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耐读的民国老教材(套装共五册)
- 叶圣陶 郭绍虞 周予同 覃必陶编 庄俞 魏冰心等编写 薛天汉张元济等校订
- 1884字
- 2025-04-01 18:52:40
我爱孔子
小时候在私塾里,早晚对“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行敬礼,那时候我心目中的孔子,是一位道貌岸然,不容易亲近的老先生。后来读了《论语》、《礼记》之类,这种观念渐渐改变了,觉得孔子是和蔼可亲的。最使我感到孔门师弟间的融泄和熙的,是《论语·先进》篇最后那一段记事。我曾把那段记事中的对话译成口语,现在抄录在下面:
孔子 (微笑地向着坐在旁边的几个门弟子)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一些,你们这样恭敬地服侍我。现在我们大家谈谈,不要因为我年纪比你们大,就拘束了。你们平时常说人家不知道你们的才能,假使有人知道了,准备重用你们,你们将怎样去应付呢?
子路 (急遽地,不假思索地)一个和大国逼近的小小的侯国,和邻国发生了战争,又加上年荒岁歉,只要由我去治理,大概三年光景,可以使民气奋发,而且大家都遵守礼制,尊卑上下分得清清楚楚。
孔子 (听了微微一笑,回头问冉有)求,你怎么样?
冉有 有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地方的小国,由我去治理,大概三年光景,可以使百姓丰衣足食。至于礼乐,那还待能力比我更强的人来倡导。
孔子 (问公西华)赤,你怎么样?
公西华 (谦逊地)我不敢说能做什么事,但愿有机会学习而已。我很想在行祭礼或朝会的时候,穿着玄端(礼服),载着章甫(礼帽),做一个小小的傧相。
孔子 (问曾皙)点,你怎么样?
曾皙 (正在鼓瑟,一曲将终,听见孔子问到他,便铿的一声停止了鼓瑟,把瑟放下,站起身来)我和他们所讲的有点不同。
孔子 那有什么要紧,原不过各人谈谈自己的志趣而已。
曾皙 暮春三月,穿了新制的春服,约同五六位年在二十岁以上的,以及六七个小朋友,到沂水边去举行浴祭,小朋友在神前歌舞,我们唱着歌,恭恭敬敬地把祭品献到神坛上。
孔子 (微微点头,表示同情)我赞成曾点的话。
儒家是主张“礼治”的,他们把祭祀、朝会等等礼节看得很重。只为子路的话说得夸口,公西华和冉有又说得太谦逊了,只有曾皙最实际,所以孔子同情他。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师弟之间,情感十分融洽。大概孔子在平时不大用疾言厉色对待他的门弟子的;除了有一次因为冉有帮助季氏聚敛,他大发脾气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此外就没有看到他对门弟子发过什么脾气。孔门弟子可不少,总数三千人,常常跟他在一起的也有七八十人,他总是“循循善诱”,从不怀疑他的弟子思想上有什么问题,也从不会暗地里派某几个弟子去侦察同学间的思想行动。他容许弟子们随便述说自己的志趣,他的弟子也坦白地讲出来,没有什么顾忌。这才是大教育家的风度。我觉得孔子和蔼可亲,也就在这一点。
其次,孔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世卿专权,贤路壅塞,异说蜂起,吾道不行的时代。然而孔子对于和他学说不同或主张不同的人,从来不敌视他们,有时候反而向他们学习。他曾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他问礼于老子时,老子很不客气地对他说:“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他听了不但没有动气,回来反而对他的弟子们说:“老子其犹龙乎!”他常常受那些玩世不恭的山林隐逸之流(例如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葆丈人)的讽刺与奚落,然而他总是很谦和地说“隐者也”,或说“小子识之”,从不因此而怀恨,想把那些反对他的人陷害。孔子死后不上几十年——就是战国时代,各派学说蜂起,儒家本身也分为几派。当时“诸子争鸣”,在中国是学术最发达,思想最自由的时代。推论倡导之功,不能不归于孔子。后来汉武帝以独尊儒术为名,实行其学术思想的统制,实在是违反孔子之道的。
更使我钦佩的,是孔子那种“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你读过《礼记·儒行》篇吗?当时鲁哀公看不起他,因为他穿的“儒服”不漂亮;然而当他把儒者的特立独行、刚毅、宽裕等等美德一一告诉了鲁哀公之后,鲁哀公就非常起敬,说:“终没吾世,不敢以儒为戏。”事实上孔子及其弟子们也确乎能够言行一致。孔子身干七十二君,东跑西走,席不暇暖,为的是要行道,然而他对于当时的国君,毫不肯有所迁就,往往礼遇稍差,便拂袖而去。他曾遇难于匡,又遇难于蒲,当性命危急之际,仍从容歌吟,一点没有失态;当他因不得已而一见卫灵公夫人南子之后,便很着急地对他的弟子发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这都是他的信道诚笃,行谨言逊处。他的弟子子路做卫大夫孔悝的邑宰,因蒯聩之乱被杀,临死前冠缨被击断,便说“君子死而冠不免”,遂结缨而死。这在聪明人看来,似乎有点傻;然而这种“临难不苟免”的精神,正是聪明人所缺少的。
因了上述种种,我爱孔子。我希望现在满口“尊孔”的大人先生们须得学学孔子才成,即使学到一点也是好的。
(一)作者所说孔子的可爱处有几点?试扼要说出来。
(二)《论语·先进》篇最后一段记事的原文,可以找来看看。