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一任:马里纳·埃克尔斯——得分最高的首任美联储主席(5)

至此,主要的国际货币体系彻底崩溃,这给国际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恢复国际货币秩序,美、英、法三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协商与谈判,并于1936年9月达成了协调外汇交易的《三国货币协定》,同年10月,又签订了三国相互间自由兑换黄金的《三国黄金协定》。该协议规定:三国中任一国若要调整汇率,都需事先知会其余各方。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提金本位与固定比价,也没有制定出协调各国政策的正式机制,三国只是同意尽力维持协定成立时的汇价,减少汇率的波动,共同合作以保持货币关系的稳定。

实际上,由于其本身的局限性,它的实际作用极其有限。不过,就这种尝试本身而言却是十分成功的,其标志着金本位制度的彻底破产,对战后国际货币制度的建立有着启示作用。同时,这也标志着国际金融货币制度的多边化和国际化的开端,并预示着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国际金融制度的诞生。

四、国际清算银行:中央银行的银行

根据《海牙国际协定》[12],1930年5月,由美、英、法、德、意、比、日等国共同组建成立了国际清算银行,总部设在瑞士巴塞尔。实际上,国际清算银行是英、法、德、比、意、日等国的中央银行与代表美国银行界利益的摩根银行、纽约和芝加哥的花旗银行组成的银团,其最初创办的目的是处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赔偿支付及其有关的清算等业务问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成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的结算机构,该行的宗旨也逐渐转变为促进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合作,为国际金融业务提供便利,并接受委托或作为代理人办理国际清算业务等。国际清算银行不是政府间的金融决策机构,亦非发展援助机构,实际上是西方中央银行的银行。

于是,当“二战”爆发后,一些奇怪的问题产生了,比如,国际清算银行的董事会竟然同时由交战双方的银行家所组成,包括美国的托马斯·麦奇立克、纳粹德国工业托拉斯的脑人物赫曼·施密茨、德国银行家冯·克特·施罗德男爵、德国帝国银行的沃塞·方克和埃米尔·普尔,后两位甚至是希特勒亲自提名的。

正是因为如此,当1938年3月德军占领奥地利后,便大肆洗劫维也纳的黄金,而这些黄金以及后来从捷克劫来的黄金都被存放在国际清算银行的金库之中。而纳粹德国的董事却禁止在清算银行的董事会上讨论这一议题。其中,捷克的黄金在被占领之前转移到了英格兰银行,而纳粹迫使捷克银行向英格兰银行索取这笔黄金,当时的行长诺曼应允了此事。最终,这批黄金被德国用来购买了大批战略物资。

消息一出,立即引起了轩然大波,各方舆论纷纷谴责英格兰银行的所作所为。美国财政部长亨利·莫金撒亲自给英国财政部长约翰·西蒙致电,而西蒙却百般推诿。后来,有人就此事向首相张伯伦询问,得到的答案同样是没有的事。之所以张伯伦会帮助掩饰,是因为其本来是帝国化学工业公司的大股东,而该公司和纳粹德国的I.G.Farben(德国染料托拉斯)是密切的商业伙伴。

与此同时,美国派出专人到国际清算银行进行调查,负责此次核查的科克然最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他认为国际清算银行敌对国家的董事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巴塞尔的气氛完全是友好的。大多数中央银行家彼此熟识,已经多年的重聚是一件令人愉快和有很高利润的事。他们有人提出,应该放弃彼此的相互诘难,大家或许应该和罗斯福总统一起去钓钓鱼,克服大家的骄傲和复杂的情绪而进入一个良好的状态,这样才能使当前复杂的政治关系简单化。”

实际上,国际清算银行与德国纳粹之间的关系是不言自明的。因为国际清算银行最初就是在德国人雅尔玛·沙赫特的倡导下成立的,其积极支持希特勒上台,并于1933年纳粹党执政后出任国家银行总裁。

因此,国际清算银行为纳粹德国输送黄金并非难事,只需要在清算银行的账目上改动几个数字就可以。此时的国际清算银行实际上已经处于纳粹德国的控制之下。不过,1940年,美国人麦基垂克却成为新一任国际清算银行总裁。当然,这与美国此时未卷入战争有关。

