界黄金生产下降了三分之一,直接导致传统的金本位制很难恢复,各国只得允许汇率浮动。

此时,一些国家借机放弃金本位,利用通货贬值实行汇兑倾销,各国为了防止汇兑倾销,除加强外汇管制外,还对贸易施加种种限制,这就缩小了世界贸易的范围。在汇率剧烈动荡、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形下,世界货币制度的重建就成为一战后亟待解决的问题。

因此,在“一战”后,各国为了恢复经济及国际货币秩序,各自做出了相应的妥协和让步,以期实现国际货币金融制度的稳定发展。1922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召开了世界货币金融会议,其主要议题就是建立一种蓬勃向上的货币体系,并最终确定了一种节约黄金的国际货币制度——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这种新的国际货币制度对当时各国的金融政策以及各国单独采取黄金兑换制度起了重要的影响。不过由于受到兑换黄金的浪潮加剧和世界外汇储备总额的减少两方面的压力和制约,最终使得金汇兑本位制丧失了节约黄金的作用。因此,很快便结束了它的寿命。最终,在经过1929年至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之后,终于全部瓦解。

而此后,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如英、美、法等国先后被迫废除金本位制,金本位制这一国际货币体系也最终宣告告别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