当1942年美国全面进入对德战争时,德国中央银行和意大利政府竟然没有将麦基垂克踢出国际清算银行,直至战争结束,美联储仍然与国际清算银行保持业务来往。这也是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1943年春天,麦基垂克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往来于各交战国之间。4月,他来到纽约与美联储官员进行磋商,然后他手持美国护照前往德国首都柏林,向德国中央银行的官员传达机密的金融情报和美国高层的态度。

面对这样的事情,加州众议员杰瑞·沃里斯看不过去了,他于1943年3月26日在众议院提出了调查国际清算银行的提案,为的就是搞清楚“一个美国公民担任由轴心国设计和运作的银行总裁的原因”,然而,美国国会和财政部却不予理睬,更没有去调查。1944年1月,另一个“好事”的众议员约翰·考斐愤怒地说:“纳粹政府有8500万瑞士金法郎存在国际清算银行,大多数董事都是纳粹官员,而我们美国的金钱却在一直流向那里。”

美国、纳粹德国、国际清算银行之间,不外乎就是“货币关系”,也只能如此理解。这就跟很多人都疑惑,为什么整个欧洲都陷入了纳粹的铁蹄之下,为什么瑞士却能够堂而皇之地表示“中立”。原因很简单,就是国际清算银行在瑞士,此时瑞士的功能就是获取来自美、英等国银行家的战争融资,说到底还是“钱”的问题。

也正是这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让本来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之后便终结使命的国际清算银行,最终又继续存活下去了。

五、布雷顿森林会议:美元胜出

种种迹象表明,一种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将出现。

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英美两国在“怀特计划”和“凯恩斯计划”的双边谈判中激烈争论,结果是英国做出了最大的妥协和让步,被迫放弃“凯恩斯计划”,接受“怀特计划”的提案。不过,美国对英国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最终,双方达成协议,随机召集了30多个国家开会共同商讨。三周后,发表了《专家关于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的联合声明》。

1944年7月,在美国的邀请下,西方主要44个国家的政府代表齐聚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小镇,参加一个名为“联合和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最终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总称《布雷顿森林协定》,从而建立起布雷顿森林体系。

这个体系的根本宗旨是建立一种全新的世界性的货币体系。在新的货币制度下,被推选出来的这种新货币能够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建立起的汇率制度可以稳定汇价,促进世界贸易的增长,从而有助于保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最终制定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政策。

实际上,《布雷顿森林协定》的主要内容包括:建立黄金—美元本位制的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在黄金—美元本位下,美元以35美元折合一盎司黄金的官价直接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则直接与美元挂钩,各国政府或中央银行随时可用美元向美国政府按官价兑换黄金;实行可调整的固定汇率制度。各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一般只能在平价上下各1%的幅度内波动,各国政府有义务在外汇市场上进行干预活动,以保持外汇行市的稳定。只有在一国国际收支发生“根本不平衡”时,才允许贬值或升值;建立一个永久性的国际金融机构,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承担监督国际汇率、提供国际信贷、协调国际货币关系三大职能;完善国际收支的调节措施。会员国在遇到经济结构失调、国际收支不平衡、初级产品出口价格不稳定等情况而发生国际支付困难时,可以向基金组织提出贷款申请,并提交予以调解国际收支的适当计划,基金组织经过审核证实该成员国确有资金融通的需要时,就可以向该国提供一定数额的外汇,对其在短期内恢复国际收支平衡起到临时性的资助作用,贷款只限于会员国用于弥补国际收支赤字,即用于经常项目的支付;确定国际支付的结算原则。会员国不得限制经常项目的支付,不得采取歧视性的货币政策措施,要在兑换性的基础上实行多边支付,从而取消外汇管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以《布雷顿森林协定》为基础而建立的,其结束了“二战”之前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混乱无序状态,标志着战后国际金融秩序的全面恢复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新确立。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这从根本上确立起美元世界货币的霸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